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天邂逅的人何止成千上萬,但邂逅了能相互停頓、駐留的人又有幾何?邂逅是一種美麗,邂逅是一種緣分。能在茫茫人海中邂逅,相識相知,彼此欣賞,共同領略春夏秋冬的美好風光,一起感受真情愛海的萬種柔情,豈不是人世間令人最美好的事情。

高日輝,一個普普通通的壯族農民,生在丘北縣迷勒村,現在居住在維摩鄉白沙灣下寨,家族喪事中偶遇他,也許是第一次,也許也是最後一次,他說現在紅白喜事受限,再加上他年事已高,70歲了,有點力不從心了,16歲學藝,他說在他嗩吶聲中送走的逝者已經上萬餘人,我看他精神矍鑠,那雙曾經被歲月的滄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裡,似乎有一絲光彩閃過,那光彩流轉著,似乎回到了一個純真無邪的童年。他所講述的那一切,似乎就發生在昨天。他說在民間學嗩吶會受到別人的嫌棄,譏諷,娶不到媳婦,甚至娶到媳婦也不會有後代,即使有後代也會成畸形的,的確有這樣的傳說,所以在維摩鄉幾萬人口中,會吹嗩吶的人寥寥無幾,不超10人,會吹嗩吶的壯族彝族居多,漢族幾乎沒有,傳說歸傳說,並非如此。,目前他們的待遇還可以,兩人去一次有需求的紅白喜事中,一天半的收入是460-600元,外帶兩斤豬肉,一壺酒。我問他,剛開始他有點拘束,不想說,我說讓我來試試號是咋吹的,我敬他兩杯酒過後,他就講起了他學嗩吶和學嗩吶調子的傷感經歷。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探訪民間即將湮滅之壯族嗩吶傳承藝人

在和他的交談中,讓我懂得嗩吶在生活中應用流行的原因。的確嗩吶演奏在維摩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長出現的場合就是紅白喜事了。不管漢族、壯族還是彝族,人們在慶祝喜事的時候,都會請幾個嗩吶演奏者吹一些歡樂的曲調熱熱鬧鬧的吹上一兩天。這些喜事包括慶賀喬遷之喜、祝壽和婚事等。為慶祝喬遷之喜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房子蓋好主人搬新家的那一天,親戚和朋友們就會請幾個吹奏嗩吶的樂手,買些鞭炮或準備紅包去慶祝。這時嗩吶吹奏者常吹的有“滿堂紅”和“祝酒”等樂曲,以此表達對主人家的祝福,希望他們安居樂業,從此立下根基。為老人祝壽或為小孩慶週歲的時候,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人或朋友帶上幾個嗩吶吹手,買些禮物去祝賀。主人家負責招待好嗩吶吹手,吹手們演奏喜慶的曲調,祝賀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慶祝喜事中,嫁娶的慶祝方式顯得有些不同,一般都是有男方家庭請幾個嗩吶吹手,在婚禮那天的早晨和壓禮的先生一起到新娘的孃家去“過禮”。壯族的傳統習俗中,婚禮一般都要慶祝兩三天,要走“過禮”、“正酒”和“回門”三步流程。在這兩天之中,嗩吶演奏者必須也要一直演奏不同的曲調,來為喜事營造熱鬧的氛圍,這些調子都是從民間流傳下來專門為婚嫁而譜的,就婚禮而言,當新郎到新娘家過禮時要吹節奏輕快的“過禮調”,接親時男女雙方家裡都可以吹奏“接親調”以及辦酒席客人在吃飯的時候吹奏“擺碗調”和“敬酒調”,新娘離開孃家那天要吹奏“送親調”、正式離開的時候要吹“離娘調”,新郎迎娶新娘時路上吹的“過街調”等等。

當然,人們在辦理喪事的時候更離不開嗩吶。在死者下葬的頭一天,兒女們和親屬每人都會請兩個以上的嗩吶吹手,買上花圈、紙錢、紙屋等祭奠死者的用品去上墳。這時,嗩吶吹奏者吹出來的調子都是哀婉悽切,無盡悲涼,以此表達親人們的沉重心情和深切悼念。喪事期間的嗩吶調按照喪事操辦流程,祭奠死者時,有悲傷的“上祭調”,低沉的“哭娘調”,死者親屬繞棺木走三圈時的“繞棺調”,親朋好友前來悼念時的“迎客調”等幾種不同的悲切的曲調。在整個過程中,嗩吶的吹奏會強烈表達親人的心情,將他們帶入思念的場景中。

總之,在和高日輝老人的交談中,讓我感覺到他無限的感傷,他說他在哀樂中送走許多人,當我走時誰來送我呢?是啊,就像他說的那樣,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再加上政策的不允許,誰來做嗩吶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呢?讓我思慮,不禁有他的感傷: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