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陈家车马村位于青州城西约6公里处,在尧王山西南麓,现有居民400余人。该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沿袭着古朴的民风,承载着时代的新韵。


陈家车马村,历史遗迹众多,古村内曲折幽静的小巷,青石与土胚结构的老屋,闲置的石碾、石磨,傲然挺立的古槐,都给人以悠远的遐思;古村外朱元璋耕耘的石海,放归的石牛,深邃的古井,巍巍矗立的石塔,都隐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村东的青龙岭,村西的陈家湾、卧龙桥和青淄古道,更彰显着古村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村名的由来


据陈家车马村头碑文记载,大明洪武二年,陈、孙、鲁等姓氏自冀州枣强迁来。当时已存在“车马”一名,且有盛、韩等姓氏的原居民。


那么,“车马”一名因何而来呢?


原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在这一带打造战车、套辕试马。齐国是“千乘之国”,打造战车需要大量木材。当时尧王山及西南诸山巨木层林,遮天蔽日。这个谷地北、西、南三面靠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齐国要征伐纪、莱、莒等国,还时不时跟南方强大的楚国干上一仗,所以齐国在这里建一个隐蔽的“车马场”,是情理之中的事。


南北朝时期沿其旧制,这里仍是车马场。“车马”位于广固城西北角,濒临一条崎岖蜿蜒的古道,慕容德在广固城建立南燕政权后,把这里作为造车试马的基地,一来可以储备战备物资,二来可以把守西北门户。


到了明代,当陈、孙、鲁等姓氏建村之后,这里就划归衡王府的地盘。尧王山前是王府林地,第二代衡王即衡庄王的墓,直至解放前仍有高大的石牌坊和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林地方圆七八里松柏参天、鸦鹊成群。西边这个地方,存车养马,颇有车马簇拥之势,这里又是衡王府的车马场了。


尽管历史多变,“车马”一名始终没有变,直到现在成了村庄的名字。陈家车马村,是这里五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因陈姓居多,就叫陈家车马了。


恬静的古村


陈家车马古村,位于今陈家车马新村西南角。古村东、南、西三面临涧,原先涧沟并不深,村东有大寨门,村西有前大门,村北则是后大门。古村东西长1华里、南北长约1.2华里。这么大的村落,街道却很少——东西主街两条,南北主街只有一条,因此,在主街的基础上就分出了众多的小巷。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古街


“小巷深深”是陈家车马古村的主要特点。乘烟雨纷纷的天气来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游客们最喜欢的是那种古典、幽怨而凄美的感觉。


古村内原来坐落着百十户人家,房子多为青石与土胚结构,少数用细碎的石板块垒成,石块是当年人们从尧王山青龙岭下挑来的。现在村里的大多数人迁移到了新村里,只有少数老人愿意住在这里过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老人们每天早上听着清脆的鸟鸣,在泥胚炉子上用捡来的木柴烧水做饭,然后扛着木柄的锄头,挎着荆条篮子,去地里干活。收工时捉些蚂蚱,采几把嫩草,喂家里的几只鸡或兔子。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古院


这种生活也是游客喜欢的,田园间的舒适、恬静,古村的落日、芳草,常常使他们流连忘返。


明初古槐


古村中央有一古槐,是陈车马居民的先祖于明代所栽,至今已有600多年树龄。树干直径1.2米,内虚外实;高六米许,略向南倾。上世纪,古槐曾遭雷击,近年又遭遇两次火灾,树冠几乎尽失。“山东无死槐”,好在主干上段又长出几簇新枝,今又生机盎然。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古槐


现在村民们对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槐崇敬有加,他们相信古槐有灵性,有旺村脉气。《古槐歌》记曰:


村中有古槐,郁郁六百载。

虬枝可参天,躯干丈围外。

斑驳似铁衣,苍茂如碧海。

不知何年月,根膝一洞开。

今日遭焰焚,干脏近残骸。

莫知火从起,无妄焚疼灾。

消防救火车,灌水高压带。

激浪似银龙,喷泻火势乖。

入夏甘霖降,喜睹新芽开。

厄难虽几罹,犹有青翠在。

乡民情共寄,俾后有凭怀。

沧桑几百秋,愿永共天戴。


陈家湾 孙家井


陈家湾,在陈家车马村西,因村内陈氏修建而得名。这里原是尧王山西部支脉被山洪冲刷而成的一道涧沟。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陈家湾


因车马村地处山区海拔较高,地下水相对较深泉水稀少,当地居民只有筑池挖窖用以蓄水。陈家湾,实际上是祖先们拦沟筑坝而建的一个大型水池。其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最深处6米。据考,陈家湾具体修建年代在明朝中期。


原来陈家湾有坝无桥,救旱不救涝。大坝“不发大水是条路,一发大水无人渡”。有一年山洪将堤坝冲垮,乡民们自发筹资,重新筑坝建桥,谋求旱涝通用,建成了今天这种“桥下有坝,坝上有桥”的格局。


上世纪中后期,每逢春天村民栽烟、秧地瓜,都纷纷来这湾里抢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抢水已成为历史,人们在湾内养鱼、种藕,环境变得十分优美。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孙家井


孙家井,为村内孙氏开凿。井有两口,东西并列,均位于陈家湾东沿儿。两井相距6米,西边一井开凿年代早,东边一井相对晚一些。西井离湾沿儿不足2米,由于靠近大湾,渗透力强水源旺,平日里人们多用此井,井口的绳沟就磨得特别深。大旱时,五车马村和周围较远的村都来担水,这一口井的水不够用,再启用东边的井。


孙家古井的神奇之处,在于能治甲亢腺病。古时候,青州北部乡镇及至广饶、博兴等地的人们,时不时来这里求水回家喝,目的是治“大脖子病”。孙家古井之水滤自红壤甜土,弱碱而多碘,所以被称作祛病延年的“神水”。


卧龙桥 青淄古道


卧龙桥,在陈家湾南首,横跨东西,是青淄古道上的交通枢纽。主桥长13米,引桥10余米。西通薛庄、刁庄、文登达淄川,东北通曹家沟、普通,尔后东南折至青州府城。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卧龙桥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卧龙碑


桥东石堰中镶有一块乾隆三十七年的《 卧龙桥——修桥补路题名记》石碑,记载了修桥补路的详细事宜:“陈家车马庄西首旧有南北巨湾,湾之南砌高堰,以便储水,且通往来……辛卯岁,山水狂澜,冲渎南岸。不唯水复存,亦且使往来之路断绝而不相续……领袖陈璨,集合众力,材鸠工。累以巨石,灌以灰浆。高约二丈,宽余七尺。直续东西两岸,上面平铺石板。留通水之衢,平排三孔,上复覆以大板。” 竣工时是农历龙年,桥遂名“卧龙桥”。参加施工建设的共194人,其中泥水匠有孙江、夏可立等,石匠有孙廷栋、孙廷玖、王继先、王会先等人。可见该桥是在水坝冲毁断绝交通的情况下修建的。始于乾隆三十六年秋,至翌年六月竣工,牵动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建成后成为连接东西远近、诸村往来的通衢。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古桥卯榫结构


此桥虽历经风雨,除解放前护栏被人推倒,桥面被日寇的“地油子车”碾压裂缝之外,其余保护基本完好。


青淄古道,明清时期是青州府通往淄川的主要干道。这条道路曾经车水马龙,交通十分繁忙,以陈家车马为枢纽,有集市、商铺、馆驿等。从卧龙桥东侧这段残存的古道,我们仍可窥见它当年的繁华。


「谈青州」陈家车马古村

▲青淄古道


而今,这条古道静静地躺在这里,风吹它不动,雨打它不起。每当夕阳西下时,每一个游客都会联想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佳句,体味到一份凄美、清幽的古意!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镇、社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村领导班子以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为方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不懈的努力,进一步优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得古村文化更加突出、靓丽!


(文/刘守强 杨远文 摄影/孙鼎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