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系統發射記錄統計及分析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導航”系統發射記錄統計及分析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

一、北斗衛星發射記錄

1、北斗一號

“北斗導航”系統發射記錄統計及分析

第一代北斗系統

第一代北斗的試驗性質濃厚,其主要是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2、北斗二號

“北斗導航”系統發射記錄統計及分析

第二代北斗系統

第二代北斗系統可以覆蓋亞太地區,為一代一路國家服務。其在2018年底成功組網開始提供服務。

3、北斗三號

“北斗導航”系統發射記錄統計及分析

第三代北斗系統

我國將在2020年再進行2-4次的發射,完成北斗定位系統的全球組網。組網完成後,第三代北斗將實現在軌衛星數量超過30顆,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二、北斗系統分析

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北斗系統已經退役,第三代北斗系統完成組網後,空間信號精度將優於0.5米;全球定位精度將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亞太地區定位精度將優於5米,測速精度優於0.1米/秒,授時精度優於10納秒,整體性能大幅提升。

而且北斗是目前定位系統中,唯一能實現短通信服務的。中國及周邊地區短報文通信服務單次通信能力1000漢字(14000比特);全球短報文通信服務,單次通信能力40漢字(560比特)。

三、國外系統的分析

國外的定位系統中,成熟的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及歐洲的伽利略系統。

美國的GPS:最早的成功商業化的定位系統,其在1978年首次發射,目前已經發射衛星78顆(一大部分衛星達到使用壽命後退役),其中在軌並能提供服務的衛星數量為33顆。定位精度在30-500mm之間。

俄羅斯的GLONASS: 俄羅斯的導航定位系統的發展歷程也是經歷了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試驗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全球組網。其首顆衛星在1982才發射,1996年完成組網。目前該系統在軌衛星數量在16顆,衛星工作不穩定,壽命短。俄羅斯因為財力有限,其衛星的更新速度非常慢。

歐洲的伽利略系統:

該系統是笫一個專門為民用目的設計的全球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我國曾經也參與了該系統的建設,但是後來被歐洲排斥出局。該系統原計劃由30顆衛星組成,在2018年完成全球組網,定位精度達到1米。但是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已經發射的22顆衛星已經全部停止工作,要徹底修復,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該系統是目前4個系統中進度最慢,也是未完全提供服務的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