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常常有佛友諮詢貧道,原本皈依過佛教,但在佛門多年,也許不得明師,不得其法,感覺修行上進展緩慢,能否來我道門,修我中華道教之法門。我說當然可以,修行為何要有這種宗教上的分別心?難道你學了中文,就不準學外語了,學了外語就成了背叛祖國和民族的罪人了?不要忘記了,語言只是一門工具而已,但是我們身為中國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中華,不要忘記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就行了。


道祖都是有大慈悲的聖人,他們傳下來的佛法或道法,最終的目的都是幫我們證道,幫我們脫離輪迴苦海,到達彼岸。對於一個真正有志於實修的人,不應該存有門戶之見,而應以證道為目的去尋明師。


如果在佛門即使皈依多年,但卻未有機緣尋到明師,若在道門能遇到真師的時候,也不要拘泥於或宗教、或門戶派別之見,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要有古人那種對於修行有如救燃頭的緊迫感,在生死關頭,還躊躇於是選佛還是道,豈非愚人乎?


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有的道友的大機緣在佛門,有的則在道家,大家修行何家之法,各憑機緣,莫要錯過才是關鍵。


何況,有不少大成就者,也都是佛道兼修,古代有許多高僧,也有修道家法門,以長補短,而很多道門高人,也有不少精研佛理,其造詣甚至比起一般的僧人還要深。


想想現在所謂學道之人,幾人能精通道家的元虛奧秘?現在所謂的修佛之人,幾人真正精研過佛典,嚴守戒行?無論是心胸、見地、功行,比起過去的前輩們都差得太遠了 。


其實學佛學道不是關鍵問題,最難的是尋師。抱朴子曰:非積善陰德,不足以感神明,非誠心款契,不足以結師友,非功勞,不足以論大試。又未遇明師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古人這句話說得很透徹,德行不足,誠心不夠,功勞不大,憑什麼讓你遇到真師?即使讓你遇到,也只能生生的錯過。


可現在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的困在宗教觀念裡面出不來:哎呀,怎麼辦啊,我皈依了佛教,還能不能學其他法門啊?這算不算叛教啊,佛教的護法神會不會晚上來找我麻煩啊,我是不是成了不忠不義的弟子了啊。


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對於這種人,真恨不得拿棍子敲他腦袋,醒醒吧,修行關鍵點不在這裡,關鍵在尋真師。地獄門前僧道多,只是皈依宗教而不得其修行之法,是沒用的。你若是真修行人,無論是什麼護法神,見了你都要恭敬。


歷史上不乏許多學佛不得門而入的前輩又去尋道,這樣苦苦追尋,只為尋一個真師。包括民國的仙學大師陳攖寧,當年陳攖寧尋訪過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閒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等,但這些高僧所教他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於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強身健體、去病延齡之目的,他才又去尋訪道門高人。


可惜他在道門的機緣也不深,所去道觀大多是香火地方,道士們不懂得修養,即使有少數做修養工夫的人,他們所曉得的方法,尚不及他,有許多問題不能回答。唯獨在黃山腳下,陳攖寧曾遇一個功行達到六脈俱停的道人,陳攖寧趨前恭敬請教,道人寥寥數語就道破了捆擾他多時的重重疑團。


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他請道人做個示範,道人並不推辭,而是痛痛快快地盤膝趺坐,陳攖寧拿起道人的手腕,伸出三個手指搭在道人的脈息上,竟然摸不到道人的脈息。陳攖寧不由大驚,他又裁了一條薄薄的宣紙舉在道人的鼻前,紙條紋絲不動。陳攖寧當即要求拜道人為師,道人搖搖頭笑說:你是富貴中人,過十九再來黃山找我。


後來,陳攖寧去找過兩次,惜未得遇,成為他的終身遺憾。(題外話:後來陳攖寧也成為一代道學大師,獨創仙學,被世人譽為當代的太上老君,可他的心裡,始終不忘黃山腳下見到的那個名不見經傳的道家異人。)


可見道家高人多為山中隱士,不像佛教的大德高僧大多顯於世間,易於尋訪。一說起哪個法王,哪個上師,哪個空行母,哪個法師,即使是普通信眾都知道去哪裡尋訪。所以很多明星或達官貴人去尋道,多半都是尋到的佛教大德。據說連李連杰都得到密宗大圓滿的法乳,也不知真假,但有誰能得到道家的隱秘傳承呢?


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就像陳攖寧一樣,當時把全國大陸的佛教高僧都拜訪了一遍,唯獨遇不到一個真正的道家高人。黃山腳下這位道家異人,也是路上偶遇,完全是憑的機緣。道家高人就是這樣,神龍見首不見尾,他不會坐在某某山,某某道觀裡面等你,若緣分不到,你永遠也訪不到。陳攖寧這輩子也就只有一次機緣遇到,而且人家看出他非煙霞中人,還有富貴在等著他,不願意度他,把他拒之門外,可想道家的門檻有多高了。


以陳攖寧的訪道精神,如果他去西藏求法,像李連杰那樣求一個大圓滿估計不難,據說連唱大花轎的歌手火風同學都在四川白玉寺當上仁波切了,以陳攖寧的資質和名氣,搞不好還能當上一個上師。


歷史上還有很多由佛轉入道門的例子,比如南宋時,孤雲大師曾苦勸白玉蟾祖師入佛門,白玉蟾不以為然,說自己也得到過修禪之法,一番點評後,反而是孤雲大師如夢初醒,和白玉蟾學道去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白玉蟾祖師的這段點評,不愧是祖師級別的高人,站的高度不一樣,看問題不一樣,說的話也不一樣。對於白玉蟾祖師這樣得了道門真傳的高人,不是什麼法門他都能看得上眼的。


千僧易得,一道難求:從得道高人由佛入道看修行


下面這個故事,也是一個佛學大師轉而學道,終成南宗祖師,他就是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薛道光,也就是翠虛真人陳楠的師父,白玉蟾的師爺,下面大家看看這段故事 :


薛道光先曾出家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後雲遊長安,在開福寺修禪法,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據陝西通志載: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遇石泰真人,得授口訣真要後至京師,棄佛入道以金丹導養術著稱,成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


據傳,薛道光當年還是僧人的時候,雲遊到長安,留居開福寺,參長老修巖,又參高僧如環,因觀桔槔開悟,呈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長老頗為讚賞,自此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敏捷,宗說兼通。遇高道石泰後,棄僧從道,繼承其真傳。六祖慧能開悟之後,還要再求黃梅傳法,薛道光思悟金丹修命之本必有秘傳,絕非個人智慧所能測度,於是盡力尋訪。


在宋徽宗崇寧五年(106)冬天,薛道光住在眉縣青鎮(即今陝西省眉縣),在佛寺聽講,遇到從扶風縣來的道人石泰,當時已是八十有五的高齡,黑髮紅顏,神宇非凡,夜裡還做針線活計,薛道光知道不是一般人物,就在談話之中,故意引用張伯端的詩句。


石泰有些驚奇,問:你怎麼知道張紫陽?他正是我的老師。薛道光還不太相信,就舉出《悟真篇》中的句子向他請教,石泰看他很誠心,就簡略地為其講解大要,薛道光聽後大悟,平日埋藏在腹中的各種疑團,一下打破,如同桶之脫底一般。於是才信石泰是張紫陽的真傳弟子,進而叩拜要求收在門下,石泰笑言: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嗎?薛道光堅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於門戶,難道不是自己耽誤自己嗎?


石泰聽後連連點頭,並言自從紫陽先師授道以來,將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繼承的人,於是傳授口訣真要,並告誡他疾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養修道,自己即退隱於世。從此薛道光棄僧從道,幅巾縫掖,混俗和光,以了性命大事,光宗紹熙二年(1191)道成,享年114歲,留有頌雲: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

文章摘自道學平臺公眾號(id:edaoj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