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3000,养家有余”:低配,正在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平庸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想加薪的老员工对领导说:“我有10年的工作经验。”,领导回复他说:“不,你只是同样的一个工作经验用了10年”。

细思极恐的对话让多少人后背发凉,对!你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以为进了大公司就可以安枕无忧,工作起来敷衍了事,现在的你不会意识到,这么做的结果是只长年纪,不长见识;

以为出了校园,就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在上网、游戏,现在的你不会意识到,这么做的结果是能力配不上野心;

以为生活到了某个阶段,剩下的就是循环往复的过日子,重复就是安稳,现在的你不会意识到,这么做的结果是人未老,心已灭。

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当你把生活的目标降低了一次,就会越来越低,追求安逸,人生只能越过越低配。

“我月薪3000,养家有余”:低配,正在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平庸

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不管做什么都成功?

学同样的东西,他们永远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

与人沟通分分钟get重点,对方是权威也不例外;

工作中业绩优秀,面对新问题也能快速上手;

利用一技之长做个兼职,也能跨界成斜杠青年;

换个新工作/新行业,短时间就能掌握必备技能;

就算是玩个游戏,也能成为人人膜拜的大神……

反观自己,同样的事,用尽全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难道是自己比别人笨吗?

事实上,那些让人仰望的“大神”并不是智商比你高,而是他们“会学习”。

哈佛有一句格言:“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深入广泛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而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这个时代,“学习力”才是一个人持久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表明,互联网信息浪潮下,80%的人都在低效学习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习环境,上班休息时间看书,总被打断,下班窝在家里捧着电子书,学习的环境是孤独的,相对于上学时群体学习,孤独的学习会让人越来越丧失斗志。

“我月薪3000,养家有余”:低配,正在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平庸

一边在网上搜罗文章、案例,死磕知识点,一边热火朝天的处理七零八碎的事情,看似有收获,用起来却毫无头绪。目的不明确,让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身边接触的人,知识技能和认知层面很难有突破,得到的新知识新想法,想表达、想分享,却苦于无人交流。

而那些“少数”掌握学习能力的人,即便在如此的境况下,也能比他人获得更多的知识、观念、方法,因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会“如何学习”,比一味的“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具意义。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宿舍最早起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呢?

答主郑琳回答了自己舍友的例子。

大学舍友四年坚持早起、跑步、早读、吃早饭,给我们宿舍其他人占前排的位置。自控力超强,我们整个专业的人都由衷佩服,连辅导员都知道她早起。后来从二本学校考研进了专业前三的985,因表现突出,在研究生学校直接硕博连读。博士期间恋爱结婚,先生是博士师兄,俩人毕业去了同一所重点大学教书育人、继续科研。住房也有了着落,就连将来的孩子也可以跳出高考大省的压力。从朋友圈的点滴看到,俩人惺惺相惜,都是靠着自己在学校就读时的勤奋上进,一步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双方家庭均属最普通的农村,订婚结婚照里双方和家长们笑得满脸朴实而幸福。应该算是我看到过最真实、最靠谱的改变命运的人了。

向上的路,其实并不拥挤。

拥挤是因为,大部分人选择了安逸。

“我月薪3000,养家有余”:低配,正在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平庸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将就的态度来搪塞自己,最终只会越过越低配。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精益求精、一生悬命,最终必会改写自己的命运。

看过这样一段话: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我想象不到在这个星球发生的很多美好事物,所以我才努力。

习惯低配,只会让你继续过着自己不想要的人生。

而竭尽全力,你才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