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术语——八法讲解

八法为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是先辈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出的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法则。

中医基础术语——八法讲解

1.汗法:指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或者其它物理上的处理,使患者出汗或汗出正常,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退热、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应于热病初期,邪在肌表,以发热无汗为特点者;全身疼痛或关节疼痛者;全身浮肿,腰以上为甚者;痘疹初期,或应透不透时。汗法分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与益气发汗、养阴发汗、攻下发汗等药物疗法以及物理疗法,如蒸浴、炙熨、温覆、热饮等。发汗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有伤津耗气之弊。汗后需忌风、忌生冷。疮家,淋家,衄血之血家,脉虚弱、尺中迟,身重心悸者,产后,里热阴虚者应禁汗法或慎汗法。


2.吐法: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吐、指压舌根引吐),通过呕吐使停痰宿食或毒物随吐排出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适应本法的急证,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留胃中。常用催吐药瓜蒂、藜芦、胆矾等适用于实证;参芦适用于虚证。年老体虚及孕妇等一般应禁用或慎用此法。


3.下法:指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它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而确立的。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瘀血内蓄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由于证候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的不同。故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四类。下法可根据病因不同,酌情配伍祛痰药以治痰核、瘰疬、实热老痰所致的癫狂等证。如控涎丹(《三因方》)、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等;适当配伍驱虫药以驱虫,如槟榔承气汤之类;或参用清热及活血化瘀药,泻瘀热消痈肿以治肠痈、下焦蓄血等证,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等。惟对于表证未解,里证未成实者,不宜骤用泻下剂;若表邪未解,虽里实已成,亦应先解表后攻里,或采用表里双解之法;至于邪实正虚者,则应攻补兼施。下法易耗伤正气,应得效即止,慎无过剂。除润下药较和缓外,其余性质大多峻猛,年老体弱慎用,产后、失血者,孕妇一般应慎用,或酌情减量。

中医基础术语——八法讲解

4.和法:又称和解法。是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其适应证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外感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时,可用和解的治法。《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对内伤杂病气机郁滞,肝脾不和等,也适用和法。如肝气郁结而致月经不调用逍遥散;六郁用越鞠丸,均属本法范围。


5.温法:又称祛寒法。用温热药治疗里寒证的方法。里寒证因脏腑经络不同,故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区别。寒与虚常并存,故温法多与补法配合运用。


6.清法:指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清热养阴,清热解毒以治疗各种火热证的方法。因火热证有虚实之分,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之辨,清法亦分为各种类型。如清卫分热用辛凉药物解表清热,方选银翘散、桑菊饮等;清气分热用甘寒清气药物,方选白虎汤,或苦寒类如黄连解毒汤重清三焦气热;清营分热用清营汤以清热凉血解毒;清血分热用犀角地黄汤等。以脏腑区分热邪部位,亦有不同清热法代表方剂,如清心火用导赤散;清脾胃火用清胃散、泻黄散;清肺火用泻白散;清肝火用左金丸、龙胆泻肝丸;清肠中火热毒邪用白头翁汤。清法又因热证有虚实之分而可兼用清补法治虚热,如知柏地黄丸泻肾火补肾阴;养阴清肺丸益肺气而滋阴清虚热;等等。清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不仅可与补法、泻法合用,也可与温法寒热并用以治疗寒热并见的复杂病证。清法不宜长期使用,对产后体虚、素体阳虚患者尤应慎用。

中医基础术语——八法讲解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消法所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症瘕痞块,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临床上根据病因、病证的各不相同,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症、消痰祛水、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法。


8.补法:又称补养、补益。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根据病情缓急和虚弱程度,又分为峻补与缓补。《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人体的气血阴阳互相依存,各种补法也往往配合使用。如“血脱益气”,补血药中可加用补气药。又如益肾阳为主,辅以益肾阴,使阴阳协调。对于实邪未清的病症不宜用补法,以免因用滋补而使病邪滞留不去。如果病邪未清,正气已虚,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药,这是“扶正祛邪”。


八法是中医理论知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时刻牢记,才能在遇到情况时快速反应出处方或者自己组方,已达到治疗目的。


1.《中医辞海》

2.《中国百科大辞典》


3.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