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老实地呆在一个公司反而薪资会原地踏步,你咋看?

净云居士


“职场绿皮书”的观点:绝大部分情况,确实是通过跳槽才能加薪,呆在一个公司的薪资涨幅会比较小,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也只能说是在原地踏步。只有极少部分的情况,某一小撮人会遇到比较难得的公司或集团内部升迁机会,薪酬才有机会大幅提高。

想加薪,跳槽呀。经理职位跳出去变成高级经理,再跳一次变成副总监,跳了一圈跳回来最初的公司成了总监。一年一跳,三年跳回来。薪水呢?翻了一倍还不止。原来同是经理的同事呢,才升到高级经理,勉勉强强涨了20%的薪水。

自己的亲身经历

旅游行业,先后任职过三家公司。

第一家公司,外企,每年薪水涨幅5%-10%,有幸第一年按10%涨的,无奈基数不高,就算涨20%也没多少。

第二家公司,私企,行业TOP 3(当然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TOP 1),3个月试用期转正时薪水涨了500元,第一年底入职未满半年不调薪,第二年底涨了5%。

第三家公司,私企,第二家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涨幅每次不高,但胜在数量多,因为业绩做的好,老板还算赏识。3个月试用期转正时涨了1000元,然后就每半年涨个7%、5%、6.5%之类的。工作2年,与入职相比算是涨了50%多,但是这两年也是物价上涨最快的两年,也是市场上同等职位的要价水涨船高的两年。这个涨幅并没有市场上的涨幅大。

其中的两次跳槽,要么涉及到换城市,要么有点类似集团内部调动,集团内不同公司的薪水相对来说比较透明,所以这两次跳槽的薪水涨幅并不高,大约10-15%左右。

所以说,不跳槽,加薪不会很快。跳槽了,如果谈的不好,或者有外界的条件影响,也不一定加薪加的太高。

朋友的亲身经历

简单粗暴的讲,朋友在一个公司8年,基本上薪水涨幅约等于通货膨胀,连房子的首付都没凑够。后来咬牙决定跳槽,被猎头推荐到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资历背景不错,双方又谈的很好,薪水不只double,还有额外绩效,title也成了三省总监。

她就经常说,自己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下决心跳槽,否则真对不起自己这么些年的辛苦工作,总算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了。

从HR的角度来分析

新老员工的用人成本的确不同。老员工,长期呆在一家公司,已经习惯这种稳定的节奏了,他们已经缺乏激情,跳槽换工作是有一定成本的,如果适应不好,反而还没有在原公司的性价比高,得不偿失。所以哪怕每年的薪酬涨幅不高他们也能接受,图的就是一个安稳。所以用人成本可以低。但是如果公司想吸引有能力的新员工入职,就需要给出高于平均工资线的薪酬。换句话说,薪酬有竞争力,才能招到更有价值的人,所以用人成本就会高。

而且HR也会有自己部门的绩效,如何控制工资成本,完成每年公司划拨给HR部门的payroll(工资)的budget(预算),也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

新员工的薪酬需要等于或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那就只有从老员工身上省钱了。

从老板的角度来分析

老板的要求很简单: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儿。

但是前提是,这个事儿得能持续的办下去。一家公司里,如果老板是明眼人,他一定能区分出来哪些人是不可或缺的,哪些人是可以替代的。

对于这极少部分表现突出的人,老板是宁愿多花一点钱,高薪留住的。这部分人,就是极少部分的那一小撮人,可以在一家公司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有更多的升迁和加薪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始终为他们保驾护航。

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就是个在一家公司成长起来的例子。她1990年进入格力做业务经理,1994年开始继任公司的经营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直至2012年5月,被任命为格力集团的董事长。

对于那些可以替代的人,老板也不愿意多花钱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宁可花更高的成本去别的公司挖更优秀的员工,因为老板算的很清楚,虽然用人成本更高了,但是这些人可能会为他们带来远远超过高出的这部分用人成本的价值。

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讨论区留言分享!

----END----


关注“职场绿皮书”头条号: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讲述职场上的那些事儿。每天分享各种职场上遇到的事情,帮助职场朋友解读职场密码,升职加薪,早日实现职业梦想。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也可以留下您的问题,“职场绿皮书”愿与您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