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馬上上一年級了,送去好點封閉式學校住宿,還是去普通的不住宿學校好呢?為什麼?

手機用戶55943178535


不是萬不得已,我建議還是不要過早讓孩子寄宿,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家庭的溫暖,他還沒有做好準備獨立生活。比較好的寄宿時間是初中,那個時候的孩子渴望獨立,剛好可以到學校去體驗。但是如果家庭無法提供好的教育環境給孩子,那麼送去寄宿學校也是一種選擇。


我自己是小學四年級開始寄宿的,那時候是覺得特別好玩。因為是農村的孩子,學校離家也很近,但是覺得在學校吃飯睡覺很有意思,所以愛上了寄宿。

但是那時候的寄宿主要是玩,學習壓力不大。現在的寄宿學校管理上會比較嚴格,孩子心理壓力相對會比較大一些。

在給孩子去寄宿之前,家長需要和孩子商量一下。這麼小的孩子離開家,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如果孩子能夠接受,或者說反抗情緒不是那麼強,那麼試試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孩子特別抗拒,那麼家長儘量還是不要強行讓孩子寄宿。


從小寄宿的孩子,有些特別獨立,性格特別好;有些則變得很糟糕。

這兩類孩子我都見過,所以還是得針對自己的孩子做分析:

第一個例子,我太太的領導,因為工作在外地,孩子獨自在杭州上學。所以不得已從小就寄宿了,這個男孩由此變得很獨立,而且樂於幫助別人。這個性格在後來對他幫助很大,他前幾年去了香港大學唸書,非常的棒!他爸爸回憶起這段時光,印象中比較深的一件事情是孩子特別懂得體貼別人。如果有同學到家裡來,他會特別叮囑爸爸不能問同學的學習,因為他知道有些同學成績不是很好,被問到學習可能會心理有點難受。


第二個例子是一個女孩,家裡面很有錢。爸媽因為做生意的緣故,從小把她放到寄宿學校。等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媽媽開始陪讀。但是這個孩子卻沒有培養出好的性格和習慣。她有點固執,同時也缺乏對父母應有的尊重。等到初中的時候,孩子變得很叛逆,爸爸媽媽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給孩子改名,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


所以說,寄宿只是一個方式,孩子脫離了我們的視線,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我們是無法把控的。如果有可能,儘量把孩子留在身邊。但是如果家長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很好的影響孩子,那麼送到一個心儀的寄宿學校也是可以考慮的。但是要記得,這樣的孩子回到家更需要你的關愛,你得多和孩子談心,拉近彼此的距離。

特別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要為了補償孩子而給孩子太多物質方面的東西,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不良習慣!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普通的不住宿的學校。

我是從這幾方面考慮的:

1.孩子太小,照顧不好自己

上小學的孩子差不多都是6歲,6歲的孩子在家可能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何況在幼兒園還有生活老師在照看,這一下子讓孩子住宿,不論孩子能否接受,反正我是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

2.剛上學,學習出現問題怎麼辦

我知道有一個孩子今年上的封閉式學校,他是父母都比較忙,沒空照顧孩子,孩子老師和孩子家長說孩子學習有點吃力,很多方面有問題,但是因為住校沒空自己輔導,好不容易等到星期天了,又是各有各的事。

我教的是低年級,不少剛開始上學的孩子容易出現問題,不想上學,上學的時候在學校門口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如果不能及時幫助孩子,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是有影響的。

3.親情的問題

一個6歲的孩子住校一週,不論學校環境如何,孩子都是會想家的,6歲的孩子應該沒有幾個不想家的吧,而且6歲的孩子很多事情是處理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孩子親情的缺失,進而缺乏安全感,這個是我作為家長最不想看到的。

4.我見過的讓孩子一年級就住校的是這些情況

父母很忙的,經常不能按時接送孩子的,上幼兒園就經常不能按時接送的;

當地缺失沒有好的小學的,只能讓學生住校的;

自己輔導不了孩子作業的;

如果不是這幾種情況儘量不要讓孩子從一年級就住校吧,除非是這個住宿學校特別的好,那就另當別論了。

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讓孩子上住宿學校的,不是因為我溺愛孩子,是我想陪伴孩子成長。


然規教育說


我態度很明確:不去寄宿學校!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太可憐了!(這個態度會不會招罵?)

有一次我去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習,正趕上家長接待日(兩週一休,中間有一下午的家長接待),在校門口的小廣場上一輛黑色的轎車正在緩慢的滑行著,後面有個小男孩(也就一年級)正一邊哭著一邊喊“媽媽,別走……”。可能看著小男孩馬上就要追上了,車也停下來了,下來的可能是男孩的媽媽,抱著小男孩一會,接著後面跑過來一位小女孩,看樣子比小男孩大點,應該是姐姐。等小女孩拉著弟弟的手時,媽媽又上車了,結果小男孩使勁扒著車門,哭喊著,姐姐根本拉不住,其實姐姐也在哭,更可能是姐姐來的早,知道哭喊也沒有用,只是默默的流著淚!每當想起這個畫面我都要流淚,現在先容我哭一會兒!


我們學校是寄宿制初中學校。作為班主任我每晚都去查宿舍,瞭解一下學生的休息情況。有一次我去查宿舍時有位男生正洗腳,我發現他把腳放到水盆中就立馬拿出來,然後再慢慢放進去,如此反覆,我認為是水太燙了,仔細觀察沒冒熱氣,他用的就是冷水!這麼大冷的天,用熱水燙燙腳上床睡覺還不一定捂熱被窩呢,更何況是冷水,當時我沒說話就走了,其實我也說不出話了,我已經哭的稀里嘩啦了,住校的學生太可憐了!第二天我就在班級規定:誰再敢用冷水洗腳,不管什麼原因,按照最嚴重的違反班規處理,絕不輕饒!宿舍長是第一責任人!


我們學校是一個星期上五天回家一趟,好多同學在這五天內不解大便,每個星期回家解一次!

……

這些是我看到的情況,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更多。所以家長朋友們,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就請盡我們最大的努力陪伴孩子吧!人生苦短,陪孩子一起度過的時光更短,等孩子長大了,相見孩子一面還得申請呢!

後記:現在學區房為什麼這麼貴?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是多麼重要!所以即便上普通的學校也不要上好的寄宿學校!


平衡一樣


如果題主真的愛孩子,真的為了孩子好,聽我一句勸,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儘量別把他送去封閉式學校住宿。學校再好也不要,把孩子送去普通的不住宿的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好。

下面我先給你講個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然後再來告訴你為什麼。

我大學同學琪是個品學兼優的學霸,但她令人奇怪的地方是,節假日同學們都會趕著回家見父母,她卻不。除了春節,她幾乎不怎麼回家。後來熟了才知道,她從小學一年級就被父母送去封閉式學校住宿,那個時候生病了,被同學欺負了,都只能一個人面對。
她整個童年成長期,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很少,沒有太多溫馨的親子間記憶,導致她在心裡上與父母總有距離感。她說她從小就有一個認知,父母愛工作甚過愛自己。哪怕父母說是為了給她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資源,所以才那麼拼命工作的。可是,她不理解,為什麼父母口上說愛她,卻不給她真正需要的陪伴和愛?
後來進入青春期,因為在家裡尋求不到愛和關注,所以她早戀了。父母知道後,自然極力反對。那個時候,他們本來就有點疏離的關係更是一落千丈。
在吵架中,她傾吐了多年來遠離父母身邊成長所承受的心理傷害,父母充滿了愧疚和悔恨。所以,她初三那年,媽媽果斷辭職進行陪讀,希望進行彌補。
雖然她心裡感到欣慰,但是內心裡卻知道,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不在身邊。現在的她早就不需要了。可是為了不讓父母太傷心,她還是配合著接收父母給予的陪伴彌補。

高中,她考上了重點高中,又需要住宿。這也就意味著,父母還想給予的陪伴彌補,現實裡不允許。錯過了就是錯過了,自己不好好珍惜孩子的成長,怪誰呢?
之後,她一個月回一次家。父母都很慎重地接待她,也很耐心地對她。可是她很不舒服。她認為一個正常的親子關係不應該這樣,不應該父母對子女充滿了討好。可是她也知道,沒辦法改變,因為從她小學一年級被送去住宿,遠離父母,就決定了今天會是這個結局。
後來上了大學,她就儘量找藉口不回家。事實上,她也不知道什麼是家,她從小感受到的家的溫暖太少了。

看了我同學的案例,是不是有些唏噓不已?

為什麼我不建議題主把孩子送去封閉式寄宿學校,而是選擇普通的不住宿學校?

①教育心理學上強調,1-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的黃金有效期,錯過這個時期,往往就很難再和孩子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②如果孩子天生有反骨,在青春期突然叛逆,那麼錯過孩子童年期的陪伴,父母幾乎是沒有話語權的,越是管教,孩子越是叛逆得厲害。彼此之間只會越來越遠。

③6-12歲的孩子,無論生理和心理都還很依賴父母,他們沒有父母在身邊做引導教育,哪怕成績優異,很多時候,他們內心是很沒有安全感、很缺失底氣的。特別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他內心會非常孤獨無助。

④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孩子是自己同意去寄宿學校的。那你要知道孩子內心就算不想去,他也會答應,比如我同學琪。他們不敢拒絕父母,是擔心父母責怪他們不懂事、不聽話。所以家長一定要考慮這一層面。

總之,把孩子送去封閉式寄宿學校是弊大於利,我個人是不建議家長這麼選擇的。如果真的愛孩子,為了孩子好,那麼在孩子12週歲之前,請把他留在身邊學習成長。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以及中小學教育。如果你有什麼疑惑,可以關注我,也可以私信我諮詢。


星主說教育


我不贊成:剛上一年級的孩子,選擇封閉式的寄宿學校進行就讀。



寄宿制學校開學第一週

我有一位親戚,在一所寄宿制小學做生活老師。每當與她聊天兒的時候,她說的最多的是最頭疼,每年9月份的開學。她所在的學校每年9月份一年級招生一般在六個班左右,全部實行的是封閉式寄宿管理,六個班配有三名生活老師。

家長可能由於工作或者生意比較忙,每時間照顧孩子。在孩子學校選擇上,選擇了住宿學、生活一條龍服務的寄宿制學校,減輕自己負擔,而且覺得這樣的學校有利於孩子的學習生活,有專人來管理,有利於孩子的學習。

朋友告訴我,開學第一週熄燈以後,其實,整個宿舍整層樓可能哭成一片。有想媽媽的,有說老師,我害怕你要抱著我睡覺的。還有哭著要回家的。還告訴我,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晚上尿床,在微信留言中叮囑生活老師,每晚記著給孩子要換尿不溼等等這一系列亂象,啼笑皆非的同時,也感覺到孩子們確實很無辜很可憐。



六歲左右孩子可能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不能完全達到常人的要求,有些孩子不會穿鞋,不會穿襪子,更不能提去整理床鋪,有些孩子連簡單的刷牙,可能也得磨蹭上十幾分鍾,還有些孩子上廁所壓根兒不會擦屁股。有一些家長可能對孩子開學第一週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比較關心,覺得孩子可能離。或多或少有一些不適,應經常保持打電話跟孩子聯繫,還有的家長可能第一週,天天往學校跑,幫助老師來讓孩子適應學校的生活。

我不贊成孩子一年級上寄宿制學校的原因

我之所以不贊成教一年級的孩子送入全封閉式的寄宿制學校,根本原因在於孩子只有六歲,生活、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家長將這一最佳期責任包袱甩給了學校,這是對孩子,對家庭的不負責任。我寄宿制學校,除了科任老師之外,他的生活老師數量是有限的,可能對每個孩子的關心照顧不如家長細緻入微。孩子有些,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可能生活老師數量有限,學生人數比較多,無暇顧及,慢慢的會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有的孩子可能對父母將自己送入寄宿制學校,產生諸多的不理解容易產生孤僻、冷漠、自閉等不良心理狀況,更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可能在這類學校不能得到長足的養成,反而會適得其反。

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大有不同,有些孩子的個人衛生習慣也隨著家庭環境不同,可能或多或少的會帶到學校來,這樣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們家長應該樹立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理念,而不是花錢做甩手掌櫃的,將孩子託給學校,交給給老師。一週或者兩週孩子才能回家一次,這樣漸漸地跟孩子會產生隔閡,讓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家長因為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可能見面之後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與家長的疏遠。在我周圍也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在寄宿制學校長大,到了中學以後,很多家長覺得他力不從心,孩子不聽話,讓他感到無能為力等等現象,都說明了從小將孩子放到寄宿制學校,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如果家長確確實實因為自身原因不能親自陪伴孩子學習,我覺得選擇學校的話不一定要去寄宿制,可以選擇離家相對近的私立學校,中午在學校可以午休。其他時間在家,這樣也比全封閉寄宿的學校好一些。



結束語:最後將我近期在網上看到到的一段話與所有的家長共勉: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也許你辛辛苦苦掙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孩子教育的實效性太短,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孩子優秀了,你留錢做什麼用?孩子不成器了,你再有錢又能怎麼樣呢?(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聯繫刪除)


匯智坊


封閉學校,有文化課老師,有生活老師,學生從早晨開始,生活學習都很有規律。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培養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但是我在封閉學校待過,學校老師管的再好,再細!孩子離開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在愛上缺失,孩子心靈上的創傷無法彌補!

我覺得如果家長不是做生意的,有精力帶孩子,還是去不封閉的學校吧!爸爸媽媽要在家裡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語文萍


1、普通的不住宿學校屬於公立學校,現在公立學校都嚴格遵循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在學校上學不用交學費,特別是經濟不太寬裕的家庭,孩子在這裡上可以節約一筆費用,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私立學校是封閉式寄宿學校,每年的學費昂貴,無疑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2、一年級孩子年齡較小,自理能力差。在封閉式學校住宿,即是有生活老師照顧,他能像家長照顧的那麼周到嗎?孩子年齡小,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會產生孤獨、焦慮情緒,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在普通的不住宿學校上學,孩子每天都能和家長在一起,有利於培養親子關係。孩子剛上學,如果有什麼困惑、不適應等問題,家長能及時地發現,並給於孩子以幫助。

3、一年級孩子年齡小,孩子剛上學,在學習上如果有困難,家長就可以及時地輔導孩子,幫助孩子,使孩子度過學習上的難關,對學習產生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封閉式學校住宿,如果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老師不可能做到一對一輔導,孩子不會或不敢問老師,天長日久堆積下來,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怎麼辦?

當然,去哪裡上學,主要取決於家庭和孩子本身,如果家長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樂於去封閉式學校住宿,那也是可以去的,但卻失去了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


憶夢月華


建議讓孩子就讀不封閉的學校進行走讀為好。這是因為:

首先,走讀有助於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因為孩子每天放學要回家,需要在家裡完成寫作業、預習、複習、背誦課文、記憶單詞等工作,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和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以便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而將孩子送在封閉式學校裡,你無法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和管理,只能聽之任之。

當你發現問題的時候,孩子已經沒法糾正了。而且,因為孩子仍然處於封閉中,你會有力也使不上。

第二,走讀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低年級的孩子正是淘氣的時候,在家裡想怎麼淘就怎麼淘,反正,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寵著。但是,在學校裡就不可能這樣了。宿管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聽話,只能用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如果對他們好一點,孩子們可能一夜也不睡。所以,宿管老師往往只能黑著臉管理住宿的學生。對於不睡覺的,說話的學生,不可能給你留情面的。

網上曝光一些幼兒園阿姨虐待孩子的事情,我們在控訴這些人喪心病狂之外,我們也得想一想她們為什麼會喪心病狂。那是因為,這些孩子真的不是那麼好管理的。

不用說小學,就是初中或者高中,班主任老師在學生面前也只能是繃著臉,稍微給點陽光,就都坐不住了。

所以,在寄宿制封閉式學校裡,孩子會在一種冷冰冰的狀態中度過他們剩餘的童年生活,給幼小心靈造成的傷害會很難恢復的。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性格容易扭曲,三觀很難端正。

第三,走讀可以有效避免孩子被一些壞孩子帶壞

三人一群,五人一夥。幾十或者幾百人長期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小社會。一些不愛學習的,力氣大的,膽子大的,往往會成為頭目,幾個壞孩子會成為他的左右。如果你的孩子比較貪玩,不太愛學習,很有可能會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之中。

這些封閉式學校的孩子,往往是家長管不了的,希望學校能夠給管一管,自己能管了的,誰會把管好孩子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呢?一些壞孩子,往往在老師面前很乖的,但是,當老師不在跟前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耍壞。

家長有一點必須搞明白,那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了,那麼,誰都管不了。千萬不要妄想著把自己管不了的孩子推給別人,那隻能是掩耳盜鈴,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更難管理了。


愛河北人


一年級的孩子就去住宿,他能獨立嗎?我建議不去封閉式!無法想象,一年級的孩子去讀封閉式學校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用“災難”來形容!

孩子能獨立生活嗎?

現在學校一年級,二年級的孩子放學,上學都是需要家長送的,不是太嬌氣,而是因為孩子還太小了,需要照顧呀!

一年級的孩子,才從幼兒園裡面蹦噠出來,他們懂什麼?能自己穿衣嗎?能自己刷牙嗎?能自己洗衣服嗎?能自己洗碗嗎?能自己洗頭嗎?能保證不尿床嗎?自己知道換衣服嗎?這些都是得打個問號的!有的人這樣說,不是有老師嗎?我想請問下老師是保姆嗎?

送孩子去讀住校,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那就是尿床!嘿嘿沒,我勇敢的承認,我三年級有時候都在尿床,何況是幼兒班畢業的娃娃呀。你去問他你經常尿床嗎?每個小可愛都會靦腆的點點頭!孩子去住宿,請問尿床了怎麼辦?就那樣住著嗎,這誰受得了,而且尿床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我當初尿床了都是悄悄忍著的,不會告訴媽媽,我想更不敢告訴老師了吧!

一年級就去讀寄宿制。並不會讓你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變強,只會讓你的孩子生活方面變得更邋遢,更糟糕,特別是女孩子。

孩子能遠離親情嗎?

千萬別把你的孩子過早的送去讀寄宿制,誰家的孩子不是心頭肉,誰捨得?我想這是心有多硬,才一年級就把孩子送去封閉式的學校!我才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初一呢?嚇一跳居然是一年級!請問下這種一年級封閉式學校存在嗎?

從心理學來講,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發展的關鍵期!是心理能否正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這個時候的孩子依賴性是比較強的,常常遇到問題,是需要大人來引導,幫孩子樹立正確觀念的,什麼是錯,什麼是對,他們都是一篇空白的,錯過了這麼一段關鍵時刻,當心後悔終身。

生活老師能照顧周到嗎?

在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全都上陣都不一定能搞定小娃娃的一切事情,你指望把這個交給生活老師,生活老師不可能是一對一撒,一個生活老師最起碼面對的是十幾個娃娃,所以我覺得生活老師並不能照顧好孩子!他們能做的有限!讓你去做,你有自信能把5個孩子帶好嗎?

其他

現在初中高中的孩子去讀寄宿制學校,都容易出問題,何況是一年級呀!有人欺負,孩子找誰去?不開心了,找誰去?本應該是培養親情的時候,您把孩子送進封閉式學校,可悲!


結語:強烈反對把孩子送去讀封閉式的寄宿制學校,還是一年級!為了您的孩子,不管有多忙,請抽出時間來陪您的孩子,你重要的不是錢,您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長,您的拼搏都是為了孩子能更好!


爸爸,媽媽我不要離開你!您家的孩子需要細心呵護!


小向老師呀


我認為當然是普通不寄宿的學校。

養孩子的確是一個慢慢成長為越來越獨立,與家長慢慢分離的過程。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出生,然後是孩子斷奶,送進幼兒園,再到上小學,是骨肉分離,離開媽媽的懷抱,越來越遠,這種成長是一個慢慢的過程,也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幹嘛要一下把一個年僅六歲的孩子一下推的這麼遠呢?

住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一下離開爸爸媽媽,每天孩子的心情及孩子的變化情況不能及時的瞭解,這給孩子的感覺會是趕快讓他離開家,從心裡上先給您和孩子之間設了一道障礙。

六歲,還是一個可以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齡,幹嘛急於讓他獨立呢?好的習慣來自於建立在父母愛的基礎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種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缺少愛的陪伴的成長,雖然能學會獨立,學會自立,但親情是疏遠,也潛藏著很多心理的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暴露出來。

所以說,想讓孩子成長的獨立自強,花錢圖省心省事,就怕結果未必讓您真的能省心。作為父母應該承擔起教育的義務,首先做一個勇於擔當這份責任的家長,愛孩子,健康的身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不缺愛的孩子,也是其它方面良好發展的基礎。這樣的孩子,習慣也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