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发生,李渊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吗?

大马哈鱼12


李渊其实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已经在灭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因为这俩儿子实在都太能干了,我们现在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作为最后的失败者,其实李建成手下也汇聚了一群得力干将,像魏徵,大将薛万彻等等。但是李建成政治上比较仁慈,见到李世民势力逐渐壮大,担心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拉拢了李元吉,找个借口把秦叔宝、尉迟敬德调离了秦王府。我觉得他是想削弱李世民,但并没有想杀了他,于是错失了良机。

反观李世民,可就没那么优柔寡断。所以说李世民有帝王之相,真正的帝王翻起脸来就得六亲不认。李世民太优秀了,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臣武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良将。这些人和李世民在战斗中一起成长,忠心耿耿。当得知李建成要打压李世民时,秦王府里这些谋臣良将一起劝说李世民干脆做了李建成。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手。最终造成“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得以登基,才成为一代帝王。

而李渊在起义建国的过程中,完全倚靠这两个儿子,说白了,他其实就是光杆司令,能打能断的大臣不在东宫就在秦王府,这些人世界隶属两位王子,李渊未必调得动。在两虎相争的形势下,李渊即使事先有所知晓,也是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实在是儿子太优秀了……


顾空城


唐朝是我国最灿烂的时代之一,军事、政治、经济……都遥遥领先。然而这样一个王朝,皇室中却从来没有过亲情可言。从唐朝立国开始,就有玄武门之变。那么,玄武门之变时如果皇帝李渊出面,能够解决吗?我觉得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渊图片

偏心让李渊迷失

大唐的建立,毫不含糊的说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大半江山,这也是李渊十分偏心喜欢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渊偏心喜欢李世民,表现在很多地方。首先,封他为秦王这不必说,每个皇子都有的待遇。其次,因为喜欢李世民单独给他建立了一座天策府,封为天策上将军。最后,还让李世民统领全国兵马因为需要他的能征善战。

李世民剧照

然而,他做的这些事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感受就是太子李建成。因为他的偏心,反而造成太子和李世民水火不相容。

李建成因为李渊偏心李世民,担心自己东宫之位受到威胁,经常在朝廷给李世民下套。两人明争暗斗好不热闹。可是,身为皇帝的李渊却因为自己的偏心,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在他看来这只是兄弟之间的小打小闹,不会发展到性命相博。可是这一切,反而是他的偏心造成的!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李渊大权旁落

李渊以为他身为皇帝,可以掌控整个帝国,却没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吉祥物。太子李建成从唐朝建立一直都参与国事。毫不夸张的说,整个长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他拥有生杀大权,无人敢忤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从各地班师回朝,威望无人可及。太子时刻都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夺走,肯定会想办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杀掉太子。于是,就暗中调离军队在玄武门。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拥而上,一决生死。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即使李渊出来他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把他完全架空了,他这个时候才发现没有人真正的为他效忠。他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玄武门之变

李渊小看了皇位诱惑

自古帝王家,最是无人情。皇位,可以让所有人迷失。太子李建成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阴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会因为自己功高震主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李渊也只能给其中一人。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时候逃避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晚了。李渊太小看皇位的诱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亲的身份强行去改变,也许历史上也会说唐高祖李渊死于玄武门之变。

李渊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玄武门之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渊自己造成的。他的偏心与逃避,让他错失了改变这悲惨结局的机会。而最后,他也只能成为玄武之变的一个推手,无法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无敌紫荆




渔樵之人W


完全有能力制止,因为玄武门之变本身就有偷袭政变的特点,当中的环节哪怕错了一步就是成王败寇逆转,功败垂成一线。当时的情况是李世民一谋反的罪名政变诛杀了建成和元吉,但是以没有真凭实据也没有司法审判,就是秉持着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理论进行的武装夺权,这当中如果李渊早一刻发掘先行前往玄武门,那么李世民就会失败,因为他可以用莫须有的罪名的来陷害同为臣子的兄长,但是却没有理由弑杀君父。他一旦这么做了,那么根本不会有人信服他,天下立刻就会兴起多路讨伐之师,皇位他根本就坐不稳。

如果时光倒流,李渊出面制止兄弟阋墙,那么玄武门之变甚至可以避免。李渊曾经想让李世民前往洛阳,建天子旌旗,实际上是将国家分封给两个儿子,类似西方的法兰克王国就在查理大帝死后分为了三个国家。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么兄弟相残的景象就不会上演。只是当时的兄弟两人已经势如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谁都不肯再让一步。这才是造成兄弟相残的最重要原因。李渊在此之前实际上想一直在太子和秦王之间保持一种奇妙的平衡,互相牵制。所以在兄弟相争过程中的几个大案,李渊一直是在左右摇摆,态度暧昧。以至于让两方人马对于皇位都抱有幻想,所以大臣纷纷选择阵营,以至于朝政大乱错综复杂。所以说,李渊对于兄弟二人的争端是握有最终裁判权的,毕竟皇权在当时至高无上,没有人可以质疑。

李世民在进行玄武门之变计划前夕,还制定了失败后的撤退计划,这个计划的最大变量就是李渊。因为李建成事先不知情,中圈套的几率很高,而李渊却很有可能在内宫中听到厮杀声而出面调停,这就意味着李世民的失败。所以他的撤退计划就是李渊一旦出面或者逃离皇宫,就撤退到洛阳另立朝廷。这就足见李渊对于当时事态的影响力和地位。


经典守望者


李渊是制止不了的,如果能制止的话,岂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们互相残杀,坐视不管呢,不论谁好谁坏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话说隋末大乱,到李家趁势而起打天下的时候,过程当中李世民功劳是最大的,不夸张的说占了一大半的功劳,而平定天下之后,李渊登基,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建成怕李世民功劳大大的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和李元吉联手对付李世民,甚至要谋害其命,却走漏了消息,李世民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于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李渊开始是想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的,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二是李渊后期安于后宫享乐,有的妃子挑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李渊也没有处理好,甚至是听信馋言,导至兄弟俩积怨成深,最后是李世民也确实有野心的人,觉得自己才能大功劳高,反而还受排挤,这可咋整?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他们得了。

结尾说到李渊为何制止不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为什么啊?为什么呢?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啊,虽然心里大体有点数,没想李世民来这么一下子也忒快了,当时李世民率众杀死建成和元吉之后,让尉迟敬德去报告李渊,这时候李渊正和萧禹,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游湖呢,见到敬德武装带甲立于岸上,心中惊骇,问何事,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让秦王给杀了,特让我来护驾,听得李渊是目瞪口呆,脑瓜子嗡嗡作响,一旁的萧禹,裴寂听后赶紧劝说李渊把国事交于秦王。

所以说李渊当上太上皇都是稀里糊涂的,更别说是去制止了。



畅意观天下


制止不了,李世民不杀兄杀弟,死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李世民巳经众望所归,只有这一条路可行,也㫐不得以而为之,他不指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兄弟情义,民族大义才大以灭亲的







情侠一休32


关于“李渊是否有能力制止玄武门之变”一事,是这样。

按着东方思维,治病当以病在肌肤时,容易施治,如果病入膏肓,就投鼠忌器啦,谁也没有办法啦。对于人事,也要治在萌芽状态之时,用衣袖一拂嫩芽就脱落啦,非常省事,如果变成大叶粗枝,恐怕用锯也很难锯断。

另外,当时的李渊,可能觉得只玩势力平衡自己的宝座才最稳固,其有意让诸皇子掐架,自己从中渔利。更有可能煽风点火,让兄弟手足相残。这种怪异的败家哲学还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偷偷使用。致使窝里斗逐步升级,势同水火。等到玄武门之变按着既定计划发动起来,所有人就大都避之唯恐不及,谁也制止得了。所以,史载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这场人间惨剧就哭着亲父亲李渊的乳头。这一切都是李渊姑息纵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造成的。

所以,李渊只能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禅位李世民,因为李渊确实愧对天下万民。



唐燏00


已经阻止不了,太子李建成一派和秦王李世民一派已经势成水火,即使当事人不想更进一步,他们身边依附的大臣,将领也不会允许后退,因为在封建时代,参与了皇权之争,进一步是从龙功臣,而退一步就是抄家灭族,没有第三条路能走。



Hugo.C


李建成主动送死?他活得潇洒心不在焉何时?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小编始终认为,如果真的找一个人来为玄武门之变负责的话,那这个人既不应该是唐太宗,也不会是李建成,而应该是李渊。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唐太宗启动玄武门之变就是对的,事实上,要不是李渊的态度暧昧,在李建成和唐太宗之间寻找平衡的话,这次政变本可以避免。

  621年,李世民将王世充和窦建德一并拿下,李渊封无可封,只好造了一个天策上将来安置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这让李世民的权力和地位仅在李渊和李建成之下,功高倒是没震主,震太子了。李世民有了开府置署官的权力,天策府有了,十八学士有了,妥妥的小朝廷建起来了。李渊倒是高枕无忧了,底下这兄弟俩有的忙了。

两人真正将这种斗争公开化是在624年,这一年的六月,李渊到仁智宫去避暑,当时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都跟着去了,太子李建成留下来监国。但是李渊并没有在仁智宫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得到密报,说太子李建成和庆州都督杨文干联合起来,正在筹集军械、招募勇士意图谋反。

  李渊一听坐不住了,他迅速让人以其他的理由传唤李建成,当然李建成也知道了事情泄露,于是在一众幕僚的建议下选择孤身请罪。马不停蹄到了仁智宫,见到李渊迅速下跪,以头撞地。李渊将其扣押,然后又传唤杨文干。

  杨文干却选择了和李建成截然相反的方式,他真就起兵反了。李渊命李世民平叛,并许诺胜利后让李世民做太子。但是后来,这个所谓的“杨文干事件”却结束的很是诡异,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没有事,而李渊却将东宫的王珪和韦挺以及天策府的杜淹流放到了同一个地方。

杨文干事件在两唐书中记载是李建成想要暴力夺权,但是很多蛛丝马迹却将这件事的主谋指向李世民,也就是说李世民诬告李建成谋反。谋反是死罪,一旦定性,那么李建成必死无疑。实际上,不管是李渊、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已经心中有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公开化了。李建成也知道了李世民想让他死的决心。

  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建成行动了,他开始针对李世民的心腹们下手,要么贿赂收买,不如尉迟敬德、张公谨;要么将其外调,让他们离开秦王府,比如程知节、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当然也有刺杀,比如针对尉迟敬德的刺杀。李建成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李世民成为孤家寡人,只要李世民失去了这一帮心腹,可以说在兵力上完全不是李建成的对手。

李建成的这一招确实让李世民慌了,所以接下来又有了李世民在李建成府中饮酒中毒事件。626年的一天,李建成约一众兄弟叔侄们来家里饮酒,李元吉在,李神通也在,李世民也被邀请了。然后就在晚宴上,李世民饮了一杯酒,突然腹中剧痛,吐血数升。李神通慌忙架着李世民就回了府。

  李渊知道后,到秦王府中看望李世民,然后责令李建成不准再邀李世民喝酒。这件事的处理也是耐人寻味,李渊并没有责备李建成,而李世民喝了毒酒也并没有大碍。很可能,这件事只是李世民的苦肉计,针对的并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他想让李渊表态。果然,之后李渊就承诺李世民让他回到洛阳,建天子旌旗,效仿汉之梁王。父子俩就这么愉快地达成了协议。

  但是李建成不傻,李世民回到洛阳那不就是鱼儿进入大海了吗?再想控制他比登天还能,所以李建成让李渊改变了主意。李世民没有办法了,铤而走险吧。

其实我们看,李建成对李世民的一步步防范还算是得当的,只是下手有点晚了而已。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压根不是李建成能阻止得了的,他也没有什么机会避免。而李渊则不同,他是有机会的。

  李渊当时也不应该让唐太宗来做这个天策上将,当然那时可以说成李渊都还没看得出唐太宗的欲望,但之后的杨文干事件和中毒事件则已经说明唐太宗对帝位的渴求,李渊原本有这2次机会妥善安置或者惩罚唐太宗的,但是他也没有,这一步一步走过,玄武门之变避没法避。


荒山野岭中的小草


李渊当时刚坐江山根基还未扎实,所以一切征战和保护都靠李建庆,李元吉,李世民,至于李元霸在历史记载中很少甚至没有提及,当时李建庆和李元吉虽然说是李世民兄长但貌合神离,

李世民在长期征战中结识很多天下有识之士和英雄豪杰,而且手握重兵,李渊深知这一点,说白了李渊和李元吉,李建庆是一伙的,但都惧怕李世民,李世民手下强将无数并有徐茂功当军事,任何人奈何不了,

玄武门事件是一场争夺权势战,李渊深知李世民除掉两兄长是迟旱的事,因此无力阻制,所以,后来迫于李世民压力才禅让皇位于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