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拋繡球是歌圩中常見的活動,早在唐代已流行。唐柳宗元詩:“男女分行戲打氈”,就是指的拋繡球。到宋代此俗已很盛行。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每逢歌圩,男女青年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先對一陣歌,然後隔開適當距離,姑娘將自己精心做成的繡球向自己中意的男青年拋去。

男青年接住後又凌空拋回,如此往返嬉戲。如果男青年認為合意,便在繡球上繫上贈物拋給姑娘,姑娘有情亦還贈信物。若雙方均有戀情,便可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表露衷腸。

至今,靖西、龍州、都安等地的春節和歌圩中,仍能看到風趣的拋繡球遊戲。

靖西繡球自明末清初出現以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末清初,靖西龍邦一帶的鄉村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在山野中對唱山歌、談情說愛時,隨手摘下山間的花草,用藤紮成花球,拋給意中人。

而後演變為用繡有蓮花、鴛鴦等愛情吉祥物的綢巾,包上重物,連上絲繩的球狀物品,最後發展到現在的針繡小球形。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男女青年傳情信物,靖西繡球花樣繁多,各式各樣,大小不一,豐富多彩。

靖西繡球的製作工藝,一般有如下幾個環節:

首先,用米槳把布一層層地粘在平直光潔的木板上,粘2—3層為宜,然後曬乾;

接著,用曬乾了的布料畫上瓣片形狀,再剪下來;

第三步,把剪下來的布料瓣片貼在彩色綢緞布面料上,然後又剪下來;

第四步,在球瓣片上畫上花、草、鳥、魚等吉祥精美的圖案;

第五步、刺繡。由刺繡者根據圖案的情況用彩色絲線進行配色刺繡;

第六步,貼底色布,裝填充物, 瓣片邊上鑲繡金絲,然後縫合;

第七步,組合。以第每兩瓣片作一組,一共6組,進行組合,組合成球形;

最後,在這個球體上訂上珠鏈、梳蘇等飾物,這樣,一個別致精美的繡球便誕生了。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繡球​為壯族青年傳情信物,雙方有情,便離開歌圩,找個僻靜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