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几次“汝半朝”现象?

醉眼朦胧看天下


汝南郡居天下之中,作为一个景色秀丽、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名宦乡贤充盈朝廷,贯穿两汉延续四百年之久,但名人集中在汉末桓灵时期,是当时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至于思想文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时人有“汝半朝’之说。

清代曾任汝南太守的金镇说“自汉迄明,仕于斯者,如邓西华之肇修鸿隙;杜君公之疏凿五沟;召翁卿之敦尚礼化;张智季之积薪自焚,天泽斯霈;贾伟节之教民养之,盗自伏辜。其他名贤,丰功伟业,声施无穷者,项背相望,具载简册,班班可考也。

一、人物昌盛,名冠于世

两汉汝南人才辈出,有政治家、思想家,也有大学间家、文化名人,隐士、游侠。据清代《重修汝宁府志》载,两汉汝郡有名可考的著名人物有46人,立传的32人(含合传),其中孝廉27人,荐举9人,贤良方正5人,明经3人,茂才2人。其中最有名者有宰相袁安,翟方进,党人领袖陈蕃、范涝,经济思想家桓宽,经学大师戴凭,文字学家许慎等。

袁安,后汉和帝时任司徒,祖父袁良,研读孟氏《易》,平帝时荐为明经,为太子舍人,任成武令。其人正不移,敢于犯颜直谏,深得士人爱戴。和帝时,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宋由、任魄上书窦太后,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勿需损耗国库,劳师远征,上书没结果。宋由等人恐惧。“唯安独与任魄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史载“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教于州里。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建初八年迁太仆,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桓虞为司徒,安以太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嗦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春,奠,朝廷痛惜焉。”

翟方进,字子威,汝郡上蔡人,成帝时任宰相。“为相公洁,请托不行郡国”长子翟宣,官至南郡太守,少子翟义,任东郡太守。

史载“居官(京兆尹)三岁,永始二年迁御史大夫。群臣多举方进,上亦器其能,遂擢方进为承相,封高陵侯,食邑千户。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

党人是后汉末年反对外戚宦官擅权的政治集团,陈蕃、范涝列党人领袖之中。

陈蕃,字仲举,汝郡平舆人,灵帝时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蕃先后任尚书、豫章太守、尚书令、议郎、光禄勋之职,“跋息将军”梁冀请托不就,典选举不偏权富,遭到当权者嫉恨,两次被免职。灵帝时封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后因党锢之祸被杀。

范哗在评述陈蕃时说“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险境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故属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又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庐江太守桓宽,著名的经济思想家,著有《盐铁论》。元始六年大司马霍光辅政,他以昭帝的名义,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同桑弘羊一起议论盐铁等官营制度的利弊。桓宽的记载使会议的内容得以留存《盐铁论》成为我们了解西汉中叶经济思想的经典性著作,也是研究桑弘羊生平及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史料。

经学大师戴凭,字次仲,汝郡平舆人。岁被荐举为明经,拜为郎中。“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凭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召上殿,令与群儒难说,凭多所解释,拜为侍中。”京师洛阳到处流传着“解经不穷戴侍中”的文坛佳话。

许慎(汝郡吕陵即今郾城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编者,“评释百氏诸子,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莫不毕载。”凌世人皆云“五经无双许叔重。”直到今天,《说文解字》仍是研究和学习中国古文字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另有“月旦评”的许靖、许勋兄弟“才敏善讽诵,读书五行俱下”的武陵太守应奉;泰山太守应勋今项城人,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精于机谋、辅助高祖治国的陈平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的邪浑;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东海相黄浮;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太尉李咸;陈留太守周防等,均政绩卓著,声名远播。

汝籍人才,出类拔萃,史不绝书,纵观事迹,可概括如下几个特点:

1、人物品第高,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对两汉政府政策走向、经济文化事业产生深刻影响。

世人语之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党人领袖陈蕃、范涝、蔡衍、陈翔、周举的言行影响汉末政策的走向。桓宽的《盐铁论矛成为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应邵的《风俗通》,在文化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

2、父子、兄弟以至累世为官者居多。

豪族大官僚袁安,因其祖父传孟氏“易”,此后五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安成为累世公卿集团的首脑人物。

顾泰在《袁安故里》一文中赞扬“纵是汝南多月旦,应教此事独推袁。”

汝汶侯周燕五子皆为官,舆为重合令,羽为栋阳令,仲为东海太守,明为充州刺史,良为颖阳令,号曰“五龙”。

燕四世孙嘉举孝廉任零陵太守,弟磐任阳夏令,畅位至光禄勋,“并以儒素退让为业,天下著姓必称周氏。”

平舆人许训任司徒,子相任司空。许氏也是名门望族,人物众多。父子型的还有应奉应勋、范显范滂、周防周举、翟方进父子等。

汝半朝”现象探源

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时代催生人才。秦汉是我国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新时代为人才辈出提供了有利的体制汝南又是秦末义军和新莽末刘秀起义的主要活动区域,轰轰烈烈的大变革造就了一批人才。汝郡居天下之中,洪汝淮河纵贯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开发早,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后汉妆南文化教育高出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东汉最盛,人物亦最多,户口繁殷,统辖强大”。人们读书仕进,故而名贤充盈,人才辈出。

2、察举征辟制的实施与世家大族的出现

从选举制度上看,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建立一套新的选官用人制度如惩之弊,即察举征辟制。作为两汉选人的国策察举就是皇帝下诏公开征召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和民间公认的拔尖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考察后择优录用。如“吴公,史逸其名,汝南上蔡人。文帝时,为河南太守治平天下第一,征为廷尉公故奇洛阳贾生才,荐为博士。”;征辟则是朝廷下令征召社会有名望的士人,直接任官,被征者叫“征士”、“征君”。辟就是中央和地方高官征用吏人作本署僚属,又称“辟除”。如怀才不遇的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得到汉武帝赏识,被拜为郎中,且“一岁之中四迁僵”。

汉末豪族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使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空前加强。察举征辟任官,渐渐看重门第“阀阅”,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累世公卿”局面。又由于私人讲经之风盛行,在官僚机构中遂出现了以大地主大官僚为首的集团势力。他们以传经相标榜,千方百计提高门第威望。受业者以弟子自。弟子的弟子则为门生。在大小官僚上下级关系之上,又涂上一层师生色彩。授业经师同弟子门生往往又是荐主与故吏,兼有双重关系。如前所述豪族大官僚袁安“五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周氏家族世代为官,“天下著姓必称周”不难想象,两汉选官制度是“汝半朝”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兴学校,敦教化,培养士人

“士为四民之首,学校为治化之源”,自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私人讲经盛行,汝郡内读书仕进成风,官府也大力提倡,举办郡学,培养人才。张四知在《增修天中书院记》中写道“逮汉则文物聿昭,哲才汇起,今览周斐《汝南先贤传》及孔融《汝颖士优劣论》、陶潜《四八月》所列汝南人物,何彬彬乎多贤也!此岂独当天地之中,应阴阳之和而然哉!其系于上之教育,盖非浅也,上而诵法先师先贤,次而效法乡贤名宦,后日之法乎今,犹夫今日之效乎前也。”

文化氛围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成才因素,教化所及,泽被妇人。在范滂母子生离死别的时刻,范母竟能说出“汝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的教海,鼓励范滂从容就死。清康熙年间上蔡县令杨廷望云“古君子教育人才,敦以物行,课以礼乐诗书,然后选于里,举于乡,贡于天府,得人事君之责也。”

4、尚气节,重信义汝南郡风俗

披阅汉末史绩,党议之风始于斯,盛于斯,党人领袖出自该地,遭镇压时营救和罹难的人都很多。所谓“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怀澄清天下志的范滂、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黄浮,高风峻节,为世人景仰。鉴于此,“汝半朝”现象还需从区域文化、风土人情中剖析,以求得更深层次的连解。

何谓风俗?应勋称之“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说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表,或直或邪、或善或恶。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由此得见,妆郡风俗的重要特征是尚气节,重信义。

早在西汉末,孔融就曾在《汝颖士优劣论》中就谈到汝南人忠义贞节的特点:

融以汝南士胜。颍川陈长文难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亲止千乘万绮,与光武皇帝共于道中,颍川士虽杭抗节,未有颉顽天子者也。汝南许子将,与其友人共说世俗将坏,因夜举声号哭;颍川虽忧时,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府许扬,教太宁邓晨图开稻波数万顷,累世获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韩元长虽好地理,未有成功见效如许扬者也,汝南李洪为太尉椽,弟杀人当死。洪自劾诣阙,乞代弟命,便饮鸠而死,弟用得全;颍川士虽尚节义,木有能杀身成仁如洪身者也。汝南翟子威,为东郡太守,始举义兵,以讨王莽;颍川士虽疾恶,未有能破家为国者也。汝南哀公著,为甲科郎,上书欲治梁冀;颍川士虽慕忠党,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结语

汝半朝”是时代的产物,它与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紧密相联,也是汉末世家豪族势力抬头在用人上的反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原文化沃土的哺育,这就是淳民风、尚气节、兴学校、育贤人。


疫情什么时候过去呀


汝半朝是个神奇的现象,我们一起在历史的痕迹中来探索吧

在汝南郡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灿烂、群贤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让天中的后人们自豪,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汝半朝”现象。(其中亦出现西晋“汝半朝 ”时期和明朝”汝半朝“时期。)

“汝半朝”起于何时,终于何日?一般的说法都集中在东汉。但仔细想来,它应该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结束于明朝才对。“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来已成定论,只是到了东汉,才更加显赫而

汝半朝简介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其后,郡治虽有变化,但大体都在今天驻马店市一带。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一次在汝南设郡,即汝南郡。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后迁至上蔡岗山、汝南汝阳(今汝南),下辖37县。管辖范围包括今驻马店、信阳、漯河、平顶山、许昌及安徽阜阳等地,成为汉王朝二十三郡之一。汉王朝在夺取政权后,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一系列开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贤臣廉吏,使西汉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

而当时汝南郡地处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贯穿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汝南郡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万,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体水平高出全国其他诸郡。因此,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登朝入府,为他人所羡慕。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群贤竞秀,为世人瞩目。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六百石以上职位的就达六十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后人评论汝半朝

有关“汝半朝”现象,后人尤其是天中的专家评论颇多。说此现象绝非偶然。说它是时代的产物。归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辈出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然成风。当地地方官吏大力兴学。像东汉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乡村学校,从外地聘请教授来汝南讲学,寇也亲自到学校教课。继任汝南太守欧阳歙上任后,在郡内兴办专门讲授《尚书》的学校,同样也效仿前任亲自授课。

汝南人蔡玄,在家乡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人才向政府推荐,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授予职位。征辟是朝廷下令征召有名望的高士乡贤,直接录用为官,叫征士。此种制度在西汉时期的确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往往被滥用。一些豪族权贵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亲故交,因此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清人顾泰民在游历袁安故里时写诗称:“纵是汝南多月旦,应教此事独推袁。”

一方面说“月旦评”推出许多乡贤,另一方面又感叹“月旦评”虽名扬天下,但论起推荐人才却远不及公卿袁氏。不过,说到这,我还想加入一点,“汝半朝”在当时能够出现,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胸怀,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特征。

二是无论是先秦的孔子入蔡,还是韩非避难西平,以及后来的郑当、召信臣、邓晨、欧阳歙、鲍昱治汝南,他们把文明的火种播撒天中,与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让天中先贤足不出户便知天下,未及远行便成教化,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诸郡,在天中历史的天空上画出了一道空前绝后的艳丽彩虹。

二 ,明朝时期,汝宁府知府(今汝南)比较重视教育,热心办学,除了乡下办许多学馆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规模较大的书院:北书院、南书院、天中书院、南湖书院等。这些学馆、书院,培养造就了很多人才。仅嘉靖万历皇帝在位的几十年中,汝南考取举人的就有185人,考取进士的有51人,考取贡生、秀才的更多了。汝南人进学的多,在外地做官的当然也多。万历朝当时明朝内设六个部,五个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职,掌握实权。其中有吏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工部右侍朗佳有根,礼部侍朗费必兴,太常侍卿羊可立,云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李本固。因为汝南人在朝做官的多,地位又高,颇有“半朝”之势,故人称“汝半朝”。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于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万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废长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朝内大臣议论纷纷,认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规。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费必兴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联名,由李本固执笔写了一个奏章,呈与万历皇帝。由于奏章措辞坚硬,语言辛辣,触怒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非要治他们的死罪不可,多亏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贬官为民。他们回到汝南家乡,有的研究经、史、子、集,有的著书立说。李本固编修的《汝南志》书,傅振商写的《爱鼎堂文集》均流传后世。

十八年后,太子即位,下诏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启用,有的官复原职,有的又提升了官职。自此“汝半朝”的传说就流传下来了。

文|黑白史

我是@@@@@ ,带你了解历史故事


黑白史


什么叫“汝半朝”呢?

所谓“汝半朝”,其实就是指古代的汉朝二十三郡之一汝南郡不但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一郡之地竟有三十七县,而且汝南郡多名士,据《后汉书》记载,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六百石以上职位的就达六十,其中有名的包括许靖、陈蕃、范滂等等,这才有了“汝半朝”的说法

至于为何汝南郡会出现这么多人才,小编以为理由有二

一是经济的昌盛促进了文化的开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济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开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成风气。当地地方官吏大力兴学。像东汉首任太守寇恂,一就任,就兴教育,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所谓“汝半朝”是指汝南人士的人数在古代某一王朝之中出仕极多,影响极重的现象。最为被熟知的出现汝半朝现象的朝代有东汉、西晋及明朝。

西汉建立后,汝南郡建立,为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在当时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中原南北的重要水路和陆路枢纽。汝南郡所处的地利条件,让汝南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迅速,这是汝南人才较多的重要基础。

汝半朝现象随着西汉汝南郡的发展,汝南人才出仕愈渐增多,直到东汉时汝半朝现象达到鼎盛,最为知名的士人领袖陈蕃,主持著名“月旦评”的许劭、许靖兄弟,以及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家族。其他当时汝半朝的人物可见部分列举:而之所以自东汉以来,乃至西晋、明朝时都出现汝半朝的现象,原因有几个:

1、汝南因地利等条件经济发展迅速,为当地兴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汝南处于中原腹地以平原为主,并且有汝河、淮河、洪河贯穿汝南境内,因此汝南农业贸易等发展迅速,成为汉朝时非常富饶的大郡。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汝南一郡人口就将近三百万之多,足见当时汝南郡的农业等发展程度。

平原地区及水系丰茂让汝南农业发展迅速,也是著名的南北中间枢纽,汝南有“鱼稻之饶,流衍他郡”的美誉,可见当时汝南地区发展之富饶程度。有此基础,是汝南人才得以入朝为官及汝南大族众多的重要原因。并且,发达的经济环境,给予汝南兴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汝南办学之风昌盛,让汝南人才的受教育程度远超其他各郡。汝南太守欧阳歙曾经在赴任后,主持兴办了讲授《尚书》的学校,自己也亲自教学,可见当时汝南兴学之风的盛行。汝南南顿人蔡玄,研习《五经》,官府征辟不就,也极力在汝南办学,教授的门徒有一万六千人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在汝南的兴学之风的面貌,有此浓厚的文化氛围,汝南人才辈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汝南由于其地利条件,平原和水系让汝南经济发展迅速,而有了经济基础则是汝南兴学教育昌盛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之下,汝南人才也尤其辈出。

2、特殊选官制度下,汝南人才得以更多入朝为官

经济发展造就了汝南办学昌盛,得以让汝南人才辈出,自然出仕为官的也就变多。而在东汉及西晋特殊的选官制度下,也让汝南人才得以更加便捷的出仕为官。

东汉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是通过地方长官在地方考察选取人才,推荐出仕做官。而这种制度下,汝南如欧阳歙等官员都为积极办学之人,因此推荐给出仕做官的汝南人士自然也多。而且,文学素养提升的汝南人士也是汉朝征辟做官的重要对象。像蔡玄因为研习五经,官府便多次征辟做官,顺帝时因其才名,特诏征辟其为官,为皇室讲解五经。由此可见,在汉朝特殊选官制度下,汝南人才被任用和发掘的机会更多。

并且,察举制度下,非常注重品评之名。像东汉时期非常著名的品评人的“月旦评”,是由汝南人徐勋兄弟主持,徐勋兄弟品评当代人物,影响深远,由此对于汝南人才来说,在当时是非常便利的出仕条件。需要知道,在当时月旦评之中受到好评之人,便能在东汉更为方便的出仕。连曹操当时都曾经让徐勋品评,由此可见当时月旦评的影响非常巨大。换一个角度看,之所以汝南月旦评能够影响如此巨大,与当时汝南人士在朝中的影响巨大分不开,汝半朝的现象也就显而易见了。

汝南人陈蕃是东汉重臣和名士,也是东汉末期士大夫的著名代表人物,陈蕃受胡广赏识逐渐仕途高升,甚至因为多次直谏导致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陈蕃成为当时世人的精神领袖。而结合东汉末期,宦官外戚干政,如同陈蕃这种直谏之臣当然会被打压,但正是陈蕃“强于犯上”的这种士人精神,让其更被当时的士人所接受。虽然最后陈蕃被宦官打击死于党锢之祸,但陈蕃的气节为世人所敬佩,而其作为汝南名士的身份,汝南官员参与陈蕃对抗宦官力量的党争,也促进了汝半朝现象的出现。

3、世家大族的出现,让汝南人士出仕更多

需要知道的是,东汉中期到末期是中国门阀士族逐渐确立的开始。最为熟悉的东汉名门汝南袁氏,便是自东汉中叶,袁绍的先人袁安出仕开始的,自此以后汝南袁氏子弟出仕为官现象更多,而其官至三公之位的子弟也有不少,因此汝南袁氏便有“四世三公”的说法。而汝南袁氏的崛起,其实能够窥探汝半朝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那便是世家大族自身的影响。

袁氏子弟出任高官,那么袁氏内部人才自然会更为便利的出仕高官,毕竟在察举制度下,举孝廉和举茂才都具有可操纵性。由此,袁氏子弟纷纷出仕,造就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地位。虽然东汉末期,袁氏几尽消亡,但汝南有其经济基础和兴学风尚,导致其世家大族增多。

世家大族之间互相联络,并且通过汝南名士之间的互相品评,得以在察举选官制度下世家子弟得以出仕做官。而在朝中汝南世家官员之间互相影响,以达到累世做官的结果。由此,汝半朝现象便出现了。及西晋之世,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世家大族更为方便的出仕做官,汝南的世家大族更能在朝中形成影响,因此西晋之世的汝半朝也得以出现。明朝时汝半朝现象也不外乎这些原因。


结语

汝半朝现象的出现,与汝南的经济环境和兴学风气有着很大关系,因为地利条件而形成的汝南经济基础,让汝南有条件兴学教育,由此汝南人才辈出。而在察举选官制度下,汝南有才之士自然容易被征辟做官。等到汝南人士在朝中形成影响,世家大族逐渐形成,互相之间品评子弟,汝南人才在仕途上更容易形成影响。由此,汝半朝现象便得以出现。


亭安读书


历史上,汝南这个地方的人确实厉害,东汉和明代,竟然两度出现“汝半朝”。 所谓“汝半朝”,就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朝廷重臣,一半都来自汝南。

根据《二十四史》和《重修汝宁府志》记载,东汉中晚期,即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的八十多年(约公元86年至168年),以及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确实出现过这种奇特的现象。

据《后汉书·百官》记载,东汉的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当时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太尉、司空,分掌人事、兵马、水土事。除此之外,不同时期还设有太傅一职,虽是虚职,也极尊崇,位列三公;九卿则包括太常卿、光禄寺卿等,分工很细,包揽从皇帝吃穿到发行货币等国家大事。

而在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汝南人居三公、九卿者甚多,尤其是权力较大的三公,竟有九人之多,包括汝南望族袁安、袁敞、袁汤、袁逢一门四代,以及袁逢的弟弟袁隗,这一大家子不是司空、司徒,就是太尉、太傅;还有许敬、许训、许相一门三代司徒,以及公元165年担任太尉的陈蕃。

引人注意的是,袁逢正是袁绍的父亲,袁门“四世三公”,这样的政治资源给了袁绍莫大的施展空间,所以他能不到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长,后来成为割据一方的雄主。

不过,此汝南指的是汝南郡,当时郡治还在平舆,上述牛人籍贯也多不在如今汝南县境。

但即便如此,也相当了得。分析成因,后世认为,其一,与汝南郡临近都城洛阳,易受政治、文化辐射有关;其二,东汉的选官制度是推荐制,由于没有统一尺度,多少有些容易“抱团”或者诞出“官二代”、“官三代”,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汝南郡有重学的传统,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就汝南人与颍川人作比,直言汝南仕优,归于教化。

最后一点,也是与当时汝南郡几位外派来的父母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后汉书·寇恂传》记载,汝南郡首任太守、云台二十八将位列第五的寇恂,虽是行伍出身,却向来好学,一上任就修建乡校,聘请能讲授《左氏春秋》的人教学生徒弟,他也亲自听老师讲学;寇恂的继任者欧阳歙上任后,同样兴学重教,在汝南为政九年,亲自授课,“教授数百人”。寇恂和欧阳歙,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广东人。当然,汝南郡也有教育英才,比如南顿(项城)人蔡玄,他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

明代第二次“汝半朝”,上榜人员则已多是今汝南县境人。由于科举已经成熟,这次挤上“汝半朝”榜单可谓靠的都是实力,基本指望不上父一代。

官职最高的是吏部尚书赵贤和李宗延,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兵部尚书傅振商,都是正二品大员。李本固也得以入围,他担任过太仆少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为正三品。此外,朝中汝南人还有太常寺卿桂有根,大理寺丞彭鲲化,户部主事吴愈,礼部给事中费必兴,御史、太常寺卿羊可立,督查御史门克新等。粗粗算来,正五品以上的就有十人,在朝廷的重要中央部门中,一半以上的主官都出自汝南。

《九州之中话汝南》的编者之一、曾任汝南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刘炳松先生说,万历年间,12次科举考试中,汝宁府中了31名进士,其中汝阳(汝南)县中了12名。其背后动因,依然是汝南重学之风。

明代汝宁府,除在乡下兴办许多学馆以外,仅在府城便建有南湖书院、天中书院等五座书院。学校多,本地录取率自然就高,人才能源源不断地往上走。

从数量上来说,汝南人不可谓不善于做官。翻查两拨“汝半朝”官员的履历,他们倒也不怕丢官,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明万历年间。

比如,袁安少年时家境贫寒而“卧雪苦读不扰民”,为官后不徇私情,与外戚斗争从不让步,忧愤而死;他的儿子袁敞,更是在与外戚邓氏的斗争中被逼自杀。而陈蕃,即便任内多次起落,仍涉险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最终事败而死。

李宗延、李本固、费必兴等六名汝南籍人,为阻止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冒死进谏,结果被集体罢官,更是一件朝野皆知的大事。

朱翊钧因为宠爱郑贵妃,想改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李宗延等人非要集体跳出来说“废长立幼,非太祖法”,拿太祖压朱翊钧,几乎遭杀身之祸,多亏群臣相救,才得免为庶民。

这段史话,被后世认为是“汝半朝”一说的直接渊源。“汝半朝”一词就出自万历皇帝之口,大意是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

李本固等人倒是乐得清闲,纷纷回到家乡搞创作,李宗延潜心经史之学,还编著了《汝阳志》;李本固编出了汝南第一本方志《汝南志》,另有趣闻野史编入《汝南遗事》,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傅振商也是写写画画,著出《爱鼎堂文集》、《杜诗分类》等流传于世。

十八年后,太子朱常洛即位,立刻下诏为当初为自己代言的“汝半朝”旧臣平反昭雪,众官员被重新起用。自此,明代“汝半朝”有了一个大逆转般的结尾,为汝南人津津乐道,也自然流传得更广了。


王松林


在汝南郡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灿烂、群贤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让天中的后人们自豪,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汝半朝”现象。(其中亦出现西晋“汝半朝 ”时期和明朝”汝半朝“时期。) “汝半朝”起于何时,终于何日?一般的说法都集中在东汉。但仔细想来,它应该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结束于明朝才对。“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来已成定论,只是到了东汉,才更加显赫而已。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其后,郡治虽有变化,但大体都在今天驻马店市一带。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一次在汝南设郡,即汝南郡。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后迁至上蔡岗山、汝南汝阳(今汝南),下辖37县。管辖范围包括今驻马店、信阳、漯河、平顶山、许昌及安徽阜阳等地,成为汉王朝二十三郡之一。汉王朝在夺取政权后,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一系列开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贤臣廉吏,使西汉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而当时汝南郡地处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贯穿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汝南郡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万,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体水平高出全国其他诸郡。因此,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登朝入府,为他人所羡慕。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群贤竞秀,为世人瞩目。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六百石以上职位的就达六十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汝南籍人物

在东汉“汝半朝”时期,汝南籍为官者,有人曾作过统计,除了名扬天下的陈蕃、范滂外,还有许多。如:许靖,汝南平舆人,曾任尚书郎。许邵,当时名士,汝南平舆人。蔡衍,汝南人,官至议郎。陈翔,汝南召陵人,御史中丞。张甫,太尉,光禄勋。郅寿,西平人,官至京兆尹。周防,汝阳人,官至陈留太守。钟兴,汝阳人,官至左中郎将、关内侯。戴凭,平舆人,官至虎贲中郎将。袁良,汝阳人,官至司空,安国亭侯。周嘉,平舆人,官至尚书侍郎。戴尊,慎阳人,官至侍御史。袁京,汝阳人,官至侍中。周畅,汝阳人,官至光禄勋。袁彭,汝阳人,官至光禄勋。周举,汝阳人,官至尚书。何并,平舆人,官至陇西太守。许训,平舆人,官至司徒。许相,平舆人,官至司空。张济,汝阳人,官至尚书。张喜,汝阳人,官至司空。袁原,汝阳人,官至司徒。许敬,平舆人,官至司徒。黄浮,汝阳人,官至东海相。李固,郎陵人,官至太尉。李咸,西平人,官至太尉。袁敞,汝阳人,官至司空。

在以上这么多汝南籍为官者当中,有许多人后来名扬天下,甚至成了左右当朝政治的人物。也有忠直之士,以美名而誉满天下。如何并,其祖父本就是高官。何并自平舆徙平陵后为长陵令,治理县政,路不拾遗。迁陇西太守,后徙颍川。此时,颍川尚书令钟元,有权有势。其弟钟威在颍川借其哥的势力无恶不作,横行乡里。何并到此后,杀钟威于雒阳,并悬其首于闹市,足见何并的忠勇果敢。

还有黄浮。灵帝时,王侯权贵,穷奢极侈,其奴仆出入皆乘牛车。这些王公贵族的姻亲更是鱼肉乡里,祸害百姓。老百姓都对他们恨之入骨,视之为盗贼。当时武原侯徐璜的哥哥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有一次,他想娶曾做过汝南太守的李嵩的女儿为妾,李嵩坚辞不允。徐宣便率一帮打手跑到李家,抓住其家中妇女,戏射杀之。当时黄浮为东海相,听到此事后,愤怒无比,将徐宣家中老少悉数抓去,无论少长悉拷之。黄浮部下皆害怕,请黄浮三思而后行。黄浮说,徐宣国贼,祸害乡民,残杀妇女,不杀怎能平民愤。我今日把他杀了,明天就是被处死,也足以瞑目了。就这样,他把徐宣的罪状一条条弄清公布后,当即将其处死,并暴尸于市,以示百姓。一时间,郡中震栗。 在整个西汉、东汉时期,汝南籍的官员名震朝野。然而,“汝南固多奇士”并不仅仅指那些在朝为官之人。除了那些人之外,还有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者,譬如西汉的桓宽所著《盐铁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也是我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学的。。汝阳人尹更始父子,被称为一代儒学大师,所著《春秋谷粱传章句》以及专著《别录》、《十略》名誉天下。还有平舆人许慎撰《说文解字》15篇,集文字学和古文经学、训古学大成于一体,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

有为官者,更有不愿为官者。在东汉时期,这种风气尤甚,这些奇士视名利为粪土,愿平生仰望山林。其中,平舆人廖扶,汝南人王隽,正阳人戴良,安阳人魏桓最为知名。

廖扶字文起,从小便习遍经书,曾教授百人。其父为北地太守,后因故下狱而死。廖扶亲眼看到父亲为官的结果,叹曰: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遂绝志世外、专精经典。每至岁荒,乃聚谷数千斛,送给宗亲邻里。州郡公府辟召,皆不就。常居住在祖先的墓冢旁,因此大家都叫他“北郭先生”。汝南太守谢焕从前听过他的课,到汝南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送上门人之礼,随后又以学生的名义看望他,都被他谢绝。廖扶活到83岁死,临终又劝告子孙不要为官。

王隽曾是范滂的好朋友,时人评论他外静而内肃。州郡三府曾下令让他为官入仕。他听说后连夜逃跑,隐居武陵,躬身自耕。献帝登基,征其为尚书,他又一次拒绝,直到64岁寿终。

戴良字叔鸾,是戴尊的四世孙。此人从小即有怪才,言语议论常常惊世骇俗。有一次,同乡好友谢季孝问他,你自己看天下谁人能与你相比?戴良答,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与谁偶!郡人举他为孝廉,不就,再拜司空府,他过了一年也没上任。州郡急了,迫他就范。他一边答应,一边同妻子逃入江夏,从此再不回家。

还有魏桓,此人几次被征不应,同乡的朋友都劝他。他说,夫千禄求进,所以行志也。现在后宫宫女有几千名之多,其可损乎?厩里的马匹千万,其可减乎?朝中的奸佞整日围着皇上转,其可除乎?大家都说,不可。魏桓叹了口气说:让我生着去死着归,对各位又有什么好处呢?遂隐身不出。

后人评论汝半朝

有关“汝半朝”现象,后人尤其是天中的专家评论颇多。说此现象绝非偶然。说它是时代的产物。归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辈出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然成风。当地地方官吏大力兴学。像东汉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乡村学校,从外地聘请教授来汝南讲学,寇也亲自到学校教课。继任汝南太守欧阳歙上任后,在郡内兴办专门讲授《尚书》的学校,同样也效仿前任亲自授课。汝南人蔡玄,在家乡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人才向政府推荐,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授予职位。征辟是朝廷下令征召有名望的高士乡贤,直接录用为官,叫征士。此种制度在西汉时期的确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往往被滥用。一些豪族权贵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亲故交,因此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清人顾泰民在游历袁安故里时写诗称:“纵是汝南多月旦,应教此事独推袁。”一方面说“月旦评”推出许多乡贤,另一方面又感叹“月旦评”虽名扬天下,但论起推荐人才却远不及公卿袁氏。不过,说到这,我还想加入一点,“汝半朝”在当时能够出现,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胸怀,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特征。二是无论是先秦的孔子入蔡,还是韩非避难西平,以及后来的郑当、召信臣、邓晨、欧阳歙、鲍昱治汝南,他们把文明的火种播撒天中,与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让天中先贤足不出户便知天下,未及远行便成教化,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诸郡,在天中历史的天空上画出了一道空前绝后的艳丽彩虹。





八月9877


“汝半朝”现象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结束于明朝。指汝南籍官员占据朝野半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汝南郡即现在的驻马店汝南县一带,地处中原腹地,开发较早,经济繁荣。

“汝半朝”的形成一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辈出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然成风。三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人才向政府推荐,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授予职位。明朝时期,汝宁府知府比较重视教育,热心办学,除了乡下办许多学馆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规模较大的书院。仅嘉靖万历皇帝在位的几十年中,汝南考取举人的就有185人,考取进士的有51人,考取贡生、秀才的更多了。

基础坚实,经年累月,结党之风,“汝半朝”的存在就不足为怪了。


一条睡着的鱼


所谓“汝半朝”,就是指身居高官要职的朝廷重臣,一半都来自汝南。

半数可能过于量化,但根据《二十四史》和《重修汝宁府志》记载,东汉中晚期,即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的八十多年(约公元86年至168年),以及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确实出现过这种奇特的现象。

据《后汉书·百官》记载,东汉的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当时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太尉、司空,分掌人事、兵马、水土事。除此之外,不同时期还设有太傅一职,虽是虚职,也极尊崇,位列三公;九卿则包括太常卿、光禄寺卿等,分工很细,包揽从皇帝吃穿到发行货币等国家大事。

而在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汝南人居三公、九卿者甚多,尤其是权力较大的三公,竟有九人之多,包括汝南望族袁安、袁敞、袁汤、袁逢一门四代,以及袁逢的弟弟袁隗,这一大家子不是司空、司徒,就是太尉、太傅;还有许敬、许训、许相一门三代司徒,以及公元165年担任太尉的陈蕃。

引人注意的是,袁逢正是袁绍的父亲,袁门“四世三公”,这样的政治资源给了袁绍莫大的施展空间,所以他能不到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长,后来成为割据一方的雄主。不过,此汝南指的是汝南郡,当时郡治还在平舆,上述牛人籍贯也多不在如今汝南县境。

但即便如此,也相当了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后世分析有三点:

其一,与汝南郡临近都城洛阳,易受政治、文化辐射有关;

其二,东汉的选官制度是推荐制,由于没有统一尺度,多少有些容易“抱团”或者诞出“官二代”、“官三代”,特别是在东汉末年;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汝南郡有重学的传统,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就汝南人与颍川人作比,直言汝南仕优,归于教化。

最后一点,也是与当时汝南郡几位外派来的父母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后汉书·寇恂传》记载,汝南郡首任太守、云台二十八将位列第五的寇恂,虽是行伍出身,却向来好学,一上任就修建乡校,聘请能讲授《左氏春秋》的人教学生徒弟,他也亲自听老师讲学;寇恂的继任者欧阳歙上任后,同样兴学重教,在汝南为政九年,亲自授课,“教授数百人”。寇恂和欧阳歙,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广东人。当然,汝南郡也有教育英才,比如南顿(项城)人蔡玄,他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

明代第二次“汝半朝”,上榜人员则已多是今汝南县境人。由于科举已经成熟,这次挤上“汝半朝”榜单可谓靠的都是实力,基本指望不上父一代。

官职最高的是吏部尚书赵贤和李宗延,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兵部尚书傅振商,都是正二品大员。李本固也得以入围,他担任过太仆少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为正三品。此外,朝中汝南人还有太常寺卿桂有根,大理寺丞彭鲲化,户部主事吴愈,礼部给事中费必兴,御史、太常寺卿羊可立,督查御史门克新等。粗粗算来,正五品以上的就有十人,在朝廷的重要中央部门中,一半以上的主官都出自汝南。

万历年间,12次科举考试中,汝宁府中了31名进士,其中汝阳(汝南)县中了12名。其背后动因,依然是汝南重学之风。明代汝宁府,除在乡下兴办许多学馆以外,仅在府城便建有南湖书院、天中书院等五座书院。学校多,本地录取率自然就高,人才能源源不断地往上走。

从数量上来说,汝南人不可谓不善于做官。翻查两拨“汝半朝”官员的履历,他们倒也不怕丢官,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明万历年间。

比如,袁安少年时家境贫寒而“卧雪苦读不扰民”,为官后不徇私情,与外戚斗争从不让步,忧愤而死;他的儿子袁敞,更是在与外戚邓氏的斗争中被逼自杀。而陈蕃,即便任内多次起落,仍涉险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最终事败而死。

李宗延、李本固、费必兴等六名汝南籍人,为阻止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冒死进谏,结果被集体罢官,更是一件朝野皆知的大事。

朱翊钧因为宠爱郑贵妃,想改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李宗延等人非要集体跳出来说“废长立幼,非太祖法”,拿太祖压朱翊钧,几乎遭杀身之祸,多亏群臣相救,才得免为庶民。

这段史话,被后世认为是“汝半朝”一说的直接渊源。“汝半朝”一词就出自万历皇帝之口,大意是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

李本固等人倒是乐得清闲,纷纷回到家乡搞创作,李宗延潜心经史之学,还编著了《汝阳志》;李本固编出了汝南第一本方志《汝南志》,另有趣闻野史编入《汝南遗事》,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傅振商也是写写画画,著出《爱鼎堂文集》、《杜诗分类》等流传于世。

十八年后,太子朱常洛即位,立刻下诏为当初为自己代言的“汝半朝”旧臣平反昭雪,众官员被重新起用。自此,明代“汝半朝”有了一个大逆转般的结尾,为汝南人津津乐道,也自然流传得更广了。


历史趣观


有关“汝半朝”现象,后人尤其是天中的专家评论颇多。说此现象绝非偶然。说它是时代的产物。

归结起来,原因有三:

一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辈出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然成风。当地地方官吏大力兴学。像东汉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乡村学校,从外地聘请教授来汝南讲学,寇也亲自到学校教课。继任汝南太守欧阳歙上任后,在郡内兴办专门讲授《尚书》的学校,同样也效仿前任亲自授课。汝南人蔡玄,在家乡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人才向政府推荐,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授予职位。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于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万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废长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朝内大臣议论纷纷,认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规。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费必兴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联名,由李本固执笔写了一个奏章,呈与万历皇帝。由于奏章措辞坚硬,语言辛辣,触怒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非要治他们的死罪不可,多亏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贬官为民。他们回到汝南家乡,有的研究经、史、子、集,有的著书立说。李本固编修的《汝南志》书,傅振商写的《爱鼎堂文集》均流传后世。

十八年后,太子即位,下诏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启用,有的官复原职,有的又提升了官职。自此“汝半朝”的传说就流传下来了。





羽清欢


汝半朝

在汝南郡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灿烂、群贤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让天中的后人们自豪,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汝半朝”现象。(其中亦出现西晋“汝半朝 ”时期和明朝”汝半朝“时期。)

“汝半朝”起于何时,终于何日?一般的说法都集中在东汉。但仔细想来,它应该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结束于明朝才对。“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来已成定论,只是到了东汉,才更加显赫而已。

后人评论汝半朝

有关“汝半朝”现象,后人尤其是天中的专家评论颇多。说此现象绝非偶然。说它是时代的产物。归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故人才辈出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汝南郡兴教办学者日益增多,青年学子读书进仕,蔚然成风。当地地方官吏大力兴学。像东汉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乡村学校,从外地聘请教授来汝南讲学,寇也亲自到学校教课。继任汝南太守欧阳歙上任后,在郡内兴办专门讲授《尚书》的学校,同样也效仿前任亲自授课。汝南人蔡玄,在家乡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在汉朝,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人才向政府推荐,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授予职位。征辟是朝廷下令征召有名望的高士乡贤,直接录用为官,叫征士。此种制度在西汉时期的确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往往被滥用。一些豪族权贵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亲故交,因此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清人顾泰民在游历袁安故里时写诗称:“纵是汝南多月旦,应教此事独推袁。”一方面说“月旦评”推出许多乡贤,另一方面又感叹“月旦评”虽名扬天下,但论起推荐人才却远不及公卿袁氏。不过,说到这,我还想加入一点,“汝半朝”在当时能够出现,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胸怀,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特征。二是无论是先秦的孔子入蔡,还是韩非避难西平,以及后来的郑当、召信臣、邓晨、欧阳歙、鲍昱治汝南,他们把文明的火种播撒天中,与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让天中先贤足不出户便知天下,未及远行便成教化,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诸郡,在天中历史的天空上画出了一道空前绝后的艳丽彩虹。

二 ,明朝时期,汝宁府知府(今汝南)比较重视教育,热心办学,除了乡下办许多学馆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规模较大的书院:北书院、南书院、天中书院、南湖书院等。这些学馆、书院,培养造就了很多人才。仅嘉靖万历皇帝在位的几十年中,汝南考取举人的就有185人,考取进士的有51人,考取贡生、秀才的更多了。汝南人进学的多,在外地做官的当然也多。万历朝当时明朝内设六个部,五个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职,掌握实权。其中有吏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工部右侍朗佳有根,礼部侍朗费必兴,太常侍卿羊可立,云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李本固。因为汝南人在朝做官的多,地位又高,颇有“半朝”之势,故人称“汝半朝”。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于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万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废长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朝内大臣议论纷纷,认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规。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费必兴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联名,由李本固执笔写了一个奏章,呈与万历皇帝。由于奏章措辞坚硬,语言辛辣,触怒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非要治他们的死罪不可,多亏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贬官为民。他们回到汝南家乡,有的研究经、史、子、集,有的著书立说。李本固编修的《汝南志》书,傅振商写的《爱鼎堂文集》均流传后世。

十八年后,太子即位,下诏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启用,有的官复原职,有的又提升了官职。自此“汝半朝”的传说就流传下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