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和漢語分別有什麼優缺點?

時代傻瓜李博士


漢語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簡潔的語言,卻遭國人冷落

筆者最近城裡走了走,發現很多英語培訓中心,週末外面坐著一片家長,等孩子下課後接回。我讓我想起幾年前《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這篇題為《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的文章。說的是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工作語言一律用英語,漢語靠邊站,讓好多參加會議的中國人聽不懂,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文章舉例說,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上,從印發的論文到演講全是英語,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提出採用中英文雙語,竟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拒絕。那次會上,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堅持用漢語作報告,到成了一個百分百的華人。而那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到個個是“假洋鬼子”。文章感慨道:一個使用中國納稅人的錢財並在中國召開的會議,卻要一律用英語進行交流,甚至,中國聽眾連翻譯服務都無法享有,豈非咄咄怪事?

1.漢語真是“中世紀茅坑”?

鴉片戰爭後,國人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漢語文字上。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魯迅先生也憤慨地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代教育大師蔡元培感嘆到:“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儘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中國語言學泰斗呂叔湘先生也很討厭漢字:“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醜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偉大領袖毛澤東也發出號召:“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計算機的發明與普及,許多文學界的宗師們甚至提出“電子計算機漢字的掘墓人”。

一百多年過去了,漢字不但沒滅,反而走出了國門,這個“中世紀的茅坑”在世界倒香了起來,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漢語進入美、英、法、日、韓等國的中小學課堂,法國教育部還專門設立了漢語總監一職。美國紐約市都把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

前些年,有個省會市的市委書記竟要求公務員必須掌握5門外語,並將學習成績與公務員升遷、考核掛鉤。我真不明白,中國的公務員是誰的公務員,是為咱中國老百姓服務,還是為洋人服務。

2006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將把“雙語教學”的開展情況作為高校的一項指標來公佈。上海市就曾在全市中小學中推廣雙語教學,計劃到2010年,上海市區主要的400多所中小學都要實行雙語教學。據2006年6月27日《科學時報》報道,目前國內大學的中文專業也被倡導雙語教學,並將成為教育部評估的重要方面。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這種“雙語教學”收效如何?

筆者實在不明白,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至少有14億人以漢語為母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可現一些人為什麼這麼崇拜洋文。過去東洋人把刀架在咱中國人的脖子上,強迫國人學日語,現在是自己的官員強迫國民學外語,這是愛國還賣國?

2.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不熱愛母語

我走訪了世界多個國家,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不熱愛自己母語的,任何其他民族都認為自己的母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可一些中國人就覺得漢語醜陋,見不得世面。

世界很多民族都熱愛著自己的母語。一次,我在巴黎陪美國來的一個朋友去一家旅行社辦理登記手續,朋友對接待小姐講英語,可接待小姐用法語作答,我不得不給朋友當翻譯。顯然,接待小姐是懂英語的,但她就是不說:在我的地盤上我做主,講母語是民族的尊嚴。

法國規定,法國公職人員在法國本土上舉行的任何國際會議不準講外語。包括進口商品在內的任何商品在法國銷售,標籤或說明必須用法語,否則就是違法,不得銷售。

俗話說“上行下效”,一個民族自尊心需要高層領導引導,法蘭西民族之所以這麼愛自己的語言,這與高官的“以身作則”分不開的。2006年3月23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法國商界領袖塞埃用英語發言,法國總統希拉剋、外長布拉齊及財政部長佈雷東憤然離開會場以示抗議,直到塞埃發言完畢才返回會場。

法國人熱愛自己的語言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中國多數人都知道都德的《最後一課》,有民族心、愛國心的人,讀到著篇文章都會眼含熱淚的。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都德的《最後一課》對中國人來說耳熟能詳,可對法國人來說卻鮮為人知。《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以淪陷的法國阿爾薩斯省一所小學被迫改學德語的事件為題材,描寫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但這一事件僅發生在阿爾薩斯省法語區,該省講法語的人只佔3%,其他絕大多數人講德語。顯然,都德描寫的故事在被佔區只是個例,不具有普遍性。為了尊重歷史事實和民族感情,法國沒有把《最後一課》選入教科書。

我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法語時,法國駐中國大使館的文化處到學校來登記有多少學生學習法語,他們為每個學習法語的學生免費提供一本“拉魯斯”法語字典,據說那一年法國對世界把法語作為非母語學習的人都免費贈送一本那樣的字典。

各國都設法傳播自己的語言,惟獨我們有些人瞧不起自己的語言,把外語比母語看得還重要。現在中國的教育讓學生學習英語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絕對超過任何一門課程!從幼兒園一路學到博士都是主課。英語過不了級就別拿學位證,真是咄咄怪事!考職稱也要考英語,可他們的工作也許一輩子都用不到一個英語詞!有讀者告訴我,她在大學裡要加入共產黨,結果輔導員告訴她不過英語四級不考慮。真是無奇不有,連入黨也要過四級!

3.外語學習不要盲目接軌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這和其他工具一樣,需要我們花費很多時間學習如何應用這種工具。學了一種外語如果長時間不用,就會對應用這種工具感到生疏,甚至失去應用這種工具的能力。為此,要想學一種外語,首先你要問自己,你準備用這個工具做什麼?

為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了人類文明的傳播,為了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家必須有一批優秀的外語專業人才。但是,這並非要求全民學外語,就像國家需要音樂人才,而無需全民彈鋼琴一樣。否則,舉國學外語,勞民傷財,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也許有人說,人家外國人都能講幾種語言的,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與國際接軌。

軌不能亂接,要根據國情選擇外國的軌道。在歐洲,他們早就是開放國家,他們規定大學生要在歐盟(過去是歐共體)各國交換的。我在法國讀書時住的學生公寓裡,有歐盟許多國家的學生,他們都是交換學生,在本國學兩年,然後再到另一個歐盟國家學兩年。他們能講幾中外語,是他們的語言環境逼出來的。歐洲各國家很小,開車一天能轉幾個國家,而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那個大環境就把他們的語言給“燻出來了”,沒必要專門學習的。

我認識一個同樓的女生,她母親是中國廣西人,父親是越南人,她有5個姐姐,姐夫有法國人、柬埔寨人、美國人、英國人,他們家簡直就是個小聯合國,這樣的環境下掌握幾門語言是很自然的。

我在非洲工作時,認識的當地人幾乎都能講幾種語言,英語或法語是必須的,另外還能講一種或幾種地方語言。我的秘書Mesier,她就講英語、阿姆哈拉語、提格雷語。

我在馬來西亞也是,絕大多數居民能講馬來語繼而英語兩種語言,有的更多,這也是和他們的文化多樣性的語言環境有關。2018年我在吉隆坡招聘一個行政助理,應聘的女孩叫Brenda Thoong,大學剛畢業,她講馬來亞語、漢語、英語、法語、韓語,而且都非常流利。

我們中國能有這樣的語言環境麼?你開車跑一個星期見到的人都講漢語,有幾個家庭是有不同國籍的人組成的?所以,我們中國的英語教育浪費了國家大量資源,如果把學習英語的時間搞專業研究,肯定會出不少國際級的成果。

人類歷史的發展給我們的經驗是,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必須讓自己的語言得到世界的認可。

葡萄牙曾是世界強國,把葡萄牙語帶到了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幾內亞比紹、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和東帝汶等國家。

西班牙曾是世界強國,把西班牙語帶到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國家。

法國曾是世界強國,把法語帶到了瑞士、比利時、盧森堡、摩納哥、盧旺達、中非、多哥、幾內亞、喀麥隆、貝寧等國家。

英國曾是世界強國,把英語帶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

日本稱霸東南亞時,也把日語帶到了我國的臺灣省和東北等大半個中國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

現在倒好,一些國人把洋文奉為神靈一樣去恭敬、去崇拜、去鸚鵡學舌,把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國自貶為洋人的“文化殖民地”。

如果我是個不懂洋文的人,可能有人嘲笑我是因循守舊的“老古板”。我大學學了英語、法語,也自學過其他語言,我的感覺是,世界上再沒有比漢語更科學、有嚴謹、更高效的語言了。可不知道為什麼,在全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熱切關注並出現了世界漢語熱的今天,把漢語當作母語的人卻在醜化漢語、排擠漢語,這難道不是數典忘祖嗎?

4.漢語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簡潔的語言

那些喊漢語不科學的人是一種文化愚昧,他們要麼不懂外語,要麼不通漢語。

漢語是嚴謹、科學、簡練的語言。例如,“楊樹”,即使你第一次見到這個詞也知道是一種樹,而英語的“poplar”,你不認識就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英語裡有個醫學詞彙“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45個字母,像一條蜈蚣,母語是英語的人認識這個詞的人並不多,能正確拼寫出這個詞的更是寥寥無幾,其實這個詞用漢語說很簡單——“塵肺病”,就是煤礦工人等經常在塵埃中工作的人,因吸入到肺裡的塵埃沉積造成的疾病。你說是英語科學還是漢語科學?

用漢語說“98”這個數字很簡單“九十八”,要用法語說就是“quatre-vingt-dix-huit”,直譯就是“四乘以二十加十再加八”。你喜歡那種說法?

美國自由作家魯道夫·弗萊施博士認為,漢語沒有文法,是裝配線式語言,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簡潔的語言。20世紀中期,他在紐約大學開設培訓高級記者的寫作班,讓學員按漢語遣詞造句的方式寫英語文章。

用同樣大小的字體印刷,漢語印刷品的篇幅僅是拼音文字的三分之二,如果世界上用漢語的人多了,就會減少紙張消耗,減少樹木砍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更有利於生態環境。

從1958年公佈的《漢語拼音方案》到現在近半個世紀,也沒有推廣起來,因為那個方案不科學,特別沒有考慮到漢語的發音特點。漢語普通話標記上聲調也就只有1300多個音節,怎麼能區分六萬多個常用的詞義呢?漢語拼音化根本無法實現,除了漢語字典、街道牌子還有一些“假洋鬼子”使用漢語拼音外,人們很難看到漢語拼音的痕跡。

5.中國英語教學投入巨大效果差

中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研究生,一路學英語,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學英語,因為各類職稱考試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我們花費了這麼大的精力和財力學習英語,英語水平究竟如何呢?

在雅思官方發佈了2017年全球雅思成績前40個地區的成績數據,中國大陸地區總成績倒數第7名。母語為漢語的考生(多數在中國大陸)2016年的託福平均分為79分,也屬於中等靠後的水平。

前幾年,一項對全球170萬18歲以上成年英語學習者的測試成績評估報告表明,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大陸排名第36位,屬於低熟練度水平。

2011年,EF英孚教育歷時4年,廣泛採取44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及地區的200多萬測試者成績後,發佈了全球首個《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報告顯示:北歐國家挪威排名第一,亞洲地區第一為全球排名第9位的馬來西亞,韓國排名13位,日本排名14位,中國排名29位,不敵馬來西亞及日韓。

有機構研究稱,中國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環球時報》2013年9月12日報道稱,在南海問題的國際研討會上,“有中方與會者無法很好地用英語發言,或聽不懂別人的問題,只能大段背誦有關南海問題的外交辭令,甚至被場下的人嘲笑。”

連外交人員和經常參加國際會議的專家都無法完全做到用英語與外國人無障礙交流,可想而知那些沒機會走出過國門的人的英語水平該是如何。鄭州市民趙麗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認為“我們的英語教育完全是在浪費生命”,她說:“我學了10年英語,六級也過了,可到了美國連個咖啡也不會點。”

我們的英語教學走向了極端道路,過分強調英語的重要性,使不少國人英語沒學好,漢語也丟了。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英語的時間多了,學漢語和其他學科的時間就少了。在2005年6月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言文字大賽上,奪得第一名的竟是個外國人!

我們所面臨的危機並不是外國文化入侵,而是自己對自己文化不自信,主動繳械投降投靠西方國家了,儘管英語沒學好,但人已經移民到美國了,去接受美國文化的薰陶。

語言是民族的命脈,是民族凝聚力的所在,是民族獨立的象徵。國家亡了可以復國,但語言滅了這個民族就永遠不會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猶太民族在歷史上遭受了這麼多的苦難,現在它仍然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因為猶太人一直捍衛著自己的語言。吉普賽民族亡了,在世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地盤,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留住自己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