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光复中华驱鞑酋,

何曾昔断头。

曲线救国何在,

汉奸青史留。

风云变,

投日寇,

千古嗅。

魂兮归来,

梅花山炸,

空塚荒丘。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汪精卫又名汪兆铭,广东三水县人,祖藉浙江绍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同盟友会,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骨干。在北京因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入狱,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吟诗一首: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慷慨歌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块,

不负少年头。

表现一个为推翻满清统治的热血青年,视死如归的精神。汪精卫这诗在当时引起社会很大轰动,汪精卫有文采,人长的漂亮,风度翩翩,又有拼死的精神。激发很多年青年效法汪精卫,投身“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事业中来。汪精卫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孙中山去逝后,汪精卫成为国民政府仅低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三省,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之后,汪精卫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认为日本过于强大,中国太弱,必败无疑。因此走上投靠日本的“曲线救国”之路。所谓“曲线救国”就是中国认输,甘当日本附庸国,求日本少杀中国人,为日本征服世界服务。实质是和法国的具当政府一样,投降当傀儡,“曲线救国”不过是汪精卫投降卖国的遮羞布而已。就这样汪精卫由当初反清青年领袖,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承认满州国独立的大汉奸。江湖大俠王亚樵恨蒋介石消极抗日,派人刺杀,蒋未下楼,汪精卫替蒋介石挨三枪子弹。如果此时便是身先死,汪精卫必然以国葬之礼,葬于中山陵侧,梅花山中,为后人祭祀称颂。偏偏汪精卫身受重伤,又被枪救过来,走上汉奸之路。真可谓是: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一九四四年11月10日因枪伤复发,汪精卫死于日本。荣辱与共的夫人陈碧君亲自书写“魂兮归来"含在汪精卫的口中,乘飞机回南京。陈璧君本富家华侨小姐,因崇拜汪精卫走上国民革命之路,成为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陈璧君作风泼辣,成为汪精卫的主要助手。汪精卫叛变投日就是陈公博,周佛海等汉奸,先做通陈璧君工作,又共同说服汪精卫。汪精卫当汉奸,陈璧君起了很大作用,是名符其实汉奸夫妻,但是陈璧君宁在狱中死不认罪,为汪精卫“曲线救国"辩护。按照汪精卫遗嘱,葬中山陵侧,梅花山中,伪政府举行盛大葬礼,南京日本高官齐聚,各界大小汉奸云集,人人忧虑重重,慌恐不安,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陈璧君是真哭,因为他爱自己的丈夫。有人哭丧,不是哭汪精卫而是哭自已。在欧洲战场,盟军开始大反攻。在亚洲战场,日本已被美国打的节节败退,来日无多,败亡只是早晚问题。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日本投降后,清算汉奸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对汪精卫卖国,民愤极大。蒋介石即令何应钦派工兵炸毁汪精卫陵墓,墓地被炸的一片狼藉,将尸体运走火化安葬。陈璧君以汉奸罪被捕入狱,她毫不含乎,怒斥法官:为曲线救国辩护,“汪先生未丢中国一寸土地,南京,上海,武汉都是你们丢的,我们是在沦陷区组织政府,是让日本少杀中国人”…云云,陈璧君总是念念有词,令法官尴尬。陈璧君有才,也有资格,非寻常民国政客可比,可昔夫妻双双上汉奸路,留下千载骂名。


真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据说汪精卫在病重其间,又留下一首绝命诗。墓被炸毁后,开棺尸体並未腐烂,是提前做了防腐。上面盖青天满地红的旗帜,口袋一首诗,字迹不甚工整,显然是病危前写的。

心宇将灭万事休,

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

谅无后人续春秋。

一九四四年下半年,汪精卫病重,他知道日本失败无可挽回,自已死后将成为中华民族罪人,蒋介石也不会放过他。“天涯无处不怨尤”是指不会有人能理解他曲线救国的初衷。“谅无后人续春秋”是判断不会有史学家用春秋之笔为他的“曲线救国”去辩护和美化,而发出无可奈何的哀鸣。

《诉衷情》读汪精卫诗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