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 ​如果明朝與清朝的順序換一下,那麼中國的近代史會好看得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首先,清朝與明朝皇帝的權力不同,雖然朱元璋撤除了宰相一職,但是畢竟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的,所以出現了內閣,而內閣制的出現保證了只要皇帝不犯大錯,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轉,所以後世人們往往誇大其詞,說嘉靖二十年沒上朝、萬曆二十年沒上朝之類的,但是他們對於國家的掌控並沒有放鬆,反而是崇禎那種急衝衝的性格害了明朝。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萬曆出行圖

​ ​而清朝皇帝的權力則大得多,雖然也有內閣和軍機處等機構,但大小事務基本取決於皇帝的喜好之間,雖然清朝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沒出昏君,但那也是得益於清朝不是用嫡長子繼承製的緣故,能夠通過黨爭上位的皇子,基本的政治能力還是有的,但是皇帝個人再智慧也有缺陷,尤其是與一大幫大臣們鬥智鬥勇。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咸豐是清朝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

​ ​要知道能夠混到內閣的就沒有一個書呆子,哪怕是附庸風雅的滿蒙文人,雖然做學問的本領未必有,但是做官的本領肯定是有的,所以皇帝再厲害也只能被大臣們哄著轉。

​ ​嘉靖在皇帝之中算智商高的了,後期不還是被嚴世蕃耍得團團轉,更不要說道光皇帝那樣的中人之資了,皇帝想吃雞蛋御膳房居然報價三十多兩,大臣說早上吃四個雞蛋皇帝居然羨慕大臣豪奢,就這智商與“何不食肉糜”其實也沒差多少了。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龍袍都能打補丁的道光皇帝

​ ​所以別看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的居多,但是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約,保證了皇權的穩固,而且明朝太監就是皇帝的家奴,再厲害的太監一道聖旨就能收拾,不像唐朝時期的閹鎮居然可以廢立皇帝,所以明朝沿著內閣制發展下去,說不定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制。

​ ​其次,就是“閉關鎖國”政策了,其實明朝後期在明穆宗時期是實行了開海的政策的,但是明朝文官勢力太大,海禁的聲浪時不時的傳來,無非就是沿海大族看上了海貿的利益罷了。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明穆宗

​ ​只是明朝末年時期大航海剛剛興起,那時候還是海上馬車伕荷蘭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海上威風的時候,等到英國人崛起時,工業革命就快要到來了。

​ ​明朝時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北方要塞的紅夷大炮就是學習葡萄牙人的,如果當時明朝統治者利用好西方的行進火器,以明朝的國力擊敗北方遊牧民族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鄭成功擊敗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

​ ​清朝乾隆時期英國使節曾經到訪過中國,當時是乾隆的愛將福康安接待的,對於英國人的先進武器,福康安不置可否,清朝失去了同世界先進軍事國家交流的機會,這也間接造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被人壓著打。

​ ​被人壓著打不丟人,畢竟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全世界都打不過英國,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的所作所為就太丟人了,包括後來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都是清政府傲慢自大,不與列強溝通,而且草菅人命,所以屢次被列強打得頭破血流。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火燒圓明園

​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清朝時期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也為康雍乾盛世加分不少,全國人口從明朝末年的兩億上升到四億,其中這些高產作物功不可沒,明朝末年正好趕上了小冰河時期,連年乾旱加上土地兼併,若是當時這些高產作物已經廣泛栽培,那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許可以避免。

​ ​最後就是皇帝的血性,這也是很重要的,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之前,慈禧驕傲地對全世界宣戰,八國聯軍打到天津時,慈禧帶著光緒逃到了西安,臨走前還不忘記將珍妃塞到井裡。

​ ​而明朝皇帝則有著“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崇禎皇帝雖然治國無策,但是他宵衣旰食日夜操勞,奈何手下盡是亡國之臣,大勢已去的他愧對先人在煤山自縊,也不做那被俘之君。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也許中國近代史不會有那些恥辱

崇禎皇帝

所以,明朝的政治環境比清朝好不少,若是明朝與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的近代史要好看不少,奈何天不從人願,時也命也,唯有牢記“落後就要捱打”,奮起直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