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历史一书生


周文王姬昌有很多十几个儿子,著名的就有嫡长子伯邑考,二儿子周武王姬发,四儿子周公姬旦。其嫡长子伯邑考死得最惨,这也是为什么周人都不呼其名,而尊其为“伯邑考”的原因。

伯邑考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据考证应该是“姬考”或者其他,至今历史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为什么周人要尊称姬考为“伯邑考”呢,这里面有一段相当血腥的故事隐秘于历史长河中。

周文王姬昌是奠定周王朝基础的国君,在商末周初时期,当时的商朝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帝辛登基了。商帝辛就是大家熟知的商纣王。

商纣王登基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其最重要的改革有两点:提高奴隶待遇,打破贵族阶层固化、大量减少活人祭祀活动,动摇神权基础。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改革家恶来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得到了商纣王的重用,在商纣王的支持下,恶来革对奴隶社会政权带来了非常先进的社会变革,但是这触动了商朝贵族的利益,特别是代表神权的贵族利益。顺便说一句,姜子牙是其中姜部落的首领,并且担任了商朝的大祭司,代表着商朝神权的最高领袖,其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商纣王还高。

商朝历来有用活人进行祭祀的传统,几乎所有的重大祭祀都使用活人,当然这些活人肯定不是贵族,也不是商人,而是“邑”人,这个邑就是其他部落的人,比如周部落就自称自己是“小邑”人,商是国,周是邑。

越是重大的祭祀,祭品的登基就越高,甚至使用部落首领来祭祀神,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被商纣王的父亲给活祭了的。

商纣王登基后,一方面进行奴隶制改革,一方面对神权进行控制,加大王权,这样就触动的贵族利益,在强大的阻力下,商纣王决定开展一个重大的祭祀,选定的祭品就是周文王姬昌,此时的姬昌早就被关在朝歌的牢房里了。

这个时候的周部落为了解救周文王姬昌,于是他的三个儿子:姬考、姬发、姬旦前往朝歌请求商纣王愿意替换父亲作为祭品。

商纣王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周部落的激烈情绪,就选定了姬昌的嫡长子姬考为祭品,祭祀姬考非常的残忍,把他放在祭坛上,破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把他的肋骨一根一根的剥出来......

不要以为祭品只是拿来祭祀神仙就完了,祭品是要被吃掉的,越是等级高的祭品,越是会被地位高的人吃掉,这样才能显示出神对他的庇护,商纣王把祭品姬考也给牢中的周文王姬发送了一份。

大家不要以为姬发不敢吃,或者说边吃边伤心,他没有那种思维,他吃得相当的虔诚,因为此时姬考已经不是他儿子了,而是神圣的祭品,周文王能够得到如此高等级的祭品享用,他心怀感激。

姬考作为祭品就把周文王姬昌给替换回了周部落,就是今宝鸡一代的岐山地区,周文王回到了岐山后,把所有的部落事务全部交给了二儿子姬发,自己一门心思的研究《周易》。

周部落的人为了尊重嫡长子姬考,就以“伯邑考”来尊称他,“伯”就是长子的意思,“邑”是商朝时期对除商人外其他部落的称呼,周人也自称“小邑”,“考”是姬考的名。另外有一种说法,“考”是对此人的死有重大贡献的人的称号。

伯邑考的死的确为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周部落有三代人都被商王作为祭品祭祀,姬发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杜绝自己再被选中成为祭祀品,就进行了积极的灭商准备,他首先联络了商朝的最大祭司姜子牙和朝歌的贵族阶层,朝歌的贵族也希望周部落能够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另外新王。

在商纣王出征期间,朝歌的贵族与姜子牙给周通风报信,姬发率领大军在牧野与商纣王进行了一次大战,而商朝的军队瓦解很快,真正为商纣王作战的就是他手下的奴隶。而倒戈的那一部分人是其他部落的俘虏,并且有少部分士兵被朝中贵族所收买。

姬发攻占了朝歌后,违背了与姜子牙、商朝贵族的诺言,对商王室成员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基本上全部作为了祭品祭祀上天,并且恢复了大量祭祀的传统,甚至周武王与姜子牙曾经亲自杀祭品。

商纣王与周武王其实被后人误解很多,总体说来,商纣王推行改革,废除祭祀,弱化神权,统一城邦,而他的改革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并勾结周部落实施政变,周立朝后,通过大肆祭祀来笼络人心,周武王死后,殷商贵族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周公旦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焚毁了朝歌,建都镐京。


沉墨I方之城


伯邑考的称谓是《史记》中就有的,这个称呼是符合当时习惯的。姬发的称呼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有,至少《史记》是没有的,而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封神演义》。伯邑考当然也姓姬,在黄玉郎的《天子传奇》漫画里也称“姬考”。但是“姬考”“姬发”在当时都是错误的称呼。

因为周人男子一般是以“氏+名”作为称呼,比如孔子就是孔氏子姓,但我们只会叫他孔子,而不会叫他子子,对吧?女姓的称呼则一般是以“姓+名”,比如宣太后芈月,虽然名字是虚构的,但称呼结构并没有错。

至于为什么要区分姓和氏,因为在当时姓和氏就是不同的,姓表示的是父系血缘,氏表示的是身在氏族,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户籍地(不完全准确)。因为出生地是不会变的,那么你父系的姓就是你的姓;但是户籍地可以随时变动,所以你最早是父系的氏,然后男子可以自己立氏,女子则从丈夫的氏。

最后再回到“伯邑考”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结构也有些特殊,甚至不一定是人名。伯邑考是长子,“伯”代表排行不必说,“邑考”可能是名,但也可能不是。“考”是什么意思呢?“生为父,死为考”,更像是对死者的尊称,而记载“邑考”最早的《逸周书》中恰恰就是把伯邑考作为先人祭祀的,那么“考”可能就不是名,而只是一个称谓。

至于“邑”,可能性也非常多。第一种情况,“伯邑”是字,类似“仲尼”;第二种情况,“伯”是排行,“邑(考)”是名;第三种情况,“邑”是谥号或者封邑(氏)。总之,因为称呼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已经很难知道“邑考”代表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姓姬,但不能称“姬邑考”或者“姬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