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最厉害的10个人物,康德第一,黑格尔第二

1

康德

康德把哲学分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提出了三大批判理论,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除了这些,康德还首次提出了联合国概念,以及自然形而上学,他第一次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界限划分了出来,把意识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从混乱的认知中梳理清楚。

德国古典哲学最厉害的10个人物,康德第一,黑格尔第二

在哲学总的问题上,他精准地分析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感知论。纯粹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分析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辨证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方法论。

在感性认识上,康德提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时空与先验直观形式上的关系;还有对象如何符合观念、人为自然立法等命题;还有形式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

在知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类知识的范畴,形式范畴先验演绎,先验自我意识等命题。

在人的理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要想认识世界,就要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入手,揭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纯粹理性,以及灵魂、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

康德对人的理性心理、理性宇宙构架、理性神学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挖掘和批判,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道德神学、道德形而上学,并由人的道德律建构起了人类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揭示并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本质和人的意志自由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揭示了人的一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现实的应用。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一种绝对命令,是最高的善和幸福,人类要靠道德律才能继续存活与发展。从自然律中推导出人是目的,是意志的自由和自律。康德的哲学认为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认为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给自由制定了范畴表,即自由不能逾越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中国人的理解就是良知或良心)。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分析了人的情感能力,进而得出人的审美判断力。认为美即崇高,这种崇高是对艺术的无限创造。在目的判断力中,康德认为一切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有机体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杰出安排。人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完善自由与德性。

2

费希特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存在一个逻辑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见,也就是只有唯心主义才是可能的。但我们应该抛弃物自体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最厉害的10个人物,康德第一,黑格尔第二

费希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自由意志,他非常认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存在的最后是一种绝对的自我。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他的学生叔本华评论他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

3

谢林

谢林的哲学认为绝对理性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出现,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所谓的理性和经验都不会存在。自然哲学在绝对理性中成长壮大,万物呈现出两面性、两极性。

在人的自我意识里,蕴含着先验哲学的火苗,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最后人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进入到自由的必然。在理智直观中和艺术直观中,我们的人性得到温暖和升华。

4

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精神,它自在,自为,自我完善。我们所谓的实体即主体,人类的历史遵循着辩证的道路向前推进,但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以前发生过的,现在和今后仍要发生。

黑格尔通过逻辑学建立了系统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实现其现实含义。

德国古典哲学最厉害的10个人物,康德第一,黑格尔第二

黑格尔的本质论认为,人的本身是一种自我差异化,每个人都不会完全一样。人和社会在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中交替前行。时而对抗自己,时而与自己妥协、和解。

在概念论中,他讨论了现象与实存、现实的必然性、必然与自由之关系、绝对必然中的偶然等哲学命题。认为人的主观中有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之分。客观性中有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等要素。

黑格尔认为生命在于认识,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绝对理念。真理就是客观与认识概念相符,真理在新旧交替的自我扬弃中不断前行。

在自然哲学中,他提出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在精神哲学中,他提出主观精神概念,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现代心理学、以及主奴辩证法等思想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在客观精神方面,他从客观精神延伸出道德伦理、家庭、市场、社会、以及国家等核心要素的定义。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种绝对精神,一种绝对意志,任何人不得违抗。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绝对精神即时代精神。

他把哲学分为: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其中前者又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宗教是从自然到精神个体,再到绝对精神,最后是宗教。把宗教又分为:神学宗教、实证宗教、自由宗教。

在200年内,黑格尔把哲学、历史与逻辑全面打通,彻底宣告了历史的终结。

5

尼采(上次已经讲过)

6

叔本华(上次已经讲过)

7

大卫·施特劳斯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是德国历史学家和最有争议的新教神学家的时间,是第一个作出明确区分历史人物耶稣和耶稣的主题的基督教信仰的人。

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都是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二人对宗教的批判在当时的德国及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施特劳斯被当时的神学家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撒旦”,鲍威尔被卢格誉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

黑格尔将上帝视为理性的最高和最后表现形式,从而在纯粹理性领域终结了理性对于信仰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应用到对现实宗教的批判上,实现了抽象的理性批判原则与现实基督教之间、基督教的教条批判及教义批判与基督教的哲学批判之间、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为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上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的理论起点。

他的最大哲学贡献在于建立了宗教的实体精神。

8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乃人的异化,由此建立了感性人类学。人活着,就会有灵魂与肉体、自我与他我的交锋。欲望是驱动人类向前的第一动力,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德国古典哲学最厉害的10个人物,康德第一,黑格尔第二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又是以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所以,以人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

9

布鲁诺·鲍威尔和埃德加·鲍威尔

布鲁诺·鲍威尔(1809-1882),德国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柏林大学毕业。曾在柏林大学、波恩大学任教,因发表《同观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而遭解聘,从此退隐。否认福音故事的可靠性以及耶稣其人的存在。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解释为同自然相脱离的绝对实在,并用它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宣称“自我意识”是最强大的历史创造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此予以严厉批判。主要著作还有《福音的批判及福音起源史》、《斐洛、施特劳斯、勒男与原始基督教》等。

照布鲁诺·鲍威尔的意见,基督教直到弗拉维王朝时才真正诞生,而新约的著作则是直到哈德良、安敦尼和马可·奥勒留的时代才有的。因此,在鲍威尔心目中,新约中耶稣及其门徒的故事的任何历史背景都消失了;这些故事就成了这样一种传说,其中把最初团体的内在发展阶段和内部精神斗争都归之于多少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在鲍威尔看来,这一新宗教的诞生地不是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而是亚历山大里亚和罗马。

10

麦克斯·施蒂纳

施蒂纳在哲学上创造了唯我论,他主张真正的利己主义者、唯一者们要联合起来。

他认为什么对我来说是正当的,那么它就是正当的。只有处在自身解体之中的我,从未存在的自我——有限的自我才真正是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