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留意晉唐帖學名家的小楷字帖,就會發現,從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到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諸家,作字都沒有“格子”的概念。

虞歐褚等初唐人,寫碑時有格子,端正,但寫小帖子的時候,就沒有格子的概念了。

宋代的蘇、黃、米三家,從來不寫嚴格意義上端正嚴謹的楷書,都強調筆意靈動,姿態活潑。

無論紙上是否真有格子,在腦子裡都有潛在的格子的,是智永和趙孟頫,就這一點而言,智永和趙孟頫這一脈,非二王帖學正宗,是傾向於實用美觀的,本質上是反文人書法的。

東晉書家如二王的書寫,是反實用性、非廟堂性的,所以王獻之拒絕謝安的題皇宮匾額的邀請,真文人都是牛人……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鍾繇薦季直表,唐摹本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鍾繇宣示表,傳王羲之臨本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王羲之黃庭經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王獻之玉版十三行

以上的魏晉名家小楷書,寫起來都沒有“格子”意識。

只有實用性的書寫,強調識讀和莊嚴性,才會把字往格子裡寫。比如智永千字文,比如各種唐碑,比如各種寫經和書籍抄本。

虞世南寫夫子廟堂碑和寫破邪論,完全是兩個辦法。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智永千字文,實用美觀書寫的教科書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唐人寫本,基本都是智永的路子

夫子廟堂碑是實用性的,官方重要碑刻,字字端莊。

破邪論是書齋裡的文人書寫,強調字形活潑生動。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向太后挽辭,米芾傳世最端正、最嚴肅的字跡,完全沒有格子概念。

傳說米芾的母親曾給向太后當過乳母,米芾走入仕途也是依靠這個蔭庇。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蘇軾寫碑,字跡也強調體勢,根本沒有格子的限制。

強調個性和表現性的文人書,可能也會很主動地追求造型的自由度。宋代蘇、黃、米,對唐人的“格子”意識的反撥,是非常主動的。

比如米芾的言論,強烈反唐人寫碑時的“格子”意識: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當。浩大小一倫,猶吏楷也。僧虔、蕭子云傳鍾法,與子敬無異,大小各有分,不一倫。徐浩為顏真卿闢客,書韻自張顛血脈來,教顏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折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餘嘗書“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雖真有飛動之勢也。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章子厚以真自名,獨稱我行草,欲我書如排算子,然真字須有體勢乃佳爾。

所謂的“尚意”書風,其實是尚“逸”書風。蘇、黃、米三人,恰恰也同時是北宋文人畫興起的關鍵人物,並非偶然。文人畫的興起,是建立在將逸品凌駕於神、妙、能之上的審美觀念上的。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趙孟頫則不論紙上有沒有格子,心裡都有格子。

趙號稱學晉人,但他的根基,是南宋皇室的院體寫法,然後上溯到唐人。所以唐院體代表書家蘇靈芝的碑刻,跟趙幾乎一致,而敦煌石室出的唐人臨王羲之帖,看起來也如同出自趙孟頫之手。

字字做正局,這是董其昌不喜歡趙的原因。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董其昌也不喜歡文徵明,嫌其刻板。

吳門書家裡,董其昌相對認可王寵,估計是看上了王寵結字的生拙處,但認為他發筆處不對,應該還是嫌其筆鋒不活絡。

米芾、董其昌為什麼強烈反對“格子”意識


宋四家裡,蔡襄和蘇、黃、米格格不入,他和智永、趙孟頫是一類。

董其昌最喜歡的一件蔡襄作品,恰恰是這麼一件非常草率、另類,看著不像是蔡襄的。

董其昌更強調的,是無“定法”。

清代皇帝並學趙孟頫和董其昌,尊為“趙董”,大謬,兩人本不是一個路子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