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日記裡的民國北京美食索引

大家都知道魯迅喜歡吸菸,卻不知,魯迅還是一位美食家。

尤其是魯迅在北京教育部工作居住的近十五年間(1912-1926),吃了不少當時北京城的大小館子。魯迅在其《日記》中,就記錄下許多他去過的北京飯館美食,其中有:廣和居、致美齋、會賢堂、同和居、南味齋、小有天、杏花春、澄樂園、玉樓春、海天春、厚德福、醉瓊林、同豐堂、益錩號、廣福樓等約65家之多。

這許多飯館中,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中餐,也有西餐,甚至還有日本人開的“料理店”,留下了一幅寶貴的民國北京美食索引圖,堪稱京華美食大觀園。

夜讀 | 魯迅日記裡的民國北京美食索引

“麵人湯”正宗傳人馮海瑞先生的麵塑作品老北京酒館。

魯迅喜歡去的一種館子是切面鋪,就是那種很隨意吃飯的小小館子。

在1918年1月23日日記中魯迅記載:“微雪,午二弟來部,並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陳師曾、齊壽山是當時魯迅教育部的同事。

這裡的“和記”就是一家非常小的切面鋪,在絨線衚衕西口路南,樓下是羊肉床子賣牛羊肉,一間小樓,上面有三四組座位,賣“清湯大塊牛肉麵”,麵食很好,價錢便宜,非常實惠。隔開一條馬路,斜對著就是教育部街,因為很近,所以魯迅經常來這裡吃麵,而且常拉陳師曾、齊壽山等人來一起吃。

魯迅常去的還有被稱為二葷鋪的小飯館,在1913年9月4日日記中他記道:“上午約王屏華、齊壽山、沈商耆飯於海天春,系每日四種,每人每月銀五元。”

王屏華沒有資料記載,應是魯迅的朋友,沈商耆是魯迅教育部的同事。那時,魯迅單身居住北京,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有時就在這家小飯館包中午一頓飯。四個人吃,每頓四個菜,每月需銀五元,除去四個星期天,每頓飯約花銷二角。這在當時,等於二斤豬肉的價格,包一頓飯,每人一個菜,可以吃得很精緻。

海天春就屬於北京的二葷鋪。所謂“二葷”,就是豬肉和羊肉,這種鋪子賣炒菜,但只是肉菜,沒有雞、鴨、魚等,當然更沒有海鮮。也以麵食為主,有蒸饅頭、花捲,但不一定有米飯。他們都有面案子,可以現烙家常餅、荷葉餅、脂油餅,隨時能“拉麵”、賣“面胚”,炸醬、打滷等。

這類館子在《魯迅日記》中記載了不少,如“海天春”“西吉慶”等都是。不要小看二葷鋪,民初夏仁虎在《舊京瑣記》中說:“曰二葷鋪者,率為平民果腹之地……其中佼佼者,為煤市街之百景樓,價廉而物美,但客座嘈雜耳。”

《魯迅日記》還記載一家叫“龍海軒”的二葷鋪,很有名,拿手菜是“軟炸肝尖”、“鍋燒肚塊”等,特別合魯迅的口味。

有一些中小飯館,魯迅也會經常光顧的。在1912年9月11日的日記中他寫道:“晚胡孟樂招飲於南味齋,蓋舉子之慶也,同席共九人……”

胡孟樂是魯迅教育部的同事。這個南味齋,與當時的春華樓、醒春居等都是著名的江蘇館子,所做的糖醋黃魚、蝦子蹄筋,是很有名的菜。他們都屬於各種特色、各種風味的中等飯館。

這種飯館“小而精”:小,是它的規模小、房舍不多,不能舉行大型宴會;精,是它的菜餚、點心都特別精美。尤其突出各自特色的地方風味,淮揚館子有南味齋、玉樓春,福建館子有小有天,河南館子有厚德福,廣東館子有醉瓊林,都是當年名重一時,譽滿京華的著名酒家。

在1913年3月24日日記中魯迅還記道:“晚何燮侯招飲於厚德福,同席馬幼奧……”何燮侯是當時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馬幼奧沒有查到資料,應是魯迅的朋友。

厚德福在大柵欄路北,是河南館子,最擅長燒魚,一般的名菜是“糖醋瓦塊”,獨創的名菜是“蘿蔔魚”,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就出名了。

清末魏元曠《都門瑣記》中曾提到北京魚的做法,特別寫過厚德福的魚。魯迅是紹興人,喜歡吃紹興菜。當時北京有山陰館子杏花春,在韓家潭;頤薌齋,在萬明路。杏花春的名菜是“熘鱔片”;頤薌齋的名菜是“紅燒魚唇”“燴海參”。 民初陳蓮痕在《京華春夢錄》中載:“山陰人所設杏花春、頤薌齋之紹興雕花,味擅上林,口碑猶勝。”這兩家紹興館子,《魯迅日記》中均有記載。

魯迅對於中等的飯莊子也十分青睞,他在1932年2月27日記道:“午後胡適之至部,晚同至東安市場一行,又往東興樓應郁達夫招飲,酒半而歸。”

這則日記中所記“東興樓”,在東華門大街路南,是一家很著名的中等飯莊子,據說是清宮御膳房出來的人開的,名菜很多,陳蓮痕《京華春夢錄》記它的名菜是“清蒸小雞”,另外還有“兩做魚”也很出名,後來生意做得很大,在東城算是首屈一指。這類屬於中等的館子,可擺圓桌請客,可以擺十桌、八桌,有許多雅座,同時也做三五個人的小買賣,在門前的幌子上既寫“南北大菜,包辦酒席”,也寫“應時小賣,隨意便酌”。

能舉行婚宴的大型飯館,魯迅也有不少記載,他在1913年10月22日日記中記道:“晚到同豐堂就宴,詩荃訂婚。”又在1923年12月15日日記記道:“午後往總布衚衕燕壽堂觀齊壽山結婚儀式,留午飯。”

按照北京當時的習俗,到這樣的大飯館子,都是去“出份子”赴喜宴的,而不是一般的宴飲、小酌。同豐堂、燕壽堂都被稱為大飯莊子,飯館門前的幌子上往往會寫著:“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包辦筵席,專應堂會。”

這些大飯館因為場地大,專門接待紅、白喜事以及祝壽、接官等各種大型宴會的生意,一擺酒席就是幾十上百桌。他們都有幾個大院子,院子裡都有大罩棚,不受雨雪影響,還有戲臺,可以唱堂會戲。因此,當時北京的紅白喜事以及大型會議就餐等,都會選擇在這類地方舉行。

以上所說,只是魯迅去過的中式飯館,另外他也去過不少賣西餐的館子。那時北京賣西餐的飯館,叫作“番菜館”。當時西單南有一家番菜館名

“益錩號”,魯迅同錢稻蓀經常去那裡吃飯,有一個時期還在這家番菜館包過飯,他在1914年3月26日日記中記道:“午與稻蓀至益錩午飯,又約定自下星期起,每日往午食,每六日銀一元五角。”每六日一元五角,每餐也只不過二角五分,便可以吃到一份有湯有菜、有面包的西餐,即便現在看來也會覺得十分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