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一說起川蜀之地,湧上心頭的肯定是李白那首《蜀道難》,這片地方的險峻程度被李白用“難於上青天”來很直觀的表現出來,

但為何這麼易守難攻的地方,在古代時期的政權割據壽命並不長久,反而都是短命王朝,一個都沒有統一天下,“險”作為它的優勢,才是劣勢的根源。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因為優勢在險,變成兵家必爭之地

一看到四川盆地的地形, 都覺得它是鑲嵌在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四周山脈的阻擋,加上中間的平原地形,讓他變成了非常吃香的一個地方。古代要論世外桃源,四川盆地絕對可以入選,但14個政權當中並未有一個是統一天下的,而且壽命還越來越短。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在古代要是想進入川蜀之地,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從長安漢中一代進入,這裡是進入四川唯一的陸路,要是攻打四川盆地,只能走這條路,因為另一條是水路,就是從長江進入,這樣攻擊是下游攻上游根本沒有可能成功,而從陸路進去也是棧道狹窄程度有時候往往只允許一個人通過,因此來往人經過這條道路的時候其實發生危險的幾率還有戰爭失敗的幾率很大。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因此很多得到川蜀的,在攻守上一般不費什麼心思,這就是當初為何劉備勢力最弱,但孫權只敢裡聯盟,都有心伐魏,卻不敢輕易動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孫權進攻只能走水路,可水路基本上沒贏的,再加上諸葛亮和這些蜀漢大臣的加持,東吳根本沒希望贏。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同樣因為險,也成為了它“易攻難守”的敗筆

但是歷史上非常奇怪,就是“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難平”,因為只有得到蜀地才能可能得到最後的天下,但僅得一蜀地卻得不了天下。這種險峻的優勢,在之前那麼好的地理條件之下,卻變成了政權堅守不住的敗筆,政權難以長久。

首先來說險,是它的優勢,也正是守備鬆懈的原因之一,只要是想要攻打這地方的敵軍,其實已經做好了九死一生的準備了,元末時期朱元璋政權攻奪蜀地,兵分兩路。湯和直逼瞿塘關,而傅友德直接繞過劍門關直逼成都,這樣的險棋竟然贏了。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其實很大程度就在於雙方交戰的將士,攻城者已經做好了九死一生的準備,可是這些守城者卻仗著地勢險要,很是輕敵,仗著地勢險要,守軍鬆懈,再加上兵力不多,結果反倒是讓攻城者更加能進入主動地位,拿下關口。當初諸葛亮北伐曹魏,就想借用漢高祖劉邦的取關中計策,避重就輕的擊中薄弱之地,但並沒有利用好這個條件。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而同時這個險也阻礙了川蜀之地的發展,可以說民生髮展是非常落後的,魏國能成為三國的第一強國,都在於他的經濟發展是比較迅速的,而且百姓是比較有錢的,可是反觀蜀漢,民生狀況並不樂觀,諸葛亮雖然歷經艱險,開化民智,但卻始終沒有實現這樣的偉願。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為何政權卻超不過百年,險才是致命弱點?

這樣的地勢就造就了蜀地的經濟文化落後,反而變成了不適合以他為根據地,建立全國的政權。劉備可能當初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急於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樣才不會死死的綁在川蜀這個地方,尋求新的發展。有時候並不是險,就是一個可以長久割據的地方,居安思危才是正確打開方式,只有從外在到內在的全部武裝,才能將地理優勢轉化為政權優勢,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