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CCNUer 请准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即将在线直播“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只要是我校老同志,找我们就对啦”,为了更好的守护全校247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离退休工作处全处8位工作人员和5位老协负责人一同组成了学校平均年龄最大的疫情防控工作组。面对易感易重的老龄群体,他们坚守岗位,坚持战斗在一线,每天几百个电话,上千条微信,实时了解全校59个单位两千多名老同志身体健康状态并及时报送,协调处理、解决老同志们的各种困难、需要。多少个夜晚通宵不眠,多少次泪流满面,面对病毒疫情他们始终冲锋在前。

疫情中见大爱

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何小红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2月20日十点钟接到一位老师的电话,她的降血脂药吃完了。我马上联系校医院,但没有她一直吃的那款,只能去药店买啦。这时,我在应急队员微信群中看到,需要人员到学校将河南息县人民捐赠的蔬菜装袋分发,我立即在网上办理好通行证,赶往学校。今天的任务是将所有蔬菜分装成1700袋,配合社区网格员送到校内各楼栋门前。我们处的肖异清副处长也参加了分装,老协副会长徐汉云老师也在劳动队伍中,令我非常感动。年近七旬的徐老师,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疫情期间,她积极做好上传下达,认真指导老同志购物买药,尽己所能做实事。徐老师是广大老同志的一个代表,还有很多的老师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劳动结束后,我到南门外药店,完成买药的任务,被告知需要等一个星期才有货。沮丧了一会儿,我通过同事找到了在网上购药流程,发给该老师的孩子,由他在网上订好药,学校应急队员在学校南门取到快递后帮忙送到家中。

我深深感到:艰难时刻,总有无数人携手同行,严峻疫情,会有更多人奉献大爱。

2月28日

春寒料峭,细雨蒙蒙。七点左右,我赶到小区超市拿预定的新鲜猪肉和蔬菜,哼哧哼哧提到车上,然后开车去学校,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应急组成员,我要为几位老同志送菜。进入校园后我直奔北区食堂,昨天为西一村的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预定了一个星期的馒头和鸡蛋,老人太想吃馒头了,我得赶早去买了给他送去。拿到新鲜出炉的馒头,我飞奔上车,开往西一村。打电话给老人没人接听,于是我把装馒头的袋子放在门外信箱上,联系到老人的儿子帮忙转告老人取馒头。随后我又转回北区,把两份菜送给两位年长的老师,他们很久没有吃到新鲜猪肉了,给他们送的这些菜,应该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完成这些任务后,我来到校医院,准备把当天华大家园老师的药品带回去,顺便看望刘宝卿、易吉林等党员突击队员。他们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很久,每天负责发药、接收和搬运防控物资等,我感佩于他们的勇气与执着,还有无私奉献!在病毒肆虐武汉的时候,医护人员勇敢逆行,我们学校的很多党员也都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顶上去,把学校和社区构筑成抗疫坚强堡垒。

3月5日

今日惊蛰,春光明媚。从湖北经视的报道中看到了我们武汉的桃花樱花,一如每一次盛开,形成无数花海。好想走进春天,与美丽相遇,好想快点战胜疫情,师生相聚花开的校园。中午收到81岁的王先霈教授的信息,说多年遵医嘱需要吃的四样食材不知该怎样才能买到。我在微信上教会先霈教授在手机上接龙下单和付款,通过社区的团购买到了几样。

下午两点半,我戴好帽子和口罩,下楼到小区内的超市买到了剩下的几样。明天上午,我就能把剩下的材料给先霈教授送去了。

在超市里,我遇到了图书馆的方虹老师,她也在当志愿者。封城至今43天,我一直都被逆行一线的人感动着,被下沉社区的人温暖着,被许许多多善良的人震撼着,我们也要坚守岗位,做好桂子山的守卫者。

忠实记录,不留一处错漏

科教职管办党支部副书记 唐成俊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2月21日

目光从计算机屏幕上移开已经是凌晨一点了,为了给学校防疫指挥部提供准确的离退休人员疫情信息,我每天都要整理核对数据,制作第二天的信息收集表,为上午的信息报送做准备,完成这些工作后基本上都过了凌晨一点。通常午饭后到晚上九点之前,是我给科教职管办退休同志打电话了解健康情况的时间。

早上收到求助电话急需胰岛素,必须前往中南医院购买。肖异清处长开车出门,可是还没有到小区门口就被勒令返回了,只好找校内的朋友帮忙,开车送求助人去开药。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因为院内感染,暂时不接受非新冠病人开药,只能折回。

特殊时期,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为了早点控制疫情,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老同志。明天要继续想办法找药......

3月2日

阳光躲进云隙,天空依然低沉。疫情信息报送QQ群里头像闪烁不停,早上基建处报送了漆老师从雷神山医院出院的信息,我打开全校离退休人员疫情信息统计表,下意识的数着表格,已经有12位老师出院了,不过仍然有10多位老师还在医院和隔离点。1月28日起,我开始了收集、汇总和上报全校离退休人员疫情信息的工作,每天收集整理59个单位发热、隔离、疑似、确诊人员以及就诊地点变化的信息。为了能在每天上午十一点钟之前准确地将信息报送到学校防疫指挥部,我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做好信息收集表,一个个核实疑点信息,确保不留一处错漏。

农历正月十五那天,灰白色的QQ对话框突然传来黑色的文字,外语学院90岁的周老师在金银潭医院病逝于新冠肺炎,那一刻我的胸口被狠狠蛰痛了,泪水滴落在键盘上,尽管非常不情愿,但是病逝人员信息第一次出现在了统计表中。近四十天了,各单位信息报送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疫情信息统计表由短变长,统计子表由少变多,

作为这场病毒疫情的亲历者,我一直在战斗,一直在坚守,我也一直在忠实地记录着信息,希望准确的数据能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

你们安好,我们放心

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肖异清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1月30日

23日武汉封城那天,我们收到信息,学校几位老师身体不适需要就医。当前武汉就医需要上报社区统一排队等候。可是这些独居老人的心里是焦急的,是恐惧的。从学校指挥部到社区,到校医院,到学校车队,我们一路通过电话反映情况,终于在27日安排了一位老人做核酸检查。检查结果虽是阴性,但仍确定为疑似,这也引起了周边邻居的高度关注,必须想办法立刻隔离就医。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大家克服恐惧,安排有需要的老同志及时就诊。为了把科教职管办的广大退休职工凝聚在一起,几经商讨后,决定要充分发挥退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科教职管办“战疫”工作群,于今天正式开始了工作。

3月1日

近日又有老同志主动请缨加入工作组。这些退休老同志绝大多数是工人身份,尽管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一个战壕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他们纯朴、真实、勤劳、勇敢、友爱……尽管居住在校内只有49人,但这个集体依然团结友爱充满活力。

他们工作负责,为了联系上组员,有时一个电话要打七八遍才有人接听、有的通过多方辗转才能联系上。有个别老同志,年前才用上手机,不但不知微信是何物,连接电话都不习惯。然而,在这寒冷的冬夜里,在这空荡的城市中,在孤静的斗室内,听到老同事老战友的声音,许多老同志流下眼泪,几句简单的问候,一串对过去的美好回味,一个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的承诺,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个别实在没有电话的同志,他们约好每天定点在阳台上打个照面,你安好,我们放心!有人灯坏了,有人煤气用完了,有人需要购药了……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尽力解决。

封城中的坚守

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潘珞琳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1月26日

按照放假前学校总值班室安排的原定计划,我带上家里仅存的口罩去值班了。门房师傅说我胆子真大,

其实不是我胆子大,是一份责任让我前行。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高危人群,学校高龄老人多,还有空巢独居老人,且居住分散的现状,抓好疫情摸排是要紧事。

我们处建立起了全校各单位的老同志信息搜集的各项联动机制。在徐北峰老师的积极配合下,一张一张整齐有序的表格做好了,我在办公室给全校离退休工作联系人打电话,请他们在这个非常时期,够及时关注到老同志的情况,有困难和我们联系。很快,一个有全校59个有退休同志的单位联系人的网格群成立了。

有些老同志耳朵、眼睛不太好,现在报纸也没法送到家中,武汉市目前的疫情情况和市政府的一些要求他们能及时获知吗?想到这里我拨通了几位老师和他们子女的电话,提醒老同志们千万不要出门,一一记下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和同事们在办公群里,群策群力想办法。虽然一个人在办公室,可老同志和子女喘着粗气的声音、急促的语气都让我能够感到他她们渴望的眼神和焦急的心情!

下午我和程丽老师联系,分头行动准备防控物资,我抢购到了一批一次性雨衣,帽子,消毒水,程丽老师开车把家里仅存的酒精都带了过来。冬天的傍晚来的特别早,我们将搜集到的物资给部分老同志们送了过去。

热盼华师“重启”

校老年人协会会长 杨新起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2月6日

2月4日晚,我收到校工会一位住在华大家园、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发来的微信,说她是三高危重病人,但药只能维持三天了。"怎么办啊,饭可以一天不吃,药一天不能断,要保命啊!"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我首先找学校防控指挥部总值班室的王雨露同志求助,他及时给了我回复,告诉我应该怎么操作。我将购药操作流程转述给了那位老人,她给我发回信息说:"真想不到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好高兴!"

今天下午,她告诉我已经收到药了。此刻,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由此我想到,学校总指挥部就是这次疫情防控工作的枢纽所在,大事小事,在指挥部的协调与帮助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月26日记不清是哪一天了,我打开手机,"华师,等你重启"的视频一下印入眼帘。我静静地看着,听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桂子山,因为这次疫情,竟然变得如此冷清。寥寥人音的桂中路,空无一人的田径场,曾今是我们举办沐春健行、趣味运动会的地方,是我们老同志热闹欢腾的地方呀,这也是开学后学生们常常聚集、龙腾虎跃的地方呀。如今,我们的桂子山、我们魂牵梦萦的校园,好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重新开启的那一天。是的,华师必须重启,武汉必须重启!因为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华师,等你重启后,我们一定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

宅在家中也是做贡献

文学院退休教授 刘安海

战“疫”日记③ | “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亲人”

2月20日中午收到通知,学校给我们发菜啦!来到北区领菜点,那里的菜已经分包装好,几个志愿者负责发放。我领了一袋,想到对面邻居也需要蔬菜,于是顺便帮邻居也领了一袋。回到家里打开一看,里面有包菜、黄瓜、西红柿、白萝卜、土豆和大葱。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菜,但正好切合我们的需要,心里涌起一股感激之情。晚上,从群里得知,这些菜是云南牟定捐赠给我校的。牟定是一个贫困县,那里的干部群众正在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战,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他们竟给我们捐来这么多蔬菜,我心中的感激之情更加升腾起来。

武汉封城了,但疫情防控,我们不是在孤军作战,医护人员、物资的驰援,带给武汉温暖、希望与力量。虽然封城了,但全国人民关心武汉的心没有封。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我们,连边远贫困县的干部群众都在支持我们,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武汉必胜”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建立在包括武汉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实际行动基础上的目标。

2月22日从2020年1月22日,到今天,除了领菜,我已经一个月零一天没有出门了。但我知道,对于我们而言,待在家里就是对防疫抗疫做贡献。其实,这样的认识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两个月前在文学院老同志的迎新年茶话会上,我引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说法,“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才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术上发挥余热固然需要,但如果我们离退休教职工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养好,就能够免却相关领导、老师在我们生病期间抽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望我们,他们就能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抓一流学科建设上,这也是对学校、对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的贡献。

同样,我们今天宅在家里,不外出、不遛弯、避免与人群接触,作好自己的防控,就等于为武汉省出一张病床,省出医生护士,为防控疫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了。

感谢文中各位老师的日记支持!

【战“疫”日记征集】

欢迎广大师生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战“疫”故事,亦或是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感人温暖的事情,来稿请以“姓名+战疫日记”的形式命名邮件,发送到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期待您的来稿。

▷最新!华中师大新增三个本科专业!

▷@华师女教职工丨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

▷战“疫”日记②丨“走出去,去一线用行动守护我们的家园”

▷看!《中国教育报》头版

▷听!华师学子动人的战“疫”歌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