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時代社交禮儀5章18條

劉興亮 | 移動時代社交禮儀5章18條

社交是一門藝術。禮儀是這門藝術的技術部分。

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儀,這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種事務與儀式上,甚而上升到了社會秩序的高度。

漢代的《小戴禮記》是專門的著述,針對國人的生活規範做了詳盡的解釋,從禮儀出發,涵括了古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經過兩千年的洗禮,深入骨髓。

由此看出,禮儀並不單指人際交往,更包含了廣博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哲學觀,繼而由此引申出人的行為準則。

古時對人的要求非常細密,視聽言動,取捨去就,均有嚴格道德約束。用簡單的話概括就是,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是很恐怖的事情,只有流氓才會幹。

我們一向號稱是禮儀之鄉。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時下人們都喜歡誇大其詞地說,禮崩樂壞。如今的流行音樂就是古代的鄭衛之音,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要是讓孔聖人穿越到當代的搖滾樂現場,我幾乎不敢想象他的「奔潰」。所以說,禮儀是與時俱進隨時變化的。

八十年代人們在街上問路,都把不認識的人稱作「師傅」。

九十年代人們問路,把不認識的人稱作「大哥大姐」——整個兒降一輩。

兩千年以後的很長時間,不論遇到誰,尊稱都是「老師」。兩個人老遠相向而行,甲大呼:「李老師好久不見了!」,乙三步並作兩步回:「是有日子啦張老師!」

全國人民都榮升為老師了,尤其是相聲演員、影視演員和導演。反倒見了真的教書育人的老師,我們叫對方「老師」,又覺得太過隨意。可是叫什麼呢?教授,特級教師,模範教師,總不恰當。

這還不算考驗大家的時候。真的難題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有人講,智能手機是新時期的精神鴉片。更有甚者做過社會學統計,說人每隔幾秒摸一次手機,摸多少次以上算病入膏肓。

這倒是很有些道理的。比如我自己,本來對「器物」素無興趣,唯獨這個智能手機讓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聽到那種信息來了的響動,肯定要看看,久而久之,如果聽不到響動,很不適應,不自覺地也拿起來看看,長時間的「睹物思情」。

正所謂「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深怕漏了什麼,其實能有什麼呢?都是些胡亂傳播毫無價值的信息,以及親朋好友之間漫無邊際無關痛癢的閒聊。

這種「事實」已經很難改變。中國人的社交生活已經全面淪陷在微信中很久了,交友,娛樂,購物,鍛鍊,一切盡在手機中。

因此我鄭重提議,搞一個「全國無手機日」,到那一天全國人民把手機關了,回到現實中來,追尋逝去的生活。

人們日日與手機為伴,也誕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禮儀,總結一下有以下五章十八條:

01

微信不同於過去的QQ,是熟人之間的社交網絡。更要命的是,微信有人數上限。初次見面就要求加微信,有點難。

人們過去遞名片,上面有電話,僅此而已。微信則大不同,那是一個人的生活信息的綜合演練場,具有極高的私密性。

憑什麼見了就加你呢,讓你逐條審查我的朋友圈,看我的家庭信息,工作習慣,個人喜好。不行!

2)你要加人家,最好你來掃一掃,而不是調出二維碼讓對方掃。

明白這一條的奧妙嗎?給別人留點餘地,也讓自己少一分尷尬。

3)對方即使同意加了,也不要看著對方通過自己的好友請求。

不要去問對方「你怎麼還沒通過我呢」,更不要告訴對方「點這裡就可以通過」,更有甚者,還會直接去別人手機屏幕點,這都感覺跟逼著對方通過似的。

劉興亮 | 移動時代社交禮儀5章18條

人家可能只是禮貌性的讓你掃一掃,不見得會通過。

4)誰主動加的微信,誰就應該先說第一句話。

先加者先說,這是禮儀。第一句話最好就自報家門,能附上電子名片更佳。否則你加人家幹啥?

這裡面還有個關鍵點,方便對方修改備註。

我有個良好習慣,及時修改備註。否則日子一長,根本想不起來「琪琪媽」到底是誰。

分享下我的做法:名字一律改為「真實姓名@Title」,然後備註裡再寫清楚認識的日期,是在什麼活動,還是哪個飯局,或者哪個朋友介紹的,等等。

02

5)微信發語音的時候,請先問一下對方是否方便聽,或者先道歉再發。

這一條值得不少人留意。很多人只圖自己方便痛快,無論對象是誰,拿起來就是一通語音,一分鐘不夠,常常連發一串,要趕上對方正開會或約會,你說怎麼辦?

不是誰都能發語音的,除去你自己不方便打字的場景外,出於對旁人時間的尊重,也應該儘量打字。我一直這麼幹!

6)微信不要問「在嗎」,問人家這個幹嘛呢。

在不在,你肯定有事要麻煩他。難道不在你就不說了嗎?這不叫禮貌,這叫耍心眼。沒必要。

7)微信有個提醒功能「對方正在輸入」,請把信息儘快發出。

不要讓對方,盯著這幾個字,等太久。

這條估計談戀愛或者準備談戀愛的男女最有體會。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只有出發的愛,沒有我回來的愛。

為了大家談戀愛更加提高成功率和準確率。我建議微信把這個功能搞豐富點,免得用戶等的太心焦。

比如這樣:對方打字慢,請稍等;對方正在查字典,馬上就來;對方補個妝後馬上輸入……

8)不要隨便發起視頻通話。

不要隨便發視頻,一句話不說立馬就給發起視頻通話的那種。我一般心情正常的情況下會忽略,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掛斷,互相尷尬去吧。只有在心情大好的時候,才可能接。當然,家人除外。

在此我奉勸那些動輒要與我視頻通話的而且沒那麼熟悉的朋友,不要這麼做,你會讓我陷入恐慌的。語音通話亦如此,雖然程度輕了一個量級。

有話慢慢說行嗎?上來就跟我洞房花燭夜,我也不敢答應啊!

03

第三章:朋友圈

9)沒回別人微信前,最好不要發朋友圈。

哪怕對方再卑微,你多麼討厭他,但是既然在你的名單上,就是說你多少認這個人。人家在眼巴巴盼著你的回話,你不說也罷了,還在朋友圈發送你吃的十幾道菜。這很失禮!

10)朋友圈儘量不要三天可見。最短設置一個月為佳。

周圍很多朋友都設置了三天可見,過去還有一些半年可見的,最近也改了。我總覺得若有所失。你還是我的朋友嗎,這麼藏著掖著,搞什麼搞!

11)朋友圈的評論儘量都回復下。

即使只是回覆個表情,也是好的。古人說得多好:來而不往,非禮也!

04

第四章:看手機

12)別人給你看手機裡某個圖片或視頻時,切記不要左右翻。

唉,這一條要做到很難,可是再難也要把這條金科玉律記在心裡。萬一翻出你暗戀多年的女生,你還怎麼鼓起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的生活勇氣。

13)任何場合,不要盯著別人的手機看。偷瞄也不好。

劉興亮 | 移動時代社交禮儀5章18條

​無論在地鐵裡,或者電梯間,甚至是在開會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自覺地看別人的手機屏幕。這和跑到比人家的臥室裡看人家一日的起居飲食差不多了。絕對不合適!

14)別人在輸密碼的時候,不要看。

這一條要切記,最好是轉過頭去,或者把眼睛蓋上。

05

第五章:問候告別

15)以前的紳士,見面互相致意,是脫帽;新時期的年輕人,見面致意是摘耳機……

見普通人,他們通常只是摘下一隻耳機。如果兩隻都摘下來,那就是表示特別的尊重了。

這種情形在馬路上,地鐵裡,公司大廳,乃至飯局前的等待時間,常常發生。我很喜歡那些見了我就把耳機都摘下來的人,這說明我勝過他的手機。

16)過去的人,表示問候,是點頭;現在的人,是點贊。

17)古代,主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客人該走了;今天,主人一開始刷手機,客人也就該走了。

很多人去別的公司或機構客場作戰,過去常常被冷落在等候間裡,見了客戶說不上幾句就被端茶了。如今茶葉省了,主人假裝有急事,拿起手機專注地「處理」問題,這就表示是時候了!

18)過去的江湖人士,表達將來不見時,會說一句漂亮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

今天的人,就簡單多了,不用那麼多廢話,直接拉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