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19岁被清华录取

28岁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

他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一生嗜书如命

他涉笔成趣

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

他与杨绛先生的爱情更令人动容

他便是——

钱锺书


21 年前的今天,钱锺书因病逝世。

他死后,著名学者余英时这样写道:“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锺书并非完人,但他是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我们都知道钱锺书,但未必真的了解钱锺书。

一本《围城》,让他在文学圈吸粉无数。小说中处处都显出作者那可爱的聪明劲儿,除了脍炙人口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连毒舌吐槽都令人莞尔:

  • 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
  •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 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一套《管锥篇》,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这位被称作“中国文化昆仑”的学术巨擎,是很多后世学子心中的偶像。

有人说他是民国第一才子,是绝顶聪明之人,有“百科全书式的脑子”,可在谈及自己的学术生涯时,钱锺书却说: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

饱蠹抄书,终以封神

很多人在谈到钱锺书的时候,都说他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认识他的人总热衷于讲述他如何随口背诵、大段默写、广泛征引各种书籍里的段落,听上去就像一个自带强大搜索引擎的移动文史数据库。钱锺书并不觉得自己那么“神”。他的好友施蛰存也说:“钱锺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

杨绛认为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她回忆说,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最早开始于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钱锺书译为饱蠹楼)。饱蠹楼的书不允许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任何痕迹,去图书馆读书只能自己带本子和笔,边读边记。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牛津大学图书馆

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开始于牛津,但能够最终养成,却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钱锺书和杨绛多年没个安顿的居所,没有条件藏书,钱锺书多数时候只能从图书馆借书读。有书赶快读,做完笔记就还书。无数的书在他手里进进出出,留存的只有笔记。按照杨绛的说法,钱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笔记一页

如果仅是抄书,那只能做个文抄公。钱锺书抄书的笔记,除了边读边记之外,更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多次反刍。杨绛说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时间的两倍。钱锺书也说第二遍读书,总会发现第一遍读时的疏忽,一本书最精彩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才能发现。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生前曾整理过自己的笔记,将1960到1970年的古文笔记出版为130万字的《管锥编》四卷。据不完全统计,《管锥编》中征引过的东西仅作家近4000人。1998年去世后,整理笔记的工作由杨绛继续进行,按照抄写,札记,期刊和其他四类,最终整理出七万页手稿,出版为《钱锺书手稿集》。仅外文笔记就有35000页,涉及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和希腊语等七种外语,囊括4000余种外文图书。王水照说,钱锺书的笔记,是目前已知的个人笔记中规模最大的,不仅“空前”,恐怕也“绝后”。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抄书和反刍,不仅是钱锺书做学问的笨功夫,也是他最重要的知识管理手段。一页页笔记,其实是一张张经过层层内化和整理的知识地图,这些地图相互联系,彼此印证。钱锺书也在记笔记的笨功夫里得以封神。

朴学敦行,文脉相承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钱锺书抄书的笨功夫背后,也有深厚的家学。我们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他父亲的影子。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的父母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上世纪30年代名震海内的四位国学大师之一。清末状元学者张謇对这位小他34岁的后生才俊评价道“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他一生著述颇丰,但最优秀的“作品”恐怕还是自己的儿子钱锺书。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当天恰好有人给钱家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钱基成信手拈来,为新生儿取名“仰先”,字“哲良”,取“仰慕先哲”之义。周岁时,钱锺书“抓周”抓到一本书。钱基博大喜,便又取名“锺书”。这两个字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

钱锺书出生后,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大伯钱基成。五岁那年,他在伯父指导下开蒙读书,几年内遍读国学经典,也涉猎了其他经典著作,小小年纪即可“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但伯父经常上午喝茶,下午才上课。在父亲钱基博看来,这种教育力度远远不够。私底下,他常常把钱锺书抓到自己房内检查功课,管教极严。如果钱锺书功课稍有惰怠,钱基博就会呵斥责打,完全不管钱锺书是否已过继出去。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与钱基博

钱基博对钱锺书的严厉管教,源自他自己从小受到的极严家教,“父祖耆公以家世儒者,约敕弟子只以朴学敦行为家范……而戒基博杜门读书,毋许入学校,毋得以文字标高揭己沽声名也!”为人父后,钱基博同样对儿子钱锺书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地延续钱家文脉。

钱锺书六岁入私学,先读经典,再读古典小说;中学时阅读流行的各类文学刊物和《圣经》《天演论》等外文原著,15岁已系统阅读《古文辞类纂》等文学总集;入读清华后,钱锺书的阅读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工作后,尽管战乱频仍,他依然广泛涉猎,比如在蓝田师院任教时,读完了《古今图书集成》。他读过的中外文集和辞典成千上万,为其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虽说杨绛认为钱锺书抄书的笨功夫发轫于牛津,但钱基博1936年发表的《读清人集别录》却提到“每叹世有知言,异日得余父子日记,取其中之有系集部者,董理为篇,乃知余父子集部之学,当继嘉定钱氏(大昕)之史学以后先照映,非夸语也。”可见钱锺书在26岁时记下的笔记已经蔚为可观。

当然,父亲对钱锺书的言传身教并非仅限于读书抄书的笨功夫。当听闻外界议论钱锺书的文采胜于自己时,钱基博在信中写道:“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胜我,我心尤慰!”钱基博的这番话,给当时声名鹊起的钱锺书一剂醍醐灌顶的退热贴,而钱锺书也谨遵父嘱,聪明人下笨功夫,以学子的赤诚之心面对人世变幻。

学子赤诚,走出“围城”

钱锺书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跟杨绛先生从原配到白头那羡煞旁人的婚姻。

虽然《围城》里有钱锺书对于婚姻的经典吐槽——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却想出来。但这可绝不是钱杨两人的婚姻。他曾评价杨绛道:“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历史学家向达有一次对钱锺书说:“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也许钱锺书心中的蜜都给了杨绛。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一家三口

比钱锺书小一岁的杨绛同样出身名门,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很喜欢读书。一次父亲杨荫杭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绛与钱锺书的相遇是典型的一见钟情。1932年,两人初次见面,杨绛觉得钱锺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锺书被杨绛“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所深深吸引。不过这次杨绛是随好友孙令衔探望他的表兄钱锺书,所以两人只是匆匆一见。钱锺书一直用写信的笨办法跟杨绛以“笔友”的方式交流。终于,两人约了时间相会。见面后,钱锺书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答道:“我没有男朋友。”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步入了婚姻这座“围城”。两人在国外生活期间,还效仿赵明诚与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经常比谁读的书多。年终结算时,夫妻二人所读书目大体相当。但是,钱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季承认自己‘无赖’。”(杨绛本名杨季康)原来,钱锺书读的全是大部头的巨作,杨绛在数书的时候,则把小册子也算一本;钱锺书只算自己读的英文书,杨绛则中文英文全算。

对钱锺书的笨功夫,杨绛心知肚明,也全力支持。钱锺书把写小说的想法告诉杨绛,杨绛举双手双脚赞同,并从此后包揽了所有家务,让钱锺书潜心创作。在写小说的那段时间,钱锺书没有经济收入,杨绛只好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冬天为了省煤,她去煤厂收集煤末,回家后自己和泥,制作煤饼。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除了照顾好生活,杨绛也对钱锺书的小说创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钱锺书写《围城》也用笨功夫,每天写一小段儿,足足写了两年。钱锺书写一段儿,杨绛就读一段儿,被其中幽默语言逗得哈哈大笑,有时还猜谜一样地猜猜小说桥段的原型。钱锺书后来在《围城》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势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二人神仙眷侣的婚姻,就没有名著《围城》的诞生。1989年,钱锺书的成名作《围城》将要搬上银幕之前,杨绛逐段标注修改意见。最后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旁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这再创作的神来之笔,钱锺书说:“实获我心”。

21年前的今天,他因病逝世:“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在《我们仨》中,杨绛回首两人的一生,觉得自己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丈夫的天性,也就是钱锺书的痴气与淘气。他能在学术领域专注地下笨功夫,也正是因为杨绛在人间烟火中为他打理好一切。可以说,他事业有成这枚“军功章”里,一定有杨绛的一半。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过完米寿的钱锺书先生病逝于北京。关于自己的后事,他留下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赤诚学子心,聪明笨功夫。钱老用学子的赤诚,走出了人生这座“围城”。


-END-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