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皇,是她的强势、霸道,还是李治的无能、软弱?

直沟钓鱼


为了肃清反对派,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和唐高宗一起,炮制了长孙无忌谋反案,终于将永徽年间左右政局、在废王立武问题上不肯合作的元老重臣集团一网打尽,为寒门新贵打开了权力的大门。武则天这一系列举动,让满朝文武逐步认识到新皇后的厉害。现在,

“破”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妨碍她的旧势力已经从眼前消失,武则天该考虑“立”的工作了。她要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名副其实地母仪天下。经过这样一番努力,武则天在李唐王室家族中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什么形象呢?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能干媳妇的形象。不错,她是比较厉害,但是她对李治有忠有助,对孩子有慈有威,对李唐王室的本家优礼有加,对娘家则从不姑息。这样能干的媳妇,放到历史的任何时空都是模范。她的丈夫怎么会不宠爱她,家族地位怎么能不稳固呢?显庆年间,武则天就是这样维持着一个模范媳妇和称职国母的形象,李治对她也相当满意。在生活上,她是李治的伴侣兼姐姐,在政治上,她是李治的参谋和战友。两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打击着共同的敌人,也享受着共同的甜蜜生活。武则天这时候还安于做一个好皇后,唐高宗也一心要当一个有职有权的好皇帝,彼此之间恩恩爱爱,没有任何的猜忌和防范。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显庆六年(661年)初,他们特派道士郭行真赴泰山祭祀,为帝后二人祈福,并立起了一块双石并立的碑,这块石碑看似鸳鸯并栖,俗名“鸳鸯碑”,见证着皇帝与皇后童话一般的爱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泰山鸳鸯碑。但是,再长的蜜月也有尽头。这种内外有别而又琴瑟和谐的帝后关系,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转变。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生病了,染上了风疾,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合称。这个病我们并不陌生,当年,唐太宗就是因为风疾,才搬到翠微宫养病,最后死于翠微宫。而唐高宗的母亲长孙皇后,也是被这种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是李唐王室的一种家族遗传病。得了风疾的李治经常头痛难忍,目不能视,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怎么办呢?太子还小,而自从清除了元老重臣之后,李治对于大臣也丧失了信任。在此情况下,高宗把国事交给行政能力出众而又主动裁抑娘家、表现得大公无私的武皇后处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卷二○○)

也就是说,武则天聪明能干,又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就因为这次偶然的人生际遇,她被推上了政治舞台。通过在唐高宗患病期间协理朝政,她获得了宝贵的参政机会

,她的羽翼日渐丰满,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就这样一天天逐步积累起来,成为日后君临天下的资本。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吊诡。试想,如果唐高宗不生病,如果唐高宗一病不起,如果唐高宗信任大臣,甚至,如果武则天不识字,历史会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历史从不允许假设。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为她打开了紧闭的宫门;四年以后,唐高宗将她扶上皇后的宝座;现在,显庆五年,也就是她二度进宫九年以后,唐高宗又送给了她进入政治前台的入场券。武则天是一个聪明果敢的女子。她不负信托,表现良好。但是,一旦主宰了杀伐决断的权柄,她还能重新回到原来从属的位置吗?随着武则天对外朝影响力的增强,她和唐高宗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呢?

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和此前表现出来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唐高宗的欣赏和信任,因此,唐高宗在生病期间,对武则天不断委以政事。权力就像鸦片一样,一经尝试,就再也难以戒掉。特别是对于像武则天这样一个欲望强烈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而唐高宗所得的风疾,也就是心血管疾病,至今在医学界都是十分棘手的富贵病,只能靠药物和长期休息维持。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武则天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可是我们知道,

唐高宗大权独揽的局面是经过艰苦努力换来的。为了这份权力,他甚至不惜对亲舅舅开刀。他也正在品尝权力带来的快乐。而且,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唐高宗此时处理朝政十分顺手,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也频频告捷,唐朝即将迎来疆域最为广大的时刻。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的当家人,唐高宗更是信心满满。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即使亲密如夫妻,在涉及权力分割时彼此也不免心存芥蒂。唐高宗虽然让皇后代行君权,然而皇后一旦喧宾夺主,挑战他的至尊皇权,他就无法接受了。这样,在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第一次出现了裂痕,原本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共同的臣子,现在渐渐分出了你的和我的两个阵营。较量已经在暗中进行了。

唐高宗和武则天矛盾公开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李义府被贬官。李义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立武氏为皇后的大臣,打响了废王立武的第一枪,所以武则天对他一直青眼相加。在唐高宗和武则天联手处理元老重臣的过程中,他也是得力干将。帝后二人因此都视他为自己人。可是李义府的行为,实在令人不耻。

显庆元年,他有一次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姓淳于的女犯人。淳于氏长得很漂亮,所以李义府也不管她所犯何罪,是不是谋杀亲夫,竟然指使大理寺丞把她给放出来,收到家里做了小妾。没想到这件事情没做好,事先没有跟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卿打招呼。大理卿一看监狱里丢了一个犯人,马上上报了。朝廷立即着手调查,李义府怕事情败露,竟然逼那个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自杀。大理寺丞一自杀,可就是人命案了,还是一名官员,朝廷更要调查。

唐高宗知道事情是李义府干的,本来想要原谅他,不予追究。但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岂能人人都这么没有良知呢。有一位御史叫王义方,他坐不住了。他回家禀报母亲,说现在朝廷里出了这么一件事,而我是一个监察官员,如果不管呢,良心不安;如果管了,又怕皇上怪罪,连累母亲。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自古忠孝不两全,你既然当了这个官,就要舍孝全忠,报效国家。另外,你这样做,还可以成就一生的大名。如果你因此获罪,我死而无恨!王义方受了母亲一番鼓舞,马上上书朝廷,要求严惩李义府,还死者一个公道。可是唐高宗当时正在对朝廷的干部资源做重新优化组合呢,怎么能自毁长城?他没有惩办李义府,反倒责怪王义方毁辱大臣,马上贬他为莱州司户。

这样一来,大臣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李义府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再也不敢轻易和他叫板了。可是偏偏有一个大臣不信邪,又和李义府闹矛盾了。谁呢?杜正伦。这也是唐高宗提拔上来的一位宰相,他觉得自己资格比较老,很看不起李义府的那副轻狂样子。李义府恃宠而骄,纵容儿子、女婿卖官鬻爵,搞得家里门庭若市,影响很坏。这天,杜正伦就和李义府在朝堂上吵起来了。因为两个人都是唐高宗提拔的,所以唐高宗以大臣之间不能和睦为名,各打五十大板,双双贬往地方反省去了。即便这样,李义府还是技高一筹。转过年来,他又在武则天的保护下回到了朝廷,官复原职,当了宰相。而杜正伦就倒霉了,死在了被贬的地方。李义府回到朝廷后,恶习不改,马上又耀武扬威,把一个出身于赵郡李氏的五品官李崇德逼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李义府原本门第很低,当了官之后,他就和赵郡李氏攀亲戚,说自己也是出身名门。当时他是宰相,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崇德也是个谄媚之徒,想要沾他点光,两人一拍即合,这多好,都是一家人,以后有个照应。李崇德就把李义府写到他家家谱上了。这种连宗本来就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没什么亲情可言。所以,李义府一被贬官,短视的李崇德也就不客气地把李义府又从家谱中除名了。李义府那个气呀!官复原职之后,立刻给李崇德安了一个罪名抓起来。李崇德关进监狱之后便自行了断,撞墙死了。李义府又把这么一个五品官逼死了,这可是他害的第二条人命。可皇帝还是没有治罪。当时的风气不是崇尚贵族吗,李义府自己冒充不成,就想要给儿子找个贵族媳妇,没想到所谓的“五姓七望”全不给他面子,瞧不起他,都婉言拒绝了。李义府又生了一肚子气。正好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修了《姓氏录》,也要压制旧贵族,抬高当朝权贵的地位,李义府就趁势要求皇帝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贵族内部联姻的风俗世代相传,根深蒂固,这样强行禁止一下子招致了他们的莫大反感。既然无法明里反抗,就暗里抵制。有的贵族就不举行婚礼,偷偷把女儿送到夫家去;还有的贵族女子非常骄傲,不愿意这样不明不白地偷偷结婚,宁可终身不嫁。贵族中的破落户甚至会以“禁婚家”自诩,向求亲者索要更多的钱财。可见,社会风气的扭转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但是从李义府的角度讲,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也算是帮他暂时出了一口恶气。

经过几番试探,李义府认定自己是拥立功臣,皇帝和皇后对自己百般维护,无论捅了多大的娄子,都有皇帝和皇后罩着,于是愈发胡作非为了。可是他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他有用,可以借他打击元老重臣,推行皇帝的意志。他也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皇帝和皇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两个人不分彼此。而这样的关系,从显庆五年武则天协理朝政后就出现了变化,皇帝的人和皇后的人不再是同一班人马了。在这种微妙变化中,李义府被划入了皇后一党。皇帝不想再罩着他了。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改葬祖父,大肆张扬,让附近七个县都派人参加义务劳动。有一个县令不知是想巴结李义府,还是抓不到劳工,反正是亲自上阵了,没想到劳累过度,死在工地上了。这县令一死,又闹出一条人命来,人们都指指点点,说你看,宰相把县令给逼死了。这个事情搞得李义府名声很坏,可是他还不知道收敛。同一年,他又主持铨选,就是选官,那可是个肥差。李义府可能真是出身低微,上辈子穷怕了,一有机会就卖官鬻爵,把个铨选搞得乌烟瘴气。高宗见他闹得太不像话,就找了他来谈心,想给他敲敲边鼓,说:“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什么意思呢?我听说你儿子、女婿都闹得太不像话了,现在我替你们掩盖着,也没宣布出来,不过你要回家整顿一下家庭内部风气,不要让他们闹得满城风雨。李义府猖狂惯了,听了之后不但不认错,反而勃然变色,恶狠狠地问:“谁向陛下道此?”言下之意,看我不修理死他!质问到皇帝头上了,高宗听了之后,不禁也动了怒,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就会赶紧谢罪,可是李义府被惯坏了,他一句话没说,转身扬长而去,把唐高宗给晾在那儿了。高宗也没想到李义府竟然如此狂妄,一下子气得是七窍生烟。此时,对于高宗来说,李义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再也没有必要容忍下去了。如果皇帝想要除去大臣,找到理由是相当容易的,何况李义府又是这样一个爱惹是生非的人。

很快,李义府就出事了。李义府是个迷信的人,他请了个阴阳术士为自己望气,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富贵可享。术士一看,就煞有介事地说李义府宅第之上有不祥之气,屋主必有牢狱之灾,必须积财二十万缗才压得住。到哪儿筹款呢?长孙无忌他们家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拔根寒毛还是比一般人腰粗吧。于是,李义府把脑筋动到了长孙家。我们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在显庆四年自杀了,他的儿子也死了,孙子都流放岭南。现在有一个孙子长孙延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又回到长安来了,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李义府把长孙延找了来,跟他索要七百缗的贿赂,帮他谋得一个从六品的司津监之职。这个事情立刻被人弹劾了,说李义府和犯罪人家的子弟勾结。本来,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皇帝的心已经变了。此刻高宗正等机会发泄心头之恨,马上派人审理。审讯结果下来,数罪并罚,李义府被除名,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几个儿子和女婿也被搞了个天南海北,一家人再想相见,只能等来世了。

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虽然惹是生非,但是对武则天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武则天未必不想保他。但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能够看清形势。她明白,高宗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已经不完全一致了,现在是唐高宗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义府,而且,李义府劣迹斑斑,官怒民怨,如果自己再去保他,可能就会引火烧身。权衡利弊,武则天决定放弃李义府这只棋子。不过,李义府的倒台对初涉政坛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本来,李义府和许敬宗是武则天安插在朝廷的两颗棋子,他们一个在中书管出旨,一个在门下管封驳,共同为武则天效力,这样,武皇后的人事安排和各项旨意都可以得到有效推行。现在,李义府一倒台,这个双簧戏就很难演下去了。

如果说,李义府事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为争夺权力第一次斗法的话,那么在这一回合,武则天输了。可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呢。

麟德元年(664年),有一个宦官王伏胜向唐高宗告发武则天,说她和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在宫里作法,行厌胜之术!厌胜这个罪名我们并不陌生,当年武则天在扳倒王皇后的过程中就曾经给王皇后安过这个罪名。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她自己品尝被人告发厌胜的滋味了。

那么我们就要好奇了,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谁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人们对它大体有三种推测:第一,厌胜的对象是唐高宗。说武则天此时已经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因此想用这种方法来诅咒高宗,提前接班。第二,厌胜的对象是武则天自己的外甥女。前面说过,武则天亲生的姐妹还有两个。老三早死,剩下的就是一个姐姐。武则天长得很漂亮,史书记载她“龙睛凤颈”,“方额广颐”。她的姐姐想来也不错,可惜命比较“硬”,丈夫贺兰越石早早就死了,日子过得挺拮据。武则天在得志之后,就把这个寡妇姐姐留在宫里,姐姐还带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没想到这个姐姐也不是个安分的角色,又遇到了花心的唐高宗,两人很快就打得火热。再到后来,买一送一,连女儿贺兰氏也都一并饶给了唐高宗。幸好姐姐很快就死了。可是,唐高宗对这个倾国倾城的小外甥女宠爱有加,甚至还想把她纳进宫来,做一个妃子。可以想象,武则天的心里挺添堵。以她的性格,怎么可能跟别人分享丈夫呢?所以,她要诅咒小外甥女贺兰氏。第三,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因为她们阴魂不散,一直让她的心灵不得安宁,所以只好乞灵于超自然力量。

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为什么呢?首先,武则天不可能诅咒她的丈夫。拿现在的话来说,丈夫是什么?那是长期饭票啊,只有唐高宗活着,她才有享受荣华的机会。换言之,此刻她离皇位还很遥远,唐高宗还是她的参天大树,她不可能傻到先咒死丈夫。其次,武则天心理素质超好,喜欢现实的政治斗争,不迷信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杀死王皇后萧淑妃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往事随风,她没有必要现在才感到不安。即使不安,以她坚强的性格,恐怕也不会相信靠道士念咒就能驱走什么鬼魂。这个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对她的外甥女。事实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妄图和武则天斗法的小姑娘还要再活几年,然后才被武则天亲手毒死。所以说,这三个说法都不能成立。

那么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到底干了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什么都没干。为什么呀?首先,显庆六年初,就是郭行真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鸳鸯碑,为帝后祈福。所以,这个人出入宫廷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武则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唐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其次,一个宦官胆敢告当朝皇后,这个事情本身太不寻常了。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后宫早就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网,没想到还有人在监督她!这个人是谁派出的呢?换句话说,谁才敢派人监督皇后,甚至告发皇后啊?只有皇帝!所以说武则天和道士厌胜是假的,是有人在炮制冤假错案,这个策划人,就是当朝皇帝唐高宗!这个结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可是,谁叫他们是帝王夫妻呢?和平民家共同筹划柴米油盐的贫贱夫妻相比,他们之间本来就少了几分真心,多了许多防范和欺诈!

那么,唐高宗为什么要派人诬陷武则天厌胜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武则天“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武则天此时揽权过多,皇帝处处受掣肘,必然有所反应。于是高宗借助宦官,给她安了这样一个罪名。但是这个罪过应该如何处理呢?唐高宗心里还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要在以前,他肯定第一时间会想到去咨询皇后,可这次要对付的就是皇后,总不能再咨询她了吧。他只好找到信任的宰相上官仪,请他来商量此事。乍一看来,这简直就是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立武事件的翻版啊。只不过,那次针对的是软弱的王皇后,征求的是元老大臣的意见;而此刻,他面对的是心思缜密、行动力超强的武皇后,咨询的对象也不再是位高权重、老成持重的元老大臣,而是进士出身、刚当上宰相不久的上官仪。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当年是决心已定,一定要废掉王皇后,而此刻还仅仅是心头火起,意气用事,并没有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

那么,面对皇帝的询问,上官仪是怎么回答的呢?上官仪出语惊人。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这句话实在太出人意料了。废后可是国家大事啊,况且,人们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人家夫妻吵架,你怎么一上来就劝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态,上官仪怎么就先说出废后的话来呢?我想,要清楚上官仪为什么这样做,还得是先分析上官仪的出身和为人。

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唐朝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出身非常具有典型性。上官仪人物风雅,文采斐然,五言诗写得绮丽妩媚,号称“上官体”。有一首他的诗流传很广,叫做《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写得仙风道骨,配上高头大马和马上长衫飘飘的上官仪,真是太帅了。李治是一位风流皇帝,文学艺术的造诣很深,这样的一个人物对他太有杀伤力了,所以上官仪的仕途非常顺利。但是,既然是个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气。上官仪是什么性格呢?简单说,就是心地单纯,又恃才傲物,而且,对某些原则还有点死心眼。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实在是太不利了。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对儒家经典学说很是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很抵触;又因为心地单纯,所以对怎样处理和皇帝家庭的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后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表态;更因为恃才傲物,所以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非常轻率地发表意见,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使得上官仪就像一个炮筒子一样,直统统地把废掉皇后之事提到桌面上来了。而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现在缺少了武则天的周密筹划,换上这么一位不知轻重的高参,这火就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上官仪这么一说,唐高宗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一下子坚定起来了,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这件事情太严重了,天子无戏言啊,武则天这一次真是遇到了空前的灾难。如果废后诏书起草完成,经过宰相机构审议通过,那么,武则天以后的功业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她能否顺利地活下去都很难说,王皇后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大难临头了,命悬一线的武则天有办法化解这场危机吗?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武则天的后宫情报网救了她的命。武则天最初建立的情报网范围不大,仅仅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人;后来随着武则天争夺皇后大战的升级,情报网的范围逐步扩大,在高宗身边也没少安排人手。因此,当唐高宗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时候,情报网马上启动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后宫,向武则天报警。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武则天是怎么表现的啊?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她没有犹豫一分一秒,风风火火赶来面见唐高宗。面对气势汹汹、犹如从天而降的武皇后,本来就心虚的唐高宗吓傻了。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也算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现在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领着人从天而降,真是神速啊。

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十几年的夫妻了,对唐高宗的性格武则天拿捏得非常准确。她知道,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又懦弱的人。于是软硬兼施,她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作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唐高宗: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经过她这么一搅和,唐高宗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不知道了,毕竟有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诸多不忍。面对多年来依赖惯了的妻子,唐高宗害怕了,他为了推卸责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拿别人当替罪羊实在太卑鄙了。不过,客观说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性格真是绝配。没有他的懦弱,就无法成就武则天的刚强。既然皇帝把罪过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马上就大祸临头了。不久,许敬宗奉武则天之命上奏,声称上官仪、王伏胜曾侍奉废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按律处斩。这又是一个一箭双雕之举:上官仪除掉了,而废太子李忠的威胁也彻底解除了。最可笑的是,当年正是上官仪起草了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现在,两个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上官仪死后,他家的女眷被没入后宫成为奴婢,其中那个还在呱呱而泣的小女婴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这就是武则天,她居然能把仇人的孙女培养为自己的心腹。这是后话。

一场危机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如果说,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斗法的第二回合的话,那么武则天算是险胜。虽然涉险过关,可是事后回想起来,武则天反倒更加困惑了。她原以为,当皇后已经是一个女人荣耀的顶点。现在看来,这个尊贵的身份仍然不能够给她足够的保障。身家性命原来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这个顿悟让她不寒而栗。

上官仪事件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这促使武则天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保护自己,从此不再受任何人的摆布呢?怎么才能把这个位置坐得稳当一点呢?武则天觉得先得考虑考虑为什么皇帝和大臣要把她废掉,那为什么要把她废掉呢?这责任是不是在皇帝啊?

武则天觉得这个责任不完全在皇帝。为什么呢?皇帝虽然跟她有些磕磕碰碰,那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皇帝从大局来讲还是爱她信任她的。那不怪皇帝是不是宰相有问题啊?她也知道宰相是受儒家教育,对一个女人干政确实是不大满意。可是宰相对她再不满意,要是没有皇帝的支持,宰相能把一个皇后推翻吗?那不可能啊。所以这个事儿发生了,既不是皇帝的问题,又不是宰相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啊?

武则天思前想后,觉得这是宰相和皇帝互相交往产生的问题。宰相的不满,再加上皇帝的权威。最后就差点儿酿成大祸,差点儿把她从皇后的位子上赶下去。那病根找到了再下药就容易多了。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位子更稳当啊?那就要切断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单独联系。怎么切断呢?唐高宗废后的念头刚刚打消,武则天就找他谈话了,而且谈得推心置腹。她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听别人撺掇。您哪里是真的想废掉我呀,但是上官仪在您耳边一调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点就把我废掉。这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您会造成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陪着您一块上朝,大臣无论是对你进忠言还是进谗言,我都帮您分析分析,这样您就不会鲁莽行事了。明确提出了和唐高宗一起临朝听政的要求。

那咱们说武则天有这个建议了,唐高宗是什么反应呢?武则天在唐高宗的心目中。那既是妻子,又是高参,还是姐姐。这三位一体对他产生的影响太大了,这么多年一块生活,他已经觉得很难再拒绝武则天的任何要求。这就是性格。那看当时他的情感方面处于什么状态?在情绪方面,唐高宗当时正是悔恨不安呢。为什么悔恨呢?就为废后这件事啊,他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会想把皇后给废掉呢?他心里想要弥补这个损失,想要挽回这个失误,不要让皇后记恨他。他想讨好自己的皇后,心里惴惴不安,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这是情绪方面。

那再看武则天跟他提出来要跟他一块上朝这个要求有没有先例啊?有这个先例啊。当年在废王立武的白热化阶段,唐高宗和诸遂良不是吵起来了吗。诸遂良拿辞官甚至拿生命来要挟唐高宗。唐高宗君臣之间斗得是不可开交。正在这时候,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那个时候武则天不久偶尔地和唐高宗一起上朝嘛。所以武则天现在的要求是把这种偶尔的行为制度化和常规化。

那咱们说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偶尔曾经有过这种情形,那整个社会大背景呢?当时这个社会允许不允许皇后这样做呢?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武则天还真是非常非常有利。为什么呢?从北朝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一批一批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给中原带来了好多新气象。什么新气象呢?比方说,主妇地位空前提高。北方少数民族对女性束缚比较少。主妇那是里里外外一把抓。对于丈夫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涉。比方说在隋朝的时候,隋文帝统治时期,他的那个皇后独孤氏就曾经和隋文帝一块上朝。只不过隋文帝在朝堂里坐着,独孤皇后坐在一个偏室之中。如果隋文帝这有什么动静,独孤皇帝随时派遣宦官和隋文帝沟通。所以说咱们看唐高宗的性格、唐高宗当时的情绪、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有过的先例以及当时大的历史背景都允许武则天这样做。

那么唐高宗会怎么答复武则天呢?当然是同意了。说皇后你既然愿意不辞辛劳陪我一块儿上朝那你就来呗。从此以后唐高宗再上朝,武则天就跟他在一块了。只不过唐高宗在前面坐着,后面吊一个薄薄的帘子,武则天坐在后头。走上前台垂帘听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呢!第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仰仗武则天的聪明果断,武则天利用唐高宗的信任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积聚自己的政治力量。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武则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天后的名号,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武则天还开始培植外戚。武则天过去一直是抑制外戚的,把几个哥哥不都给干掉了嘛。为什么她要抑制外戚啊?第一他哥哥虐待过她,她不想让他们过得好,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就是那时候她还当皇后,一个皇后怎么样才能取得皇帝的信任。你不能太提携娘家,你要显得大公无私。所以武则天当年曾经抑制过外戚。武则天在重用了外戚,改换了名号之外,又做了一件大事。上元元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十二条建议也是武则天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提出了政治纲领。这十二条,归纳起来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妇女地位。

武则天也知道她的权利来源与唐高宗,唐高宗是现在她一切的保障。她的这些建议能不能实施也关键看唐高宗怎么拍板。所以她要笼络一下唐高宗,要取悦她,要让他心理平衡。所以为了取悦唐高宗,武则天又提了两点建议。第一点,让王公百官都去学习《老子》,给大家定了一个统一教材,就是《老子》。《老子》就是《道德经》。那咱们说这怎么叫取悦皇帝呢?这八竿子打不着啊。打得着啊。这老子是谁啊?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李唐王朝认为他是自己的老祖宗,所以对《老子》这本书一直看得相当的重。现在武则天就给唐高宗抬轿子来了。说你们家老祖宗都这么优秀,他说的句句都是金口玉言。咱们让王公百官都得来学习,而且考试也得考这本书。这当然是想让唐高宗心里高兴。所以这是第一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是什么呢?第二条建议是提倡节俭,让给宫廷服务的那些手工作坊都不要生产那些乱七八糟的奢侈品了。咱们说这个跟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啊?这看起来又是不沾边啊。其实这也是取悦皇帝的一种手段,叫做什么呢?叫做投其所好。唐高宗这个人他是非常俭朴的。在帝王之中他是真心实意想要俭朴的。咱们都知道现在有一种裙子叫百褶裙。百褶裙是褶越多越好看,但是褶越多也越费布。当时也有这种百褶裙,而且按照规定皇后的那个裙子应该是十三个褶。武则天说这多浪费啊。十三个褶太浪费布了,咱们改成七个褶。那人家说七个褶不好看,武则天说裙子不美不要紧,关键是我皇后心灵美啊。皇帝提倡节俭,我就主动实施。那唐高宗一看,心里又是很高兴,怎么天后老能跟我想到一块儿去呢,心花怒放。非常赞美武则天,说天后那是具有远见卓识,她提出的十二条建议各个都好,咱们要逐条实行。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一直疾病缠身的唐高宗,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唐高宗他至死都是信任武则天的。而且呢,唐高宗他还受一个传统观念的束缚,什么传统观念呢,三从四德啊。三从,说妇女没有独立人格,也不可能独自成事,所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他想武则天这么能干不要紧啊,正好夫死从子,可以把她的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奉献给自己的儿子啊,帮儿子当一个好皇帝。所以经过这么一番考虑,唐高宗才写下了这么一个遗嘱,就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高宗毕竟当了多年的皇帝,也并不昏庸,武则天骨子里对权力欲望的追逐,他应该也能够感受得到。那么,他就真的对武则天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吗?

其实呢,唐高宗这个遗嘱里本身也有对武则天的限制了。大家听出来没有呢,“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全包含着限制。包含什么限制呢?“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它限制了武则天参政的范围,不是说你什么事都可以插一手。首先,平常的事情你不能插手,另外军国大事里头也只有皇帝决定不了的你才能去插一手。如果他决定了呢,那就没有你插手的地方。这是第一个限制。第二个限制,“兼取天后进止”,那就是说,你没有全权处理的权力,是你和皇帝一块儿处理,皇帝听一听你的意见。

嗣圣元年(684年)改年号为嗣圣。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武则天于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与程务挺、中书侍郎刘祎之、张虔勖带兵进入宫内,宣布了武则天的诏令,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同时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政事皆由武后裁决。参与废立的裴炎、刘祎之因劝说太后交权给皇帝惹怒了太后,先后被杀。程务挺、张虔勖也先后含冤被杀。

元690年9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立武氏七庙,以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又尊西周的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武氏子弟如武承嗣、武三思等都封为王,姑姐都封为公主,天下所有武姓人氏也一概免除赋役,武家王朝嘛,武家人肯定得沾点光。既然改唐为周,长安的李唐太庙自然是不能保留了,武则天把它改为享德庙,继续供奉唐高祖、太宗、高宗的牌位,因为武则天宣称她的皇位正是继承李唐三圣的。继续承认自己作为李家媳妇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取代儿子成为皇帝,可能是武则天为了取得最广泛的支持所作出的最好选择。可是,这种身份同样隐含着矛盾,武则天的政权既然来源于李家,来源于母亲的身份,那么,政权又会归向哪里呢?这些矛盾在武则天改唐为周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此后还要一直发展下去,但是,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想清楚。

当然,没有想清楚也并不要紧,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本来就是武则天的一贯作风,她最善于在行动中随时抓住时机,调整战略,有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正蕴含在问题之中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