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眾所周知,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在許多事情上都比不上機器,沒有機器做得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證未來的孩子,繼續有吃飯、有養家餬口的工作?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斯蒂文寫了一本書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提問說:在所有進化過程中間,為什麼人類滅掉了其他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把我們滅掉?

他提出來,人性——就是人類進化選擇出來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人性,即為人的天性,不能把動物的本能混為人的天性,有很多人說人是野蠻的、殘忍的、自私的、吝嗇的、懦弱的——這都不是人的天性,這是人身上動物獸性的殘餘。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在人工智能時代,科學家認為應該培養孩子的人性,而這個人性指的是人獨一無二的天性。有四個特別重要的人性應該是人在21世紀具備的能力,因為對於人性,機器做的不夠,甚至還不會做。

有哪些人類的競爭優勢,是機器沒有的?

01、同理心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人類具有的第一種機器無法實現的能力是同理心,即我們人能夠理解別人的感情、感覺、意圖、心願的能力。正因為有了同理心,人類也由此具備了團結協作戰勝比我們強大的生物的可能性。

有研究顯示,人類兩歲半的小孩兒就具備了這樣的同理心。而人類同理心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通過進化選擇出來的鏡像神經元。意大利帕瑪大學著名學者賈科莫·裡佐萊蒂帶領的團隊發現,在大腦的前額葉有一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在看到別人做一件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會產生一模一樣的放電;就像兩面鏡子一樣,互相印證了對方的心理活動。

我們中國人講的心心相印,可能就是因為鏡像神經元的活動。也正因為有了這種鏡像神經元,我們才能替古人擔憂、替別人開心;我們才能在欣賞小說、看電影、聽故事的時候,能夠理解別人的感情、感覺和感受。

02、道德意識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人類在有了同理心的同時,也就有了第二個天性——道德意識。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把道德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政治的選擇,一種宗教的說法,其實道德是人類幾千萬年的進化歷史選擇出來的天性。

耶魯大學的著名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曾經做了一個研究,邀請還不會說話、也沒有受過任何道德教育的六個月大孩子,觀看兩種不同的視頻:一個視頻呈現的是有一個圓形想爬山坡,卻怎麼爬也爬不上去,正在這個時候,後面上來一個友好的三角形把它頂了上去;而另外一個視頻,所呈現的也是一個圖形想爬山坡,同樣怎麼爬也爬不上去,但正在這個時候,上面下來一個邪惡的幾何形狀,拼命地把它往下踩。這就有了兩個被稱為“好人好事”和“壞人壞事”的視頻。

研究人員觀察了孩子看視頻時的面部表情後發現,這些小嬰兒看到好人好事的視頻時,面露燦爛微笑,而在看到壞人壞事的視頻時,面露厭惡的表情。人類的微笑和厭惡都屬於天生情緒表現,我們的新生嬰兒能對不同視頻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意味著他們天生就具有辨別善惡的能力。

03、智慧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人類的第三個特別偉大的天性,就是智慧。我們人類有理智,有憧憬未來的能力,有時甚至可以選擇犧牲自我來保全大局的精神等方面,這些是目前的機器根本達不到的。

其實,這在古籍中早已告訴我們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說:學習的最終目標,宣揚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和人性的力量。我們一定要用現代科學研究中國的智慧,而不能只是請一些文化人,聽他們憑著自己的感覺、感受說故事,戲說傳統。

04、自控力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人類第四個天性是偉大的自控力。這個自控力是我們在誘惑面前、困難面前、挫折面前,仍然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

計算機雖然有耐受性,但是沒有自控力,因為自控力是一種自發的能力,耐受性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狀態。因此,自控力是人類比機器要卓越、優秀、偉大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研究顯示,有自控力的孩子未來一定比別人更有成就。他們在20年之後高考成績好、社會地位高、社會關係比別人強。更讓人意外的是,40年之後再去回訪那些人,發現那些自控能力特別突出的孩子的大腦前額葉也比別人發達很多。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人與機器既然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怎樣的品質?

我想說,中國不缺能幹活的人,不缺能吃苦的人,不缺能玩心機的人,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有理想、有同理心、有美感、有創造精神的人。

這樣的人,我們可以簡稱為ACE,A是英文單詞審美(Aesthetic)的第一個字,C是英文單詞創造力(Creativity)的第一個字母,E是英文單詞同理心(Empathy)的第一個字母。

英文單詞ACE的原意是“王者”,我們應該追求“王者之力”,這樣的人一定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也是21世紀我們應該培養的人才,更是人工智能時代可能會戰勝機器的最了不起的人才——所以我們應以此來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王者之力並非一個新概念,而是源遠流長的。公元900年前一個晚上,中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住進一個小樓,聽了一夜的風雨,他想到的是什麼?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這樣的人一定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是21世紀我們應該培養的人才,也是人工智能時代可能會戰勝機器的、最了不起的人才。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天問”:人工智能時代,孩子還有飯吃嗎?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