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路有阡陌


“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于此休。月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司马迁评价:“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代英主赵武灵王的,一念之差,造成兄弟相残,而自己被围困活活饿死的悲剧,留给后人一个悲催的反面教材。



首先,我们谈谈为什么会有沙丘之变?然后,我们再谈谈为什么没有亲信去救他?

一、沙丘之变的缘起

沙丘,位于现在的河北广宗县境内,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个地方。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都在这里去世,最有名的当然是秦始皇了,另外一个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和秦始皇拥有共同的先祖,大名赵雍。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而且功绩非常辉煌的君主。

  1. 赵武灵王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第一个在非常讲究华服之美的华夏族内部开始推广胡服,让赵军力压群雄,很快成了诸侯国中武力最强盛的国家。

  2. 赵武灵王是赵国开疆拓土功绩最大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下,吞并了中山国,击败了西方的林胡,收编了楼烦,让楼烦人成了赵人,增加了中山、雁门、代三郡。

3.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开始在赵国边境修筑赵长城,并启用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我们必须说,赵武灵王确实是个治国良才。可是在治家方面,却暴露了人性的弱点,有点糊涂了,造成后来的悲剧。


原本武灵王在继位之后,迎娶了韩国国君之女为夫人。韩夫人生了嫡长子赵章,被武灵王立为了太子。原本,赵章的身材、秉性都非常类似武灵王,颇得武灵王的喜爱。可是,韩夫人突然去世了,武灵王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吴娃。吴夫人很受武灵王宠爱,很快生了一个儿子赵何。等到赵何长大之后,武灵王因为对吴娃的宠爱,竟然废太子赵章为安阳君,而立了赵何为太子。这就为赵王之位的纷争,埋下了隐患。


赵武灵王28年,武灵王禅王位给太子赵何,自称“主父”,即赵国君主之父的意思,非常贴切。因为武灵王喜爱四处征战,万一战死疆场,新君早点继位,有利于赵国的稳定,是正确的做法。禅位之事开始也进行的非常顺利,大臣们也都支持惠文王,朝政非常平稳。

可是,就在王位顺利交接之后,武灵王开始出昏招了。

一次上朝,武灵王在旁观礼,看大臣们向儿子惠文王行礼问政。当他看到长子赵章颓废的状态时,心软了,开始可怜儿子赵章,心存愧疚。 看到这个长得酷似自己的长子赵章,他意识到曾经的“废嫡立庶”多么伤害自己的长子。

有了这种愧疚感以后,他就不消停了。

于是,武灵王派齐人田不礼辅佐赵章,并且厚待赵章,经常和赵章一起住,一起吃,让赵章使用和自己一样的仪仗,甚至一度想让赵章也称王,在赵国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当然很快就否决掉了。

大臣们可都是个个人精,猜测武灵王有意废掉惠文王赵何,重新立赵章为赵王。于是,他们就开始向赵章靠拢,这就减弱了惠文王赵何的权威。赵武灵王自己导致了赵国内部的分裂,赵章呢,原本对父亲废掉他心怀不满,在田不礼的唆使下,开始伺机叛乱。


赵章趁主父和惠文王出游沙丘之际,带领党羽作乱。当时,惠文王和武灵王分住两座行宫,惠文王赵何带领手下将领大战赵章。留驻国都邯郸的公子成与大将李兑率军勤王平乱。他们很快击败了赵章,杀死了田不礼。赵章逃入主父武灵王的宫中避难,武灵王接纳了他。

公子成和李兑率军包围了武灵王居住的行宫,很快捉住并杀死了赵章。可是,公子成和李兑为了抓住赵章,围困了武灵王居住的宫殿,等于围攻了武灵王,他们两人害怕被强悍尚武的武灵王出宫后清算罪过导致灭族,决定继续围困。同时,冲宫内大喊:“后出者灭族!”

宫内的人一听,全都逃了出来,只剩下武灵王一个人待在宫中。武灵王被困宫中三个月,能吃的的全吃掉了,连树上的小鸟及鸟蛋都被武灵王给掏出来给吃了。最后,没有食物可吃的武灵王被饿死宫中。



那为什么没人去救被困的武灵王呢?

其一、赵王何默认要困死武灵王。

赵惠文王赵何在叛乱中安然无恙,赵何虽然不忍下达诛杀父兄的命令,但是赵何在内心中,是希望父兄死掉的。因此,围困饿死武灵王之事,赵何佯装不知,不闻不问,其实是默许了。

其二、率军救武灵王就是反叛。

赵国的其他军队也都是以赵惠文王赵何为国君,武灵王赵雍此时只是主父而已。如果有人率军攻打围困主父宫的赵军,那就是攻打赵王,也就是反叛,这个罪名没人愿意承担。

其三、赵王何的军队实力强大。

支持赵王何的公子成、李兑所带的是邯郸的禁卫军精锐,实力不容小觑。而那个重臣肥义在政变前被赵章杀害了,最有可能救赵武灵王的人先死了。

在原阳驻扎的乐毅想私自领兵去救赵武灵王,可惜被牛翦镇压了。没有赵惠文王的命令谁都不能动一兵一卒。

即使有人忠于武灵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快速击溃围困行宫的军队。这时候,如果赵王何再谕令其他地方的军队勤王,救武灵王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

没人来救,剩下的事情就是为武灵王收尸发丧了。公子成等人在确定武灵王已经饿死了之后,才进入了行宫,为主父收尸。惠文王赵何呢,就等着公子成来汇报武灵王被饿死之事了,等他得到了消息,大哭一场,命令厚葬武灵王,举国致哀。

一代英主,一念之差,家事优柔寡断,结果造成兄弟相残,有时候,顺其自然,在其位,谋其政,不僭越,守本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历史逸事


沙丘宫变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公子章造反杀害相国肥义并试图诛杀赵惠文王,李兑与公子成帅军平乱;然后是李兑公子成困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仍掌握主要军权但多是边军,邯郸附近的军队在李兑公子成手中。




本来公子章作为中军将所带领的禁卫军是支持赵武灵王的,但在前期平叛中已被镇压,合理合法谁都说不上。李兑公子成把沙丘宫围困后赵武灵王连个送信的都没有,注意李兑公子成是把沙丘宫中人员全部带出宫后把宫殿围困的,赵武灵王的亲信肯定被看管起来了,相国肥义作为赵武灵王代理人一开始却被公子章给杀了,邯郸和北地边军都得不到沙丘宫这边的消息,只能任人宰割。这就好比西安事变蒋介石实力再大都远在南京,你在西安只能听张学良的。



说到底还是赵武灵王低估了暗中的反对势力,赵国公族向来有政变传统,又掌控邯郸的驻军,作为胡服骑射中的利益受损者,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用上。事成之后,赵武灵王的支持者还能再造反不成?公子章已死,赵惠文王又是赵武灵王生前确定的继承人,又是公子章造反在前,也只能吞下苦果。



沙丘宫变给赵国带来的损失其实也是很大的,赵武灵王生前聚拢起来的大批名臣将相比如乐毅、剧辛、庞煖、楼缓或出走或被排挤,更多的人直接在史书上失踪,估计是被清算了。连赵奢就是赵括他爹都跑去燕国当太守,最后还能回赵国估计也是和出身赵国公族有关,就这也要从收租税小官做起,历史上当上将军没几年就死了,也算是被耽误了。


历史伶俜者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行宫三个月,最后被活活饿死都没人知道,就是作死作出新高度的教课书级别的人物。

赵武灵王何许人也?他是赵国最有作为的王之一。

公元前322年,15岁时的赵武灵王继承赵国王位。继位时,赵国非常羸弱。从这幅地图可以看出,赵国被中山国一分为二,其国力强弱可见一斑。

武灵王始一继位,就遇到了秦楚等强国的联合围攻,赵武灵王集结数万兵力,将危机解除。之后,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不惜背弃祖制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继位19年,赵国开始对外战争。而他的第一个打击对象,便是将国土一分为二的中山国。

8年后(公元299年),中山国被灭,国土尽归于赵。武灵王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绕过函谷关,自北而南侵入秦国,趁其不备出奇制胜,占据关中天险之地。为了让自己的计划顺利进行,他还化妆潜入秦国,刺探其军事情报。

赵武灵王的前半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英明神武!

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赵武灵王能有这样的成就,身边自然少不了能臣武将,比如肥义、阳文君赵豹、公子成,大臣李兑、将军信期等。

如果赵武灵王就这么继续“英明”下去,赵国一定会更强大。历史终究是历史,而不是被写好的剧本,不会按照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发展。

正当赵武灵王如日中天之际,他忽然在立储问题上作起了大死——

长子赵章久经沙场,为人孔武有力,体格与武灵王非常相像;次子赵何,却是武灵王的爱姬吴娃所生,因此对这个儿子宠爱有加。

在这二者之间,选谁不选谁,都让武灵王头疼。若是立赵章,爱姬吴娃肯定不高兴;若是立赵何,赵章当了十多年太子了,而且是长子,于礼法说不清。

纠结来纠结去,赵武灵王终于在赵国灭中山国这一年,将王位提前传给次子赵何。之所以会提前传位,是怕自己死了,年仅10岁的赵何继位之后,镇不住赵章。

这样一来,就给赵国的内乱埋下隐患。而赵武灵王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即主父;赵何也成了第一个长子尚在、而幼子继位的君王。

那么,武灵王又是怎么安排长子赵章的呢?

赵武灵王封赵章为安阳君,并且和他住在一起,衣食住行所用的依仗,与赵何一模一样。要知道,赵何已经成为赵王了,赵章此举,无异于僭越。可是,赵武灵王还活着,赵何也没理由找茬。

尽管赵武灵王以“主父”光环罩着赵章,可赵章心中岂能没有怨愤?朝中大臣对于赵章的遭遇,也纷纷表示同情,赵章也因此获得了赵国丞相肥义的支持。

公元前295年,当赵国的局势在两个儿子之间日渐激烈、甚至有些失控的时候,赵武灵王又想出了幺蛾子——他想收回赵何的王位,自己重新当赵王,而不是一个退居二线的主父。

这个昏招,赵何答应吗?显然不可能答应,煮熟的鸭子都吃了一半了岂能让他飞走;赵章能答应吗?他也不会答应,本来只需对付赵何即可,现在又多了个老爹,这不是添乱吗!

赵武灵王的旧臣肥义提出反对意见,并明确表示:

“国无二日,百姓方宁。”

意思是说,大王啊,您可别再作死了,哪见过一个国家有两个君王的?要是真如此,老百姓还不都乱了套!

此时,赵何经过4年的管理,王权已经非常巩固,赵国老臣赵豹、公子成,大臣李兑、将军信期都成了赵何的亲信,赵何施行的一些仁政,也收买了人心。

与此同时,赵章也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

这一年的春天,阳光甚好温暖宜人,赵武灵王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该给自己物色一块儿像样的墓地了——其实是给俩儿子其中一个物色的。

于是,赵武灵王跑到沙丘去选目的,并且让赵何与赵章也过来陪同。

赵武灵王的本意,是想借选墓地的机会干掉两个儿子,重新夺回王位;谁料,赵章也有同样的想法。

结果,赵章将沙丘行宫包围,同时向赵何发起进攻。

赵何当了四年的赵王,可不是白当的,尽管赵章搞偷袭,可是仍然没能突破赵何的防线,反倒被赵何来了个反杀。赵章死后,赵何尽诛杀其余党。

赵章覆灭之后,似乎“忘了”老爹还在沙丘宫关着呢,就回到都城继续主政。围在沙丘行宫的士兵,将行宫里的人全部放出,唯独不许赵武灵王出来。

由于赵武灵王在立储的问题上昏招迭出,后来又强收赵何的王位,引起朝中依附赵何之大臣的不满;而诛杀赵章之后,赵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已经没有悬念。赵何将沙丘宫人尽数放出而独留武灵王,别人还不知道什么意思?

赵武灵王出来,必定没有他们好果子吃。因此,即便有想要前来救驾的忠诚,也会被其他大臣委婉地劝下、或者干脆……

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宫,享年45岁。一代豪杰,败给了自己年仅14岁的儿子,真真让人叹息啊!


祗树


原因只有一个:他自己作的。

说真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那么多君主,就没见过像赵武灵王这么奇葩的。

前期英明神武,不但军事力量强盛,政治手段也很不一般,趁着燕国、秦国内乱,插手两国政务,扶植几乎没有继位可能、在别国为质的燕公子职和秦公子赢稷上位,燕公子职就是后来的燕昭王,秦公子赢稷更厉害了,是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

这两位登上王位后对赵武灵王非常亲近,很长时期内都是赵国的可靠盟友,不起刀兵,赵国得以休养生息,成为北方第一霸主,那时候提起赵武灵王,谁不赞他是一代人物!

梁启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竟然可以战胜、压制北方游牧民族。

(电视剧中的赵武灵王)

但是到了后期,赵武灵王的行为变得有点难以形容,他做了几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梦中情人

有天晚上,赵武灵王梦到了一个美少女,从此魂牵梦萦,大臣吴广投其所好,献上了自己的女儿孟姚,赵人称其为吴娃。

赵武灵王大喜,说她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百般宠爱。

其实这很可能是赵武灵王想要美色了,又不好直说,才以梦为托词。

二、废长立幼

做为君王,宠爱个把女人不算什么大事。但赵武灵王竟然把没有过错的原配废了,立吴娃为后。

原配的儿子名叫赵章,本已立为赵国太子,吴娃的儿子名叫赵何,赵武灵王爱屋及乌,废了赵章选小儿子赵何为继承人。

事情到这一步,都还算是正常范围内的宫斗。

(电视剧中的吴娃)

三、壮年禅位

但接下来,赵武灵王做了一件令各国为之侧目的事情,他禅位给了赵何,自己号称“主父”,那时他才有40多岁,谁都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让位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禅位一段时间后,赵武灵王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对国家的掌控力已经不如儿子赵何,所以他后悔了,看赵何各种不顺眼,吴娃也没那么可爱了。

他就没反思过,这种状况本来就是他自己造成的!

四、分裂赵国

最初,赵武灵王对赵何的不满还只是他个人的事情,只在心里暗自嘀咕。

但是当他发现大儿子赵章在赵何的打压下萎靡不振时,忽然之间就父爱大发了,觉得很对不起赵章,想好好补偿他。补偿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王位,并且不是赵何正在坐着的那个王位。

他异想天开地想把赵国的代郡分给赵章,让赵章也称王。

这不就是分裂赵国吗?他还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呢,找来肥义问他的意见。

肥义本是赵武灵王的得力干将,禅位时被派去辅佐赵何,按赵武灵王的想像,老部下肯定是支持自己的。

但他想错了,形势会变,人也会变。

肥义一听旧主这么打算,当时就神色大变,极力阻止。因为他已被赵何所折服,真心实意奉赵何为主。

而从大义来说,赵国保持完整才能长久。若是分裂,必然会引起内乱,世界上又不是只有赵国这一个国家,其他六国正虎视眈眈呢。哪能给他们这种机会?

在肥义的阻止下,赵武灵王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打算。但也并不是完全放弃,光明正大地支持赵章和赵何斗,两人身边也各有一票拥护者,斗得乌烟瘴气。

其实赵武灵王对长子赵章的父爱来得莫名其妙,要爱早爱了,偏在后悔禅位时爱,骗谁呢?不就是想自己重新掌权吗?赵章不过是被父亲利用了。

当兄弟俩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光靠政治斗争已经无法解决了,终于爆发为暴力冲突。

赵武灵王巡游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西北),强命赵何随行,赵章自然也在,趁机作乱要杀赵何,先杀了肥义,后被赵何反击,追入赵武灵王居住的主父宫中。

很难说这件事上赵武灵王没有掺一腿,但赵何下不了杀父的命令,追随他的将领们也不敢担杀主父的罪名,于是大军围困主父宫,三个月后赵武灵王饿死。

(赵武灵王的雕塑)

【结语】

谁还去救赵武灵王呢?

一方面,他的亲信几乎都被他派给儿子赵何了,早成了赵何的亲信;

另一方面,赵国从上到下都非常反感他这种妄图分裂赵国的做法,也厌烦他撺掇着两个儿子内斗,早巴不得赶紧出个结果了。

所以从赵何开始,贵族庶民们都知道主父被困住了,但大家都装聋作哑,仿佛不知道此事,任由他活活饿死。

一代雄主,落到这种结局,也是令人叹息。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第一,沙丘政变的内因极其复杂

赵武灵王在位时,由于偏爱小儿子赵何,废长立幼,废黜太子赵章。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逊位,提早把王位交给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也就是太上王。然而,三年后,即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觉得对不起长子,又封赵章为安阳君,甚至想把国家一剖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长子赵章被弟弟抢去王位,早就心怀怨恨。公元前295年,赵章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一同出行至沙丘,突然发动政变,攻打赵惠文王的行宫。由于赵成、李兑率军及时赶到,挫败赵章的政变。赵章被迫逃进赵武灵王的行宫,由于不忍儿子被杀,赵武灵王接纳了他。现在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对于赵国大臣与将领来说,一方是赵惠文王,另一方是收容谋反主犯的赵武灵王,究竟要选择站在哪一边呢?赵成与李兑选择站在赵惠文王这一边,原因很简单,赵武灵王只是太上王,是过去式;而赵惠文王是名正言顺的国君,是现在进行时。于是两人发兵攻打赵武灵王的行宫,杀死了赵章。可是要如何处置赵武灵王,这可就犯难了。赵成与李兑一商量,咱们围攻主父的行宫,又杀了赵章,倘若就这样收手,日后主父必然要清算这笔账,怎以办呢?他们既不敢杀掉赵武灵王,又不敢放掉赵武灵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囚禁,任其自生自灭。

第二,为什么没有人来救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被囚死在行宫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1、赵武灵王的亲信,多死于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最信任的人是肥义,他是胡服骑射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臣。然而在赵章发动政变时,第一个杀死的人,便是肥义。如果肥义没有死,肯定会全力营救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出行,应该会带上亲信与心腹,这些人的下场如何,史书没有提,但既然连赵武灵王都得死,他们估计全被杀了。

2、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营救?尽管赵武灵王已经退位,但谁都知道,他才是赵国的实际统治者。那么他被囚禁时,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营救呢?我想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赵成与李兑严密封锁消息。我们知道,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赵武灵王不要说向外传递消息,就是搞点吃的都搞不到。因此,他不可能向别处的军队发布命令。在没有统帅命令的情况下,军队又怎么敢轻举妄动呢?

3、在新王与旧王之前,大家选择新王。我们在退一步假设,赵国军队得知赵武灵王被囚禁的消息,为什么沉默呢?从法理上说,国王才是一国之主,而主父或太上皇,即便他是前任的国王与现任国王的父亲,在法律角度上说,都只能是臣而不是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今的国主,只能是赵惠文王而非逊位的赵武灵王。

也就是说,你发兵去救赵武灵王,等同于你支持谋反。赵武灵王虽然拥有崇高的威望,但是在沙丘之变前,他打算将赵国一剖为二,却是遭到众人的反对。也可以说,赵武灵王逊位后,一直抬高赵章的地位,这是严重威胁到赵国政坛稳定的事,对此大家是反对的。同样,赵武灵王在赵章杀肥义、围攻赵惠文王后,不仅没有把他绳之以法,还收容包庇,从这点看,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横店小清新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着走了出去,打算到外边找点吃的。

外边的那些士兵是没指望了,只能自己想办法,要是天上能掉几块烧饼该有多好,赵雍如是地想。几声鸟鸣,引起了他的注意,抬头一看,原来树上有个鸟窝,说不定还有鸟蛋呢,赵雍暗骂自己老糊涂,也不早点儿出来探探,挨饿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赵雍走到了树底下,在饥饿的驱使下,慢慢地往上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够到了鸟窝。还好,里面有几个蛋,赵雍抓过来,就往嘴里塞,太饿了,什么也顾不上了。院外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很快就又低下了头,前几年,赵武灵王带领着他们灭中山、败林胡、楼烦,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意气风发,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太惨了。可他们也只是小兵,没办法啊。

话说回来,风光一世的赵武灵王赵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首先,壮年退位,令国家大权旁落。赵武灵王退位时年仅42岁,正当盛年;接班人赵何年仅10岁,虽说他安排了很多忠心的大臣辅佐,可长期不在朝,国家大权慢慢的就落到了权臣公子成手里。公子成是赵雍的叔叔,赵雍父亲赵肃侯刚刚即位时,就把相国之位交给了公子成,公子成已经当了几十年的相国,势力盘根错节,极其庞大,年幼的赵何根本驾驭不住。

公子成势力庞大,可惜和赵武灵王不是一条心。赵武灵王主张向北面扩张,公子成主张向南面中原腹地进攻,在“胡服骑射”改革初期,二人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赵武灵王用国君的权威压制,公子成才勉强点头配合,之后慢慢退出了朝政,但并不甘心。

赵武灵王退位不久,他的同党李兑就建议肥义让位,让公子成当相国,可见实力仍不容小觑。

其次,他打算分裂赵国的想法,很不得人心。赵武灵王同情赵章,遂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将赵国一分为二,赵何一半,赵章一半,谁也不亏待。作为一个父亲,这个举动值得肯定;但对赵国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战国中后期,兼并频繁,大规模战斗一个接一个,赵国勉强能够自保,倘若一分为二,很快就会变成列强的盘中餐!

如此亡国的想法,很不得人心,再加上赵章野心膨胀,飞扬跋扈,本来站在他这边的大臣,也慢慢转移到公子成那边了,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没有人过来救他。

最后,支持他的肥义被杀,赵雍失去了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肥义是三朝老臣,政治主张和赵武灵王差不多,是“胡服骑射”地坚定拥护者,倘若他还在的话,公子成的阴谋就得逞不了。遗憾的是,沙丘政变前夕,肥义被愚蠢的赵章杀了,缺少牵制的公子成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围攻沙丘行宫了。

赵武灵王是一个优秀的领袖、光明磊落的实干家,只可惜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谋略,导致最后被活活饿死,实在是可惜!


小杨品史


赵武灵王名赵雍,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的父亲。赵武灵王是引领赵国进入最强盛时期的重要人物,亦是于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 307 年)左右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领军人物,其改革创新的精神,甚至还让梁启超称之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赵武灵王在位高权重之时,因为偏爱幼子赵何的母亲而废长立幼,又因想在外放手征战、称霸中原而将国家传给赵何进行管理,当失去权力后,他渐渐感到自己空有一腔想法,却无人听命于自己,于是万分懊悔,希望培养被废掉的长子赵章同赵何平起平坐,以夺回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但赵何不是废物,群臣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赵国动荡,因此当赵武灵王想在沙丘发动宫变时,反倒被困在沙丘行宫,最终活活饿死。

那么,当赵武灵王被困于行宫时,为什么无人前来救驾呢?有如下几点原因:

1、手无实权。从权力地位而言,赵雍当时只能算是太上皇(主父),不掌握实际权力,赵何继位多年,早就对国家管理得心应手,并且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群臣只会听命于赵何。况且,赵雍当时的行为算是谋反,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太上皇,早就即刻被诛杀了。

2、无可用之人。赵雍不理政事多年,身边的亲近之人早就给了赵何,比如老臣肥义,他们只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当初赵雍让位时,肥义提过反对意见,但既然现在已经是赵何做了国君,那么他就只会忠于赵何。并且,赵雍当年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时,身边有一堆反对者,他们对赵雍的政治改革是持否定意见的,至少是排斥的,因此群臣大多都不希望赵雍还能继续回来掌权。所以,当赵雍发生宫变时身边就只有赵章及赵章的亲信田不礼,随着二人接连被诛杀,赵雍身边就再也无可用之人了。

3、无计可施。赵雍是被公子成及李兑率兵包围的,公子成此前因“胡服骑射”的事情与赵雍有了过节,想必也有私心,加上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放出赵雍,改日赵雍与赵何重归于好,则替罪的就会是他,因此他势必不会让赵雍活着出去。

赵武灵王的悲惨结局虽与他人的打击报复有关系,但如若不是他一意孤行放弃权力,放弃后又过度沉迷于权力地位曾给他带来的美好感受,怎会弄得如此结局?


如果你喜欢历史,请关注“喵喵趣见”,让我们一起谈论历史!


喵喵趣见


赵武灵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权力的核心问题,权力的核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有一个。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个国家的权力核心只能是一个人,一旦出现两个权力核心,必然会酿成祸端。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子赵何,就应该彻底废除长子赵章的一切权力,不能让他威胁到幼子继承人的地位。反之立赵章就不该让肥义尽心辅佐赵何让他掌权架空自己。不想完全让出权力,又没有牢牢掌握权力,通过扶植废太子来抗衡次子赵惠文王拿回权力... 这样两边都得罪了,所以当他被围困沙丘宫时也就没人出来救他了。 和赵武灵王犯同样错误的还有李渊,在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凌乱的单调


公元前296年,在沙丘空旷寂寥的宫殿内,赵武灵王绝望地伸出手,倒在地上,气息奄奄。外面宫门紧锁,重兵层层把守,他已经被围困三个月了,宫殿里的水果、瓜子、糕点早被吃光,连鸟雀窝都被掏净尽雏鸟被生吃,他再也无法坚持下去,怀着满腔的悔恨去,在饥饿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目。



赵武灵王名叫赵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他胡服骑射,北平胡人。他先后护送秦王子、燕王子继位,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燕昭襄王。他是赵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更是唯一一位,微服到秦国侦查的国君,他还是“太上皇”的始祖——主父。他这么厉害,谥号却是赵武灵王。这“灵”字正是说明他的重大失误,其中之一就是做主父。这个“灵”字也正是他“任性”导致的活活饿死,无人相救的总结。

赵雍继位时才15岁,而楚、秦、燕、齐、魏五国借吊信之名,集结士兵数万,兵临城下,虎视眈眈。赵雍依靠托孤重臣肥义,用超常的计谋和手段令五国无功而返。刚一继位,他就崭露头角,拥有一代雄主范儿。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改革,避免赵国分裂的局面。特别军事上的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使士兵行如风,猛似虎,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了。将中山国一口吞,把林胡一手抓,让楼烦俯首称臣,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赵雍想要刺探秦国虚实,亲自当间谍,乔装改扮,深入敌国秦国打探,面见国王秦昭王和宣太后被发现全身而退。赵武灵王擅长外交,之前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他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但他因美女而废长立幼,因长子而玩火自焚。

一代枭雄的情感

赵雍的夫人是韩国公主,他是韩夫人的顶梁柱,韩夫人是他的贤内助。两人育有嫡长子赵章。子凭母贵,更加上赵章为人仁孝,于是就立为太子。然而,赵夫人去世后,一切都变了,就连太子也降为王子,封号为安阳君了。



原来是小三上位,太子遭殃。一日,赵武灵王梦中邂逅女神,巧的是吴广的女儿吴娃竟然是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吴广献女上位,吴娃也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吴娃母以子贵,成为继后。小三一上位,母以子贵又变成子以母贵了。赵雍“因为爱情”,废长立幼。而且为保证幼子能成功继位,他在年富力强之际就退居二线了。

作死的节奏

赵雍当了“主父”(太上皇),“主父”的意思是,赵国一国2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职责主抓军事和外交。结果大臣却全部归向儿子何,何成了赵国老大,他却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貌似赵雍克妻,吴娃不久也去世了,而这更让赵武灵王忧虑。他最忧虑的还是自己的大儿子安阳君赵章。

他看到大儿子跪拜小儿子的样子很可怜,想起自己贤惠的韩夫人,心疼的受不了。想到章被废却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顺自己,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有了复立章为王的想法。赵雍的心中还有另一个可怕的想法,自己还年轻,必须夺回王位,重振昔日的威风。

他于是采用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边赵章为代王;南边赵何为赵王。这样,两子制衡,赵武灵王趁机复出。遗憾的是,他把立章的这一想法向大臣肥义说了,肥义很快识破并婉言拒绝。国家大义不允许他支持赵雍的胡来,他知道支持赵雍就等于将赵国分成了两块。肥义是何的老师兼丞相,三朝元老,他率众臣反对。赵武灵王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肥义也担心,赵章在其父的“补救”上,其师的“教育”上作乱。


肥义回去立刻告诉何及何的大臣心腹。公子成(在宗室影响巨大,服骑射之挫后,蛰居多年。)与大臣李兑(肥义为赵王何培养的人才),宗室重臣阳文君赵豹(一直不受赵雍的喜悦)分工准备,赵王何严控兵符,戒备森严,时刻警惕赵雍和赵章的一举一动。

赵雍将讨封不成一事故意告诉大儿子章和田不礼。激章和何决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想重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本来就对何恨意丛生,司马迁《史记》:

“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

章在得到赵雍的支持后,他决定采取行动,因赵王何戒备太严无法下手。

自掘坟墓

赵雍为章找下手机会。老奸巨猾的他以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选看墓地为名,让这两个儿子都跟着。赵王何明知是圈套,但碍于老爹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赴约,他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

到沙丘后,赵王何集团住一宫,赵雍与章集团居一宫。田不礼和章密谋:诛杀何,控制赵雍,以奉赵雍之命的名义称王。

于是,章借用赵雍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以便借机杀之。何的老师肥义怕有诈,代何赴约,成了替死鬼。章又差人请何。何集团感觉不对劲,赵王大臣信期逼问来人,得知肥义被杀。怒斩使者。立即发兵攻章,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赵雍让他躲里面。

信期、李兑、公子成把主父宫包围起来。公子成决定先斩后奏。他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赵雍亲眼看着爱子被杀却无能为力。李兑他们怕赵雍秋后算账,就一条道走到黑,亮大招——放话道:“不想死的赶紧跑吧。”赵武灵王的手下顿作鸟兽散,赵雍就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了。为什么赵雍不跑呢?你以为他不想跑吗?跑了几回了,士兵不让他出去。李兑他们不敢弑君,但又围困赵武灵王。久而久之,一代雄主就成了饿死鬼。



没有一个亲信来救。

宫外的大臣士兵不会救他:所有人员都倒向赵王何这一边。他们如果救了赵武灵王,他一定会算账,有诛灭族的危险。赵国有法律规定包围主父宫灭族。

因公子章被杀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

"因为公子章的原因,包围了武灵王,现在即使撤围解兵,我们也会被灭族。"

多数人不救他:大家对赵武灵王持着否定的态度,他的做法太奇葩,都认为他糊涂,以看笑话的态度认为他这是作死。保守派排斥赵武灵王的变革,赵武灵王死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赵惠文王不救他:手下人不给他报告自作主张处置了。再说赵何还只是个孩子,当时才13岁。

在杀章前公子成和信期、李兑商量三思后商量,如果请示赵何,赵何很难下达诛杀他的父亲和亲哥的命令。但是还必须得杀,这样诛杀赵章的罪名就会落在他们三个人的头上,最后他们三人也得死。而如果不请示赵何,自己处置,赵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不会加罪于他们。

虽然无法亲口下达灭父兄的命令,但心里明白,父兄不死自己得死,只好顺天意顺民意,选择置之不理。

赵成等人围困赵雍时,赵何对他父亲置若盲闻,直到最后赵成来报告说赵雍饿死了,赵何才哭嚎两声,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东南三十里处,是赵国第六代国君的陵墓,如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死在当年商纣王的酒林肉池之地,巧合的是85年后秦始皇也死在沙丘宫,故沙丘被称为“落龙之地”。


小姐姐讲史


赵武灵王恐怕是战国时代赵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君王。公元前322年年仅15岁的赵雍继位,他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当时的赵国比较弱小,并且处于各大国的环绕之中,并且赵武灵王刚刚继位就遇到了秦国楚国等强国的联合进攻。当时虽然赵国军民齐心协力将国家灭亡的危机解除,但是赵国的虚弱已经可见一斑。赵武灵王之后的胡服骑射也就在此时开始。但赵国的变法更多是在军事制度上,也就是说赵国的变法从一开始便是驳脚的。在战国的各大国变法浪潮当中,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变法大臣,但只有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个人推动的。



当然,由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取得成功,所以短期内谁也不敢直接与这个军事强国对抗而赵武灵王也因此成为战国时代较为著名的君王。他即位19年以内,将国土重新统一并且灭掉中山国。大败匈奴并且修建长城,对秦国以及秦国北方的义渠国产生压倒性的战略态势,这也是赵国最辉煌的时期。但问题在于赵国,只有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远远不够的。变法本应继续进行,但是赵武灵王就此打住。军事上的胜利以及既得利益者的维护,使得赵国的变法无法深入进行,赵国的变法也只停留在军事层面。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不复当年的英勇。



赵国也开始了其历史上非常常见的继承人斗争及内乱,当时武灵王的长子叫做赵章,久经沙场孔武有力与赵武灵王十分相似,次子赵何是赵武灵王的爱妾其所生,对此人赵武灵王宠爱有加,在这二人当中赵武灵王不知道该选谁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双方势力明争暗斗持久不休。最终赵武灵王做起了主父,并且将赵国一分为二给两个儿子分别统治,这完全是一个昏招。,之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伏笔。在公元前295年赵国爆发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软禁于行宫三个月最终活活饿死,而值得我们讨论的是在这三个月之中,赵武灵王虽然已经退位,但依然是赵国三军统帅,在军队中威望极高,便如此赵武灵王被软禁之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人去解救他。


其实这场沙丘政变最初是由于其长子想要夺位失败造成的。在军队围困赵章时,赵章逃入父亲的沙丘宫,赵武灵王对其进行保护,但依然没能阻止自己长子死的命运,但是长子死后。当时的赵王也就是赵惠文王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围困沙丘宫。这一时刻,国内的朝局十分微妙,一面是合法的赵惠文王赵何另一面是收容叛将的前领导赵武灵王,大家应该如何选择呢?当然在当时的赵成和李兑选择了站在赵惠文王的一边。也正是两人主导的围困沙丘宫的计划。但是此二人也不敢直接对赵武灵王动手,局面就一直这样僵持。两者都是当时的老臣,并且在政权当中威望也较高。尤其是赵成,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当年,甚至还要请教赵承,请他帮助说服老世族,可见赵成的地位在赵国有多重要。



但是赵国的政权并不仅仅只有这几个人,其他的人为什么没有来解救赵武灵王呢?首先赵武灵王的亲信在沙丘宫变之时已经被杀。赵武灵王年幼时曾有将军肥义辅佐,也是胡服骑射时的主要大将军,更是朝中重臣,但是在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发动政变时肥义是被他第一个杀死的将领。而且赵惠文王为了保证自己的王位不丢失,除了将原先的太子党一网打尽之外。自己父亲的一些效忠部队和人员也做了人事调动,甚至是软禁。并且是以正统赵王的名义发布的。在当时赵武灵王已经不是照顾的实际统治者,所以赵惠文王得以实施其软禁计划。


更重要的是赵惠文王严密的封锁了这个消息。大家只知道长子反叛,赵惠文王派兵保护沙丘宫。除此之外,军中大将对此事一无所知。而且更重要的是赵武灵王收容了反叛的原太子。谁去搭救赵武灵王也一定会安上一个反叛的罪名?而且赵武灵王晚年所实施的一些政策也不得人心,甚至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如果此时解救赵武灵王那么国家也肯定会就此分裂,不利于政坛的稳定,个大既得利益阶层也必然是反对的,同时赵惠文王也给军中大将以及政权骨干人士已比较优厚待遇进行收买。而且赵惠文王也并非昏君,大家对这一点还是看得出来的。



而且说一句题外话,赵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其实并非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时期的国只是军事政治在当时更为强大,但是个人总体的综合国力而言。赵国最强大的时期是赵惠文王时期。在当时赵惠文王确实也害怕软禁自己的父亲,怕背上骂名引来政治动荡,但是经过手下人的劝解赵惠文王还是决定围困赵武灵王一旦撤并赵武灵王从沙丘宫出来。赵武灵王必定会找自己算账,而赵武灵王一旦回到朝堂。自己将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