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

何昆峰


雨花台大战,是发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场战役,由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对阵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这场战役从1862年9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共计44天。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不仅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还将主帅曾国荃的左颊也击伤,但最终还是以李秀成的失败而告终。

据说,在这场战役中,湘军出动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余人,而李秀成先后调集的军队,已经达到二十多万,却最终还是惨败。对此,很多人也是充满疑惑,李秀成好歹也是太平天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又数倍于湘军,为何还会失败呢?难道曾经几千太平军就能所向披靡、横行天下的时代真是一去不复返。

其实,李秀成的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李秀成在这场战役中不占地理和后勤优势。在大战开始之前,曾国荃率领的陆师18营共9000人的兵力,已经提前屯扎在天京南面雨花台一隅,而彭玉麟统帅的水师18营共9000人已早已经在天京护城河口以逸待劳,同时,曾贞干率领的10营5000人兵力驻守在三汊河 、江东桥一带,傍水筑垒。

换句话说,在大战开始前,湘军已经利用水师优势提前占据有利地势,且与后方的安庆大本营也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在水师不济的情况下,单靠陆军想把湘军赶下长江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战役打到最后,就演变成一场消耗战,而双发的比拼,也就变成比拼后勤。



当时湘军为围攻天京,已经做了很久的筹划和准备,而且他的前线和大后方都畅通无阻,所以后勤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可以坚持打持久战。但是,李秀成是仓促从上海一带赶回来救援天京,本是寄希望于快速击破湘军,后勤各方面都没有做长远规划,所以等到战役演变成持久战后,李秀成鉴于后勤压力,只能选择撤退后再做下一步规划。

第二个原因,是李秀成在武器上不占据优势。虽然他先前在江浙上海缴获和购买了大量洋枪和部分炮火,但枪多炮少,且枪支型号庞杂,质量低劣参差,是地地道道的“万国牌”。反观湘军洋枪虽少但都是制式装备,洋炮充足且质量高,战役期间又从水路补充了许多火炮和弹药,高下自判,这也直接导致李秀成本想快速打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的计划落空。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李秀成的总兵力,虽然从明面上看,有近二十几万,几乎是湘军的七倍。但事实上,李秀成真正能够投入到前线和湘军作战的部队,也只有区区几万人而已。因为,当时李秀成的后方,是以洋枪队为核心的外国雇佣军,李秀成仓促从上海撤回来,为防止外国雇佣军趁火打劫,不得不在上海外围留守五六万人的部队。可以说,虽然外国雇佣军没有和李秀成交战,但他们却牵制了李秀成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其次,当时清政府为全力围剿天平天国,不仅派来曾国藩、曾国荃,还有左宗棠、淮军李鸿章各部,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他们从各个方向不断压缩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早已经形成包夹之势。所以等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时,他还需要留下大量的军队来牵制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等,防止他们的偷袭。

这样一来,他真正用来在雨花台和曾国荃交战的部队,实际上和曾国荃差不了多少,都只有区区数万人而已。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本希望快速撕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结果因为武器装备等缘故,他连续发起的几次冲锋,都被曾国荃给挡了回来,再加上湘军水师的优势,李秀成根本无法快速击退湘军,于是战役演变成持久战。

随后,李秀成的后勤开始出现问题,他只好下令撤退,然后自南门进入天京以做下一步规划。至于这场战役,李秀成虽然失败,但对于太平天国整体战局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李秀成带回来的军事主力依然是完好无损,这场战役充其量只是一场局部小战役,而等到李秀成进入天京后,历时两年的天京保卫战才真正拉开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