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辽代界壕,对于维护契丹抵御女真发挥了什么作用?

编者按:分布在第二松花江右岸的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土墙,历经千年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它西起新站镇老爷岭村,横跨拉法河、拉滨铁路和蛟河公路,东至新站镇六家子村南山顶,全长15公里许。当地群众,俗称此界壕为边墙子。

界壕现状

据当地老人介绍,1953年前大部分古界壕遗迹还清晰可见,高约0.5米,后来搞农田水利建设,逐渐夷为耕地。现存的东部界壕,约0.5公里长,从六家子南山南端山脚到山顶,基本上可看到当初貌。远望这条界壕,犹如一条巨蟒在山岭上伏卧,成为蛟河一处自然风景线。

蛟河辽代界壕,对于维护契丹抵御女真发挥了什么作用?

图为界壕现状

界壕是在山脊和山腰挖山皮土迭筑。其具体筑法是:沿山势走向,挖间距4米许的两条平行的沟,沟中挖出的土分别向沟的两侧堆迭,这样就形成了中间高、两侧低的三道壕棱子。经测量,壕堑与壕棱整个基宽为8.40米,中间壕棱子现高0.30米,两侧壕棱子现高0.20米左右。

史料研究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辽朝统治下的北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就东北地区而言,除汉、契丹以外,还有女真、兀惹和铁骊等。辽朝建立时,曾先后将这些部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令他们定期贡献方物,并编入部族军,成守边境地区。但是,他们常常起来反抗契丹贵族的统治,叛服无常,又成为辽朝的重要边患。自辽代中期以后,周边各部族的叛乱事件与日俱增。为了维护契丹贵族的统治,辽朝对这些部族用兵的同时,又在边境地区修筑城堡壕堑以御之。"新站界壕是一条距今千年的军事建筑,即辽国与金国边界的段。

在十一世纪下半叶,为了防御女真人,辽朝曾在第二松花江以北修筑一道边壕。1984年春季,我应邀参加了舒兰市文物普查,与蛟河市相邻的舒兰市境内,“从溪河乡双印通古城起,经敖花东山头、孔屯与二道村中间的山岭,到溪河乡与二道乡交界处止。全长12公里许。”

这段辽代溪河界壕的构造方法、形制、走向与新站界壕大体相同,因而推断新站界壕亦是辽朝在第二松花江以北修筑的、用以防御拉林河流域生女真人,主要是完颜部入侵辽内地的军事设施的组成部分。关于新站界壕修筑的具体时间,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推断可能在辽代统和十七年(即公元999年)之后。

《辽史・地理志》写道:“统和十七年,迁兀惹户,置刺史于鸭子河,混同水之间,后升。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鸭子河指今东北流的松花江,混同江即指今西北流的第二松花江,迁兀惹人于二水之间,实际上就是置于第二松花江以北、拉林河以南地区。文称鸭子河而不称来流水,是指大的范围而言。辽朝将兀惹人迁至此地,显然是用以成边,防止女真人的侵扰。因此,第二松花江以北的古界壕,应是兀惹人迁来之后所建金,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誓师于来流水(即拉林河),第二松花江以北、以东地区逐渐被女真人所占据。

特别是金灭辽后,今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之间成了金朝的内地,这一带所居“尽女真人”,于是辽时所建之界壕,又为金人所沿用。从新站界壕出土的辽代钱币和金钱币,也可以证明这条界壕是辽代所建,后被金代延用。

新站界壕的修建时间已过去一千年,而今所留下的历史遗迹,又成了考古工作者研究辽代契丹人统治兀惹人和女真人,以及女真人起兵反辽建金后在此地活动的历史见证,这是很值得保护的历史遗迹。

参考《辽史》、《地理志二》、《蛟河县文物志》、《舒兰县文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