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有何依據?

吃貨史


1、秦都咸陽,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咸陽市。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天子之附庸。 非子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國伊始。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定都犬丘(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到秦寧公時,遷居平陽(今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到秦德公時,移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秦獻公時,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臨潼縣渭河北岸);秦孝公十二年,遷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2、楚都郢城,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

楚國先君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居住在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南丹江流域);到東周初期,熊通不服從周王室,自立為楚武王,其子楚文王熊貲遷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西北紀南城);楚昭王時,為避吳國兵鋒,徙都鄀(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不久又遷回郢;楚考烈王時,秦國連年攻伐楚國,楚國遷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西南);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俘獲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3、燕都薊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區)。此後薊一直作為燕國的都城。

4、韓都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早期的都城是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掉鄭國後遷都到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5、趙都邯鄲,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鶴壁市),最後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

6、魏都大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

魏國早期都城為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魏惠王在位時,魏國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北)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自此之後,魏國一直以大梁作為都城,所以魏國又被稱之為“梁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

7、齊都臨淄,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齊國位於今山東省。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滅亡。

齊國長期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後來為了躲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一直作為齊國的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