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民俗技藝---華安畬鄉"坐刀轎"


木製的轎子

鋪有13把已經開鋒的利刀

著裝紅巾的漢子

手持法器穩坐刀刃如同平椅

行在顛簸的路上

刀叢中自如揮灑卻安然無恙

……

用這些言語來描寫“坐刀轎”

驚險神秘是遠遠不夠的

“坐刀轎”

這一特殊的民俗技藝


坐刀轎”是華安縣官畲、坪水畲家祖傳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是一項令人歎為觀止必不可少的重頭戲。它是為了紀念畲家先祖武將狗王而產生的,這一活動體現了畲家人對於武藝的重視和對先祖的崇拜。畲家坐刀轎也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的民俗技藝---華安畬鄉

畲人敬奉“土地公”、迦南尊王和盤古帝王。祭祀活動,年年舉辦,代代傳承,敬祭活動主要有“坐刀轎”。刀轎呈椅狀,分為上座位和下座位,上座位是坐刀轎用的,下座位是接神途中休息用的,上下座位僅能容納一人的位置,除了轎子本身必備的部件外,沒有任何遮掩。一般有13把鋒利的轎刀,萃火開鋒,長約50釐米,寬為5釐米,分別置於靠背、坐位、扶手、腳下,即上座位直豎三把、兩腳位置各交叉二把,下座位平豎三把、兩腳部位各平豎三把,人體與刀口正面接觸。

古老的民俗技藝---華安畬鄉

坐轎人稱“童子”,赤身赤腳,頭扎紅布巾,下身穿紅布褲,左手執令劍和鏡子,右手拿鐵刺球,嘴含硃筆,由八名壯漢抬轎,彩旗隊在前引導,鑼鼓班在後壓陣。禮炮響起,遊藝隊伍出發,童子坐在刀尖上,腳踏刀鋒上,雙手不停舞動、搖晃著令劍與法器,口裡唸唸有詞,步步驚心,如神靈附體,任受抬轎晃動,安然無恙。

據說“童子”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有時是隨意產生的。坐轎前要上三柱香,念符咒,做一系列法事,上刀轎時用“令劍”在轎門前比劃一番,“童子”就不由自主地坐上刀轎,雖然刀刃鋒利,但“童子”在轎上安坐卻毫髮無損。“坐刀轎”是流傳於畲民中的一項民俗技藝和民間絕技,每年的表演都會吸引周邊民眾爭相觀看。

古老的民俗技藝---華安畬鄉

“坐刀轎”屬於畲族祭祀文化的一部分,是官畲、坪水畲人長期從事農耕生活中形成的一項絕技和習俗,是畲家民俗文化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坐刀轎”具有傳統性、驚險性和神秘性,隱含玄機,難以化解,以現時的科學無法解釋,被戴上了迷信的帽子而逐漸消失,唯閩南地區坪水“坐刀轎”在民間得以保護、繼承並發展延續至今,實屬難能可貴。這種所謂中國“神秘文化”範疇中的刀轎文化,成為畲家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反映了畲家人不屈不撓,敢於挑戰、追求正義的精神風貌,值得我們研究探討,推動民族精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