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西安作为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明确建设的3个国家化大都市之一(北京、上海、西安),也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目前西安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全市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常住人口1000.37万人,初步核算2019年西安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32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9.1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7.4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874.62亿元,增长6.8%。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引领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在大西安概况梳理以及优劣势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世界城市,文化之都”的愿景目标,并分三个阶段完成,为实现目标,规划提出空间和统筹两大发展战略:空间战略从大关中和大西安两个层次展开;统筹战略分别从生态、文化、交通、产业、旅游五个方面提出战略支撑。

大西安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美丽西安建设初见成效,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

三中心: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两高地: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

一枢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西安样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建成代表国家形象、引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高,城市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跻身世界城市、文化名都行列,大西安全面复兴迈上新台阶。

大西安发展方向

《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首次明确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在以西安、咸阳、渭南、杨凌、西咸新区为主体的约1.76万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战略,促进大西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家一级城市群。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北跨

主要为构筑格局。实现跨渭河发展,打造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依托工业大走廊,推进富阎一体化,形成大西安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重点通过富阎板块、渭北工业组团、西咸空港组团的发展,加快大西安北部“工业增长极”建设,使渭北区域成为工业新重镇、城市新组团。

南控

主要为深化管控。通过划定秦岭生态控制线,优先生态保育,严控开发建设。使秦岭北麓成为绿色经济带、旅游休闲带、生态大屏障和大西安城市后花园。

西进

主要为强化融合。对标雄安新区,建好西咸新区,推进西咸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市发展腹地,使大西安进入“双子城”时代。重点通过发展西咸新区、咸阳城区及杨凌区三大核心区域,加快大西安西部特色产业建设,推动大西安融合发展。

东拓

主要为拓展功能。依托大西安东轴线,以全运会、自贸区、“一带一路”峰会会址等大项目带动,使东部区域成为开放新高地、国际化大通道、服务业增长极,面向世界的时尚新窗口。重点通过大西安新中心、临潼文化旅游度假中心、临渭现代服务中心的打造,辐射带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加快大西安新兴功能的拓展。

中优

主要为中心城区提升优化。凸显核心区九宫格局,延续城市肌理,传承文化脉络,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品质提升。重点通过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疏解人口、降低密度、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中心城区优化提升,彰显千年古都底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

大西安空间格局

大西安空间发展战略,一是从“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到“山川一体,渭水连城”,实现大西安跨渭河发展;二是在新的格局基础上,以“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模式,构建“三轴三带多中心”的大西安空间结。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三轴,是指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三条垂直轴线。

古都文化传承轴:处于中间位置,即所说的沿长安路的长安龙脉,南接秦岭终南山,中承西安历史轴线,北至大地原点,传承大西安历史脉络。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职能为主。

科技创新轴:位于西侧,沿沣河纵贯西咸新区、高新区,以商贸、科创、临空经济职能为主。

国际开放轴:位于东侧,沿灞河南北向联系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曲江新区,以现代服务、文化、体育、会展职能为主。

三带,是指东西横向上的秦岭、渭河、北山3条生态带。

多中心,目前指3个中心,即:

西侧西咸新区建设大西安新中心:在沣河与南北向轴交会处形成西咸新中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

中间依托中心城区建设大西安核心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核心区职能,是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展示区;

东部建设现代服务新中心:依托浐灞渭体育中心、欧亚论坛,辐射周边,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新中心,并将辐射带动整个东部片区的发展。

多组团,指“1155”,即

第一个“1”,是指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新能源汽车城、软件新城、沣西丝路创新城、渭北工业城、长安大学城、高铁新城、洪庆新城、富阎航空城等10大新城;

第二个“1”,是指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临潼旅游度假片区、三学街片区、七贤庄片区、临空产业园片区、幸福林带片区、小雁塔片区、西轴线中央商务区、徐家湾片区等10大片区;

第一个“5”,是指50个左右特色小镇;

第二个“5”,是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大西安产业格局

规划形成“三廊三带一通道”的产业格局。

站在2020,面向2050的大西安

三廊,是指大西安3条万亿级产业大走廊。

科创大走廊: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交大创新港”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发展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大走廊: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泾河组团+兴平组团”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发展万亿级先进制造业

文创大走廊: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丰镐遗址+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发展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

三带,分别为九嵕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渭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带;将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引领区,打造西安追赶超越“绿色增长极”。

一通道,指对外开放大通道

,将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大西安五都一枢纽

为支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西安要进一步提高定位层次,丰富国际元素,延伸发展内涵,形成“国际版”“升级版”的“五都一枢纽”。

“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之都:创业创新是西安决胜未来的第一优势,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把西安打造成海内外科技人才、年轻人向往的创业热土。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协同创新示范城市、营商环境最佳城市,全面建设“一带一路”创业之都;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全球硬科技之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培育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之都

:延续城市肌理,彰显千年古都底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

世界旅游时尚之都:建设清洁之城、绿色之城、花园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争创美丽中国西安样板;

国际生态智慧宜居之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打好治霾、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典范;

国际重要门户枢纽:积极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枢纽。依托航空、高铁、陆港、高速公路、网络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紧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流量的入口、交换口、集散口,全力打造数字时代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大商都”。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内涵

① 引领“一带一路”:以创建“一带一路”综合改革示范城市、“一带一路”文化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走在前列。

② 亚欧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现有平台作用,把西安打造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主阵地、核心区、火车头。

③ 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西安特色、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综合实力进入我国大中城市第一方阵,发展层次比肩国际现代化城市水平。

④ 生态化: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恢复“八水绕长安”“悠然见南山”,建设美丽中国西安样板,打造国际宜居生态城市。

⑤ 国际化:全方位、高标准、深层次接轨国际,城市国际知名度、竞争力、美誉度大幅提升。

⑥ 大都市:打造带动西北、引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西安都市圈。坚持国际特征与西安特色相结合,建成高度发达、高度文明,融入世界格局、具有世界影响,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大都市。

大西安“十个国际”

国际会议:着力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争取举办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展览:加快推进以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为重点的大型会展场馆建设,打造会展经济新引擎;

国际赛事:按照国际一流水准,加快重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改造步伐,举全市之力办好重大赛事,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办赛模式;

国际总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教育总部、人力资源总部、医疗卫生总部、企业总部、金融总部、传媒总部、会议会展总部等一批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

国际组织: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更多领事机构入驻,争取更多国际性组织、国际商会、国际协会、国际经贸组织、国际产业联盟落户西安;

国际贸易:全力加快自贸区建设,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国际交流:加快建设大人文国际交流平台,用国际语言讲好西安故事;

国际医院: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化合作,加快引进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使西安成为“一带一路”医疗资源最好、最富集、最集中的基地;

国际学校: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育工程,引入世界知名教育机构,引进海外知名高校落户西安;

国际社区: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文化包容多元的国际社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