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为何都拉着王板儿?

缗城一树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为何都拉着王板儿?在我看来,这里面一共有三大原因。

板儿是叩开荣国府大门的敲门砖,是通往荣国府内部的桥梁

可能有人没看过《红楼梦》这本书,但是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其实刘姥姥本人和贾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真正和贾家能攀上关系的,是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按辈分排起来,王狗儿的儿子、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是王熙凤的远房侄儿。



王狗儿家和王熙凤家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亲戚。只不过当年王狗儿家祖上贪图王熙凤家祖上的权势,连了宗、认的亲戚,本来就不是走得很近。到了后来,王狗儿家越过越穷,最后直接务农为生,两家就更没什么往来了。

眼下王狗儿家到了年关,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这才穷急生变,想到去贾府打秋风;可是这么多年两家都彼此不来往了,突然没有任何名目地上门去,本就突兀;更何况刘姥姥本人与贾家更无瓜葛,带上板儿,等同于将两家多年不来往产生的间隙上架上了一座桥梁,重新搭上王家这门亲戚。因此,板儿在刘姥姥进荣国府这件事情上起着敲门砖和桥梁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刘姥姥虽不识字,人情上却甚是通达。



博取更多同情,增加成功几率;

前文说过,刘姥姥去荣国府是去打秋风的,是冲着银子去的。可是两家久不来往,人家认不认你这门穷亲戚都难说,还能指望人家给你钱?

因此,刘姥姥只能厚着一张老脸(我很同情她,但更多的是敬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见到了真佛——荣国府的现任管家王熙凤。寒暄两句后,怎样才能张口提钱的事情呢?

刘姥姥的老脸红了又红,终于还是忍着羞耻将自己的来意说了出来,并顺势推了一把板儿,说道:

“你爹在 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煞事的?只顾吃果子!”

这么一推一说,既是稍微解了一下自己的难为情,又希图博得王熙凤更多的同情,这也是刘姥姥的老辣之处。



为日后刘姥姥报恩救巧姐埋下伏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已是熟门熟路,看似板儿已是多余之人,但是为何板儿又出现在了荣国府呢?曹公的笔下向来没有闲笔,喜欢打埋伏的作者其实另有一番安排。

这一趟进荣国府,刘姥姥得到了贾母的招待。席间却有一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玩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 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大姐儿便要。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 人忙把柚子给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他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 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 就不要佛手了。

这一段里,忽然出现了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也就是后来的巧姐与板儿的交集。众人喝酒吃点心,为何莫名其妙要花费笔墨在这两个不知世事的小孩儿身上呢?



如果结合《红楼梦》中巧姐的画与判词来看,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画里的美人自然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而判词,说的明白,贾府被抄后,巧姐被刘氏所救。这个刘氏,自然是刘姥姥。是她,不忘当年凤姐的恩惠,救下了巧姐,将她安置在乡间生活。

那么板儿会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儿时两人那短短的一段因缘,会给成年后的巧姐和板儿带来什么曲折的故事吗?

一切留待后人猜谜吧!

创作不易,码字更是眼酸脖子疼。如果朋友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加关注,点赞、评论,多谢了!🙏🙏🙏


醉吟扶夷


刘姥姥与王家也有些瓜葛,二十年前,她到过王夫人的娘家,当时还是王夫人接待的,因此刘姥姥认识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后来二十多年没有见面。如今刘姥姥要上门找王夫人,而且是去王夫人婆家打秋风,她心底里是有些畏惧的,但是为了全家能过上年,她豁出去了。

刘姥姥拉着外孙子板儿有2个目的。还结成一桩意外的姻缘。

第一,为了让人同情。

前几年听说,有的人拐骗小孩上街替他们要钱,利用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心,而挣钱。刘姥姥拉着外孙子也有这个目的。一老一幼穿戴很破旧,站在那里,不用说话,人们就会心生同情。大门口的老家人,就是看着这一老一少不容易,才告诉刘姥姥去后门找周瑞家的。

小孩子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而这正是到公侯家说需要的。在大姐的房里。

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盘碗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

一个穷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吃惯了鸡鸭鱼肉,都腻烦了的人,突然发现这个孩子连剩饭剩菜都吵着要吃,显然是没有吃过,谁都会可怜这个孩子。

周瑞家的再三跟刘姥姥说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给刘姥姥。刘姥姥会意,红着脸,指着板儿说事,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有一颗玲玲剔透心肝的王熙凤,当然明白刘姥姥的意思,阻止她说下去。于是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之前还请刘姥姥吃了一顿饭。客客气气地把刘姥姥送走了。

第二,刘姥姥领着外孙子板儿是为了缓解尴尬和紧张的气氛。

刘姥姥头一次进荣国府,心里也是胆突突的,有一个外孙子壮胆,心里稍微有些安慰。当刘姥姥不好意思开口向王熙凤求助时,她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导你了?打发咱们作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缓解一下自己求人的尴尬和紧张的气氛。

刘姥姥带着板儿进大观园与巧姐结成了香圆之姻。

刘姥姥和狗儿都没有想到,刘姥姥带着板儿进大观园竟然结成了一段香圆之姻。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和板儿就到了巧姐的房里,那时她还叫大姐儿。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在探春的房里,板儿要佛手玩,大姐儿抱着个柚子,看佛手好玩,也要佛手。丫头们就用大姐儿的柚子换下了板儿的佛手。这就是香圆之姻。

刘姥姥临回家前,王熙凤和刘姥姥有一段推心置腹的谈话。王熙凤告诉刘姥姥,大姐经常生病,而且生日还不好,是七月初七出生。并且请求刘姥姥给孩子取个名字。于是刘姥姥给孩子取了个“巧”字,希望孩子遇难成祥。

贾府被抄家后,巧姐被舅舅和哥哥卖到妓院。刘姥姥倾全家之力,救下了巧姐,并且让板儿娶了巧姐为妻,香圆之姻成为了现实。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刘姥姥两进荣国府,为何要带着板儿,那我们来看看刘姥姥,板儿与荣国府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可以两次到这里来打抽丰讨银钱度日呢?

打抽丰的背景

这板儿姓王,父亲叫作王狗儿,狗儿的祖父曾经与荣国府王夫人的父亲同日为官,互相认识,那狗儿的祖父贪图金陵王家的势力,便上赶着连了宗,作亲戚来往,后因势败,家业便萧条起来,狗儿的父亲,祖父均已亡故,所以近几年不曾与王家走动。而这位刘姥姥却是狗儿的岳母,因为是个寡妇,狗儿家里有两姊弟需要看顾,便将她接来家里一起生活,刘姥姥因见家贫,便给狗儿出谋划策,叫他来找荣国府的王夫人走走路子,可那狗儿脸软嘴硬,不会这些交际往来的套路,反而央求他岳母走这一趟,因为前几年两家火热之时,刘姥姥也见过王夫人,且对她印象不错,便应了下来,所以,便有了后来两进荣国府的热闹事。



至于她为什么每次都带着板儿,这可大有深意,刘姥姥可以金银钱米,绫罗绸缎的满载而归,全指着板儿这眼“活泉”呢!为何这样讲?

一.板儿是活证

我们想想王夫人肯两次接济刘姥姥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两个王家祖上的情分,那王夫人赠予的是王家,不是刘家,如果刘姥姥单枪匹马地独身前往,谁知道这老妇人是想拿着银钱跟谁去过活啊!就算刘姥姥一张嘴能说会道可以代表她女婿前来求求恩典,又有什么可以证明她是真的和女婿女儿生活在一起,拿了这项救济不是自己私吞去了,即使王夫人与刘姥姥是旧相识,而且也相信她的为人,恐怕也不好就此救助她,当家之人需要严而且明,处事不公,行事不明何以管理一家大小,还记得探春当家时,没有错处,那些下人还算计着找茬让她难堪呢!如果做事没有纲纪,管理没有标准,一则惹人耻笑,二则助长歪风,所以如果她不明不白地让刘姥姥框去了许多银钱,后人以此为例,不就成了漏洞了,所以为了清白,这里就体现板儿的作用了,板儿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小说里描绘的很经典,那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一见到那孩子就认得是板儿。所以,刘姥姥那抽丰可以打的成功,全靠板儿这“活证”了。



二.孩子是筹码

板儿的玄机除了他是王家的后人,还有一个比他父亲王狗儿更有利的条件,因为他还是个孩童。此话怎讲,插一段故事,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奶带着去异地的亲友家里讨要借款,小时候不理解,现在想想就明白了,孩子是最好的调和剂,再怎么尴尬,矛盾的事情当着孩子的孩子面也得压下几分。中华民族讲的就是尊老爱幼,怜老续贫是美德,所以我们都是见到老,幼,行事说话多少会软一些,让一些,即便脾气性格坏的人面对老弱也多数会谦恭有礼,如此看来,那刘姥姥带着板儿来荣府,这一老一小倒比他父亲王狗儿亲自来有利形势多一些。所以,从此处看来,孩子是反而是一种有利的筹码。



有雪片片57321



刘姥姥一共带着板儿去了两次荣国府。

首先,板儿是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敲门砖。

因为刘姥姥和荣国府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板儿的祖上和王夫人连过宗,所以也算是稍微有点儿关系。

如果刘姥姥自己去找王夫人是没有道理,人家完全没有接待她的必要,或者说也不用理她。刘姥姥心知肚明,也很有自知之明。

书中写道:

刘姥姥道:“嗳哟,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虽然板儿这个亲戚确实有点太遥远了,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只要王夫人依然是怜老惜贫的话就会接见板儿。

狗儿笑道:“不妨,我教你老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小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桩事,我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拿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说句难听话,刘姥姥带着板儿上荣国府,基本上和要饭的差不多,而要饭的人总要是老的老小的小,才会引起别人同情心,才有可能施舍他们钱。

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去要饭,别人肯定首先会想他一定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所以打心眼儿里不想给他钱物。

所以刘姥姥带着板儿去荣国府打秋风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第二,刘姥姥带着板儿去荣国府,万一遇到有些话不好说,有些情况很尴尬,就可以拿板儿当幌子就可以遮掩过去,或者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这在书中有很明显的表现。

这里刘姥姥心身方安,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导你了?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我们看,当时刘姥姥真的是不好意思张口自己这把年纪去讨要东西呢,所以赶紧把板儿拉出来,也算是给自己留点儿尊严。

我觉得文中有一个词作者用的非常好,虽然后文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中,我们感觉她是一个会来事儿,会奉承巴结人的人,但实际上她也是有自尊心的。

是哪一个词呢?就是“忍耻”。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简单的一个词,写出了刘姥姥多少的凄凉!

有人说刘姥姥之所以带板儿去荣国府,是为了后文他和巧姐的姻缘伏线,我觉得是作者的事,和刘姥姥没有任何关系。

就算刘姥姥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太太,但是打死她,她也不敢有这种非分之想!


凡眼看红楼


刘姥姥带着王板儿,是有多方面作用的。

一、老人家带孙子走亲戚,关键时刻可以做道具。

带板儿去荣府是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提出来的:“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

想象一下,一位老人家,带了一个小孙子出门,就完全可以见机行事了,若别人能够顺遂自己的意思呢,正好,若不成,就当带孩子来走个亲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键时刻就不会显得尴尬了。

试想一下,如果刘姥姥独自一人去荣府,开门见山就说自己来求援的,若是遭拒,碰了一鼻子灰,那将是多尴尬呀。

二、板儿出场,是伏了将来与巧姐儿一笔。

如果说板儿第一次进贾府只是刘姥姥的道具,第二次进贾府则与巧姐儿有了缘份,一个柚子一个佛手的互换,暗示着这两个人将来可能会有机缘,因为柚子又叫香橼,而两个人互换,为将来埋下伏笔。

虽然后续书作者将巧姐儿嫁给了周财主的公子,这显然跟曹公在判词里说的不一样:后面又是一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后续书作者之所以将巧姐儿写成嫁给周财主家,可能有他的考量。在作者眼里,觉得刘姥姥救巧姐是不为回报的,为显然刘姥姥的高尚,所以不能将巧姐儿嫁给板儿,那样似乎有趁人之危之嫌。嫁给家境比王家更好的周家,似乎才对得起凤姐和巧姐儿。其实,他忽略了作者提前给板儿和巧姐安排的缘份。

三、带板儿进城也是让他见世面。

京城是个繁华地,如果刘姥姥不是要出门求援,可能有的乡下人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这种现象在以前是很普遍的。我老家邻居的那位奶奶就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现在,刘姥姥有机会要出远门了,把自己的小外孙子带出门见个世面,不也是不错的安排。要知道,王家祖上也曾经风光过的,不管是刘姥姥还是王板儿都应该还是有眼光的。只不过是因为眼下他们太穷了,无以为生,所以只能窝在家里,一旦得着机会出来,那自然要出门见识见识。这应该是刘姥姥上贾府求援的副产品,顺带。

这也恰恰从侧面证明,刘姥姥虽是个乡下婆子,却也是见过世面的,有远见的。

另外,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因为增加了板儿,在刘姥姥跟周瑞家的和王熙凤说事的时候,都有了更生动的场景,不至于尴尬。如果说一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它的骨架,那么小说是需要次要人物来丰富血肉的。


苏小妮


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带着外孙板儿,应该有三个原因,如下:

一、带着孩子更能激起别人的同情心。

刘姥姥来贾府的目的不是来旅游的,也不是来走亲访友的,而是来讨活路的。

现在一些乞讨的人,也总是带着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会激起别人的同情心,尤其是陌生人。

刘姥姥与贾府也是属于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关系太远了,如果不是周瑞家的帮忙引荐,估计刘姥姥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打秋风了。

可见,刘姥姥带着孩子也是为了博得同情。

二、作者“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伏笔安排。

刘姥姥带板儿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有特殊的意义。第一次是借板儿博同情,刘姥姥在王熙凤面前呵斥板儿的话,足以说明这些。

第二次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是这一次,板儿与巧姐互换了玩具,脂批说小儿姻缘留下伏笔,可见后四十回中,巧姐的结局应该是经历磨难后嫁给了板儿。

第三次是贾府出事后,刘姥姥带板儿到狱神庙看望贾家的人,从王熙凤嘴里知道巧姐的被卖。才有第四次板儿陪刘姥姥救巧姐的戏。

三、孩子也是大人掩饰尴尬的陪衬。

如果刘姥姥不带板儿,而是自己去贾府,要钱的时候,万一遇到拒绝,自己很尴尬。

带着板儿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尴尬也好借孩子掩饰。





红学爱好者萧梦


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都带着外孙子板儿,为什么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姥姥本身和贾府没有一点关系,再穷也没理由到贾府门口打秋风,而板儿却是刘姥姥通向贾府的桥梁。

原来,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子,姓王。他太爷(父亲的爷爷)当年是个小小的京官,认识了同样在京都做官的王夫人的父亲。本来此王非彼王,王狗的爷爷贪图王夫人父亲有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就是本来不是一个祖宗的两支人脉为了拉近关系硬认作是一支人脉。这样一来,两家人成了族亲。

按理王狗儿和贾府也没关系,妙就妙在贾府的两代“女掌门人”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是王家人。

刘姥姥捋着这层陈年老关系,找到了去贾府走动的理由。王板儿是连接刘姥姥和贾府之间的纽带,所以刘姥姥得带着,这样才好说话,才好说:“今日我带着你侄儿来,也不为了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

第二,刘姥姥来贾府是来寻求帮助、打秋风的,需要引起人们的同情心。示弱很重要,老人家和小孩组合就显得很弱,越弱越可怜,就越有机会博取同情。

有两句古诗: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意思是寒冷饥饿的鸡觅到食后,自个儿呼唤着同伴来吃;无衣取暖的老人怀里搂抱着孙儿,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小孩。 刘姥姥和板儿,一老一小,也有那种相扶相依、可怜见的意境。

事实证明,不管第一次进大观园打秋风,还是第二次进大观园送果蔬,刘姥姥带着板儿,都获得了贾府的大力帮助,示弱效果非常显著。试想一下,如果跟刘姥姥来的是板儿他爹王狗儿,大老爷们来行乞,效果会这么好吗!

板儿中间人的身份,和弱者的身份,就是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都带着板儿的原因。

大家猜猜刘姥姥和王夫人谁的辈分大呢?


流年书瓶


拉上板儿是为了得油水更多,如见面钿以及日后家庭的挫折须求贾府的扶持的传人的继承!


胡文光3


刘姥姥是一个老寡妇,靠着女婿和女儿过生活。这年冬天,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她女婿王狗儿在家里找气生,她女儿不敢回嘴,刘姥姥看不过,就说了狗儿几句,又出主意,何不去贾家国公府去求告一番?王狗儿见说,就穿掇刘姥姥去荣国府走一遭。

刘姥姥内心也发怵,说我是什么人,他们家也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去。狗儿说,

“不妨事,我教给你个法儿。你竟带了小板儿先去找陪房周大爷,要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

当初周瑞因争买一处田地,得狗儿帮忙。



一、王狗儿之所以让刘姥姥带着王板儿,是因为王板儿可以作为王狗儿家的代言人。

刘姥姥去荣国府要投靠的是王夫人,而刘姥姥和王夫人并没有任何关系,王狗儿的爷爷和王夫人的父亲曾在一起做官,因贪图王家富贵连过宗,认为本家。后来到狗儿祖上越来越穷,父亲这一辈搬到了乡下,因家道差的远,慢慢失去了来往。

现在刘姥姥以王家名义打秋风,王板儿就是王家的代言人。



二、去侯门公府 刘姥姥内心还是胆怯的。她用手携着的这个五六岁的小外孙就是她遮掩胆怯、去除羞怯最好的“道具”。

如果刘姥姥这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个人在寒冬里,一个人走在路上,此一去钱途未卜,内心里也忐忑不安,会很可怜、很凄凉,但因为有了嘣嘣跳跳、兴高采烈地板儿的陪伴,这一路进城,像旅游似的,少了一份凄楚,多了一份趣味。

刘姥姥在和周瑞家的寒暄以及和王熙凤周旋的时候,每到紧张的时候都拉板儿一下,或打板儿一下,或嘱咐他一些话,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和不安。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没有说一句话的小板儿,扮演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

进了城,刘姥姥先去见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看到板儿,说你也长了这么大了,一句话就拉近了刘姥姥和周瑞家的距离。

刘姥姥马上要进荣国府了,心内一定非常紧张,这时她:


“下了炕,整顿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跟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

教板儿几句话,也是自己再回顾一遍,见了王熙凤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教板儿几句话”,也很形象地再现了刘姥姥对即将到来的会见的期盼和对结果不确定性的忐忑心理。至于板儿记不记得住则是次要的。



刘姥姥见到王熙凤的时候,王熙凤正优雅地坐在炕上拨手炉内的灰。她在底下拜了半天,要张口求人,但很局促不安,羞怯地难于张口。但不张口求告,所来为何?少不得壮着胆子,局促地说明来意。但话说出来,等待结果时,又不知道怎么办了,她就再拿板儿来说事。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刘姥姥每当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局促不安时,她就拉板儿一下,板儿躲在她背后不肯出来,她就骂他没用。骂板儿没用,其实是在骂她自己没用,其实是在排解自己的局促,缓解自己的不安。

在这一回故事中,王板儿并未说一句话,就通过刘姥姥的扯一下、拉一下、打一下、骂一句,把刘姥姥求人的尴尬和卑微写活了。

好在王熙凤是个很聪明的人。当她明白刘姥姥的心思后,并没有给刘姥姥难堪,也没有让她空回去,而是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一吊钱。

后来在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时,说二十量银子是他们一家一年的生活费。这二十两银子不仅救了刘姥姥一家最难熬的冬天,而且为来年春天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更温暖的是,王熙凤还给了刘姥姥一吊坐车的钱。她也看到了这一老一小一大早步行来城不容易。如果没有这一吊钱,刘姥姥一定不舍得花银子顾车回去。这一老一小还会在寒风中走很久。



三、伏脉千里、草蛇灰线,暗写王板儿和贾巧姐的姻缘际会

刘姥姥和板儿第一次进荣国府时,见王熙凤前,先见到了奶娘抱着大姐儿。这是两小儿第一次碰面。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两个小孩有了交流: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顽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脂砚斋批语:“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老老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意思是,这一大回文字,并不是只为了写刘姥姥的村言村语如何博大众一笑,还有更深的含义:穷小子王板儿和公侯小姐贾巧姐的姻缘。

贾巧姐判词里“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王熙凤一生做了很多坏事,但却因为周济刘姥姥一家,与刘姥姥和王板儿结了善缘和姻缘。在后来贾府败落后,巧姐被狼舅奸兄所卖,是刘姥姥和板儿把巧姐救出来,最后又嫁给了板儿。

天道有轮回,泯泯之中自有天意,王熙凤一定不知道,她所救助的,所悲悯的是她未来的女婿。贾母和王夫人也不知道,王夫人的一百两银子、贾母的两个金如意,也是无意之中提前为自家女儿攒下的一点微薄的嫁妆。


我就是竹韵


刘姥姥两进大观园,都拉着王板儿,这是必须的,因为刘姥姥与贾府没有半点关系,之所以能攀上贾府这棵大树,就是因为板儿的祖爷与王夫人之父拜为连襟,认为姪儿,这才有来往的理由,当然,刘姥姥很聪明,极力讨好贾府上下,最终赢得丰厚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