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记忆——肉盒


一中记忆——肉盒

长安一中八九十年代的大门

离开母校长安一中已经快三十年了,​二三十年中,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了好几次,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记忆的长河里,唯有不变的是对母校那份沉甸甸的感情……

86年进校,93年离开,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都在长安一中度过……长安一中给了我强健的体魄,给我了丰富的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那里的一切,那里的所有人和事,都让我心存感激心存敬仰。

初中,高中同学聚会,在一块儿经常会回忆起一中的所有过往,提的最多的就是一中大灶上的肉盒。​过去一中有两个灶,一灶和二灶,86年刚进学校时,二灶还在大门外对面现在的家属楼那里,后来不久就搬回了学校,和一灶同时存在于学校最东面的大瓦房里。高中时期,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又开设了一个三灶,刚开始在操场的东北角,后来又搬到了学校最高处西北角的老师宿舍区那里了。记得承包三灶的灶长是个大嗓门,光头,有点胖,看到学生挤饭不守纪律,一声大喊,学生们都乖乖的排好队了。

由于我们村一个叔在一中管灶,所以我有机会在大灶里去参观,在宽敞的大瓦房里,顺着墙的一侧一溜全是农村过年杀猪用的大铁锅,​人躺里面绝对可以洗澡。最边两个专门是蒸馒头用的,正方形的笼屉一层一层堆得很高,大灶上的师傅踮起脚踩在锅沿上才能把最上边一层拿下来,大灶炒菜用的铁铲就是农村家里用的铁锨,第一次看到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灶出来有一段长廊和饭堂相连,说是​饭堂,其实是什么都没有的好多间大瓦房相通的大房子,里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瓦房两边都开着大窗户,只是没有窗棂,只有一个大窗框,大灶蒸的馒头、花卷、包子都在窗框里摆放好了买给外面排队的学生。

一中记忆——肉盒

长安一中校训


饭堂没有饭桌,买好饭的同学三五成群的围一堆,把饭菜放在被磨得发光的青砖​铺就的地面上,就这样蹲着吃,吃完以后,把残羹冷炙随手倒进一中所在地四府村村民收集泔水的脏兮兮的铁桶里。

记不清肉盒是从哪一年开始卖的,记得一灶刚一开始​卖,就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尤其是男生。肉盒的形状就像现在荷叶饼的样子,只不过比荷叶饼稍微厚实一些,大一些。荷叶饼是敞开的,而肉盒是周围都包严实的,里面包裹着肉。这个肉很特殊,不是剁成泥的肉馅,而是切成一寸左右长的肉片,而且这个肉片是提前用葱段,姜片还有甜面酱腌制而成,然后包进面里,做成荷叶饼的形状,上笼蒸制而成。刚出锅的热气腾腾,咬一口葱姜,面酱的香味扑鼻而来。肥肉片经过大火的蒸制,油脂外溢,入口即化,咬一大口,细细咀嚼,面的麦香味,肉的油脂味,拌肉料的葱姜面酱味,各种美味混合在一起,那叫一个“香”呀……还没有出笼,买肉盒的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龙,大灶的师傅们刚把蒸笼翻好,一笼一笼摞起来摆放在窗口前,很快就被男生们抢购一空。一个肉盒二两粮票二角钱,学生们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粉色或者蓝色的纸张,从上面撕下印有“贰两”或者“肆两”的粮票,再从印制着“壹角”,“贰角”还有“伍角”的钱票上撕下相应的钱数配合使用。一般情况男生至少都会买两个,饭量大的得买三四个。我们有一个同学几乎顿顿吃肉盒,达到了百吃不厌的地步,后来大家索性给他起了个“肉盒”的外号。

一灶的肉盒卖得很火,二灶看到了,也开始效仿,两个灶开始了竞争。价格没变,依旧是二两二毛,但肉盒里面的肉从以前的两片增加到了三片,运气好了还能吃到一块瘦肉。开饭铃声响起,校园里,操场上往往会留下男生们一边走路或者跑步,一边手里拿着肉盒大口咀嚼的帅气的身影……那成为一中特有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之后大灶上的肉盒经久不衰,记得我离开了母校,偶尔回学校看望补习的同学时,依旧要去大灶上买两三个来解解馋。

二十多年过去了​,艰苦的岁月早已远去,但每每想起一中大灶上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肉盒,想起那个带有葱姜面酱味的肉盒的味道,嘴巴里依旧会情不自禁地分泌出唾液,那是长安一中记忆中最特别的味道,那也是此生永远都难以忘却的味道……


一中记忆——肉盒

一中创始人陈天人校长纪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