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良種並非要求新!

每年春播前夕,都有許多農民朋友四處尋購作物良種,以期秋季有一個好收成。但由於條件限制,許多農民對作物品種瞭解不夠,在品種選擇上很容易走進誤區,給生產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誤區之一:片面求新、求奇。新品種一般是指經過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的多年檢驗,並經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在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表現優異的品種。但在市場上,一些單位和個人往往將剛培育出來、未經區試及生產試驗檢驗的品系就以新品種的名義向農民宣傳,有的甚至將已被淘汰的品系也冠以“新品種”或“奇特”品種大量推銷,結果引種後造成減產或絕產。

對策:購買通過審(認)定的品種。種子主管部門在品種審定、推廣前,都要進行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購買通過審定的品種一般都能保證高產、穩產。對未經審定的品系,只能作為搭配品種試種或示範,絕對不能作為當家品種大面積推廣。對所謂的“奇特品種”,千萬不要購買、引種,因為真正有推廣價值的品種,種子主管部門都會積極主動地予以審(認)定;至於一些廣告宣傳中稱某品種已經某科研單位(或專家)鑑定或認定,也不能作為推廣的依據,只有各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認)定才是唯一合法的審(認)定。

誤區之二:不看適應範圍,盲目追求高產品種。高產品種一般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但並不是說種植高產品種作物就一定能高產。因為作物品種都具有地域性,外地的好品種不一定適應本地的種植條件。

對策:根據當地生產生態條件,嚴格審查品種的適應範圍。每年春播前,農業部門都要通過報刊等新聞媒體公開推薦一批作物良種,供各地選用,生產上可根據品種介紹“按圖索驥”;而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和個人在推介品種時,往往只講推廣,不講適應範圍,甚至稱“不擇氣候、不擇土壤”,這是違背科學規律的,切勿輕信。另外,引進外地品種時,要堅持先試驗、後推廣,以免造成的損失。

誤區之三:不看地力條件,片面追求高肥水品種。每個品種都有其適應的地力水平,高肥水品種只有種在高肥水地塊才能發揮其增產潛力;如果在中低產田種植,往往表現早衰,產量低而不穩。同樣,中低肥水品種種在高肥水地塊,因其增產潛力有限,往往發生倒伏現象,產量也上不去。

對策:根據地力條件,選用與產量水平相適應的品種。在考察品種的產量水平時,要以種子主管部門發佈的品種介紹為依據,不能聽信非種子主管部門的片面宣傳。

誤區之四:只看產量,不看品質。不少農民朋友在選擇作物品種時,往往只看產量水平,不看品質指標,到頭來增產不增收。

對策:根據種子主管部門的推薦。綜合考慮地力條件、產量水平和籽粒品質,選用產量高、品質好的作物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