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日寇从江浙杀到南京,五千多人死亡,12万明军为何不敢施援?

水月長安


在1555年,53名倭寇,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最后竟然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史记载这伙人是:“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而且,战斗力还都特别强,筹海图编说他们是:“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屡战屡胜,在芜湖县打败陈一道,在江镇击败明军朱襄,蒋升部队。在南陵,周围四个县的明军包围了他们,但是发生了让人震撼的一幕,明世宗实录记载是:“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些人竟然可以徒手接住,明军射来的箭,这一下子把四县明军全吓跑了。最后,他们一路冲到南京,竟然还开始攻城了。当时,全城紧闭,留守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下令所有城门关闭,士兵和市民全部上城防御。南京翰林院孔目何良俊说道:“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意思就是平时每月发粮食给8万军队,平时勋贵们耀武扬威,今天全缩了,真是朝廷的耻辱。在城外交战,倭寇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不折一人而去。最后,明军依靠火器击退了倭寇的攻城。

最后,这股倭寇一昼夜狂奔180多里,到了浒墅关。但是明军已经以数千军队在这里布下伏击圈。苏松巡抚曹邦辅下了死命令:“贼势捋数千劲敌,我地形、兵力为彼所窥,他日大举入寇,何以支之。誓灭此而后入城!。”最终明军将这批倭寇杀死在吴林庙附近。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扯淡的。

这事又是满遗黑大明的段子,萨沙已经说过好几次了。

真实历史是:一股倭寇杀入浙江定海登陆,随后就被明军攻击,坐船被毁。

倭寇想抢劫民船回国,但没有成功。

这些家伙眼见无法回国,走投无路,就窜入大明的浙江南部几个县的乡下胡作非为。

摆明了横竖是死,这些倭寇就四面烧杀抢掠。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军队比较强的都在边疆,中原腹地的军力很弱。

地方部队和民兵基本都是今天的警察和保安性质,主要维持治安。

而倭寇是职业军人,亡命徒,就是靠打仗吃饭的,战斗力比地方的明军强得多。

倭寇流窜这一路,全部都是以民兵为主的明军地方部队,直到南京附近才遇到正规军。

这些民兵战斗力不强,关键是没打过仗,士气低落,往往一开战就先逃跑。

他们同倭寇交战几次,都吃了亏。

要注意,他们是流窜到南京附近,倭寇才第一次和大明正规军交手。被击溃后,倭寇仓皇逃往苏州,路上又遇到大明正规军,迅速被全歼。

说白了,之前倭寇只是在乡下流窜,偷袭乡兵、民兵而已。

但倭寇之所以没有被消灭,关键不在于他们战斗力,而在于他们不断的流窜转移。

古代的通讯落后,乡下又非常闭塞,哪里能够找到区区几十人。

这伙倭寇兜了个大圈子,从浙江流窜到安徽,又从安徽流窜到江苏,基本都是在复杂地形穿梭。

大明军队不容易找到倭寇的踪迹,始终处于追捕中。

当年宋江几百人出了梁山地区,也是转战北方几省,宋军数万大军竟然拿他没办法,就是抓住不他的主力。

这样倭寇就流窜了七八十天,最后被消灭了。

至于网上胡说的什么倭寇杀死几千官兵,对抗12万明军,都是无稽之谈,整个江浙两省才多少明军?大明倾全力去朝鲜和日军作战,也不过用了十多万远征军。

杀几千官兵?也就是每个倭寇要杀100人,就算是100只母鸡,倭寇还要杀多久?这根本是胡说八道。

实际上,明代对付倭寇不利的一个特殊时期,主要是腹地的防御过于空虚,毕竟这么多年没有打仗了。

稍后明军改变了防御模式,很快就扫平了倭寇。以戚继光为例,每战都能斩杀数千倭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倭寇听到戚继光名字就吓尿。

戚继光招募4000义乌兵,才训练2个月就击溃入侵温州的上万倭寇,斩杀数千人。

随后势如破竹,到1562年,区区1年之内就扫灭浙江全省倭寇。

2年扫平福建倭寇,又2年扫平全国倭寇,彻底消除了倭寇威胁。

搞笑的是,戚继光剿灭倭寇的壮举怎么没人提起?

反而把这区区几十个倭寇流窜的特殊例子反复拿出来说?

摆明了就是故意黑大明吗!有意思吗?


萨沙


倭寇确实是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心腹大患,但是要说70个倭寇杀害5000人,吓退12万明军是绝对不可能的。

《明史》上的记载是“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

姑且不论《明史》是否真实准确,单说这四五千人,肯定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在广阔的海岸线上,规模庞大的倭寇,有了“假倭寇”通风报信,趁明朝大军不备肆意劫掠,这才成为了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心腹大患。

倭寇是什么时候开始肆虐沿海地区的?

倭寇在沿海地区存在了几百年,其中以明朝时期最为严重,而明朝又以嘉靖年间最多,这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众所周知,也就是说当时的明朝已经具备了开展海上贸易的一切条件。但是最关键的一环,朝廷的支持从来没有过。

有了海外贸易就一定有会有海盗,当时海盗就是以倭寇为主。

倭寇为什么肆虐,防不胜防,越剿越多?

眼看着海盗、倭寇越来越多,明朝却采取了一个非常荒谬的决定“海禁”。

受到“海禁”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倭寇,影响最大的还是沿海地区刚刚萌芽的手工业人员和受益的地主阶级。

“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不是利益,堪称暴利,这些既得利益者会因为朝廷的海禁,放弃白花花的银子吗?

于是在明朝海禁政策下达以后,倭寇的数量激增,嘉靖时期的倭寇数量占据了整个明朝的80%。

戚继光确实是民族英雄,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清除了沿海地区的倭寇,但是倭寇真的是戚继光灭绝的吗?

直到明穆宗时期,真正开放了海禁,才彻底的消灭了倭寇。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天下第一海贼!

足利义辉,日本天文五年(1536年)生。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征夷大将军。

少年时曾向冢原卜传、上泉信纲两位剑圣学习新当流、新阴流的剑法。也因此被日本人誉为剑豪将军。

天文十五年(1546年),逃亡中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晴在日吉神社传位于11岁的儿子足利义辉。(当时叫足利义滕,之前叫菊童丸,总之当时日本人一辈子名字改来改去,不必在意)

天文十七年(1548年),足利义晴与反叛的细川晴元和解返回了京都。岂料此举引发细川晴元麾下三好长庆的不满。三好长庆伙同细川氏纲起兵造反,打败了细川晴元,并杀死了足利义晴。之后叛军以细川氏纲为掌握兵权的管领一职为条件,和足利义辉达成和解。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不堪做傀儡的足利义辉同三好长庆开战。失败后逃亡至近江国朽木村。(这时候我们的主角正式使用足利义辉这个名字,并表示打死也不改了!)

在朽木村父亲的坟墓前,足利义辉哀怨天道不公,自己无力回天。心灰意冷之下掏出小太刀就要剖腹自尽。

嗖的一声,一柄小太刀飞来,砸落了足利义辉手中的小太刀。足利义辉低头一看刀上纹的家徽,认得是上泉信纲之物。

“师父。”足利义辉四处顾盼道。

“不要叫我,我没有你这样没出息的徒弟!”从树林中走出来的上泉信纲喝骂道。

“师父,我……”足利义辉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此时正是盛夏,炎炎的烈日挂在当空。不远处的山脚下,农民正在田间辛勤的劳作。

“你看看。这些农民去年虽然被盗贼抢去了收获的稻谷。但今年仍然会顶着烈日去辛苦播种。期望到秋天时能有所收获。”上泉信纲继续训斥道:“你是堂堂的将军,难道还不如这些农民意志坚定吗?”

“我错了,师父。”足利义辉流下悔悔的泪水,跪拜道:“徒弟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我真的对付不了三好长庆那个混蛋!”

上泉信纲把足利义辉拉起来,安慰道:“一次对付不了他,就再来一次!中国的古代有个刘备,他被人无数次的按在地上摩擦。可他仍然一次次的爬起身来奋斗。最终成了一位大英雄。”

足利义辉听说过刘备,知道是三国时的大人物,抹去眼泪郑重的点了点头。

师徒两人回到住处,研究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经过几天的商议,最终确定:由上泉信纲做为影武者代替足利义辉在朽木村吸引三好长庆的注意力。而足利义辉则持上泉信纲的佩刀等信物前往中国,寻求流亡中国浪人们的帮助再杀回日本报仇。

一切准备妥当,足利义辉搭乘商船由松江港出发前往朝鲜,再转乘朝鲜商船前往浙江舟山沥湾港。

沥湾港是大海盗汪直的中国基地。安徽歙县人汪直,在帮助大明官府剿灭了浙江沿海几个大的海盗团伙后,获得了朝廷的贸易默许。沥湾港眼下已然成为了西洋、东南亚、日本、朝鲜与大明交易的口岸。

足利义辉一下船,就看到码头上熙熙攘攘的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人种。西洋的咖啡、琉璃;东南亚的水果;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来自全世界的商品在这么一个小岛都有交易。

足利义辉寻了一个客栈住下。吃饭的时候,依照上泉信纲的吩咐,将佩刀放在桌上显眼的位置。

“喂,小子!这把刀不是你的!”很快就有一个浪人过来说道。

“你认识这把刀?”足利义辉问道。

“我想在日本,怕是没有几个武士敢说不认识这把刀吧?”浪人反问道。

“哦,这样子。哪我就直说了吧。我是信纲的徒弟,请问在哪里能找到疋田浩男?”足利义辉问道。

“你要找那个号称‘人斩’的家伙?”浪人问道。

“嗯,是的。”

“自从义晴阁下被害后,他就逃到了沥湾,现在应该躲在岛上哪个酒馆喝酒吧。”浪人回答道。

足利义辉给了一锭银子,跟着浪人在各个酒馆找了起来。很快就在一家居酒屋找到了醉熏熏的疋田浩男。

“浩男君,别来无恙啊!”足利义辉开口道。

“混蛋!是谁打扰我喝酒!”疋田浩男放下酒壶转身一看,忙跪倒道歉道:“义辉阁下,我不知道是您大驾光临。还请恕罪!”

足利义辉把疋田浩男搀扶起来道:“浩男君,你是我父亲最信任的家臣。我怎么会怪罪你呢?”

同来的浪人吓的目瞪口呆,指着足利义辉道:“您…您是将军阁下?”足利义辉点头默认。

“混帐!”疋田浩男喝骂道:“义辉阁下也是你这样的浪人可以对视的吗?”

浪人连忙拜伏在地道:“小人叫小野勘助,是来自九州的浪人。叩见将军阁下。”

足利义辉示意小野勘助起身。

疋田浩男问道:“义辉阁下,你怎么会到中国来?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浩男君,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足利义辉见居酒屋人多嘈杂就说道。

疋田浩男挠了挠脑袋,自己在沥湾岛每天不是醉倒在酒馆,就是在妓院里和女人鬼混,也没有个正经住所。

“如果将军阁下不嫌弃,可以去我那里。”小野勘助知道疋田浩男的情况,就解围道。

足利义辉点头同意。

小野勘助领着二人到了岛上的一处宅院。这个宅院是汪直麾下猛将谢和的宅子。谢和此时奉命在琉球维护航道安全,把宅子交给小野勘助领着几名九州浪人打理看管。

等进了宅子喝退左右。足利义辉告知了来意。疋田浩男高兴的道:“太好了!有将军阁下在此,加上剑圣的信物。我想所有的浪人都会加入我们,然后一起攻入京都,杀死三好长庆那个混帐的!”

小野勘助也附和道:“将军阁下,我也愿意追随您,万死不辞!”

“好!勘助君!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在中国收下的第一个家臣了!”足利义辉满意的点头道。

“谢谢阁下!我这就去召集同伴,一起来追随您!”小野勘助高兴的说道。

由于大明从太祖朱元璋时‘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很多渔民和海商被迫藏身海岛,成了朝廷通缉的海贼。

而朱元璋的儿孙们不但继续坚持海禁,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从沿海三十里不得住家,直至‘一人入海,全家杀头。一人海盗,九族遭殃。’因此海盗们不得不穿起和服,束起头发,剃成日本人的样式。被抓后,就算杀头也不肯说话,怕给住在大陆的家人带去灾祸。

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很多武士在宗主战败后成了浪人。这些浪人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其它的生活技能。除了当强盗和另投宗主当炮灰外,就只能投奔海盗,过上刀口舔血的生活。当时来自明朝的大海盗们,也喜欢收留这些听话的浪人。他们凶狠残暴,给口饭吃就能忠心耿耿。简直就象驯化了的狼狗一样。整个大明的沿岸海盗团里,差不多有近十万这样的浪人存在。

虽然浪人们很好用,但中国海盗骨子里的中国哲学还是不可能对他们完全放心。所以浪人们在海盗团里的比例基本上在20%以下。很少有象谢和这样,团队里有半数浪人的。

因此没过几天工夫,足利义辉就在沥湾岛召集了一千多名浪人。

足利义辉的行动,引起了汪直的注意。自从老乡胡宗宪入主浙江后,汪直感觉朝廷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尤其是自己帮助朝廷剿灭了以打劫为生的悍匪卢九、沈七后,朝廷居然同意他的商船直接进内河,在苏州、杭州开市交易。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已经年过半百的汪直总想回老家去看看,他不能错过这个和朝廷和解的机会。现在这群浪人在眼皮子底下集会,他不可以不管,不能任由他们破坏现在的大好局面。

汪直召来义子王滶,命他前去沥湾岛查探情况。同时命侄子王汝贤整兵三万,随时准备攻打足利义辉。

……(此处省略一些字)……足利义辉看着巍峨的南京城墙,再看看身后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家臣们。摇头叹息道:“浩男君,大明实不可欺也!我们还是另寻退路吧。”……(此处仍然省略一些字)

上泉信纲拔出插在三好长庆胸口的武士刀,一刀劈下了他的脑袋。提着脑袋,仰天长啸道:“徒弟,你可以安息了!”……(此处再省略一些字)





难得浮生闲半日


五千多人并不是死亡,12万明军也不知从何而来!

按照《明史》上的记载是:“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

由于是明史当中的记载,且与后金崛起并不在一个时间节点,清朝在修改明史时抹黑的可能系数并不是太大。从这段历史记录来看,这六七十个倭寇是杀伤四五千人而不是杀死五千人,按照正常的伤亡比来说,杀伤四五千人中真正的死者恐怖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一点是,明史中并未记载这四五千人的成分,是军人还是百姓?但这个问题不难找出答案,在倭寇部分差别的烧杀抢掠之下,绝大部分应该都是没有抵抗力的明朝百姓,军人只是少数。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倭寇造成如此悬殊的伤亡比也不难理解,在突然袭击四处转战之下,只能是这样的伤亡。

例如美国的枪击案,枪手动辄一次性杀伤数十甚至上百无辜人的例子有的是;2011年轰动世界的挪威枪击案,枪手仅仅杀害的就超过77人;三年后某国车站的恐怖袭击,8个人拿着冷兵器更是杀伤近200人。有备而来的一方对付毫无防备的一方,这样的杀伤交换比是完全合理的。

也许有人要问,上述这些毕竟是突发事件且几个小时就宣告结束,而明朝期间发生的这起倭寇入侵,历时80多天,难道近三个月的时间明朝军民还毫无准备?答案是还真没啥准备,毕竟那个年代没电话、没电报,既然行程数千里,那当他们在某地作案时,几百甚至上千里外的人,什么时候能知道这个消息完全是猴年马月的事。



由于这不是军事入侵,加之作案八十多天,平均每天的伤亡也就是50-60人左右,死者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倭寇在某地犯案时,当地很难及时甚至也没打算将敌情通报给外地,毕竟才几十个人,这点人数如果还能吓得当地官员四处求援,那文官和武官的乌纱帽还能否保住也是未知数。加之倭寇流动作战,根本不晓得他们的这一个目标是什么地方,确切的说连倭寇自己也不知道,那你又如何防守呢?

只要这些倭寇攻击的是边边角角一类的小城镇甚至乡村,地方的民团乡勇乃至如同民兵一样的屯军根本就无力应对,但如果倭寇深入大城市劫掠,那他们的末日就来了,最后这股力量恰恰也是覆灭于大城之下。


辽宁资深球迷


历史上,自明朝还未建立倭患就一直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为严重的问题。直到明朝中期,伴随着倭寇与东南地区海盗相勾结,使得这一情况变得愈加严重。甚至于,在嘉靖三十四年七十多名倭寇竟然从江浙登陆径直杀到了南京城下,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所以南京也是首都,这可是轰动了整个大明朝野,令人不可思议,但也暴露了这个时期的明军军备松弛,战力低下的真实状况,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了倭寇的真实实力。

但为什么明军战力会变的这么低下?倭寇的实力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卫所制度崩溃

原来,明朝开国之初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建立了世袭军户制度的卫所制,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军屯制度的一种升级版。凭借着稳定的土地收入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兵员,在建国初期为大明提供了强大军力保证。

但是随着明朝官僚阶级的腐化,卫所军官开始不断克扣军饷,驱使军户为自己耕种土地,日益严重的剥削造成了卫所军人大量流亡,卫所军官又借此吃空饷,造成卫所制度到了明朝中期几乎已经名存实亡。

党争夺权

造成这次倭寇能够深入内陆直达南京袭扰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此时的总督江南的严嵩党人赵文华甫一到任,就开始消除异己,冤杀浙江总督张经,并将浙直总督周疏、浙江巡抚李天宠等人削职为民,造成江南一地军政体系处于混乱之中。

而这批倭寇其实一开始是在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在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陆的百多人部队,原先他们已经被知府刘锡、千户徐子懿包围在高埠地区,但正是由于当时的党争造成了包围圈出现疏漏,给了这群倭寇突围的机会。

倭寇战力强悍

这批倭寇并非一般意义上袭扰东南的倭寇,从这次他们深入明朝内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和战斗能力来看,可以分析得出他们应该是专业的日本正统武士集团,并非平常明军所接触的日本海盗武士。

而正统武士和海盗武士,这两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海盗武士在日本几乎可以算是农夫,而正统武士则是从小就被依照战争标准训练成长起来的战争机器,仅在他们进攻南京未果之后,仅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快速奔袭一百八十里,途径溧阳、宜兴、武进、无锡就可以知道他们实力匪浅。明军早已军备废弛的卫所兵或者临时招募的乡兵义勇碰上他们,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就没有获胜的可能。

结语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使这股倭寇能够轻松的在大明江南地区肆意游走,但他们在引起明朝的真正注意之后,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灭亡的下场,正视这股倭寇的明朝认真起来也是很厉害的,在明朝严令不得放走一个倭寇的命令之下,原本畏首畏尾的明朝军政系统,开始发动起来,当倭寇逃窜到浒墅关后被苏松巡抚曹邦辅率兵包围,再没有给他们突围的机会。

可以说,这次的倭寇袭扰如此严重不仅仅有着倭寇战力强悍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明朝军政体系的混乱以及卫所制度的名存实亡所带来的影响。南直隶地区的在册明军可能有十二万,但实际上刨去吃空饷以及散布各地的情况,就注定了一开始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对付倭寇的军力是远远不具优势的,为此大多明军会选择固守观望而不是轻易驰援了,毕竟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的守境之责,这才使得这几十个倭寇能够打到南京城下。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为什么几十个倭寇杀入中国内地,中国数万或数十万大军不敢出来迎战?或者拿侵略者无可奈何?这个问题让很多民族主义者捶胸顿足,无可做答,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其实这个事实很简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几千名英军就打到c中国内地。这是为什么?如果说这是战斗力不强,似乎解释不了,毕竟几万对几十,实力如此悬殊,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了,万万没有战败的道理。其实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被称为文明的冲突,当一个封闭的文明遇到另一个未知的文明时,会发生本能的恐惧与退让。大家参考一下印加帝国的陷落,一百五十多人的西班牙殖民者就占领了上百万人口的印加帝国,数万印加大军面对几十人的外来文明的入侵,尽然站立不动,任凭屠杀,因为他们把骑在马上,使用火气的西班牙人当成神一样。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明朝大军面对几十个从没见过的倭寇或清军面对从没见过英军时,本能的会选择防守或避战不出,等一旦摸透了敌人的技俩,或参透了敌人的文明,就会毫不畏惧,斩尽杀绝。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的“黔之驴”成语一样,老虎没见过驴子,处处恐惧,处处退让,一旦明白,驴子绝无战胜的可能。可惜,大清王朝,是个愚蠢的老虎,始终没看透驴子的文明,所以有了百年屈辱。现在中华文明已经醒来,看透了外来的所谓的文明,有了足够的文明自信,几千个人就想战胜一个庞大的帝国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中华民族会按自己的文明生活下去,中华文明兼容并阔,再也不会畏惧其他的文明。


全甲板攻击


这件事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但我也找不到辩白的理由,因为当年确实有一小股倭寇纵横东南各省,也曾攻打到南京城下,只不过在一些人数等方面,正史和野史的记载有所出入。

我们先来看看正史里的记载:

《明史》中记载“(倭寇)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倭红衣黄盖,率众犯大安德门,及夹冈,乃趋秣陵关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阳、宜兴。闻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为官军所围,追及于杨林桥,歼之。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大体意思就是说,这股倭寇自浙江登陆,接连转战安徽,江苏等地,甚至侵犯过明朝陪都南京,这帮人总人数不过六七十人,但他们转战数千里,杀伤我国军民达四千多人,明军历时八十多天才将他们剿灭!

我们再来看看时任南京翰林院的何良俊所著《四友斋丛说》里的记载:“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


大体意思是说这帮人是72人,他们杀了南京城两名将领和多达八九百的士兵,而南京城各城门紧闭,百姓也都走上城头严防这72人攻城……

接着看看当时东南抗倭总指挥胡宗宪手下参谋郑若在《筹海图编》中的记载:“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其所经历八郡,转战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于胸中;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周流深入,其志讵可测耶!”

郑若说这53人都是精选出来的勇战之士,这些人转战数千里,他们不劫财,不杀人,只挑战明朝军队,其目的不可窥测。

而《明世宗实录》里的记载更夸张:“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然,逐俱溃!”

何意?这些人能徒手接过明军射来的箭矢,这令明军士兵非常的震惊,最终纷纷溃败,一场战争转眼就成了一场追击与杀戮。


好了,看到这里我们心里应该可以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当年确实有一小股倭寇流窜东南数千里,并攻到了南京城下,而且他们战斗力极强。但这股倭寇的具体数量是多少目前尚且存疑,有说五十三人也有说七十二人。

那么不管是53还是72,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人登陆之后如入无人之境,难道大明国土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吗?我们守卫国土的军队都哪里去了?

对于这些疑问,我也无法解释的令所有人信服,但如果强行解释一波的话,只能说,或许这些人轻装简从,各处流窜,机动性和隐蔽性都非常强,大明正规军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追击,所以他们在攻到南京之前很可能没遇到过大明正规军。而地方部队久疏战阵,缺乏训练遇上如此精悍勇猛的倭寇,自然难以招架。

但如果说大明军队不敢支援就有点扯淡了,大明军队在东南抗倭多年,万历年间更是曾远赴朝鲜对日作战,可以说大明军队从来就没在日本人面前怂过,古代如此,近代如此,今后亦是如此!


咸鱼闲聊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贼自绍兴高埠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犯南都,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这是原文中的记载,约六七十个倭寇,从绍兴登陆,一路烧杀抢掠,进犯南京,沿途杀伤四五千人,八十多天才被剿灭。

所以从史料记载来看,题主问的前半个问题是没有错的,是确有其事的。但是这后半句,稍微动脑一想,就知道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是几十个倭寇,就算他们再厉害,也不可能吓住12万大军,要真是如此,那是不是来几千个倭寇就能把大明灭国了,这显然是不不能的。

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这段记载呢?难道明军真的是这么不堪一击吗?显然不是,狼君就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方面,倭寇的确战斗力强悍。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乱四起的战国时代,各封建主之间攻伐不断的时代,长期战乱,自然而然地就造就出来了一大批精锐的武士。而当时祸乱东南沿海的倭寇,主要由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组成,就有大量战斗力极强,又极富战斗经验的日本武士。从记载这伙倭寇造成的损失来说,这伙倭寇应该是战斗力最强的日本武士。

第二方面,明军当时内防空虚。

相比较于当时战乱频仍的日本,当时南方的大明,却早已过惯了和平的日子,军纪废弛。当时明军最后战斗力的边军,都在长城一线,而在内陆驻守的军队,实质上已经是保安民团似的治安部队,而非战斗部队,而且驻守分散,在对抗这伙倭寇的时候甚至都不占数量优势。

本来这部分明军的战斗力就不行,而且在外只有少量驻守,大部分军队还是驻守在专门的军营或是城市周边,但这些地方根本不是这小伙儿倭寇的目标。因为这伙儿倭寇心里也清楚地很,就算他们再厉害,面对数倍于他们的明军,一旦被明军包围,根本没有战胜的可能。

至于后来为什么这伙儿袭扰南京,狼君觉得他们可能是前一阵子太逍遥了,认为明军实在不堪一击,就膨胀了。然后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进攻南京。结果可想而知,连攻城器械都没有的倭寇,死伤惨重,连忙撤退,在逃跑途中,被明军主力部队追上,然后剿灭。这伙儿倭寇能够在中国腹地横行近三个月,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明朝南部的确军地废弛。

第三方面,倭寇人数少便于流窜。

“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简单一句话说明了这伙倭寇作案的两个特点,一个是人数少,另一个是流窜距离远,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及时消灭这些倭寇的原因。人数少,在面对大量正规军搜捕的时候,便于躲藏,随便往山里林子里一跑,便没了踪影。就像抗日战争时的游击战,八路军比日军弱,但是也能扰的日军不得安宁。

作案范围就令各地明军防不胜防,从行军距离来看,这伙倭寇根本不在一个地方作停留,基本上就是屠戮劫掠完一个村庄后,就迅速转移,让当时的明军根本找不到这伙倭寇的所在,也就没办法出兵剿灭。尤其是迫于当时的通讯能力十分低下,明军都无法及时得到消息,可能倭寇都抢完一个村子好几天了,驻守的明军才发觉。

其实这伙倭寇进犯大明的手段方式和现在的流窜作案的匪徒有几分相似,尤其是跨省的匪徒,警察破起案来也毫无头绪,十分头痛。就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彭妙计案,在1992年~1998年七年间,彭妙计团伙六人在豫陕皖苏四省杀死77人。最后案子的攻坚期同时有超过240为民警参与破案,最终才得以告破,其实和这伙倭寇有几分类似。

至于为什么传出来12万明军不敢支援,只能说有些人另图他意了,要么是为了黑明朝;要么是前几年的标题党大军,纯粹为了博眼球;还有就是将此论调归结于清朝,蓄意挑起民族矛盾。但无论目的是什么,都是目的不纯,但面对这个问题,只要肯动脑想,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为狼君个人观点,如果您有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狼君历史


这明显就冤枉明军了!虽然嘉靖年间,明朝的卫所军实力已经退化到与农民无异,但还不至于“12万人也搞不定区区几十日寇”这么不堪。

首先,得说一下题中所谓“12万明军”是不存在的。

因为,由于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的崩坏,各地卫所的实际兵员通常不到在籍编制的三分之一,而东南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当时的南京城守备力量名义上是12万,实际上能有个三两万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南京城可是大明的陪都,其规模非常大,就这点兵马,连城上的岗哨都未必能站满,能否守城都成问题,还怎么出城御敌?万一集结守军出城进剿,导致城防更加空虚,而被残存的倭寇混进城里烧杀,那岂不更加糟糕。须知道,这南京城里头不仅有几十万百姓,还有不少得达官贵人。因此,最理想的办法还是先守住南京城,不要让残存的倭寇摸进城里,让其他地区赶来得明军前去进剿就可以了。

那么,这些倭寇为何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呢?

其实,这小股倭寇的确流窜到了明朝的内地,并对明朝军民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但是否真的造成“五千多人死亡”,这就很难说了。不过即便真能造成如此大的杀伤,也不能全怪明朝官军的无能。

首先,这股倭寇其实很强。大家要知道,这股倭寇可是真倭,战力是十分强悍的。据史料记载,这股真倭的人数其实只有五十三人,他们原来都是日本的落败武士(浪人),具备很高的剑术水平。因此,如果把这股真倭放到今天,那就相当于是一支精锐的特种兵。所以,他们即便面对几倍的明朝官军,也能轻易将后者击溃。

其次,他们的进剿难度很大!其实,如果这股真倭的规模如果达到千人以上,那么他们压根就无法深入到明朝的内陆地区。毕竟成规模的倭寇一旦进犯,势必会引起官府的重视。同时,他们的行踪与动态,也更容易为明军斥候所追踪。明军可以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前去清剿。

然而,这股真倭的体量实在太小了,只有区区几十人。因此,要集结大军搜索和围剿他们显然不现实。要知道,在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几十人在各地州县或是村落流窜抢掠,官军是很难清楚把握到他们的具体动态的。所以,要想彻底围捕并消灭他们,实际上并不容易。

事实上,这股真倭并非是有计划的一路烧杀抢掠到南京城下的,而应该是一路被各地守军追捕,辗转流窜到那一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