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

汤山民国三塔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三塔,呈三角形布局,构成的炮兵射击场,地域广,规模大,设备新,号称当时“亚洲第一靶场”。在汤山青山绿野间,由三座高耸而奇特的塔状建筑构成,十分壮观,引人注目,是南京地区保护较为完好的民国军事建筑遗存之一。

民国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

据《汤山志》记载: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深感炮兵的重要性,决心筹建一所一流的炮兵射击场。射击场选址时,是在南京东郊的汤山还是在南郊的方山,上层一时拿不定主意。蒋介石和何应钦召见了汤山著名士绅唐庆升,并与他商量此事。唐庆升介绍说:“汤山西南有座半边山,南坡平缓开阔,北坡陡峭,形如刀削,故名半边山。山北没有村庄。前清八旗兵下乡打野操,炮兵在半边山打靶,不曾伤及人畜,倒是可选之地。”

民国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

蒋、何深以为是,即派人前去勘测。不久,便开始建造炮兵射击场,被称为亚洲第一靶场,靶场东西长 9 公里,南北宽 3 公里。 射击观测塔是炮兵射击场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三座(小营房、大凹、高庄)为砖混结构,塔身圆形,底层直径 4 米多,上部逐层缩小,高约 20 米(5 层)。每层均留有观测孔,顶部为亭式,第一层局部为方形。该建筑被人们之所以认为它奇特,是因为它表面留有很多不规则排列的长方形观察孔,一部分是横着的,另一部分则是竖着的。这在其他塔状建筑中很少见到。

民国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

小营房的观测塔,塔门上有阴刻“汤山炮兵射击场第一观测塔”12 个字。大凹和高庄两处分别为第二、第三观测塔,造型、结构完全相同。射击观测塔异常坚固,80多年过去了,至今依然矗立在山坡上,远远即可望见。

1934 年 5 月,孟墓西南陈坊自然村北山坡上建造一座铁塔(观察台),底部正方形,长宽各 6.5 米,三角铁支撑。三角铁宽 15 厘米,厚 1.5 厘米,立面用三角铁对角斜撑,高 6 层,层高 3 米,第 6 层为圆形,钢板封顶。第 6 层上设避雷针,底部用钢筋圈成地球仪,总高 21 米。铁梯上下(现仅存第 5 层铁梯三角铁,余皆毁),楼层层底均为 5 厘米钢板铺成,第 3 层四周和第 6 层用钢板围护,第6 层留有一条狭缝,形如小门,用以观测炮弹弹着点。此塔近炮兵靶场,是炮兵射击时的前进观测所,有钢板护身,观察人员不必担心弹片伤体。

民国汤山炮兵射击场观测塔

​1937 年 12 月 8 日,中央军某部一个班的战士守卫在铁塔上与日军进行了一场血战,被誉为“英雄铁塔”。直到如今,观察塔依然矗立在原地,惟近地的三角铁有些锈蚀。

汤山炮兵射击场建成后,1934 年国民政府向德国订购 96 门最先进的榴弹炮,并把其中的 24 门交给炮兵团,经常在这里的射击场打靶,进行实弹射击。靶场附近的农民把捡炮弹皮当成了一项重要副业,流传着“不怕一年不收稻,就怕三天不打炮”的民谚。(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参考:《汤山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