杜月笙号称上海滩土皇帝,为何晚年落魄到借钱的地步,有人愿意给他借钱吗?

风雪梦不逝


民国时期上海最风光的人物,要数杜月笙了,可以说那时候的他在上海跺上三脚就能让上海滩颤上三颤。

就是如此牛的一个人,谁能想到他也有一个凄惨的晚年呀。

我们都知道,在杜月笙晚年的时候,他就移居到香港,那时候的他确实没有多少钱了。

但是,他从来没有借别人的钱用过,他不但没有借别人的钱,反倒是把之前,借给别人钱的收据,全部给烧掉了。

也就是说,别人之前借过杜月笙的钱,全部不用还了。

杜月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不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吗?关于其中的缘由,大家听我细细说来。

俗话说的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杜月笙在逃离上海的时候,因为各种政事的变故,他确实没有钱了,但是,他的住所,还是卖了四十万美金的。

当时杜月笙就是带着这四十万美金,和家里的三十多口人去香港的。

他们到了香港之后,开始租房子住,再加上他们一家三十口人的吃住,每个月的花销也都是在两万左右。

即使当时的杜月笙有四十万美金,但是,也是不够他们花多长时间的呀。

因为他们一家人,在香港基本上是都没有工作的。

那时候的杜月笙已经步入老年了,而且他还患上了很严重的哮喘病。

那么杜月笙的哮喘病,严重到什么地步呢?

据说当时杜月笙一直都是靠吸氧气生活的,而且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吸氧。这也就意味着,杜月笙想要东山再起,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那时候杜月笙箱子里的钱,是一日比一日的少。再加上他的病情,越来越重。

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了,而且他还特意派了人,去了台湾给他算卦,看看他到底还能活多久?

结果不尽人意。所以,杜月笙就提前开始分家了。

当然了那时候杜月笙分家,主要是想照顾一下,他新娶的妻子孟小冬。

毕竟孟小冬和他结婚以来,两个人并没有孩子。杜月笙怕自己去世之后,孟小冬分不到财产。

所以,杜月笙就提前把自己的钱给分给了家人。

分的最多的人,就是一人两万美金,当然了这都是杜月笙姨太太能享受到的权限。至于杜月笙的儿女,也就是分个六七千美金。

当然了这些钱给到每一个人的手里,已经不多了。

这时候家里的人,还在看着他箱子里的收据,毕竟昔日杜月笙借出去的钱很多,若是收回来,也是一个不少的数目。

但是,最终杜月笙选择了把这些借条,全部给烧毁了。

对于这一举动,杜月笙并没有做解释。也许,他从一开始向外借钱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要回来过。

再说了,他可是民国时期的枭雄,青帮里的老大。

若是他到了老年,要靠之前的借款度日,那别人要多么的瞧不起他呀。他的一世英名岂不是妥妥地被毁了。

当然了最主要的是,杜月笙还没有到了那么不堪的地步。

所以,只好选择把借条给烧掉。所以说杜月笙并没有给别人借过钱,到他去世也没有。


史学达人


借钱的说法发生在1951年

那一年杜月笙哮喘病发作,感觉命不长久,就让人拍电报给他的门生陆京士到香港处理后事。陆京士跟随杜月笙二十多年,是杜月笙恒社中核心人物,当时正在台湾整理青帮事务

陆京士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已经快不行了,两人交流一会后,杜月笙突然对家人说,陆京士在我这边存了十万块港币,你们立刻还给他。陆京士听到后,诧异一下立刻反应,没这回事,从来没在先生这里存过钱。

一个坚决要给一个坚决不要,后来杜月笙想起来在朱汝山(跟杜月笙混的上海富豪,当时也在病床前)那边还放了十万块,于是让朱汝山把钱给陆京士。朱汝山听到后,说先生在我这里存的是十万港币,不是十万美元

第二天朱汝山开了张十万的支票,当着杜月笙的面交给陆京士,陆京士呢前手接,出门就还给了杜月笙老婆

其实,想想就能明白,这十万块是杜月笙给陆京士提供的发展经费,陆京士维持恒社运转整顿帮派等,都需要钱财,杜月笙临终前想再尽一份力,毕竟那些人都是跟他混的

估计就这件事传出去之后,变成了杜月笙在香港借别人钱的说法

杜月笙虽然在香港没办什么产业,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远没到需要借钱的地步,而且他若真缺钱,根本不用借,也不想想老杜是靠什么起家的


灵石蕴珠宝


杜月笙晚年是有些落魄,但并没有到要借钱的地步。

解放前夕,杜月笙面对国共双方的拉拢,没有去台湾,也没有留在上海滩,反而是逃去了香港。

在去香港之前,杜月笙的产业几乎没机会变卖,手里一共也就30几万块钱。

到了香港之后,杜月笙没有在上海滩的势力,自然那些鸦片、赌博的产业没办法开展。

所以,杜月笙一家在香港最后的几年,资金是只出不进。

雪上加霜的是,虽然钱财紧张,但是杜公馆的花费依旧如流水一般。

过惯了风花雪月的日子,杜月笙的晚年也没办法节衣缩食。

实际上,杜月笙不是没想过赚钱,也曾拿出一部分钱来找人去炒股票。

结果不仅没赚到,还赔了好多,从此以后,杜月笙就再没发展过产业。

杜公馆的花销,全靠带来的30多万撑着,到杜月笙临死之前,连放在陆京士那里的10万美金都没动,说明这30多万还是勉强够花的。

假如他真的借钱的话,相信还是能够借到的,香港也不是人生地不熟,有很多台湾方面的人当时也在香港。

凭着杜月笙的过往人情,相信也会卖他一个面子。

但是杜月笙借钱的可能性很低,杜月笙有句名言,说人的一生最难吃的三碗面,是情面、人面、场面。

昔日纵横阖捭的黑帮大佬,就算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恐怕也拉不下这个老脸去借钱。


十点历史君


杜月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逐步发展成上海滩三巨头之一,是上海滩当之无愧的土皇帝。巅峰时期的杜月笙,就连蒋介石也要敬重他三分。杜月笙有钱有势,上海滩的杜公馆如今依旧气派,可见当年杜月笙究竟拥有怎样的财富。


杜月笙晚年虽然落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没沦落到需要借钱度日的地步。杜月笙晚年携带全家来到香港定居,本想发展势力,但遭到了香港青帮的打压,毕竟不是在上海了,杜月笙也只能就此作罢。

1951年杜月笙病重,他临终之际把弟子陆京士叫来身边,当时陆京士正在台湾建立青帮恒社。陆京士来到已经奄奄一息的杜月笙身边,杜月笙拿到十万港币,说是陆京士之前在我这存了十万港币,现在还给他。陆京士当时也是一脸糊涂,记得自己并没有存钱在杜月笙这。



后来才明白,这是杜月笙临终前给他的一点帮助。陆京士刚刚建立恒社,正是用钱之时。陆京士当时并未拒绝,只是到了出门后,他又把钱还给了杜月笙的夫人,陆京士也知道杜月笙这一家子人现在不容易,生活艰难,这时候哪能要这十万港币。所以后面就流传出了杜月笙晚年借钱的故事。


传奇历史观


小雪微鉴:上海滩鼎鼎大名的杜月笙,竟然向别人开口借钱,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但是,人总有落魄的时候,杜月笙唯一令人称道的地方也在于此,他唯一落魄的时候,也是日本攻占上海前夕,自己不愿做汉奸,才成为落魄的跑路者。基于这一点,小雪对于杜月笙,还是很敬佩的。钱可以没有,但气节不能丢,如果成为汉奸,纵然是有了钱,也一辈子抬不起头了。

土肥原贤二希望可以办一个中日合作银行,但是被杜月笙一口拒绝

日本人在一二八事变以前,对上海这块地是非常的垂涎的。控制上海,首先要控制它的经济,于是,作为华北侵华日军司令土肥原贤二,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滩大佬杜月笙。

有一次,土肥原贤二来到杜月笙公馆,希望可以和杜月笙一起办一个银行,当时土肥原贤二开出的筹码是2000万日元,也就是说,这2000万日元杜月笙可以随意支配,但是,杜月笙拒绝了这个请求。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可能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土肥原贤二见状,软的不吃就来硬的,土肥圆说几天以后,你就会为今天的无知付出代价。

几天以后,日军飞机轰炸上海,而此时的杜月笙也是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乘车离开。

退居香港之前,来到后方重庆,一心东山再起

都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然而,杜月笙可不是虎落平阳,他的帮派地位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就连张学良等,都是他的朋友。


在离开上海以后,把一点财产转移到了香港,但后来,由于香港也是危在旦夕,于是就来到了大后方重庆。

对于杜月笙而言,来到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城市,虽然空有虚名,但是自己确实没有任何的产业,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多少钱。

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曾经帮助过的刘航琛,这个人可是非常的有钱,在重庆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是,刘航琛当时深受四川都督的排挤,一直流落在外,于是,杜月笙希望两人可以合作。

而条件就是,杜月笙希望可以借一点钱。

在以前,杜月笙对钱可没有一点概念,作为上海滩的大佬,什么时候缺过钱。刘航琛给杜月笙给了一个本账,杜月笙开口150万,而刘航琛也没有拒绝,他知道,以杜月笙的威望,150万算个什么,于是爽快的答应了。

综上,杜月笙唯一借钱的时候,并非他落难的时候,而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入侵,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杜月笙,虽然是帮会大佬,但小雪还是非常敬佩的,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中国人的骨气和爱国情节。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杜月笙一生风风光光,在上海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手上拥有过无数的钱财,又用这无数的钱财打出了权和势。

对于杜月笙的钱财,用他的话说,“我一生一世,过手洋钿何止亿万。”

这“亿万”二字,恐怕也只能看到杜月笙在巅峰时期的三四分模样,他当年在上海所拥有的“势”,即便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官员也曾在他手下吃过瘪,谁去了不得客客气气唤一声“杜先生?

即便只是表面上,也得给足杜月笙面子!

不过,杜月笙虽然辉煌过,却也落魄过,他最落魄的时期显然是发迹以前,在辉煌过后的衰落时期,也有过落魄的时候,只是他的落魄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1937年,日本人在侵占上海后,找到了杜月笙,说要出资2000万日元和他合作开银行,他婉拒了。

日本人一看,难道是杜月笙胃口太大?于是,便又改合作为直接送钱,只要杜月笙肯向日本人低头,学学张啸林,2000万白送!

可是,杜月笙仍然摇摇头拒绝了,不为什么,只因为他是中国人。

日本人看到杜月笙油盐不进,也生气了,特务头头土肥原为了迫使杜月笙低头,竟然派了飞机到杜公馆上空盘旋,吓死你个杜月笙!

杜月笙被吓住了吗?不但没有,他更是在日本特务的眼皮底下,坐车离开了杜公馆,直奔码头,登上了去香港的轮船,气得日本人跺脚痛骂。

杜月笙到了香港,没了上海这块肥沃的土壤,他也算是落了难,可是他还是没有闲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钱,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设立医院,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杜月笙对钱实际上没多少概念,在他眼里钱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所以在香港沦陷前夕,他到了重庆后,手往口袋里一掏,竟已经掏不出多少钱来了。

钱用在哪了?除了维持杜公馆里的开销,几乎全砸在了支持抗战事业上了!

所以,说杜月笙的落魄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确实不为过,不过,这样的“落魄”却很可敬,也很可爱。

杜月笙到了重庆,兜里空荡荡的,让他很不舒服,他想干很多事,却因为没有钱而干不了,这也让他很是苦恼。

所以,他想在重庆重新打造一个杜氏商业帝国,可是手里却没有钱,没有钱,他想的再好也只能想想而已。

他在重庆,空有一身所谓的名望,却没有任何根基,所以他想要在重庆打出一片天来,只能求人。

只是他自从发迹以后很少求人,多是别人求他,这突然让他开口求人,他也确实很难放得下脸。更何况,他心里对求人一事也很忐忑,如果他开了口,别人不卖他面子,拒绝他了他怎么下得了台?

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刘航琛!

刘航琛曾因得罪了川系军阀王赞绪而遭到了王的通缉,从而出逃河内。杜月笙获悉此事后,派人去河内将刘航琛接到了香港,给予了厚待,后来又资助他回川,从而东山再起。

刘航琛素有“四川财神爷”的称号,手里有的是钱,杜月笙找他借钱铁定没错!

杜月笙在短短几天里便已经受够了没钱寸步难行的痛苦,于是,在看到刘航琛后,叙旧一番,便开门见山地说:“航琛兄,承你借我一本空白本票,让我随时在你的银行中支钱,你这番盛情,我是十分的感激。”

不是一张,是一本!

这话的意思——你给空白支票,数额任我填写!

乖乖,这胃口也忒大了,碰上势力的又脾气不好的人,看你杜月笙今朝落魄,借钱却仍然这么大口气,恐怕免不了一顿臭骂和侮辱。

杜月笙倒也不是一个没底线的人,在看到刘航琛同意后,他又说:“记得当初我问你,我支用钱的最高限额是多少,你老兄说是一百五十万,对不对?”

是的,杜月笙想借的正是150万。

刘航琛二话不说,拿出了一本空白支票交给了杜月笙,“一百五十万元之内,杜先生打支票,我的银行立刻照付。一百五十万元以上,麻烦杜先生先知会我一声。”

你杜先生打支票,只要是150万以内,我刘航琛的银行可以立即兑现!不过,凭我们的交情,杜先生也别局限于150万,真要超过了150万,你知会我一声,我也可以借给你!

杜月笙胃口大,刘航琛也爽快,所以杜月笙忍不住笑道:“生平借款,以这一次最为痛快!”

此后,他凭着从刘航琛手里借来的钱,又在重庆发了家,从他后来为了赎一个被绑架的手下花了700万,便可知他在重庆的身家有多恐怖了。

1949年,杜月笙去了香港,虽说已经没有了在上海的辉煌,可须知他保险箱里还锁着价值不知几何的借据呢!

更何况,他在香港也受到了所谓的“香港杜月笙”李裁法的照拂,也仍有不少门生追随照料,生活上算不上落魄。

他在临死前,仍然留有美金10万,更是以“京士有10万块港币存在我这里”为由,将存放在朱如山手里的10万块港币赠给了陆京士!不过,陆京士拿过钱后,转头便交给了姚玉兰。

杜月笙还屡屡接济逃难到香港的朋友,或多或少送几个钱去给他们,如一个曾经的重庆富豪逃难到了香港,想去台湾,竟连买船票的钱也没有,只好拉下脸去向杜月笙“借”300块,杜月笙想了想,300块拿不出手,便给了他1000块。

他刚到香港的时候,更是为了支持门生在香港做生意,接连亏损了10万美金。

所以,杜月笙晚年虽然为了杜公馆里的花钱如流水感到忧心,可是在他临死前,也仍然留有10万美金的遗产,兑换成港币也有不少,终究没有落魄到去向人借钱的地步。

他在向刘航琛借钱的时候,也不能说是他的晚年,此时的他虽然已经53岁,可他心中仍然充满了斗志,对未来仍然充满憧憬。

杜月笙晚年虽然不再有在上海时候的富有,但是一个能够撕碎手里所有的借据,又能够留下10万美金遗产的人,恐怕也谈不上落魄。

即便落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竟然放着这么多借据不用,反而撕碎了。

杜月笙这个人啊,豪气!


宁糊涂


杜月笙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当年的青帮老大曾经一跺脚,整个上海滩都要震三震的,这样的人物他的晚年如何呢?

杜月笙晚年生活在香港,被迫借钱过活。

一代上海滩“土皇帝”为何落魄如此呢?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吗?

一、杜月笙为什么落魄到借钱生活呢?

杜月笙是上海滩青帮老大,毫不客气的讲就是那段时期上海滩的“土皇帝”,黑白两道通吃,垄断了许多的贸易往来,不知道攥取了多少的财富。

他之所以最后穷困潦倒,一是因为当时大半个中国都被日本所侵占,上海也得在日本人的淫贼下生存,而杜月笙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爱国人士,不做汉奸,那么在上海滩就生存不下去了,他只能变卖家产远走香港!

二是因为杜月笙本身花钱大手大脚!对于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的人来说,让他过紧巴巴的苦日子比让他死还难,有句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而逃到香港的杜月笙一家正是如此。

三是杜月笙在香港不善经营。

虽然携带了大量的钱财,但是到了香港后并没有收入。长此以往,杜月笙手中的钱越来越少。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杜月笙晚年非常窘迫,不得不借钱去维持生活。

二、到底有没有愿意借钱给杜月笙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时有很多人借钱给杜月笙。

借钱给杜月笙的人中有两个让杜月笙异常感动。

一个名字叫做钱新之,杜月笙早年帮助过他。所以在香港杜月笙穷困潦倒之时,钱新之没有等杜月笙开口,就主动到了杜月笙的门上借钱给他,而且从来没有让杜月笙打过欠条。

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刘航琛。这个刘航琛是一个有名的实业家,号称四川的财神爷。早年杜月笙曾不予余力的帮助过刘航琛,刘航琛本人也十分敬佩杜月生的为人。所以当杜月笙穷困向刘航琛开口借钱时,刘航琛对杜月笙说道,先生找我借钱150万以下,自己填支票,150万以上给我说一声就行啦。

就这样晚年的杜月笙靠借钱维持了并不富裕的生活。

我们从杜月笙缺钱到借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会慷慨解囊,待到自己穷困潦倒之时,也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其实老杜是真没钱了。

按理说像杜月笙这样级别的大佬,以他在上海的实力地位和事业体量,随随便便攒几个钱也足够一辈子吃喝不愁。但大家只注意到杜老板进项大,却忽视了他的花销也大。

和一般的大佬不同,杜月笙对金钱并没有特别狂热的追求,更不是一个守财奴。在他眼里钱只是个工具而非最终目的。相比于利,他倒是更看重名。他更愿意把赚来的钱,大把地花在结交各路人物,疏通打点关系上,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他花钱如流水,也给大家留下杜老板出手阔绰,手面宽的印象。

这是他与其他同时代大佬们相比能够一枝独秀,成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的原因,但同时要经营这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手眼通天,是需要大量金钱支撑的。

当时的杜公馆,光过一个年的花销就不下三五十万。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日子开始,杜月笙就要备好整叠的银票带在身边。对于那些他认为缺钱过年,需要帮助的人,便会送上一份。而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贫困者,杜家会发放济贫的折子,凭这个折子,每月初一十五可以在杜家账房领取固定的月费。对于那些流落街头的乞丐,杜家也有专门的赈济,杜家佣人会专门把他们拦入劝余坊的弄堂内,出一个领一份钱,每人也能领到几个毫洋。按当时的物价,这些钱足够他们有鱼有肉地好好吃上几顿了。虽然这几个毫洋对于杜月笙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奈何来领钱的乞丐人数太多,加起来就是一笔巨款。

到除夕团圆饭后,杜家会客厅的烟榻上就会摆上叠好的现金,杜月笙坐在那里,凡事来拜年的人,杜月笙便会随手抓上一把递给来人。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进进出出,直到后半夜才见消停。每到此时,杜月笙显得便格外轻快,跑到澡堂去洗个澡,然后理了发,回来准备拜天地、祖宗、神仙。烟榻上剩下的那些钱,便全成了陪他干这些事的秘书翁左青的好处。

正月里,杜月笙走亲访友,在拜年上又得花大把的钱。他每次登门拜年,除主人的红包外,从司机到佣人也人人有份。照理说,这是礼尚往来有来有回的事,来杜家拜年的人也不少,所带红包自然也不能小,合计起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杜月笙并没有把这些钱据为己有,而是又都赏给了杜家的下人们。杜家的佣人不止华格臬路杜公馆一处,还有莫干山别墅、浦东高桥镇的杜家祠堂,加起来不下一百五十人。据一位看守杜家祠堂的佣人叙述,他最多曾分到银币八百元。如此一来,就按人均四百元算,这一百五十人加起来便是六万余元。杜家佣人们光靠这些钱便足够一年的花销了,干上个三五年,靠攒下的这些钱便能够买房置地,开一家店面,成为小康之家了。

如此巨大的耗费,按照杜月笙的实力原本是足以应付的。但到后期,杜月笙极力洗白,到抗战后,更是一心求名,因此在最赚钱的烟赌两行便要逐渐收手,转向工商业正途。如此便不能像以前那样财源滚滚。如此一进一出,赚得少花得多,杜月笙便攒不了几个钱了。

解放后,上海变天,而杜月笙的产业几乎都在上海,所以当他跑到香港的时候,便基本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

其实即便如此,杜月笙也应该是不缺钱花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棵行走的摇钱树。凭借出类拔萃的能力和多年积攒的人脉,无论他去台湾还是在台湾,都不愁重打鼓另开张,重新壮大自己的事业。

但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身体垮了。

到香港的杜月笙已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即便在晴天,也是每日早起读报后便又上床,午饭后又是午睡,到傍晚四五点,才勉强起身移步客厅,看些闲书,听听留声机,打发时间。而到了阴雨天,哮喘发作,豆大的汗珠布满额头,青筋暴起,时而又忽然从床上一跃而起,两手空张,仿佛要抓紧什么东西,好用尽气力,打通喉间阻隔。每次犯病,都要持续一两周才能有所好转。

到后来,杜月笙必须借助氧气才能呼吸,即便外出访友,也要预先把氧气罐送去提前备好才行。其每月氧气用量不下二十余罐,由氧气公司用货车按月送来。这个使用量,就是一般的小医院也用不了这么多。

为了治病,杜月笙请便各方名医,甚至邀约中西医进行会诊,其中不乏香港大学的医科教授。但杜月笙尝试了中西医各种疗法,都治标不治本,只能眼看身体在哮喘的折磨下一天天垮掉。到1951年秋,杜月笙又患上两脚麻痹,连路都走不了了,从卧房到客厅都需要借助轮椅,身体就更差了。

这样的杜月笙,已经无力再干什么事业了,所以只能吃老本。初到香港的杜月笙,除随身携带的有限外汇外,最大的一笔款子是存在香港交通银行的八十万港币。这些钱是杜月笙出售杜美路的房子所得,原本有四十五万美元,但当时是按法币折算付款的,由于当时上海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飞快,一收一兑间便已不足四十五万美元了。而这笔法币价款的大部分又被杜月笙存入银行生息,作为家用开支,所换外汇只有这区区八十万港币,杜月笙在香港的生计便全靠着笔钱了。此外,杜月笙还有一笔钱是早前交给宋子良在美国代为打理的十万美元。但这笔钱作为理财,一来盈亏难料,二来又不能立刻抽出来,即便取出来,当时的杜月笙每月光医药一项就得至少六千,加上其他支出,没三万不可,这些存款根本经不起他几年消耗。如此一来,杜月笙在经济问题上虽不至于穷到没钱花,但也显得捉襟见肘了。


王侯录


杜月笙是上海滩的传奇人物,从一个孤苦无依的穷小子一步步成为上海滩的大亨,巅峰时刻有70个头衔,包括各种董事长、理事长、会长,横跨教育界、文化界、金融界、交通界、纺织界、航运界、证券界等等,比如:复旦大学校董、申报董事长、中汇银行董事长、招商局理事等。家里9部汽车,管家、佣人、账房、司机加起来上百号人,风光无限,可以这么说,当时上海滩的普通人拿着望远镜都看不到他。


杜月笙晚年确实风光不再,所以很多人都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津津乐道杜月笙晚年如何落魄,不好意思,让这些人失望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杜月笙晚年虽然过的不怎么好,但也不至于到落魄的地步。


杜月笙晚年的生活是怎样的


1、关于钱。

杜月笙离开上海的时候,只带了30万美元的现金,这笔钱是他卖掉了杜美路宅子所得,另外有10万美元存在宋子良那里,由宋子良帮他打理。这30万美元基本上就是杜月笙晚年的全部生活费,宋子良那里的10万美元最后作为遗产分给了他的太太和子女们了。


杜月笙一生挥金如土,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管过账,进多少,出多少自有账房、出纳帮他办理。但是晚年后,杜月笙不得不亲自来打理自己的财务,计算自己的开支。尽管他已经尽量缩减开支,但是每个月整个杜家还是要开支出去5万元,即便如此,晚年的杜月笙也是极少涉足生意。


2、关于生活


晚年的杜月笙租住在坚尼台道,因为身体状况已经很差,所以杜月笙基本不会客,坚尼台的杜公馆和大上海的杜公馆比起来,简直就是门前冷清,车马稀少。但并不是说杜月笙没有号召力了。杜月笙有个朋友叫李裁法,因为生意被英国人给挤了,杜月笙亲自上门捧场,带来无数人,竟让李裁法的生意起死回生。


不等杜月笙张口就有人送钱,何须借


杜月笙风光的时候,经手的资金数额巨大,遇到资金短缺的时候,杜月笙也会去借钱,以他当时的势力,很多人都会借给他,当然,那时的借钱算是生意上的周转。但杜月笙晚年后还真没有找人借过钱,反而会有人主动给他送钱,不过,不是直接送,以杜月笙的性格,是断然不会接受的,送的都是赚钱机会。


杜月笙有个门生叫袁国梁,在做股票生意。一次和杜月笙闲聊,杜月笙突然说你帮我做一做股票生意吧,要看准一点。袁国梁一听说老大委托他做生意,心里既激动也紧张,怕看不准做亏了。他知道杜月笙手头钱也紧张,就主动说本钱我来垫。做交易的时候,他谨小慎微,有盈余立马落袋为安,然后把赚来的钱交给杜月笙,大概有几千美元。其实就相当于是赠送。


还有刚才提到的李裁法,后来想在九龙开一家高档酒店,总共需要三十万港币的股本,他拿出一半股份,请杜月笙帮他邀请一些名流入股,杜月笙明白,这三十万港币并不是李裁法拿不出来,而是送他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


总而言之,晚年的杜月笙再也没有挥金如土的日子了,虽然带了30万美元出去,但是对于开支庞大的杜公馆来说,杜月笙是缺钱的。即便是他借钱,也并不代表着落魄,更何况杜门子弟无数,保他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历史百小生


这是以讹传讹。

晚年寓居香港的杜月笙,和此前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相比,确实锦囊羞涩了许多。但还没沦落到借钱度日的地步。

不但没有借别人钱,杜月笙临死前,手里还握着一大堆别人借他钱的欠条,每一张欠条上的数额,都不菲。但是,杜月笙决定把欠条全部烧掉。

即便杜月笙真的沦落到需要借钱度日的地步,我想,以杜月笙平日里埋下的人脉,也会有人借钱给他的。况且,他有一大堆徒子徒孙,很多徒子徒孙都混得风生水起。只要杜月笙一开口,单是徒子徒孙们的供奉就足够杜月笙花销了。

不过,客居香港的杜月笙,确实比以前寒酸了许多。

比如住宅。在上海时,杜公馆都是宽敞明亮的大豪宅,而且不止一两处。可是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只有一处拥挤的住所。因为太拥挤,已经成家的孩子们只能出去住,而杜月笙身边的很多人,也只能住在外边,每天早晨按时到杜月笙的住宅上班。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杜公馆可以住下所有人员,绰绰有余。

杜月笙临死前留下的遗产,也比较令人唏嘘:仅仅十万美元+十万港币。

这笔钱,说来也不算少。但放到曾经挥金如土的杜月笙手里,确实是小钱。

这两笔钱,其中的十万美元是从宋子良手里要回来的。

当初杜月笙还未落魄时,曾经放了十万美元在宋子良手里,让宋子良帮着理财。很多年了,宋子良用这笔钱投资,最终连本带利也就十万多一点。

杜月笙临死前,让大弟子陆京士拍电报给宋子良,要回了这笔钱。然后作为遗产分给了妻儿们。

其中的十万港币,是放在他的朋友朱汝山手中。这笔钱,杜月笙本来是打算留给陆京士的,作为运作恒社的经费(恒社是杜月笙创办的一个社团)。

但陆京士不忍,在杜月笙面前假意收下了这笔钱,但悄悄地又塞给了杜月笙的家属。

也许,杜月笙还放了钱在其他人手里,但他已经忘了。见于记载的,杜月笙临死前的遗产,就只有这十万美元和十万港币,以及一堆被烧掉的巨额借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