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死后,袁谭为何联合曹操攻打自己亲弟弟?

小树叶岑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一代霸主袁绍因病去世。

死就死吧,糟糕的是,他死的很纠结。按照法统,袁绍本应让嫡长子袁谭继承祖业,但袁绍更喜欢更帅的三儿子袁尚,认为老帅哥的继承人也该是小帅哥才对,可这又于礼法不合,所以他临死也未能确立继承人,最后给河北留下了一个混乱的烂摊子,真是死了还要给大家添麻烦的烂人。

果然,袁绍一死,他的手下们便分成了两派,展开内讧。一派是颍川派,以监军郭图、谋士辛评为首,支持袁谭;另一派是亲信派,以别驾审配、护军逢纪为首,拥护袁尚。而刚好袁谭此时尚在青州(袁谭为青州刺史),审配、逢纪便趁机伪造袁绍遗嘱,抢先拥立袁尚继位。袁谭急急忙忙从青州赶回邺城奔丧,却发现没自己啥事儿了,还被新领导袁尚打发去镇守黎阳抵御曹操。

这就叫先下手围强,后下手遭殃,袁谭悲愤!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带着亲信郭图、辛评来到黎阳,自号“车骑将军”,只比弟弟袁尚的“大将军”矮一头罢了。

然而袁尚还是不信任袁谭,竟又派重臣逢纪去黎阳当监军,明显是来监视的。袁谭心想你不多派点军队来前线帮我,派个糟老头子来管我作甚,就请求袁谭给他增兵,审配鼓动袁尚不答应,袁尚也怕增强大哥实力于己不利,于是断然拒绝。袁谭一怒之下,竟把逢纪给杀了,于是双方矛盾公开化并白热化。

说起来,其实逢纪挺傻的。想当初官渡之战,审配二子为曹操所俘,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二人遂结成同盟,共辅袁尚上位。结果呢?审配为了自己,最后还是把逢纪卖给了袁谭,岂不悲哉?

另外一边,曹操看到袁绍俩儿子兄弟阋墙,只觉痛心疾首

——想当初,你们爹袁绍和你们叔袁术就不和,袁术骂你爹家奴,你爹让我帮他打袁术,打的袁术吐血而死!这才不到三年,你们俩兄弟竟也闹的要死要活,难道这也有遗传的?

曹操决定,替老大哥袁绍,好好教训这俩大侄子一下。

于是,建安七年九月,曹操渡过黄河,攻打黎阳,袁谭兵少,装备又差,只得再向袁尚求救;所谓唇亡齿寒,袁尚再笨,也知道哪里是敌我矛盾,哪里是内部矛盾,所以面对曹军兵临城下,他决定亲自率兵支援大哥。

袁尚之所以亲自死来,不是出于对敌情的重视,而是怕派别人来镇不住大哥,让袁谭趁机把他部队给夺去了!袁尚便让别驾审配留守邺城,而自领精兵救援。但仍是没打赢,只得趁夜遁走,逃回邺城。曹军趁胜直追,四月到达邺城,将城外夏熟的麦子收割一空,然后猛攻城池,但这城太硬了,一时攻不下,诸将便请示曹操从后方多调兵马,趁胜连战,一定拿下邺城。这时郭嘉却道:“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今二子权力相等,各有党羽,如急攻则其合力。不如缓之,则二子争心生也。不如撤军南向荆州,做征刘表状,以待其变。变成后再击,则一举定也。”曹操听罢,也体谅到了袁家二子内讧的诚心,决定成全他们,于是下令回军。

稍事整顿,曹操便又大张旗鼓,装模作样去南征刘表,果然刚走到汝南郡的西平县(今河南西平),好消息就来了。

一切皆如郭嘉所料,曹操这外敌一走,袁家俩兄弟就吵了起来,袁谭再次要求更新装备并增兵以追歼尚未渡河之曹军,至少要拔掉曹操安插在黎阳的贾信这颗钉子,否则太危险了,但袁尚和审配仍然打着自家小算盘不肯给,袁谭大怒,郭图、辛评等谋士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当初袁绍迟迟不肯立袁谭为世子,其实就是审配这小子在从中作梗!这下袁谭忍无可忍,从此再无与袁尚和好之可能,到八月份,俩冤家冰炭难容,终于在邺城外大战一场,袁谭兵少装备又差,当即战败,只得率军退往东北至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其别驾王修忙率青州吏民前来援助,袁谭声势稍振。这时刘表也写信来劝说俩贤侄和好,以争取时间拖住曹操南下步伐让自己多过几年安生日子,可惜俩贤侄都杀红了眼,就是不听老人言宁愿吃亏在眼前。袁尚首先发难,亲自率兵北上攻打南皮,袁谭再次大败,只得又向南逃到青州平原县,据城固守。袁尚将城团团围住,日夜猛攻。袁谭眼看要亡党、亡国,气急败坏,心想宁可把天下给外人,也不能给家贼!于是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里乞降求救,表示要弃暗投明,大义灭亲,助朝廷歼灭贼党袁尚,为表诚意,还将自己的女儿送来,非要嫁给曹操第二十子曹整,以和亲定盟。

曹操愣了一下:啥?我侄子袁谭要当我亲家?这辈分不乱了吗?但想了想,袁谭主动引窝入室,将江山双手奉上,求我一起搞他弟弟,这等好事都能碰上,还是见见吧,于是接见了辛毗。辛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曹操的心中,顿时生出无限悲凉来。说到底,他与袁绍,固然是死敌,但也相交多年的好兄弟,看着老大哥的儿子们闹到如今这个地步,曹操身为长辈,嗯,也确实应该,嗯,再给这俩大侄子火上浇点油,让他们杀得更欢实些!

于是,曹操忍痛自降一辈,答应了袁谭的联姻。领大军调头北上,与袁谭联合,去夹击袁尚。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是他们老袁家的传统!

当初袁绍和袁术,并称袁氏双雄,一个据河北富庶之地,一个占江淮鱼米之乡,同为四世三公,何等强横?何等风光?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绍和袁术这对亲兄弟(同父异母),可不是这样。两人因为“庶嫡之分,政见不和”,一直不对付,乃至于兵戎相见。当年袁术称帝后,遭天下人声讨,袁绍这当哥哥可没少落井下石。

所以,兄弟不和,在他们老袁家乃是传统,袁谭几兄弟,只是有样学样!

只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起来袁绍之子袁谭与其弟袁尚之间的矛盾,说白了就是一个继承权的问题。

也是后来袁谭不惜借兵曹操,引狼入室,自取灭亡这么愚蠢的行为发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袁绍死后,按理说继承权是应该在长子袁谭的手里的,但是袁尚却更受父亲的喜爱,所以也被列为了接班人选之列。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自古废长立幼都是要出事儿的啊!

更严重的是袁绍至死也没有给予袁尚一个明确的名分指定,由此就生出了两子相争的局面。

袁绍死后,袁尚得到了逢纪、审配的拥立,因此抢先自立为接班人。虽然说资历上还非常的不够格,但是名分已定,袁谭被阴了一次,吃了个哑巴亏。

虽说没有当场翻脸,但是他内心却是非常愤怒的,自称车骑将军,据守一方,与兄弟暗中计较。

谭自称车骑将军,出军黎阳。

若是就此分家,也没啥,毕竟袁绍家大业大。

而建安八年,曹操来袭,让兄弟俩彻底反目,兵戎相见。

面对曹操这个父亲的老对手,袁家兄弟本该合力拒之。但因为之前的争储风波,兄弟俩早已离心离德。二人勾心斗角,将过去的矛盾无限放大化,再加上各自阵营里面的大臣都在彼此那里挑拨,袁谭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新仇旧恨一起算,发兵攻打袁尚。

最终袁谭实力不济,为袁尚所败。

令人没想到的是,输在自己亲弟手下的袁谭,竟然破天荒的想要去向曹操求援。当时很多人对这件事都是非常反对的。

这样的不择手段,虽然是打败了自己的弟弟,但是也是引起了整个袁氏集团的破灭。

袁谭在曹操帮助下击败弟弟袁尚之后,便立马背叛了曹操。曹操大怒,发兵讨之,最终袁谭兵败被杀!

而后,曹操又远征乌桓,灭掉了在那里避祸的袁尚与二兄袁熙,袁绍势力,就此全灭!

袁绍估计没想到,一辈子留下的政治资产竟然是败在了兄弟相争的手里。自己这两个儿子,比起当年的自己和袁术,绝对是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啊。

当然,这个祸根还是袁绍自己留下了的。因为如果从本质上深究袁绍集团灭亡之原因,除了袁绍的废长立幼之外,还有一个“派系之争”的问题。

袁绍集团有两大派系,一个是袁绍老家带出来的“河南派”,以逢纪、许攸、郭图等人为首;一个则是河北本地的“河北派”,以沮授、田丰、审配这些人为首。两大派系一直不和,在袁绍时期就是明争暗斗,互相内耗,袁绍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就有他们的一口锅。而袁绍死后,两边更加的肆无忌惮,各自寻找代理人。河南派”找上了袁谭,而“河北派”则选择了袁尚。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所这才有了后来的兄弟相争,自相残杀!


白话历史君


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后,他的大儿子袁谭占据青州,小儿子袁尚占据冀州,两人谁也不服谁,于是开始大打出手。

因为袁尚占据着袁绍的大本营邺城,拥有更多军政资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所以等到黎阳之战结束后,袁尚就直接率军北上围攻青州,打算一举灭掉袁谭。

在危机时刻,袁谭在郭图、辛毗等人的怂恿下,竟然派人向曹操借兵救援,结果因为袁谭的这个行为,最后导致他和袁尚都死在曹操手里。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在说起这件事时,总觉得袁谭等人那就是典型脑袋被驴踢,就是传说中的人头猪脑。换而言之,随便换个正常人上去,都不可能这样做,都会比他们干得好。

但问题是,袁谭一直是独当一面的大哥级人物,甚至多次打得曹操都萌生退意,而郭图、辛毗更是以智谋闻名于世的人物,他们怎么可能犯这种初中生都不可能犯的错误呢?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袁谭向曹操求救,并不是脑袋让驴踢了的选择,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事实上,袁谭向曹操借兵求救,虽然表面上看,这就是典型的引狼入室。但问题是,这并不意味着和曹操一定会占到便宜。因为,如果曹操出兵攻打邺城,袁尚肯定得马上撤军回去救援。这样一来,袁谭自然就成功解围。

同时,当袁尚率军回来救援邺城时,曹操自然只能选择撤退,否则他就要和袁尚的大军展开大战。如果曹操选择撤退,那他就是什么便宜都没捞到,只是白白好过袁谭。如果曹操不撤退,自然就只能和袁尚在邺城,打得不亦乐乎。但这个选择,显然对曹操并没什么好处。

因为,袁谭还在旁边虎视眈眈,如果他趁这个机会,把邺城以北地区全收拢在自己大的大旗下,然后再率军南下,到时曹操与袁尚在邺城下打得筋疲力竭时,袁谭突然率生力军参战,曹操该怎么办呢?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袁谭向曹操求救,并不是昏招。而曹操率军救援袁谭,也并不意味他能够占到好处。



也正因为此,当辛毗代表袁谭,劝曹操出兵河北时,曹操也是犹豫不决,甚至一度表示,暂时绝不会出兵河北。因为,不管怎么看,曹操出兵河北,最大的受益者有可能就是袁谭。事实上,不仅仅是曹操这样想,曹操的手下,也是普遍这样认为的。

当时,很多人建议曹操趁袁氏兄弟内哄之际,先南征刘表。因为此时攻打刘表,自然不用担心袁氏集团在后方捣乱。而曹操自己着更倾向于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坐山观虎斗,让袁氏兄弟继续打,多会儿兄弟两个都打残了,曹操再出手。

不过,在辛毗的强烈劝说下,曹操才意识到袁谭可能根本不是袁尚的对手,所以放任他们俩继续打下去,袁尚直接灭掉袁谭的可能性,恐怕要比两败俱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更关键是,荀氏叔侄也都劝曹操。总而言之,刘表并不是一个多么危险的敌人;此时,我们最危险的敌人还是袁氏。如果我们不趁袁氏内哄的机会,把袁氏灭掉,等他们再次实现统一,有可能就是后患无穷。

最后,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曹操才决定出兵河北。总而言之,出兵河北,能不能获利,先搁靠其后。现在,先得让袁氏兄弟分庭抗礼的格局,继续保持着。因为,万一继续观望下去,袁谭真的让袁尚给灭了,那曹操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当时,袁尚在青州前线,突然听到曹操率军大举渡过黄河,自然没有心思继续在青州打袁谭,于是他第一时间撤回邺城。这样一来,袁谭的青州之围算是解套。而到此为止,曹操出兵河北,并没有获得什么明显的利益。

接下来,在袁尚回到邺城后,曹操没有选择撤军,而是准备和袁尚展开大战。从这层意义上说,整个战局的走向,基本都是按照袁谭最初向曹操救援时的构想在发展,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袁谭就只需要等到曹操和袁尚打得筋疲力尽时,趁机发兵南下来个渔翁得利。

但问题是,人算不如天算,袁谭的盘算是挺好,那也只是你袁谭一厢情愿的盘算。因为,袁尚不会是傻子,他绝不可能傻乎乎的按袁谭的想法出招。所以,为防止袁谭趁机捣乱,袁尚在与曹操正式开展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那就是兵分两路:一路让审配率领,全力防守邺城;一路由袁尚亲自率领,大举北上进攻袁谭。

按照袁尚的规划,袁谭已经是强弩之末,打他应该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至于邺城,曹操一时半会显然是无法攻克。所以只要审配能在邺城坚守一段时间,他就可以把青州搞定,并且还可以率领青州生力军大举南下,与邺城的审配内外夹击,一举把曹操灭掉。

但问题是,袁尚明显高度了他自己的实力,也低谷了他哥哥袁谭的实力。因为,袁尚花了快整整花了五个月时间,却仍然没有把袁谭搞定。而曹操围攻邺城,也已经快近五个月时间,但此时的邺城,已经明显快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

在这种背景下,袁尚只能率军回援援邺城。但问题是,袁尚这支军队,已经是一直疲惫之师,所以一战就被曹操给打败,袁尚也只能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于是,曹军拿着俘获的袁尚印绶、节杖、黄钺以及衣物,向邺城内人炫耀这场胜利。

总而言之,你们不要抱什么幻想。你们外面已没有什么援军了,你们的粮草也快没有了,再耗下去,能有什么结果?面对此情此景,邺城的军心顿时无法安定下来。虽然审配一再鼓劲说,幽州的袁熙,马上就会率军来了。但也是无济于事。最后,审配的侄子,率人把城门打开,放曹操军队进入了邺城。


我是赵帅锅


袁家兄弟互相残杀,最主要的责任当然在于袁绍不公,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的建议,避免了让河北形成一个整体,对抗曹操大军。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郭嘉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鲶鱼效应”,就是让曹操不要急着进攻河北的袁氏兄弟,否则他们会团结起来作战,应该缓图之,让他们自己先乱,再趁火打劫,河北可定也。



官渡之战结束不久,袁绍去世后,曹操渡过黄河,进攻河北,就发现了其实袁氏根基还在,想一口吞下是不可能的。毕竟,袁绍经营河北多年,地盘还在,还保留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于是,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先进行南征。果然,袁氏兄弟外敌不在,就开始内乱,袁谭和袁尚互攻,袁谭却干不过袁尚。其实,袁谭早年就跟从袁绍征战,是有一定的军事素养的,但是袁尚继承了袁绍的位置,实力自然要优于袁谭。于是,袁谭只好救助于曹操,这下曹操就有了进入河北的借口和机会,各个击破,统一了河北。

(红圈只标记大概位置,不作精准地图)

造成两袁互攻,曹操得利的局面,有几个因素。第一,有先例,当年袁绍和袁术就是为了“四世三公”的继承权,二人互攻争霸。如今,袁谭和袁尚如出一辙,并且“青出于蓝”。第二,袁绍在关系上处理不当,废长立幼,埋下兄弟不和的隐患。第三,袁氏三兄弟并高干各有地盘和部曲,合则强大,分则互相消耗,谁也吞并不了谁。第四,两袁用人都有问题,袁尚重要谋士审配,性格刚烈,特别是和袁谭派的辛评,郭图不和。所以,双方的谋士只会让脆弱袁氏兄弟关系,加速破裂。第五,袁谭自作聪明,他想利用曹操对付袁尚,自己再趁火打劫,可惜这也是曹操想要的,袁谭又怎么斗得过曹操呢?结果,袁谭成了最早灭亡的一方。



所以,袁氏兄弟相争,导致军心离散,他们手下的将领吕旷,吕翔,焦触,张南等也先后归降了曹操。曹操利用他们自相残杀,互相消耗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各个击破,统一了河北,如郭嘉所料。先是袁谭反复,被曹操攻破南皮杀了,高干也被西凉马超,庞德打得军败身死,袁尚和袁熙则逃入辽东,被公孙康斩了头,献于曹操。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道理谁都懂,可是一旦面对权力,利益的诱惑,就容易“利令智昏”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曹操也纠结接班人人选问题,被贾诩以“袁氏兄弟”的例子暗示,于是曹丕巩固了接班人之位。


大飞熊骑士


我们中国人常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极言兄弟齐心协力的必要性。兄弟齐心做大事的成功案例史不绝书,然而它的反面“兄弟阋墙、引狼入室”的案例也并不在少数,其中汉末三国便至少有五对,称他们为“塑料兄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这五对“塑料兄弟”中,以袁谭、袁尚兄弟最为极品。



根据史料记载,袁绍至少有3个儿子,其中长子袁谭、幼子袁尚都是后妻刘夫人所生,而次子袁熙的生母不详。袁绍夺取河北四州后,为了培养3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便让他们各掌一州的军政事务,以起到共保袁氏基业的作用。其中,袁谭都督青州,袁熙都督幽州,高干担都督并州,袁尚则留在邺城协助其父治理冀州。


袁绍之所以将幼子留在身边,有其不可告人的深意。原来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理应由袁谭继承其父的职位,然而袁绍夫妇却因溺爱幼子袁尚,而对长子袁谭充满了疏远感。为了解决“接班”难题,袁绍还把袁谭过继给亡兄袁基,摆明是想剥夺他的继承权。但是对于这个安排,袁谭心中很不爽,并在暗中图谋夺回属于自己的世子之位。



袁绍在世时,虽然倾向于让袁尚接班,但却并没有明确择立他为世子,所以袁谭与袁尚之间的关系大抵上还说的过去。等到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病死后,围绕着权位之争,袁谭与袁尚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破裂,并最终兵戎相见。这场大混战中,袁绍的谋士们也投奔不同的阵营,其中辛评、郭图等人支持袁谭,而逢纪、审配等人则支持袁尚。


在兄弟相争的初期,袁尚“棋先一招”,通过捏造袁绍的遗命,得以继任冀州牧、邺侯。实力相对较弱的袁谭因为无法继位,一气之下便自封为车骑将军,并驻军黎阳。此时,曹操已准备北渡黄河、攻略河北4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袁尚便暂时搁置跟兄长的争执,亲率大军援助袁谭,以共同对抗曹操的攻势。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在黎阳大破袁谭、袁尚的联军,迫使两人逃奔邺城。此时,大谋士郭嘉向曹操献计,希望他能暂缓进攻邺城的计划,以静待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果不其然,在看到曹操没有进攻邺城后,袁谭便率军进攻袁尚,并在失败后逃奔南皮,旋因袁尚的攻势过猛,又被迫逃往平原。然而袁谭逃往平原没多久,袁尚的大军便接踵而至。


为了解除袁尚的围困,袁谭便接受谋士的建议,派辛毗向曹操求援,并与其结成同盟以共同消灭袁尚。然而辛毗到达许昌后,却暗中投靠了曹操,并劝说他假意答应袁谭的请求,并借此机会吞并河北。曹操觉得很有道理,便亲率大军进攻邺城以解平原之围,并与袁谭结成儿女亲家。



然而曹操绝不会为袁谭“火中取栗”,而后者也没打算遵守承诺。所以等到袁尚跟曹操鏖战于邺城之际,袁谭却撕毁盟约,并率军进攻袁尚的地盘,无异于“两个拳头打人”。势力遭到严重削弱的袁尚难以抵御兄长的进攻,便率残众逃奔幽州,依附于二哥袁熙,而袁谭则乘势吞并袁尚的军队和地盘。


袁谭的背叛正中曹操的下怀,在攻取邺城后不久,他便亲率大军讨伐袁谭。虽然在河北割据多年,但论行军作战和计谋韬略,袁谭哪里是曹操的对手,更何况后者手中还握有一支“特种部队”-虎豹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谭在南皮被曹操击溃,并在逃跑时被曹纯指挥的虎豹骑斩首,妻子儿女也全部被杀,时在建安十年(205年)正月。



袁谭被杀的消息传至幽州,袁熙、袁尚恐惧至极,此时他们还想着负隅顽抗,但没多久便遭遇大将焦触、张南的背叛,不得已逃奔乌桓。两年后,曹操在幽州大名士田畴的引导下,率军奇袭柳城,并在白狼山斩杀袁氏兄弟的靠山-乌桓王踏顿。袁谭、袁尚战败后,又转向东北流亡,投奔割据辽东一带的大军阀公孙康。


袁氏兄弟逃往辽东之初,颇受公孙康的优待,但不久便遭到后者的猜忌,而袁谭、袁尚为了自保,便密谋暗杀公孙康,夺取他的兵马和地盘。然而袁氏兄弟的计划尚未实施,公孙康却已是“棋先一招”,利用宴会之机将他们捕杀,随即将首级送往曹操处邀功,时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就此,袁绍的三个儿子全部死于非命,河北就此成为曹操的地盘。



作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袁谭、袁尚因争夺权位不惜同室操戈,而袁谭为了增强胜算,还不惜“引狼入室”,与死敌曹操结成同盟。结果到最终,袁氏兄弟不仅无一人能成为河北的主人,并全都落得尸首异处的结局,实在是愚蠢至极。由此来看,袁谭、袁尚完全配得上汉末三国极品“塑料兄弟”的称号。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东汉末年有两位诸侯废长立幼,最终都导致了基业的灭亡,一对是刘表与刘琮父子,而另一对就是袁绍与袁谭。

(袁谭)

袁谭是袁绍的长子,袁绍平河北,袁谭屡建战功,后来袁绍的哥哥袁基去世,袁基膝下无子,袁绍就把袁谭过继给袁基当儿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派遣袁谭出守青州,曹操上表袁谭为青州刺史,割据一方。他在袁氏家族中的名气也很好。因此后来袁术军事集团崩溃之后,袁术带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投奔袁谭。但在中途被刘备截击,病死于路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发官渡之战,袁谭随袁绍出征,大败而归,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愤懑而死。死前他没有明确立谁为继承人,按理应当是长子为继,但袁绍对于自己的三子袁尚又非常喜爱,因为他觉得袁尚长得最像他。所以袁绍集团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以辛评、郭图为首,拥护袁谭,而另一派以审配、逢纪为首,拥护袁尚。审配和辛评一向不和,害怕袁谭即位以后,辛评会针对他。所以他假托袁绍伪诏,立袁尚为继承人。袁谭知道之后将兵出奔黎阳,自号车骑将军。袁尚对袁谭也心生忌惮,故意派逢纪去监视袁谭。后来袁谭问袁尚要兵,袁尚也不给,袁谭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东汉时期邺城周边略图)

曹操领兵与袁谭和袁尚在黎阳对峙,两兄弟大败而回,退守邺城。曹操手下的谋臣郭嘉为曹操献策,暂且撤军,让两兄弟互生嫌隙,自相残杀。果然,袁尚既不给袁谭增兵,也不拨给粮草,加上袁谭手下辛评、郭图等一帮人的挑拨,兄弟最终反目,于邺城展开大战,最后袁谭退守南皮。即使袁谭手下的别驾王脩用“兄弟如手足”劝阻,也无济于事,两兄弟再也无法和好如初。后来由于诸郡反叛,袁谭又不得不退守平原。

(袁尚)

袁谭手底下的谋士辛毗是个二五仔,先是跟袁谭说联合曹操攻打袁尚,袁谭派他出使曹操的时候,他又跟曹操说正好借两兄弟不和睦,吞并河北。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兵攻打袁尚,袁尚退回邺城。曹操又让自己儿子刘整娶袁谭的女儿为妻,结为姻亲,稳固关系。但袁谭趁曹操围邺之际叛变,攻打袁尚,袁尚败走故安,投靠哥哥袁熙。曹操也因为袁谭的叛变而大怒,归还袁谭的女儿,征讨袁谭。袁谭逃往南皮,虽奋力抵抗,也无济于事,最终城破人亡。

参考文献:

1、三国志[M]. 中华书局 , (晋)陈寿撰, 2005

2、资治通鉴[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宋)司马光原著, 1993

3、三国志集解[M]. 中华书局 , 卢弼著, 1982

4、曹操集[M]. 中华书局 , (汉)曹操著, 1959

作者简介:戚逸旸,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现任江苏省高校文学联盟大学生文学创作中心执行主任。


季我努学社


俗话说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也。在三国时期,就有两个枭雄因为做出废长立幼之举,最终都导致了基业的灭亡。这两位枭雄分别是刘表和袁绍。

刘表因为偏爱小儿子刘琮,结果把荆州之主交给了刘琮,最终导致基业毁于一旦。而袁绍也是因为废长立幼而让他的一生心血找拼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与三子袁尚。按常规,长子袁谭是天经地义的第一继承人。然而,袁绍最喜欢的却是幼子袁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袁尚长的和袁绍“很类已”,长相性格和才情都极为相似,因此深得袁绍喜爱。另一方面袁绍最宠爱的妻子刘氏也很喜爱袁尚,爱屋及乌下,袁绍对袁尚更是喜爱有加。

为了把袁尚培养成“法定”接班人,聪明绝顶的袁绍想出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把袁谭过继给自己死去的哥哥,并美其名曰:帮哥哥继承其香火,让其后继有人。袁谭成了“继子”后,其继承权也就直接剥夺了。同时,为了防范于末然,袁绍还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同时,把次子袁熙任命为幽州刺史。只幼子袁尚一个人留在冀州。

公元200年,袁曹集团爆发了官渡之战,袁谭做为主力,跟随袁绍出征,最终袁绍因为一意孤行而被大败。两年后,袁绍悲愤郁闷而死。然而,因为死得太突然,他并没有直接宣传谁为继承人。这就给儿子内讧留下了隐患。

继承人之争当然在袁谭和袁尚之间展开。袁谭拥有长子这个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也得到了以辛评和郭图为首重量人物的支持。而幼子袁尚却拥有坐镇冀州这个唯我独尊的后天优势,并且得到了以逢纪、审配为首朝中重臣的支持。

逢纪、审配两人和袁谭关系一直就好,当然不希望袁谭继位,于是在袁绍死后的第一时间,他们便马上拥立了袁尚继位。就这样,“楞头青”袁尚成了袁氏集团的新掌门人。

“大哥大”袁谭当然不甘心,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方面自称为车骑将军,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袁尚的不满,另一方面调集军队到黎阳,做出佯功曹操的样子,然而借机向袁尚“讨兵”。

袁尚当然知道哥哥的阴恶用心,但不能拒绝哥哥的好意,于是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派了一只老弱病残幼的军队去支援袁谭,另一方面还把心腹之臣逢纪派到袁谭的兵营中,名为助阵,实为监督。

袁谭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来了个双管齐下之举,一方面继续上书请求增兵,另一方面处处找“间谍”逢纪的小辫子,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逢纪送上了断头台。

就在袁谭、袁尚俩兄弟进行“温柔”地内力大比拼时。曹操坐不住了,他在袁绍去世刚刚四个月时,率大军北渡黄河,目标直指风云人物袁谭。袁谭一看形势危急,马上向袁尚求援。袁尚觉得曹操是心腹之敌,于是放下兄弟间的暗斗,共同对外,自己亲率大兵驰援黎阳的袁谭。而让自己的另一个心腹审配镇守邺城。

结果,哥俩人联合也打不过曹操,只好撄城固守。死守总不是办法,数月之后,兄弟俩弃守黎阳,退守大本营邺城。

曹操乘胜追击,直追到邺城郊外。这时曹操麾下第一谋士郭嘉站出来有话要说了,他提起了暂缓进攻的主张,理由是9个字: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就是说,现在如果我们攻的急了,袁氏兄弟联合起来,怕是事倍功半,一时半会也难以战胜他们。如果不攻,袁氏兄弟为了争夺接班人之位,必然内讧,不如暂缓进攻,坐收渔翁之利。

郭嘉这9个字道破了打败袁谭袁尚兄弟的玄机和真谛所在。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良计,只派部将贾信驻守黎阳,自己则率大部队返回了许都。果然,曹军离开后,袁氏兄弟马上就反目成仇了。

袁谭向袁尚请求增兵,以去攻夺丢失了的黎阳。袁尚这回的回答很直截了当,8个字:要兵没有,要命一条。

兄弟俩就这样彻底撕破了脸皮。而这时袁谭手下的郭图、辛评两位牛人因为素与审配不和,于是出来煽风点火,唆使袁谭进攻袁尚、审配。

袁谭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怒之下,率军进攻袁尚。结果袁氏兄弟在邺城城门外进行了第一次真情对对碰。结果占领天时地利人和的袁尚大获全胜,袁谭只好退守南皮。随后,青州别驾王修率军支持袁谭,袁谭又得意忘形了,再向袁尚发动进攻。

袁尚这时发动了心理战,他以袁绍法定继承人的身份,通告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这四州军民,指责袁谭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号召大家共同截击。结果袁谭部将刘询第一个反叛袁谭,归顺袁尚。随后,青州各城纷纷响应,脱离袁谭,归顺袁尚。

结果可想而知,袁氏兄弟再次进行的大决战,势单力孤的袁谭再次大败,被迫逃往平原郡。袁尚随后率大军包围平原,昼夜急攻。

眼看平原郡危在旦夕,袁谭做出狗急跳墙之举,5个字:向曹操求援!

袁谭不顾部将反对,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同时,为表诚意,还将自己的女儿主动嫁给曹操的第二十子曹整,以和亲定盟。

而这正曹操之意,早就磨刀霍霍等待收拾残局的曹操接到袁谭的求援后,同意了联亲,马上率大军进发了,他在解了平原之围后,调转马头杀向邺城。

结果邺城经不起曹军的猛攻,很快沦陷。袁尚只好逃往幽州。再后来,幽州被曹军攻破后,袁尚逃入了辽东,结果被公孙康诱杀了,公孙康斩了袁尚的头献给了曹操。

至此,袁谭在曹操的帮助下,终于把袁尚给除去了。然而,他为自己的引狼入室之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曹操很快找了个理由,把袁谭的人头也砍了。

总之,袁谭袁尚兄弟因为私心太重,大敌当前,竟然引狼入室,最终他败光了袁绍留下的政治资产,双双被淘汰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汉末乱世之中,袁绍从一个出身名门的权贵子弟迅速崛起,成为了盘踞河北地区的诸侯,更在界桥之战中击败了心腹之患公孙瓒,统一了河北,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势力。之后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虽然败给了曹操,但是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但遗憾的是,建安七年(202),

官渡之战的两年后,袁绍病死,他的势力被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所继承,但这两个儿子却没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曹操,反倒是反目成仇,袁谭更是与曹操联合,攻打自己的弟弟袁尚,这又是为何?

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袁绍身上,因为袁绍一直没有确立自己势力的继承人。古代封建王朝把太子称为国本,这是非常形象的,一个君主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永远统治下去,死后的继承问题永远都是一个势力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不少君主都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而身死甚至国灭,所以古人吸取前人教训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可是依旧有不少统治者,在嫡长子和自己偏爱的孩子中犹豫不决,袁绍也是其中之一。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其中袁尚和袁绍非常像,不仅是长相而且性格也极其相似,史书记载袁绍觉得他“很类己”,所以袁绍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喜欢,于是便动了立袁尚为继承人的心思。袁谭作为长子,本来是袁绍势力的第一继承人,袁绍为了让袁尚继承势力,便将长子袁谭过继给已经死去的哥哥,还把他打发到远离自己大本营冀州的青州去当刺史,之后又把二儿子袁熙派到幽州,只让自己的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陪自己。

如果按照袁绍的安排,一切应该是很顺利的,但偏偏问题出在袁绍死的太突然了。袁绍在建安七年(202)突然病死,甚至还没有宣布自己的继承人是谁,这就为之后的袁家内讧埋下了隐患。袁绍死后,袁尚继承了袁绍的大部分势力,又有冀州这个大本营作为根基,成为了袁绍势力的统治者,而袁谭则有长子这个身份,并且也占据了青州地区,随时准备向袁尚发难。两人表面虽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明争暗斗,势同水火。之后袁谭假意调军队到黎阳,佯装攻打曹操,以此来向袁尚要兵,袁尚也为袁谭派出一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

就在两人斗争之时,曹操出手了。他率大军气势汹汹的冲向了袁谭,袁谭急忙向袁尚求救,两兄弟放下成见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袁氏兄弟先失去了黎阳,之后在邺死守住了曹操的进攻,曹操只能先退兵。之后袁谭想趁曹操败退攻打曹操,向袁尚要士兵和装备,但却被袁尚拒绝,与此同时袁谭手下的郭图、辛评在此时煽风点火,把之前袁谭被过继的事情拿出来说,袁谭一怒之下又调转枪头攻打袁尚,结果却被袁尚打的大败,退守南皮。

之后袁尚又击败了袁谭多次,还昭告冀、幽、并、青四州的百姓,说袁谭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天下军民共诛之。这份通告使得袁谭一派军心动摇,手下许多城池都投降了袁尚,此时的袁谭再次决战,结果又被打败,只得退守平原。袁尚大军包围了平原,袁谭已经无路可退,无奈之下派出使者向曹操求援。于是曹操趁此机会与袁尚开战,攻打邺城,袁尚急忙回援,却被曹操包围,不仅手下全军覆没,还险些丢了小命。 

袁谭之所以联合曹操攻打袁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自己对袁尚一直不服气,而袁绍没有定下继承人就去世给他留下了机会;另一方面是袁尚昭告天下,摆明了不给袁谭留活路,袁谭反正都是死,宁可放手一搏。自此一战后,袁氏一族再无能力抵抗曹操,之后的短短几年,袁氏兄弟都死于非命,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邓海春


自古以来的传统,立长不立幼,除非长子是白痴或残疾,这是为了规避兄弟间的权力之争。袁绍有三个儿子(一说四个),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与三子袁尚。按理说,袁谭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继承权。袁绍喜欢幼子袁尚,想立他为接班人。

为此,袁绍想了一个办法,把袁谭过继给自己死去的哥哥,以继承其香火。如此一来,无疑剥夺了袁谭的长子继承者。按照传统的制度,过继给别人,就相当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如此,袁绍还把袁谭调出冀州,出任青州刺史。

紧接着,次子袁熙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幼子袁尚留在冀州。把其他儿子调离中枢,只留下袁尚一人,其用意也够明显了。但是,直到袁绍去世,也没的指定谁才是继承人。


袁绍死后,袁氏集团分裂为两个阵营,一派以辛评、郭图为首,力主立长子袁谭;另一派逢纪、审配为首,力主立幼子袁尚。

逢纪、审配两人与袁谭关系不好,深恐袁谭上台后,权力会被削弱。两人抢先一步,立袁尚为接班人。这样,资历甚浅的袁尚成了袁氏集团的新首领。

作为大哥的袁谭不得不屈服于弟弟之下,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袁谭索性自称车骑将军,屯兵于黎阳,摆开进攻曹操的架式,向袁尚讨兵。袁尚既不想与老哥撕破脸皮,又不能让老哥兵力太强,故而只是敷衍一下,只拨给一支小部队,同时把逢纪派到袁谭的兵营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袁谭一看,才拨给这么点兵力,顶个屁用,再上书要求增兵。审配故意找种种借口,拒绝袁谭的要求。袁谭不由得怒从心生,既不给我增兵,又派逢纪来监视我,好,老子可不是好耍的。审配会出阴招,袁谭就会么?逢纪这小子胆敢来监视我,就让他有去无回。袁谭也找了个借口,把逢纪抓起来杀了。

袁绍尸骨未寒,儿子们就斗起来了。

袁谭、袁尚这俩兄弟,本事不及其爹,还争权夺利。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要坐收渔翁之利。

建安七年(202年)九月,即袁绍去世四个月后,曹操大军突然北渡黄河,进攻袁谭。袁谭不想把自己的血本拼光了,紧急向袁尚求援。这时的袁尚刚上台,也想有所表现,以向世人证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把邺城交给审配,自己率大兵驰援袁谭。哥俩人联手对付曹操,但还是落入下风,只得撄城固守。

建安八年(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阳。这次,袁谭与袁尚抵挡不住了,兄弟俩在城下与曹军决战,败下阵来,弃守黎阳,退守大本营邺城。曹操乘胜追击,直追到邺城郊外。

要不要一鼓作气进攻邺城呢?郭嘉分析说:“袁绍生前没有立继承人,现在袁尚虽然接班,袁谭心有不服,两人势力相当,各有一批党羽。倘若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兄弟二人就会联合起来;若给他们有喘息之机,二人就会争权夺利。”

曹操依郭嘉之计,留下部将贾信驻守黎阳大营,自己则率大部队返回许都。

果不其然,曹军前脚刚刚离开,袁氏内部就内讧了。

袁谭丢失了黎阳,他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部队的武器不够精良。言下之意,乃是责备袁尚有意压制他。如今曹操大军撤退,正是收复黎阳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对袁尚道:“曹军作战既久,人心思归,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黄河,我们赶紧出兵掩袭,定能将其击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信任不再时,所有的话在袁尚听来都是别有企图。他冷笑了,你袁谭的目的,无非想借机得到更多的军队与武器罢了,我偏偏不上当,不给。

兄弟俩的裂痕急剧扩大了。此时投靠袁谭的郭图、辛评两人又出来煽风点火道:“您之所以失去继承权,是因为先公(指袁绍)把您过继给了哥哥,而这就是审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图与辛评两人向来与审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谭进攻袁尚、审配。

袁谭正在气头上,听郭、辛两人这么一说,更是怒不可遏。自己身为长子,失去继承权,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这已是奇耻大辱,现在袁尚、审配还处处提防他、算计他,斯可忍,孰不可忍!

权力超越亲情。兄弟两人终于拔刀相向了。袁谭大举发兵,进攻袁尚。袁尚当然不甘示弱,奋起还击,双方在邺城城门外大战一场。邺城是袁尚的大本营,占有天时地利,而袁谭刚在黎阳吃了败仗,士气凋零,一战下来,又伤亡惨重,只得放弃攻城,退守南皮。

战争一起,和解的机会永远失去了。

袁谭战败,但他仍有机会翻盘。他经营青州多年,政治资源是雄厚的。青州别驾王修已经率领一支军队,赶来救驾。得到这支生力军后,袁谭又得意忘形了:老子要把袁尚这毛头小子打趴下。

人很奇怪,越亲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难化解。

然而,形势很快急转直下了。毕竟袁尚是袁氏集团惟一的新首领,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是袁谭所不具备的。袁尚以大首领的名义,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袁谭以下犯上,实为大逆,号召其部将反正。袁谭部将刘询率先起兵,宣布效忠袁尚。紧接着,青州各城纷纷响应,脱离袁谭。

一时间,袁谭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叹道:“整个青州都背叛我了,难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吗?”据史书载,袁谭“长而惠”,“能接待宾客,慕名敬士”,颇有乃父之风。但他起兵内讧,同室操戈,严重损害袁氏集团的利益,动摇根基,诸部反叛,实为情理之中。

在这场兄弟战争中,弟弟袁尚逐渐占据上风。他得理不饶人,进击袁谭,两人再度决战,袁谭大败,被迫逃往平原郡,撄城固守。袁尚尾随而至,包围平原,昼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了。

狗急跳墙。为了逆转败局,袁谭居然破天荒地想了一个主意:向曹操求援!

向曹操求援!有没搞错?!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号敌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谁能解平原之围呢?

袁谭力排众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想袁绍好歹也算是一代枭雄,竟出了这么这猪儿子,为了跟弟弟窝里斗,不惜引狼入室。袁谭此举,是袁氏集团覆没的关键一步。曹操在解了平原之围后,转而进攻邺城。在曹军的猛攻下,邺城沦陷。袁谭在曹操的相助之下,终于把弟弟袁尚给打败了,袁尚逃往幽州。然而,袁谭在引狼入室后,又想独据冀州,怎么可能呢?最后,他反而被曹操这匹狼给咬死了。

袁谭之死,一点也不冤。是他挑起兄弟间的内战,是他引狼入室,是他败光了袁绍留下的政治资产。他被淘汰出局,可谓咎由自取。


君山话史


这其实和袁绍在世时候的安排有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是怎么回事。

袁绍对于自己儿子们的安排

袁绍最初安排自己的大儿子袁谭在青州,遭到了谋士沮授的反对,认为这是取祸之道,袁绍一意孤行,他觉得他要安排各个儿子在他手下的各州,用来观看他们是否有才能,他随后中子袁熙掌管幽州,外甥高干掌管并州,实际上则是袁绍自己宠爱小儿子袁尚,留下小儿子袁尚和自己在冀州。同时他在世的时候,又没有决定立那个儿子为嗣子 这就是袁绍的失误。

袁谭这个人本身这个人是十分有军事才能的,他刚到青州的时候,只占有平原郡,后来是自己击败刘备,田楷,孔融,得以占据青州刺史部的全部领土。但是袁谭没有行政才能,纵容手下军队劫掠,同时信任小人,弄得青州一片混乱。

当时袁绍手下的谋士和大臣因为袁绍没有立继承人,于是开始为了以后做准备也开始,辛评和郭图站在了袁谭一边,而审配和逢纪则是和袁尚一伙。由于袁绍的后妻刘氏喜欢袁尚,导致大儿子袁谭不受喜欢,袁谭外放的时候,心里肯定很痛恨袁尚和刘氏。

官渡之战并未击垮袁氏,袁谭和袁尚的内斗才是袁氏败亡的原因,也是袁谭引曹操攻打弟弟袁尚的原因。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袁绍兵败,河北发生叛乱,但是被袁绍镇压。到了建安七年,袁绍因为官渡兵败而忧愤致死,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袁绍临终时没有指定继承人。当时大部分大臣认为长子袁谭应该立为袁绍的继承人,于是让袁谭来到袁氏的首府邺城,但是审配害怕袁谭成为河北之主后,他手下的辛评会加害自己,于是让袁尚做了继承人。等袁谭到了发现袁尚已经被立为袁氏之主,心里是愤怒,从此和袁尚有了间隙。此后袁谭自己给自己加封车骑将军,屯兵黎阳,袁尚于是派逢纪来监看袁谭,袁谭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就在兄弟倪墙之际,曹操得到消息,立马派兵过河攻打袁谭,袁谭只好向袁尚告急,袁尚本来想要分兵帮助袁谭,但是转念一想又害怕袁谭收服了这些兵马,于是他自己带着兵马,援助袁谭,在黎阳打了七个月,袁尚被打败,逃回了邺城。但是曹操只是趁机割去粮草,也退兵了。

曹操退兵后,袁谭和袁尚两兄弟矛盾激化,最终发展成为相互攻打,袁谭大败,跑回了平原郡,被迫请求曹操援助,曹操于是领兵北上,袁尚急忙退回邺城,曹操于是又退兵。袁尚一看曹操退兵,于是又去攻打袁谭,趁着这个机会,曹操直接攻打袁氏的首府邺城,审配守邺城,袁尚急忙领兵回来救邺城,想出兵和袁尚合围曹操,曹操派兵大败袁尚,袁尚逃至中山,审配哥哥的儿子审荣打开邺城城门投降了曹操,审配不肯投降,被曹操杀害。

袁氏兄弟相互攻伐,自取灭亡

曹操围攻邺城时,袁谭自己悄悄的攻下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郡国土地。当他听说袁尚逃到了中山,于是弃曹操大军的进逼于不顾,领兵攻打袁尚,袁尚再次逃跑,去投奔他的二哥袁熙。袁谭虽然拿下了袁氏的旧地,但是被曹操大败,袁谭军败之时,披头散发的想要驾马逃跑,但是被追兵围上所杀。

袁尚投奔袁熙之后,曹操击败袁谭北上,焦触和张南背叛袁熙,他们起兵攻打袁氏兄弟,袁尚和袁熙被迫逃跑到辽西乌丸(也就是乌桓),但是曹操再次追击一直打到了乌丸,乌丸人大败,袁家兄弟再次逃跑,来到了辽东公孙家的土地。当时公孙家的掌权者是公孙康。

袁尚和袁熙来到辽东之后,袁尚想要谋取公孙康,同时公孙康也想杀掉袁氏兄弟。于是请客吃饭,袁氏兄弟上门之后,被抓住,随后被杀。

为什么袁谭攻打弟弟袁尚

因为袁绍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后事,袁谭是长子,但是袁绍却想立幼子袁尚为继承人,但是他又让袁谭独领一州,正如沮授说的那样是取祸之道,不愿立袁谭为继承人,但是又让袁谭有实力和幼子袁尚相斗争。这一切在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