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

劉建鋒 侯斌雄

【編者按】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地震十週年。憶往昔撫今追遠,地動山搖、黎民無常。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共和國繼唐山大地震之後傷亡最嚴重的地震。

今日欷歔懷念傷亡同胞之餘,我們尤其忘不了死難的中小學生們。眾多豆腐渣教學樓倒塌,師生死傷人數上萬,國人為此黯然落淚。奇蹟般地,只有劉漢希望小學完好無損,500名師生逃離生天。如今,還有多少國人記得那些瞬間凋零的花兒?當年傷殘員的康復悲情,公眾有多少人知曉?我們,“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

我們不相信多難興邦,我們冷觀怪誕的“汶川感恩日”,我們鄙夷“老媽蹄花”荒誕劇。我們只想長歌當哭,吟誦“汶川九歌”,繼續拷問學生們死難之責,繼續關注被忽視的傷殘員之康復困境。

子規夜半猶滴血,不行東風喚不回。讓追究真相的力量昭告歷史,抵抗遺忘、堅持反思。

我們殫精竭力作記錄,只為了撫慰學生們無法安放的靈魂,安慰傷殘員艱難康復的餘生。

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一)

北川中學截癱少女王林滑向死亡邊緣

劉建鋒

雖然一直免費住在被公認四川省綜合醫療水平最高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ICU病房,雖然高位截癱的北川中學少女王林病情早已穩定,其生命卻仍然日趨微弱,到2010年春節時,她嚴重營養不良,軀體自頭部以下已徹底萎縮,仰賴呼吸機,僅存一線氣息。

記者瞭解到,王林的處境如此艱危,是受困於現行醫療體制,由於康復醫療被排斥在醫保範圍之外,華西醫院的康復科室無法對她全面介入,明顯營養不良和有效康復訓練的極度缺乏,不僅加速消耗著她的肉體,更消耗著她殘存甚少的人生期望。

與王林情況接近的傷員,在華西醫院還有8人左右。比王林等人傷情較輕、仍隨時需要醫療康復卻受限於體制的地震傷員,根據2009年6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中殘聯理事長湯小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的發言,至少仍有兩千人以上。

在最好醫院嚴重營養不良,一度絕食求死

2010年春節前後,記者三次在華西醫院金卡國際ICU病房探訪了北川中學少女王林。

少女王林汶川地震發生時17歲,是北川中學高一(5)班的學生,震後經華西醫院全力搶救,仍高位截癱,頭部以下全無知覺。

2010年2月7日,記者在華西醫院發現,王林仍戴著呼吸機,嚴重營養不良、精神萎靡,全身肌肉已萎縮消弭、只剩皮包骨頭。

“她不愛吃東西,營養跟不上”,護工對記者說,“去年7月,政策出臺,給她每月800元生活費和400元護理費,她爸爸就請我來照顧她,一月給我工資1200元,以前她是沒人照管的,她爸做小生意,兩個姐姐生活壓力都很大。去年10月,一位天津來的教授程社明發現王林的情況很不好,認她做乾女兒,她才好了一點……”

“王林現在極度敏感、處於焦慮狀態、長期睡眠不好,迫切需要心理輔導,”病區值班醫生在2月23日下午告知記者,王林的傷情早已穩定,醫生曾經嘗試讓其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但由於整體健康狀況不夠好,王林自我感覺太差,反應大。

“曾經有好幾個月沒人去關心她,”王林的乾爸程社明在2010年3月對記者說,“我發現她時,王林拒絕吃藥、吃飯,曾試圖自殺。”

記者調查發現,雖說住在華西醫院治療條件最好的病區,但王林並沒有享受到好的康復服務。

2010年2月8日夜,記者與由於氣管插管語音極度微弱的王林有過一番對話。

“之前,有媒體記者來採訪、瞭解過你的情況嗎?”

“那不叫採訪。他們來看一下,拿著照相機,對著拍個不停,拍完就走了,我不喜歡那樣。”

“學校領導、老師,你的親人,都常來看你嗎?”

“地震當年,校長來看過一次,以後再沒來過。姐姐經常來,爸爸一兩個月來看一次。認識乾爸爸後,有好些人來看我。”

“每天都有人給你做按摩康復嗎,知道什麼是系統康復嗎?”

沒有回答。

“護工阿姨懂按摩嗎?她每天能幫你做嗎?”

“她們不懂。護工一般是不做按摩的。”

“晚上護工阿姨休息,你要是有什麼需求怎麼辦?”

“那就沒有辦法了。”

“你有吸痰的需要怎麼辦?你身體動不了,又喊不出聲……”

“會覺得呼吸困難。有時我就這樣弄出一點聲響(做上下嘴唇吧唧吧唧的動作),希望夜班的護士能發現,護士姐姐們都很好。”

王林所在醫療科室的醫護人員,都非專業的康復醫師。

“醫院康復科每天都會派一個康復師上到病房,為地震重傷員做治療,”2月23日,值班醫生說。

記者問:“這麼多重傷員,華西金卡國際ICU現在還有8個,聽說前不久是10來個,只有一個康復師來做康復治療,恐怕時間都不夠。”

“近來好像主要是做針灸,大概是給每個人做半小時針灸。”醫生說,“王林的護工每天會給她活動一下關節,護工可能也不懂。”

“康復不好,對她能否脫離呼吸機有無關係?”

“如果她的身體和心理恢復得很好,能為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提供好的條件。

“不能脫離呼吸機,還這樣繼續消極等待下去,是否意味著她沒有未來,甚至不久可能失去生命?”

“很難說會怎麼樣,如果發現有生命危險,我們一定會盡力搶救。”

專家:皮下見不到脂肪

2010年2月22日,記者將王林的處境通過志願者張霞告訴遠在南京的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勵建安教授,獲知勵教授已經從王林的乾爸程社明處瞭解了情況,準備於26日專程到成都看望王林。

3月,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勵建安教授。

“王林地震時脊髓損傷嚴重,損傷位置高,目前她的狀態不好,有眾多的因素。一是治療本身並未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二是營養不良;三是還不能擺脫對呼吸機的依賴,缺乏有針對性的專業的康復治療;四是泌尿系統有感染,一般來說,脊髓損傷患者普遍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五是缺乏系統的醫療康復,功能恢復很不夠,因此無法離開醫院。”勵建安教授說。

至於其肌肉萎縮之嚴重,勵教授認為應該一分為二來看:“王林的神經受損,肌肉萎縮必然會發生,但這不至於影響其生命存續,對她實施積極的康復治療能使其軀體剩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此外,她的皮下已經見不到脂肪,營養狀態很差。”

拯救乏力

勵建安教授提出了三條現實可行的初步拯救建議:一是補充營養,二是大大增加床頭搖高的次數,三是ICU配合呼吸科,儘可能幫助王林脫離呼吸機,恢復自主呼吸。

如果不能脫離呼吸機,日久消磨失去生命的意志,持續營養不良和不施以積極、系統的康復措施,王林甚至可能在兩年之內死去。由於缺乏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消極等待中已經有人死去了,勵建安教授警告說。

與王林同住一個病區的地震重傷員、東汽中學女孩魏玲,也在2月7日對記者提起隔壁病房的老大爺之死曾給她留下恐懼和陰影。

2月8日夜晚,王林對記者說到自己殘存的人生願望:“我很想看大海,想看看大草原。我愛看動畫片,愛看《讀者》和《青年文摘》,雜誌裡有些東西很美好……”

在護工眼裡不愛吃東西的王林,與記者聊天,說到自己愛喝“營養快線”時,現出不好意思的羞赧表情。

四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二)

唐山悲劇重演

劉建鋒

根據四川省政府公佈的數字,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央與四川和全國各省地方政府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搶免費救助治療災區傷病員高達445萬人次,其中14萬餘獲得免費的住院治療。

2008年12月底,停止免費治療的政策開始實施,多位重傷員離開醫院,部分重傷員自2008年7月從外省回川后便直接回家。12月31日之後,農村地震傷員的醫療費用,除了報銷比例低的新農合,基本沒有正常報銷渠道,而且,多項康復醫療費用在新農合不能報銷。

唐山悲劇再現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殘聯副主席湯小泉曾舉“唐山悲劇”以作警示:“唐山地震一年以後,發現3816名截癱病人,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也沒有康復治療的手段和辦法,沒過幾年,大概一半左右都去世了。”

四川汶川地震,據中殘聯統計有康復需求的傷殘人員是6259人,2008年12月31日以後免費醫療停止,眾多重傷員回家,2009年6月25日,她就此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發言說,“醫療費用一斷,又沒有人幫助他們,所以他們都非常痛苦。”

“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實際上在走向死亡。”多次往返於災區康復一線的勵建安教授2009年3月針對這一現狀痛心地說。

在康復志願者和媒體的呼籲下,衛生部門對四川各級醫院提出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有醫療需求的地震傷員入院治療。

然而,一直住在華西醫院金卡國際ICU病區的北川少女王林的情況表明,體制障礙並沒有消除,“唐山悲劇”正在她身上重演。

咫尺天涯:一個荒謬的現實

華西醫院康復科,目前是四川最權威的醫療康復機構之一,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曾普惠於大量地震傷員。

然而,對於僅僅相隔十餘米之遙的另一棟住院大樓裡近10位地震重傷員,它卻不能全面介入提供他們目前最需要的醫療康復服務。

2010年2月23日張霞對記者說,幾天前自己在瞭解到王林的情況後,曾託華西康復科的醫師去看望王林,但考慮到現實因素,恐怕暫時無法介入很深。

何以形成這樣咫尺天涯的尷尬局面,華西醫院康復師劉沙鑫2009年5月表示:問題,是康復醫療未納入醫保範圍。

2010年3月,勵建安教授也對記者說,如果康復科全面介入,王林的營養狀況、軀體康復訓練等都會受到關注,身體健康就能向理想狀態邁進,但現行體制下康復醫療費用在四川不能報銷,醫師自己就會面臨最現實的生存問題。

勵建安教授認為這一現實很荒謬:華西的這些重傷員,除個別還需要手術的之外,多數已不在需要急救的醫療環節,應轉到康復科做全面康復治療,卻由於體制問題,無法轉科——一轉到康復科,他們的醫療費用就無法報銷。

他說,就王林而言,她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急救床位,而是有強大綜合醫療背景支撐的康復床位,體制不順,既浪費了一張ICU床位,還得不到她急需的全面康復治療服務。

2010年春節期間,記者在華西醫院金卡國際ICU病區的調查,與勵建安教授所指的現實契合。

仍在其中住院的8位地震重傷員狀況如下:彭州傷員王立蘭高位截癱,壓瘡治療已基本完成;北川中學少女王林,高位截癱;綿竹什地鎮村民牛關生,小腦損傷,不知動彈,靠鼻飼生存,並無其他大礙;雅安天全大坪鄉人高仁貴,高位截癱;茂縣檔案局幹部苗慧芳,大腦損傷;理縣傷員仁增,高位截癱;江油香水鄉人呂康銀,右下肢截肢術後,頭部還有膿腫,手術風險大;綿竹興隆鎮人、東汽中學學生魏玲,雙下肢高位截肢,曾高度感染,正待手術。

其中,除呂康銀和魏玲正待手術治療,其他6位為高位截癱或者顱腦損傷,卻欠缺其急需的系統康復服務。記者瞭解到,除必要的檢查和護工的簡單護理,他們每天只是臥床“消耗生命”。

勵建安教授認為,,長期下去,他們只能是等待死亡。而如果實施積極、有針對性的系統康復,他們都可以有未來。

“王林完全可能達到理想狀態,如同電影《超人》主演克里斯托弗·裡夫那樣,坐在輪椅上滿世界都能去,這起碼能實現她的部分人生願望。”勵建安教授說。

康復觀念障礙

四川省衛生廳官員在2009年5月曾對某報記者說,有些志願者混淆了醫療康復和功能康復的概念,我們說出院的6318人是已經完成醫療康復,下一步需要的是功能康復,相當於去健身房,針對軀體某些受限或喪失功能部位進行康復訓練。

2010年3月,一位在國際康復醫療界享有盛名的專家對記者澄清說,官員們概念不清,把臨床治療與醫療康復混淆,把功能康復與醫療康復分割對立,這是不對的。

不僅官員存在概念混淆與觀念障礙,一位希望記者匿名的成都康復志願者在2009年9月對記者說,一些拿手術刀的骨科大夫都缺乏正確的康復觀念,很多人認為,手術完成、傷口癒合就等於醫療康復結束,可以回家慢慢自己做功能康復。這是極大的誤解,醫療康復決不能等同於針灸按摩理療,它是一個系統的醫學工程。

“這一誤解帶來的現實後果,”那位著名康復專家對記者說,“就是衛生部門認為可以放手交給殘聯了,這客觀上為衛生部門減輕了工作壓力。但實際上,數千地震傷殘人士需要具有綜合醫療背景的康復場所,這是大多數殘聯康復機構所不具備的。”

正是由於擔心會存在觀念誤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曾在2008年向衛生部發出申請,要求延長外地來川康復醫療隊的援助期,結果卻是外地援川康復醫療隊反而收到四川省衛生廳通知全部按期撤回。同時,大量的地震傷員被從省級醫療康復機構轉入各地缺乏合格康復醫生的縣級機構,甚至被送回家。

再度入院艱難

“許多地震傷殘者有醫療需求,其中重度殘疾者更是隨時可能需要住院,有些人需要每年住院一兩個月,”那位著名康復專家說。

然而地震傷員回家後,有醫療需要再次入院十分艱難。對此,四川省衛生廳官員在2009年5月對媒體解釋說:“下面醫院有問題處理不了,隨時上報衛生廳,我們來安排協調上級醫院接收。決不允許任何醫療機構因為地震傷員的費用問題拒收拒治。一旦發現,衛生局長要受嚴重處分。”

然而,協調過程漫長。

曾經在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住院的江油小女孩譚夢琴,由於骨骺骨折癒合不好,需要轉入治療條件好的省級醫院治療,從2009年春節後開始協調轉院,到地震一週年之際方才轉院成功;地震傷員王海清被康復志願者接到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後,由於壓瘡情況嚴重,綿竹缺乏治療條件,一直到兩個月後,由理縣方面出資才成功轉入省醫院。

“每個需要入院的傷員都要省廳官員出面協調,是很荒誕的。”前述康復專家在2010年3月評價說。

而由南京焦點科技、香港福幼基金會和比利時國際助殘組織資助的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傷員稱其綿竹板房康復醫院),傷員是否能住院僅根據其對康復需求的迫切程度,香港紅十字會出資與德陽市殘聯合作辦的康復中心,與綿竹類同。

“在需要後續醫療康復的地震傷病員中,已有6318人完成醫療康復,1109人仍在康復中。”四川省有關方面在汶川地震一週年的新聞發佈會上如是說。

這一表述,實際上是將“出院”與“完成醫療康復”劃等號,是基於對醫療康復的誤解。有康復志願者評論說,實際上現今仍然需要隨時入院檢查治療和後續治療的傷員,有數千人之多。

該新聞發佈會後幾天,廣元市地震康復中心護士長亢濟渝對記者舉了個例子:“青川縣的地震截癱傷員董軍,從2008年7月出院回家後,一直沒有來過醫院,我覺得他就有(再度入院檢查、康復)這個需要。”

不能放任“唐山悲劇”重演

“吸取唐山地震之後的教訓與痛苦,康復要早期介入”,這一點康復醫療界和志願者中是共識,記者瞭解到,早在汶川地震發生三天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科的何成奇醫生便公開呼籲要重視、及時在地震傷員中開展系統的康復治療。

然而到2009年春節,已有未能得到積極康復治療的地震傷員,在被志願者收入板房康復醫院後不久死去。王蘭、王海清等人,有幸在死亡的邊緣被志願者發現並獲得拯救。

2010年春節期間,記者在災區走訪調查發現,仍有一些傷員自從2008年歸家之後,一直在家中臥床,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康復治療。如什邡市紅白鎮柿子坪村,英雄教師、烈士張輝兵的爺爺張澤萬,綿竹市東北鎮聯合村的李成福,青川縣大壩鄉大壩村的董軍。

2010年2月16日,31歲的董軍在對記者談到處境時,淚盈滿眶:“愛人地震時死了,孩子放在姐姐家,成年累月在山上,身邊只有老父,2008年春節過後,再沒人過問。熬日子等(死)吧。”

2010年3月,記者以北川中學少女王林為例,請教勵建安教授,該如何才能防止“唐山悲劇”在類似王林的傷殘者身上重演。勵教授指出,關鍵還是康復醫療的費用問題,阻礙傷員及時獲得積極有效的系統康復治療。

2010年2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四川省殘聯,瞭解是否曾有捐贈資金被安排用於傷殘者的康復,被告知有資金安排於提供假肢、輔具、康復器械和災區省、市、縣級的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可曾接受過直接用於殘疾人康復治療的捐贈資金?”四川省殘聯基金會劉秘書長回答說,沒有。

中國殘聯副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湯小泉建議三管齊下:在醫療費用、在醫療輔助上、在器具配備上給予解決。她還提出災區還大概需要康復醫療師200人、康復治療師400人,傷殘的933名孩子也需要特教老師。

四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三)

畫餅“社區康復”

劉建鋒

2008年9月,媒體報道稱:“5月底,四川省衛生廳對全省醫療康復資源狀況進行摸底調查,並依託和利用現有的醫療康復機構,建立起省、市(州)、縣、鄉鎮(社區)四級地震傷員醫療康復網絡,對地震傷員實施相對集中的醫療康復。”

根據相關報道,這個四級康復網絡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地震傷員的康復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解2008年12月31日之後該康復網絡的運行情況,2009年5月、9月和2010年春節,記者赴成都、綿陽、德陽、廣元、阿壩等地做了實地調查。

農村社區康復流於“空談”

2008年底,震前在什邡市洛水上中學的截癱傷員黃東被送回家,醫生告誡他“要多活動”、“積極參加社區康復”。然而他所在的鄉鎮,沒有“社區康復”。

31歲的截癱傷員董軍2008年12月從廣元市回到青川縣大壩鄉大壩村,再未獲得任何康復,所在的鄉沒有社區康復這個概念。

70多歲的李成福腰、腿受傷,2008年7月14日被送回東北鎮聯合村家中,2010年春節他說,出院後一直在家躺著,還坐不起來,也不知道身體長成什麼樣了。

什邡市鎣華鎮仁和村截癱傷員黃雲芬,2008年12月29日回到地震棚,2009年5月,告訴記者社區康復基本是空談。

什邡市紅白鎮柿子坪村的張澤萬老人在2010年春節期間對記者說,出院後沒有在做過任何康復。

北川縣曲山鎮任家坪3組的夏小瓊小腿受傷,2008年7月25日出院回到板房,2009年5月,她告訴記者,沒聽說有社區康復,其腫脹的小腿上仍有小口滲血。

2009年5月和9月,記者探訪了多家鄉鎮衛生院。

其中,除綿竹市遵道鎮衛生院、綿竹市漢旺鎮有康復志願者,因而將社區康復實實在在地做起來,其他多家衛生院康復器械閒置,院方承認缺乏康復醫生、也缺乏條件,多以傷殘者上門診隨診為主。

什邡市紅白鎮衛生院陳健院長告知,專家曾下來指導,也獲捐了一批康復器械,但紅白的重傷員主要在德陽和省上做康復,已回家的重傷員,康復費用無法解決。

鎣華鎮的盧大夫則於2009年5月12日告訴記者,地震傷員居住分散,村鎮不通公交,衛生院人手太緊,雖獲捐了康復器材,設了社區康復點,但效果並不大。

即便離中心城市不遠的山鄉,社區康復也沒有落實。成都市下屬的彭州龍門山鎮離成都僅一小時車程,高位截癱的地震傷員王蘭在12月29日回到板房,一直沒有得到社區康復服務,直到其嚴重營養不良、長滿惡瘡而墜落到死亡邊緣。

阿壩州衛生局書記在2009年9月對記者說,鄉鎮衛生院長期投入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現有醫務人員基本缺乏必要的現代康復意識、知識和能力,又沒有經濟條件接送傷員;農村傷員基本沒有康復意識,寧可在家等死也不會主動趕山路去做康復。這兩個層面問題的同時作用,導致社區康復無法開展

部分地市級與省級康復中心停轉

2009年5月到2010年9月,記者先後造訪了四川省六大地市級地震傷員康復中心中的五個,僅未去雅安。這五大地震傷員康復分中心,設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成都地震醫療康復分中心傷員還有幾十個,綿陽市的分中心仍努力維持二三十人的規模,廣元市分中心正接受康復醫療服務的地震傷員僅有十人,另兩家分中心停轉。

2009年9月在阿壩州康復中心,州殘聯康復維權科主任劉大燕告知,已無地震傷員,阿壩地震重傷員多在省級中心,部分已迴歸家庭。但這並不意味著地震傷員對本地醫療康復的需求不夠——2009年12月2日,粵港合作援建的汶川縣香港紅十字會康復中心在縣醫院正式掛牌提供免費醫療康復,兩天便湧來40多位地震傷殘者。

德陽市地震康復分中心原設於德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09年5月記者調查發現,該中心竟已無一位地震傷員,康復室靠牆堆積到屋頂的康復器材,躺在包裝紙箱裡原封未動。5月13日,該院聶院長對記者說,2008年12月31日,免費醫療截止傷員出院,之後未再收到傷員的入院要求。最主要的問題是醫療費用,綿竹地震傷員累計欠費達100多萬元,什邡市的也欠費30多萬元。

德陽市殘聯與香港紅十字會合作,在市殘聯另設了一個地震傷員康復中心,為滿足臨床需求,他們另找德陽市眼科醫院作為合作醫院,德陽市部分地震傷員在這裡獲得康復治療。

綿陽市的分中心,設在綿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這裡的板房康復中心,在2009年5月還維持了接近30位地震傷員的規模。該院副院長蒲一宏告知,2008年12月31日前幾天,許多傷者家屬找到他,強烈要求在31日之前做手術,“有人威脅我說,不做就跳樓”。他在2009年5月15日苦笑說,由於康復費用不能報銷,12月31日這條免費治療線一到,醫院和病人都感覺到巨大的壓力。綿陽市36位脊髓損傷傷員中,一位在華西醫院,12位在他負責的分中心,其餘23位已經回家。

廣元市的分中心,設在廣元市中醫院,到2009年5月,留院的還剩10人,記者注意到,這10人都是在省外大醫院長期治療後轉回廣元的。“只能依靠廣元市財政想辦法了,”護士長亢濟渝說,有些已經出院的地震傷員確實還需要繼續康復。

3個省級康復中心分別設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骨科醫院。12月31日前後,據記者瞭解,華西醫院和骨科醫院的地震傷員大批出院,省人民醫院由於川港康復中心落戶,在那次出院潮中還保留了50餘傷員。

2009年5月,留在華西醫院康復科繼續系統康復的傷員只剩原文軒新華書店都江堰門店主任王波一人,書店為其支付康復費用。

2010年2月,記者發現,王林等10餘重傷員仍在華西醫院的ICU病區免費治療,卻未能獲得其當下最急需的系統康復治療。

四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四)

“四川悲劇”的背後

劉建鋒

2008年出院的地震重傷員,多被告知回去“家庭康復”,但到2009年,四川災區出現多起因傷致殘導致夫妻分手或傷員被家庭遺棄的悲劇性事件,有些事件中傷員因此走向死亡。

“四川悲劇”

2009年2月,記者發現,阿壩州理縣的王海清在震後27天被妻子徐紅樹遺棄,其後政府官員雖多次對其表達關懷和資助,但未施以得力救援,王海清迅速滑到死亡邊緣,2008年12月被志願者聶曉萍發現後,才獲得拯救。

2009年3月,彭州龍門山鎮九峰村的高位截癱傷員王蘭被發現處境比王海清更為險惡。華西醫院康復科宗慧燕2月便在回訪中發現王蘭處境危險,將情況通過華西康復科上報,但未能引起政府部門注意,直到3月8日在勵建安教授動員下,王蘭方才獲救。

5月,什邡市鎣華鎮仁和村傷員黃雲芬告知記者,自己雖有鎣峰公司為地震傷員辦理的1000元社保和幾百元護理費,還是要等丈夫的離婚申請(到2010年春節,其已下崗的丈夫表示不再離)。

2010年春節,都江堰市石羊鎮馬祖村33歲的截癱傷員楊勇,告訴記者自己被家庭遺棄,母親快60歲,繼父不肯接受自己。

2009年春節,四川省人民醫院康復科地震截癱傷員侯麗告訴記者,自己震前與一位在平武南壩鎮做小生意的殘疾人組成事實家庭,震後對方極為艱苦,已經不可能繼續在一起生活了。

“川西農戶普遍困難,殘疾人能獲得的政府和社會幫助非常少,只有一個月50元的低保,任何一個農村家庭都無法承受這樣一個重傷員。”成都志願者朱鴻在2010年春節說,“有些傷員還沒被發現就死了,王海清的一位鄰居,不就被志願者發現已經被疾病拖死了嗎。”

這類悲劇是四川目前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四川大學中文系學者姜飛說,個案暫時看起來都是偶然的,但有很強的社會性因素。

他們認為,有別於30年前國家整體貧困狀態下的唐山悲劇,汶川震後四川災區出現的這類悲劇性事件,可以稱之為“四川悲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悲劇性事件,首先發生在川西最脆弱的農村,這恰是四川地震傷員分佈最廣泛的區域。

家庭不堪承受之重

2009年9月,記者到王海清、王蘭居住的山鄉,找到他們的妻子(丈夫)和其他多位家屬,瞭解他們遭受家庭悲劇的具體情況。

王海清家住阿壩州理縣雜谷腦鎮打色爾村科多寨,其妻徐紅樹在村民眼裡是個能幹、勤快的女人,王海清震前曾得過偏癱,在成都治療費了不少錢,剛恢復又遇到了地震。在普濟溝鄉休溪村,記者找到跑回孃家一年有餘的徐紅樹。她說,地震前為王海清治病花了一萬多,主要是以自己的名義向人借的,至今還欠3000多元的債務,王海清地震致癱,家裡實在沒有能力承受。王海清與徐紅樹的親屬,均告訴記者自己為高山農民,生活壓力很大。

高位截癱的王蘭家住彭州市龍門山鎮九峰村,兒子出生後便送到王蘭孃家。王蘭父母均有殘疾,兄嫂在當地打工維生。2009年9月,她的丈夫張英澤對記者表達質疑:“王蘭這樣的截癱傷員,送回一無所有的家,太不現實了吧?”

侯麗的事實婚丈夫彭國軍,2009年春節期間在南壩對記者說:“我是殘疾,地震以後,十幾年奮鬥的本錢都折在裡頭,冬天靠租一頂帳篷過日子,侯麗截癱,回這個潮溼、陰冷的帳篷,肯定活不了幾天啊。”

2010年春節,綿竹地震截癱傷員宋海燕的丈夫對記者說,妻子的生活必須要有人照顧,自己就無法出門掙錢,每月領取52元的低保,基本於事無補,不知將來怎麼生存。

綿竹截癱傷員楊發春的丈夫李剛文是郵遞員,他告訴記者,雖說志願者來幫助修建了無障礙設施,但妻子在家還要靠母親照顧,自己每天都爭取儘早完成工作,好早點回家幫妻子清洗和解決大小便等問題。“儘量維持生命吧,”他含淚說。

綿竹截癱傷員張官鳳的丈夫說,只有出外打工才能掙點錢,但妻子在家必須要人照顧,真說不出有什麼辦法能養妻兒。

青川截癱傷員董軍的姐夫告訴記者,自己一家是農民,董軍的父親已60多歲,除種地,沒有任何收入來源。董軍低保每月只領47元,而每月自費買藥最低也要花100多元。

2009年11月,王海清被接回科多寨,由父母照顧,2010年3月他告訴記者,每月只領50元低保金,一次買藥就要花200多元。

2010年2月8日,聽說王海清出院被送回家的消息後,高位截癱傷員王蘭對記者說:“我可不可以對外面提個希望?”

她的希望是不要再被送回家,“我不想回家”。

“以死解決因病造成的困難”

2010年3月,記者撥通青川縣大壩鄉鄉長徐守瑞的電話,問起殘疾人只能領取50元低保金,政府有無可能為之提供額外的補助?

鄉長徐守瑞說,我鄉自身的財政是零,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全鄉幾十人,工資都完全依賴上級下撥,根本擠不出一分錢來做這些事。

阿壩州殘聯康復維權科主任劉大燕在2009年9月說,殘疾人每年獲得的其他資金少得可憐,人均幾十元都達不到。

四川省殘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發現需特別照顧的殘疾人後,會協調當地民政部門根據經濟情況,給以階段性的補助。有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日常也會為殘疾人提供補助,但川西許多縣財政困難,農村殘疾人只能領到50元左右的低保。

對此現狀,中殘聯副主席湯小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發言說:“66.8%的農村殘疾人急需醫療救助,61.8%的農村殘疾人需要基本生活救濟、救助。一些五保殘疾人,每月僅有100元生活費……殘疾人一些特殊需求(如醫療衛生需求)得不到滿足,不能報銷,所以很多殘疾人就採取了小病拖、大病抗……以死解決因病造成的困難。”

四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五)

志願者的綿竹康復模式

劉建鋒

2010年春節,記者在綿竹市興隆鎮建設村見到38歲的截癱傷員宋華芝,她演示自己具備在家獨立生活的能力。這與2009年5月初次見到她時反差巨大,那時她的腰傷還在感染之中。

她說,萬幸的是,綿竹市人民醫院與康復志願者合作為傷員免費提供治療,假如沒有這個板房康復醫院,自己一定會死。“2008年太惱火了,8月份就出院,醫療康復什麼都沒做,結果很快就感染。”

2009年5月、9月、2010年春節期間,記者在綿竹市調查到的地震傷員中,由於享受了志願者提供的免費康復醫療,從無法動彈到生活自理、從行動受限到近於常人的有很多。

遵道鎮雙土村4組的陳發蘭脊髓損傷,2008年回家後不能起床,到志願者免費服務的板房康復醫院與遵道鎮做康復後,“能上樓梯,還能走路了,手能撿東西了,生活都能自理了。”

家住遵道場鎮的截癱傷員趙庭華,2008年12月17日被送回板房,此後在綿竹板房醫院和遵道鎮衛生院免費住院康復,到2009年10月,“經過康復,壓瘡換藥,癱瘓肢體綜合訓練,電針,作業療法,膀胱沖洗,結合電動輪椅,我現在能自己開門,能用右手吃飯了,能坐穩了”,他這樣對志願者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支團隊調動四個以上支撐組織

宋華芝和眾多傷員所說的志願者,是由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南京醫科大學勵建安教授帶到災區並逐漸招募起的一支志願者隊伍,骨幹成員為他的碩士生張霞、陳思婧、劉守國等10餘人。

張霞曾對記者談到該團隊的組建過程:2008年9月,大批傷員由外省市轉回四川,而四川本地各級醫院尚不具備充分接收進行震後康復的條件,在勵建安教授的聯繫和引薦下,香港福幼基金會及國際助殘分別決定在四川江油、綿竹以投資康復器械及招募康復專業人員的方式與當地醫院合作,為地震傷員提供免費康復醫療,邀請勵建安教授作為團隊領袖和技術指導。勵教授的研究生團隊則作為專業人員以志願者身份前往江油、綿竹以及綿陽等地區進行康復醫療工作。

到2009年春節,志願者團隊招募成長為20餘人的隊伍,又獲得南京焦點科技公司100萬元資金的幫助,2009年4月底,福幼基金會決定動用200萬善款為綿竹地區1000名地震傷員做二次手術。

由志願者團隊提供康復醫療技術支持,綿竹市人民醫院提供綜合性醫療場所並配備醫護隊伍,焦點科技、福幼基金會、國際助殘等提供資金和康復器械——由此,一個團隊結合四個以上的支撐組織、組成了2009年1月1日以後四川地震災區最著名的板房康復醫院。

2008年12月31日前後,四川各級醫療康復機構大量遣送地震傷員回家的時候,這個志願者團體卻在大量免費接收地震傷員。

2009年5月,張霞與陳思婧介紹,從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住院治療人數共計220餘人,門診治療2400餘人次。遵道鎮衛生院,共為約百名地震傷員提供康復治療服務。

此外,該康復中心還為傷員搭起了一個與設在德陽市殘聯的香港紅十字會德陽康復中心和省級醫院轉院的橋樑,一些傷情複雜的傷員,通過勵建安教授溝通和政府官員協調,得以進入省級醫療機構,一些久治不愈的傷員由於該團隊與香港紅會的協議,獲得了香港著名骨科專家潘德鄰等人的治療機會,一些截肢傷員得以轉到德陽住院,接受假肢安裝和各種適應性康復訓練。

成都志願者聶曉萍和Kitty,對此擊節讚賞:一群沒有資金、設備的志願者,發揮了良心和職業技能,吸引社會力量做出國內擁有巨大籌資能力的慈善機構做不到的事!

康復示範性模式

2010年2月13日除夕夜,記者在綿竹市板房醫院康復科住院部碰見向值班醫護人員表達感謝的金鴻院長。

他告訴記者,據自己所知,醫院康復科一年多來超負荷運轉,收治住院的地震傷員長期穩定在60名左右,其中需做手術的地震傷員收治數量穩定在每月30名左右,實際上是面向四川全災區地震傷員提供免費康復醫療服務。

這個數字比全四川任何一個康復中心收治的地震傷員都大得多。據記者調查,2008年12月31日之後三個省級醫療康復中心收治傷員的總和,與之相去甚遠。

收治流程,據張霞介紹,只需傷員來到醫院看門診,出示證件、帶上傷情資料,醫生會根據其病情資料決定做檢查,住院部根據檢查結果決定是否住院,不但免費治療,還為其提供生活費和來往車費。

2009年5月14日,記者在香港紅十字會德陽康復中心,採訪了來自香港的志願者葉以霆,他告知到該中心康復治療只需帶上地震傷證明即可,中心為傷員提供免費的短期住宿和生活費。由於與德陽眼科醫院合作,又有香港的骨科等科權威專家,能夠為傷員提供相當全面的醫療康復服務。

葉以霆認為,香港紅會德陽中心模式與綿竹模式很相似,將醫療機構與專業康復彌合無間,康復治療在綜合性醫療能力背景下,可以系統地實施,而且與後期輔具服務銜接,是比較理想的模式,綿竹方面缺乏假肢製作環節,但與德陽方面合作,就可以達到無縫狀態。

設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的川港康復中心,主要接受了香港“站起來”機構的志願服務,地震傷員人數保持在50人左右,但據記者瞭解,2008年12月31日以後,地震傷員如主動要求到該中心接受康復治療服務,便需仰賴政府官員的協調。

四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六)

正視地震傷殘員的未來

劉建鋒

“我們特別設了一個社會康復部門,聘請學社會學的本地人做事。”香港志願者葉以霆2009年5月在香港紅十字會德陽地震傷員康復中心對記者說。

他所指的社會康復,意指為傷殘者尋找合適的工作或打造生存技能,讓其本人能在社會自立,不再是家庭的負擔。對學齡階段的重傷員,儘量幫助他們打開上升空間。

至於那些重度殘疾、無法自立的傷員,他認為應該有一個集中託養的機構,實現他們的社會化生活,由政府和社會共同幫助他們實現人生願望,以避免再次出現“家庭悲劇”。

寄望託養中心

2010年2月8日,成都市金牛區殘聯工作人員對記者提到該區曾有一個設想:辦一所“重度殘疾人託養中心”,將散落在家庭的重度殘疾人收入該院。此後,託養中心這一詞彙,在記者接觸到的多個截癱傷員家庭中獲得共鳴。

2010年3月,四川省政府在北京金臺飯店舉辦災區重建新聞發佈會,會後記者找到宣傳部一位部長詢問政策:“許多農村傷員家庭非常貧困,低保一月只有50元,家庭負擔不起重度殘疾人怎麼辦?”回答說,“四川正在建川港、八一兩個大型康復中心,這類人員是否要託養,這兩個康復中心有可能承擔這功能,災區各地都建設福利機構,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民政來解決。”

勵建安教授對記者說,川港康復中心設在省醫院、背靠一個醫療力量雄厚的綜合性醫院,這對於醫療康復來說是好事。八一康復中心應該會有一個配套的醫療中心,但願它如官員所說,能實現醫療與康復訓練部門之間的循環,那些重度殘疾的傷員日常在訓練部或者參加社會活動,有需要時隨時能進入醫療部住院檢查治療。

極重傷員只能集中託養,像王林這樣的傷員,充其量只有兩位數,勵建安教授說,四川災區189個脊髓損傷病人,每年都會有一到兩個月需要住院檢查和治療,否則很容易因為併發症導致死亡。他介紹說,綿竹市人民醫院的金鴻院長,對於集中託養脊髓損傷傷員表示支持。

家長呼籲:正視孩子的未來

地震中受傷的學生,根據一二三四傷殘等級,終身可獲得由四川省幾個基金會提供的生活費用,每月為800、600、400、300元不等,家庭也能獲得減半的護理費用。但多位家長對記者表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出路,目前災區特別缺乏適合這些傷殘孩子學習的條件,他們的未來堪憂。

2009年5月,記者在綿竹市漢旺鎮武都板房區見到12歲的小傷員曾芳,她骨折的小腿沒有癒合,仍裝著一排外支架,左上臂截肢。2010年春節,在漢旺鎮白果村再度見到她,曾芳的小腿,由於志願者為其爭取到香港專家的手術,已經癒合,能走路、爬樓梯了,但明顯是在跛行,學習也已被耽擱。

曾芳的鄰居、15歲的尹智,右小腿受傷,右胳膊神經損傷,失去知覺。2009年9月曾回到學校上學,但在10月,受傷的胳膊因無知覺被熱水袋燙傷,“輸液治了一個多月才好,沒再去上學了”,其父尹卓說,不知道孩子將來能怎麼個活法。

綿竹市土門鎮鄧林村的12歲女孩葉倩,“右腳板沒有知覺,尾椎骨碎裂導致神經受壓迫,有時大小便自己不知道,”其父葉祥山說,2010年春節後還要去香港做手術。他感嘆,不知道孩子未來怎麼辦。

19歲的都江堰女孩鄭潔,左胳膊齊肩截肢,她在2009年5月告訴記者,參加高考肯定缺乏競爭力,“也許只能靠自學、再就是參加函授,我將來也可能會學法律,可能做個律師,”她這樣安慰自己。

18歲的江油女孩孟紅梅震前是東汽技校學生,雙腿截肢,2009年5月曾向記者展示十字繡作品,每次見到,她都有開心的笑臉,2009年9月,問起未來,她卻茫然不答而後微笑置之。

18歲的北川中學男生代國宏被省殘聯選中為游泳選手,2009年5月,談及更長遠的未來,他說,喜歡畫畫、做設計,但是缺乏指導和理想的學習環境。

18歲的東汽中學傷員魏玲,已經做過20多次大手術。四川畫家周春芽在2008年12月開始教她畫畫,2009年5月她畫了一張“十字路口”,題詩道:一場天災人禍/帶來人生轉變/如今塵埃落定/卻是徘徊猶豫/到底如何抉擇/孰能與吾參謀。她的同學、“可樂男孩”薛梟,2009年免試入讀上海財經大學,為她和其他獲救同學,提供了一個參考。魏玲卻認為,自己大概是難圓大學夢了。

2010年春節,記者收到13位家長髮出的一封信,呼籲當地政府正視孩子們的未來,希望有關大學能為傷殘孩子們適當擴大招生,給傷殘孩子的未來提供一些指引。

“這些孩子,都是農村的,如果不能獲得社會的幫助,學無所成,將來輟學回家,就真的沒了任何希望。”一位家長在2月13日說。

【附】

康復需求數字,各方說法不一

四川省10萬地震傷員中,重傷員有一萬餘人,2009年5月,四川省政府新聞發佈上公佈:“致殘者大約有7000人左右,”並稱:“截至目前,四川需要進行後續醫療康復的地震傷病員中,已有6318人完成醫療康復,還有1109人仍在康復中。”

但根據醫療康復志願者團隊對地震傷員通過訪查到人方式獲得的結果,僅僅綿竹、什邡,還需要二次手術的傷員人數就多達1000餘人,僅僅綿竹一地,仍需康復治療的人數便達2000多人。

2009年6月25日,中殘聯副主席湯小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言提到的數字,也與四川公佈的數字有很大不同:“現在有康復需求的傷殘人員是6259人,其中有醫療康復需求有2493人,有社區康復需求的有3331人,截肢的是435人,截癱的是306人。”

(2010年5月份《中國經濟時報》未刊稿)

民間志願者援助部分地震傷員康復記

侯斌雄 劉建鋒

汶川地震爆發,傷殘病人無數。在官方主要組織傷員治病康復之外,內地和香港兩地的民間志願者亦默默發力,精心幫助不少的傷殘員康復,並身心健康地迴歸社會。

唐山大地震後,由於沒有康復醫療而致使地震重傷員在震後一兩年陸續死亡。勵建安教授在汶川地震那年是國際康復醫學會會長、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副會長,致力於改變中國以前缺失康復醫療的境況。

2009年5月記者發現,四川德陽市康復中心由於沒有財政經費做病員康復,竟然導致沒有一位地震傷員。康復室靠牆堆積著頂到天花板的康復器材,躺在包裝紙箱裡原封未動。後來,德陽市殘聯與香港志願者展開民間合作,在眼科醫院重新開設了一個康復中心。香港紅十字會出資和派遣醫生,在德陽市為地震傷殘員提供康復治療,以及免費安裝假肢。

此外,時任綿陽市中醫院蒲一宏院長,在綿陽中醫院為震後傷員康復建了板房康復中心,救治的效果不錯。

四川省人民醫院康復中心有香港慈善資金的資助,接收了汶川地震傷殘員。傷殘員在此接受香港醫生的繼續救治和康復醫療,其中幾位傷員得到香港資金資助赴港多次手動術。穿著黃色上衣的李應霞,2017年還得益於香港慈善人士的幫助,又赴港做了新的手術。

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

成都市彭州區高截癱傷員王蘭,至今仍存活。她一度被送回山村,逐漸陷入絕境。是華西醫院的一位康復醫生,於2009年春節回訪時發現她處境兇險,告訴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勵建安教授。之後,勵建安教授團隊發動當地政府的力量,將王蘭接回成都治療。

阿壩州理縣地震傷員王海清在2008年初步救治後被送回家,逐漸陷入垂死邊緣。志願者聶曉萍探訪發現,上網呼籲。志願者出資將王海清從理縣高山上的窩棚中救出,送到綿竹市人民醫院勵教授團隊主持的板房康復醫院清創救護。待他情況穩定後,送到港資資助的四川省人醫康復中心。當王海清康復得很好後,於2010年不幸在家門口意外去世。

勵建安教授團隊得到香港慈善資金的支持,還與綿陽市人民醫院合作,開辦免費的康復醫療中心。他們的努力,改變了災區缺乏專業康復醫療的情況,也引領了中國的康復醫療事業。勵建安教授團隊,改變了中國——汶川大地震後,經過勵建安教授和香港資金的的影響下,地震傷殘員康復醫療問題獲得中央政府重視,於是很多地震重傷員挺過來。有些高位截癱傷員至今還存活於世間,比起唐山地震時期是不可想象的巨大進步。

並且,勵建安教授發揮自身的國際影響力,2009年在成都市召開康復培訓會議,幫助四川地震災區培養康復醫生。

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

都江堰市地震傷殘人員,在香港“站起來”機構的資助下,獲得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康復中心治療的機會,逐漸迴歸社會。

汶川地震之後,如果沒有南京醫科大學勵建安教授團隊的志願幫助,也沒有港臺慈善資金支持,一部分地震傷殘者的處境將十分兇險,不會好於唐山地震傷殘員。

歷史,請銘記內地和香港民間志願者救助地震傷殘員康復的奉獻。慈善感化,大愛無疆!

回訪地震重傷學生王林:偉大的生命

劉建鋒

2017年8月17日,我被震驚了。

我沒想到,還能在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見到2008年地震時被教學樓埋壓到高位截癱和呼吸機依賴的王林,曾經極度營養不良的、北川中學學生。

我震驚於她生命力的頑強,好幾年來都擔心她會放棄,擔心她會被社會放棄。

還記得,2010年2月在華西醫院第四住院部,我發現王林時的情景。那時,我對康復名醫勵建安教授的學生張霞說,她已經衰弱成了一副骨架子,因為氣管切開依靠呼吸機而說不出話、哪裡都不會動。

那時她說不出聲音,但很願意和我說話,她的嘴唇裡,吐出低微到如同屏氣呼吸時的氣息。我屏聲靜氣,將耳朵湊到她的嘴邊,才費力地聽明白她努力吐出的詞句。原來,過去沒有媒體的記者嘗試與她交流,沒有媒體的記者嘗試傾聽她的聲音,而她記得那些次絕望:那些個記者在病房看到她的模樣,就轉身離去的樣子。

她的心願,是去看看大海。我問勵建安教授,她有機會看到大海嗎?教授說,如果我們努力幫她做好康復,她當然有機會坐著輪椅,去到海灘,去看大海,去聽大海。

2010年,我寫了長篇的四川地震重傷員康復情的調查稿,文章被雪藏了。

此後,我為自由地書寫文字而奮力掙扎。2012年中我從媒體辭職,決意做一個獨立的調查者。從2013年7月開始,不受羈絆地寫我關注的世界,寫我所見的人和事。但萬沒料到膝關節開始出現障礙,2014年我由於無法走路而被迫放棄獨立調查,從此掙扎於求醫治療膝關節的旅途,掙扎於掙脫重病求取生存的旅途。

每次想起王林,我都在想,她是不是已經看到了大海?她,或者是否比之前悲觀而放棄了,或許她已經不在人世了嗎?

今天,我拖著依然伸直的左腿,一步一步忍痛在華西醫院和八一康復中心尋找。我總要知道她到底怎麼樣了,儘管並沒有抱希望。我擔心,她已經放棄了希望;我更擔心,國家放棄了她,醫院放棄了她。

令我驚喜的是,八一康復中心吳姓康復師告訴我和志願者易炎,北川中學的王林還活著,現在與那時不一樣了,現在每天都會有康復師上到她的病房,幫助她做康復治療。

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

當見到正躺在病床看電腦視頻的王林,我更是震驚了。她現在,已經不是當年衰弱得只剩皮包骨的模樣,她的臉上有兩朵漂亮的紅暈,臉龐長大了,豐滿了許多,軀體有肉了。雖然床頭的卡片裡寫著多項疾患,但相比於2010年她的狀態,已經迥異了。

我不由豎起拇指,不只為了以勵建安教授為首的康復醫護團隊,也為王林這了不起的生命,為她在絕境中頑強的意志。

她記起我當年的採訪,說是在華西醫院。她關心起我的膝傷,她記得我以前不是瘸著腿的。我問她,看大海的心願還記得嗎?她搖搖頭,眼裡有淚,不相信有機會去看看大海。

我說,世間的一切都可以不相信,社會的一切都可能倒退,但你要相信,科學技術是一定會持續進步的,這是不可阻礙的。美國Facebook老總扎克伯格捐出了巨大的資金,專門用來研究克服人類目前還沒有戰勝的醫學難題,三年五年不一定,但你要相信八年十年總會有進步。而且,醫學一定能幫你恢復更多,你一定能坐著輪椅,去看大海、大山、看各種各樣的風景。

離開病房的時候,她微笑著,她的眼跟到門口,張嘴跟我告別。

她的心願,是要看大海。我對自己說,要記住她的心願,只是要去看看大海。

成都 2017年8月17日

汶川地震死難學生民間調查報告(徵求意見稿)

四川汶川地震傷員康復調查

調查項目:公民獨立調查報告(文本)

調查執行:譚作人 謝貽卉

調查時間: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3月18日(原計劃到2009年5月)

調查地點:四川省5·12特大地震主災區

目錄

前言

一、調查目的

二、調查原則

三、調查任務

四、調查方法

1、調查範圍

2、調查對象

3、調查方法

五、調查過程

1、調查分期

2、現場調查

3、延伸調查

4、後續調查

六、調查成果

七、調查初步分析

公民獨立調查行動5.12四川大地震死難學生調查報告

(徵求意見稿)

前言:

2008年5月12日2:28pm,在中國四川龍門山脈汶川——北川一線,發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烈度高達11度。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員、牲畜傷亡。其中,學校建築倒塌現象特別嚴重,大量的在校師生非正常死亡情況尤其突出。

5.12 地震災難,出現了一些引人注意的現象,比如,在地震烈度為6度至9度的廣大區域,在零倒塌或極少建築倒塌的地區,發生學校建築倒塌;在9度至11度主震區域,校舍倒塌比例遠遠高於其它建築倒塌比例;在校師生死亡比例,遠遠高於正常人口死亡比例。這些現象已經成為災後調查中一個不能忽視的情況。

地震初期,根據政府公佈信息,主震區四川省共有159個縣合計13768所學校受損,其中51個重災區中,4675所學校受損嚴重,3339所學校需要重建。另據官媒報道,地震中學校房屋倒塌共計6898間(北川、汶川未計入),而同時期的民間統計是12300間,高出前者178%。

由於統計口徑和發佈途徑不同,對於在校師生死亡數量先後有三個不同結論出現:一、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教育廳廳長塗文濤在教育系統內部會議上的通報:四川省教育系統共死亡6581人,其中學生死亡6376人;1274人失蹤,1107人被埋。二、2008年5月26日,四川省教育廳公佈統計的在校學生死亡4737人,傷者16000餘人。三、2008年8月21日四川省教育廳統計通報的的師生死亡數據為5659人。

此後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由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魏宏在2008年11月2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發佈,宣稱在校師生死亡總數為19065人(後謂之為口誤),較8月四川省教育廳統計數據5659人,淨增13406人,高出237%。

由於政府發佈的信息前後矛盾,互相沖突,加之信息發佈內外有別、隱瞞、遮蔽,由此受到質疑,並引起海內外媒體廣泛關注。

政府發佈信息因上述原因不被信任,而社會流傳的民間版本又缺乏具體數據和依據。我們認為,真實可靠的信息,只能來自直接利益相關人——家長群體,因此,我們建議開展一項公民獨立調查,查清在校師生死亡的基本情況,並建立一個由學生家長確認的5?12遇難學生名單,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可信的5?12地震遇難學生檔案,為司法實踐和科學研究,提供旁證。

一、調查目的

震後初期,在校舍垮塌現場,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都不同程度地表示過,要認真追查學校建築中存在的豆腐渣工程問題,“若確實存在質量問題,一定從嚴查處,絕不姑息,給社會一個滿意的交待”。

然而自2008年6月5日以後,這類表態從公共傳媒上完全消失,代之以利益相關部門(如教育部門、建築部門等)責任官員的不實言論,以及個別專家學者的一家之言。2008年6月25日,四川幾大報媒,稱《地震是毀房罪魁倖存者需理性看待未來》,並在災區廣泛宣傳。

2009 年3月8日,地震300天后,在全國兩會新聞發佈會上,針對記者關於校難問題的提問,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魏宏表示“地震傷害、地震災害帶來的實際破壞烈度普遍大於當時所有災區學校設防烈度的1到2度,這是學校等公共建築大規模倒塌的主要原因。而在校師生最終的死亡人數,必須按照國家有關部委對死亡人數特別是失蹤人數的有關規定來進行,涉及很複雜的工作和過程。因此在遇難者數字沒有最終確定之前,對遇難學生人數也很難給出準確的數字。作為四川政府新聞發言人的魏宏的表達,帶來的是廣大公眾對政府工作人員執政能力的質疑和不滿,同時導致海內外媒體對地震中校難真相的再次質疑。

政府信息,應該是嚴肅的、權威的,並經得起社會各界質疑的公開、透明信息。但在地震校難問題上,地方政府發言人缺乏公信力的信息發佈,有違信息發佈原則,有損政府形象和信譽。加之地方行政官員不能正確對待地震校難情況,不能正確處理家長訴求,致使災後調查不能正常開展,事故責任不能得到正確認定和釐清,災後重建工作和災區穩定,存在極大隱患。

我們認為,5?12大地震校難情況調查,應該及時開展,儘快進行。調查死難學生的具體數據及真實死因,不僅是為了尊重生命,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為了維護中國法律的尊嚴,維護司法公正,從根本上維護災後重建的良好秩序和災區社會穩定。

本項調查具體目的如下:

1、尊重生命、以人為本

通過由遇難學生家長確認的校難情況,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具體名單,逐步建立一個不一定十分完整但相對可靠的5?12地震遇難學生基礎數據庫,即遇難學生檔案,使其具有發生學上的統計學意義。

2、尊重事實,維護穩定

通過調查,釐清自然災害中的人為責任,甄別非建築原因的地震校難,和豆腐渣工程的主觀和客觀判定標準;瞭解遇難學生家長的主要訴求和實際困難;向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

3、尊重法律、維護法制

通過調查,瞭解在校師生死亡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瞭解遇難學生家長依法維權主要困難;向政府提出司法建議。

4、本項公民獨立調查的成果將送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司法部門、研究機構,並提供給各類媒體無償使用。

5、本項公民獨立調查的最高目的是弄清事實真相,解決具體問題,從原因學上出發,在根本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社會穩定。

二、調查原則

1、調查總原則:弄清真相,維護社會穩定。

2、調查技術原則:總體規劃,分期實施,自下而上,由表及裡、方式多樣、分類清晰,方便統計。

3、調查工作原則:認真負責、客觀公正、設計規範、程序合理、信息準確、數據可信、科學整理、可靠質詢。

三、調查任務

1、自下而上,徵集由遇難學生家長和知情災民提供,並由遇難學生家長確認的遇難學生名單。

2、按學校、按班級、按地區對遇難學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建立統計模型。

3、在廣泛調查、深入瞭解的基礎上,對地震校難和學生死亡原因進行初步分析,並報送有關部門。

四、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

(1)主要對象:遇難學生家長及其親屬。

(2)次要對象:知情災民或其它人士提供情況和材料為旁證。

2、調查範圍:

分期規劃。

(1)一期調查範圍:主災區10-14個縣市102個鄉鎮。

(2)二期調查範圍:四川省51個重點縣市及重點對象中學。

(3)三期調查範圍:按地震烈度區6-11烈度區佈置。

3、調查方法

(1)一般方法

A根據媒體公佈及網絡統計的72-76所倒塌學校情況,逐校進行調查核實。

B根據政府公佈的重災區和地震烈度區情況,逐縣市鄉鎮村組進行抽樣調查。

C對調查過程中瞭解到的典型情況,進行重點個案調查和分析,並記錄取證。

(2)具體方法

A入戶訪問,現場調查。以家長講述為依據,現場調查取證(包括錄音、錄像及攝影)。

B隨機訪問、抽樣調查。在主災區和重點鄉鎮隨訪知情災民,現場記錄並留下通訊聯繫。

C調查問卷、發放回收。採用入戶發放、隨機發放方式,回收整理調查問卷及調查表格,分類建檔。

D電話訪問,記錄取證。

E結合網絡資料、政府信息、媒體報道及其它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

五、調查過程

1、調查時間

本次調查時間為6個月,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

(1)調查設計階段:2008年12月,為期一個月。

(2)調查實施階段:2009年1月—3月,為期三個月。

(3)調查統計階段:2009年4月—5月,為期兩個月。

2、調查實施過程

本次調查根據規劃及實際需要,在主災區的10個縣市共80個鄉鎮進行現場調查訪問,重點對象包括45個學校遺址,58個遇難學生家庭,隨機訪問知情災民超過 300名。拍攝訪問了3個學生墓園——木魚中學、平通中學和平通小學(合葬)和鎣華中學(有四個非學生)。7個公共墓地——綿竹漢旺英雄山公墓、平武南壩鎮公墓、什邡洛水鎮公墓、什邡紅白鎮公墓、什邡佛爺坪公墓(龍居小學、湔氐中學)、汶川映秀鎮公墓和都江堰寶山塔陵(新建小學遇難學生及部分聚源中學遇難學生)。

本次調查累計行程近3000KM,共分為7次,累計時間16天,分述如下:

第一次:青川縣—平武縣—北川縣。2009年1月8日至10日,共三天。調查龍門後山北段10-11度烈度區。累計行程886KM。重點調查木魚中學、平通中學、平通小學、陳家壩中學、南壩小學等。

第二次:汶川縣—茂縣—北川縣禹裡鄉。2009年1月15日—17日,共三天。調查龍門後山10—11度烈度區。累計行程678KM。重點調查映秀小學、映秀幼兒園、泫口中學,禹裡小學等。

第三次:綿竹市—安縣—什邡市—彭州市。2009年1月24日—27日,共四天。調查龍門前山9-11度烈度區。累計行程595KM。重點調查洛水、鎣華、紅白、漢旺、武都、富新、金花、龍居、湔氐等鎮。

第四次:德陽廣漢市。2009年2月2日,共一天。調查德陽災區情況。累計行程100KM。

第五次:都江堰市。2009年2月4日。共一天。調查新建小學情況。累計行程100KM。

第六次:彭州市-都江堰市。2009年2月7日-8日,共兩天。龍門山主中央區及前山區10度烈度區。行程338KM。

第七次:都江堰市向峨鄉。2009年3月9日-10日,共兩天。調查龍門山南段9—11度烈度區。重點調查龍門小學、小魚洞小學、向峨中學、新建小學、聚源中學等。累計行程280KM。

3、延伸調查

調查實施過程多次遭遇現場干擾而被迫中斷,早期即與當地警方多次接觸,包括2009年1月9日木魚中學,1月24日清平小學,2月4日都江堰市,2月8日都江堰市寶山塔陵、聚源中學等,致使入戶調查日益困難。同時,調查回收問卷主渠道特別租賃郵政信箱不能正常工作,電子郵箱及通訊也受到干擾。3月9日,更發生了調查執行人筆記本電腦被盜的刑事案件,致使規劃調查區域調查方式不能正常完成。為此,啟動調查備用方案——網上徵集方案。

2009年 3月3日,調查行動執行人通過冉雲飛博客,發出《關於建立5?12學生檔案的倡議書》,並公佈了調查問卷和兩個調查統計表格。冉雲飛博文發佈當日遭到屏蔽,但相關內容已被下載並轉載在部分國內博客。3月11日,冉雲飛在國內網站德賽公園發出《建立5?12地震死難者紀念館》的建議,引起網絡熱烈響應。3 月12日,國內另一名博艾未未也在網上發起徵集遇難學生名單的活動,很快得到大面積響應。

本項公民獨立調查,從案頭規劃走向田野調查實施;從調查死難學生數量,走向調查研究學生死亡原因;從公民獨立調查,走向網絡公開徵集,並引起社會關注,已經具有廣泛社會意義和行動層面上的積極意義。我們希望公民獨立調查、網絡公民互動,政府主動公示,媒體廣泛關注,司法提前介入等各個方面,都按自身職能要求,正常開展,爭取良性互動,使該項調查具有多元的形式和更加積極的社會意義,有利於促進公民社會建設。

4、後續調查

通過50多次入戶訪問,與80多位家長和更多知情災民建立了通訊聯繫,為深度調查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初步調查,瞭解了64所學校的基本情況,發現了一些從未被媒體報道過的校難情況,同時也瞭解了各地家長依法維權的具體困難和挫折心境。在本次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將開展更加深入的延伸後續調查,工作重點是調查校舍豆腐渣工程情況,為家長依法維權提供更多依據,促進地震校難案早日進入司法程序。

六、初步調查成果

1、調查材料

(1)文字類:現場訪問文字記錄兩份,約兩萬字。調查問卷回收30份。

(2)數字類:調查統計資料21份調查表格回收32份

(3)音像類:現場訪問錄音、錄像及攝影。部分遇難學生照片。部分校舍現場圖片。部分學生墓地圖片。

2、初步成果

(1)調查報告一份,超過5000字。

(2)調查手記兩份,超過兩萬字。

七、初步分類分析

校舍垮塌及學生死亡情況初步分析:

在時間緊迫,各種原因導致調查樣本不足的情況下,本項調查依據經驗法、觀察法、趨勢外推法等基本方法,對5?12學生的死因作出了一個初步的分類分析,以便拋磚引玉,引起業界專家和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使這項工作儘快立項開展,在科學、法律的基礎上,妥善解決這個天災與人禍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的社會問題。

經初步研究認為,5?12在校學生死亡的原因可以依據發生學原理分為:A、校舍垮塌原因的主要分析。B、師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前者為共同原因,後者為分類原因。分述如次:

1、校舍垮塌主要原因:

5?12地震導致大量建築倒塌,尤其是學校教學樓倒塌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在校師生共同死亡的主要原因。地震烈度、校舍倒塌及師生死亡,既有正相關性,也有明顯的線性關係,也有相當數量的個案,表現出沒有必然聯繫的特徵。

(1)區內地震烈度過高,超過規定建築抗震設計標準,同時反映出區內建築設防不足,難以抵禦史無前例的特大地震,此一主因以自然災害為主因。

(2)區內建築沒有達到規定抗震設防標準,或者沒有達到建築分類建造設計標準,以至降低了建築的抗震防護能力,此一主因,既有機制、體制等歷史原因,也不能排除人為事故原因。

(3)區內建築存在設計結構以及設計標準不足等技術責任問題。

(4)區內建築存在工程質量問題,以及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工程超期等違法違規問題。這類倒塌學校是上訪家長的主要對象。

(5)區內建築存在建築監理不足,工程質量失察問題,包括察而不究,究而不糾等行政責任問題。

(6)區內建築存在選址不當,以及對地質環境容量和環境風險估計不足的技術責任問題。

(7)區內建築存在老化、失穩,已被列為危險建築仍在違規使用問題。

2、師生死亡主要原因分析

地震並不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築物的倒塌所致。5?12特大地震造成四川在校師生的大量死亡,在原因學上,除上述關於建築倒塌原因分析外,還可以進行一下分類分析,以便於更加直觀地反映人員傷亡的真實原因,這些主要原因包括:

A 類:建築設計質量及建築工程質量問題。反映出這類問題的現象和證據較為廣泛和豐富,但是缺乏具體研究和整理,表現出這類特徵的學校有:南壩小學、平通中學、平通小學、北川中學(又名北川一中)、武都小學、富新二小(又名五福小學)、洛水二小(又名洛城小學)、洛水中學、湔氐中學、龍居小學、紅白小學、紅白中學、新建小學、聚源中學等。

B類:建築選址不當,對地質災害預見不夠,對地質環境風險評估不足。這類學校包括茅壩中學(北川中學初中部)、曲山鎮小學(含西區、東區),曲山鎮幼兒園、北川職業中學、南壩鎮石坎鄉興坪小學、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小學等。

C類:建築陳舊或列為希望工程的校舍,仍被違規使用。這些學校包括向峨中學、木魚中學、東汽中學、東汽職業技術中學、九龍鎮中心小學、北方小學(屬武都小學)、八角小學等。

D類:建築構建或附屬物垮塌。這類個案包括南壩中學、蒲陽中學、湔氐小學、泫口中學等。

E類:異地傷害。借用其它單位房屋或前往某地造成的傷亡事故,這類個案包括向峨小學、陳家壩小學等。

具體列表如下:

A類:建築設計及建築質量問題,遇難師生人數3067人,所佔比例53.05%。

序號市縣學校名稱死亡失蹤人數備註

1 綿陽市北川縣北川中學 1250

2 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 175

3 綿陽市平武縣平通中學 166人

4 綿陽市平武縣平通小學

5 德陽市綿竹市富新二小 127

6 德陽市綿陽市武都小學 230 一教師在漢旺中心小學遇難,計入異地

7 德陽市綿竹市歡歡幼兒園 63

8 德陽市什邡市洛水二小 77

9 德陽市什邡市洛水中學 94

10 德陽市什邡市紅白中學 154

11 德陽市什邡市湔氐中學 55

12 德陽市什邡市龍居小學 89

13 德陽市什邡市鎣華中學 63

14 成都市都江堰市新建小學 246

15 成都市都江堰市聚源中學 278

小計 15 3067人

B類:選址不當,遇難師生人數1023人,所佔比例17.7%。

序號市縣學校名稱死亡、失蹤人數備註

16 綿陽市北川縣北川茅壩中學 240

17 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小學 346

18 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幼兒園 327

19 綿陽市北川縣北川職業中學 90

20 綿陽市平武縣南壩興坪鄉小學 14

21 廣元市青川縣東河口鄉小學 6

小計 7 1023人

C類:建築陳舊或列為希望工程的校舍被違規使用,遇難及失蹤師生人數1571人,所佔比例27.2%。

序號市縣學校名稱死亡、失蹤人數備註

23 德陽市綿竹市九龍鎮中心小學 110

24 德陽市綿竹市漢旺鎮中心小學 97

25 德陽市綿竹市漢旺鎮中心幼兒園 27

26 德陽市綿竹市漢旺東汽技術學校 57

27 德陽市綿竹市漢旺鎮東汽中學 240

28 德陽市綿竹市廣濟鎮中心小學 16

29 德陽市綿竹市金花鎮小學 75

30 德陽市綿竹市金花幼兒園 10

31 德陽市綿竹市鄧林學校 2

32 德陽市綿竹市漢昌小學 14

33 德陽市綿竹市清平鄉小學 2

34 德陽市什邡市八角鎮小學 6

35 綿陽市安縣拱星鎮白溪小學 1

36 綿陽市安縣高川鄉中學 2

37 綿陽市北川縣陳家壩幼兒園 4

38 廣元市青川縣關莊小學 1

39 廣元市青川縣涼水鎮小學 6

40 廣元市青川縣木魚中學 289

41 成都市都江堰市向峨幼兒園 3

42 成都市都江堰市向峨中學 327

43 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小學 245

小計 23 1571人

D類:建築構建或附屬物垮塌,遇難人數99人,所佔比例1.33%

序號

學校名稱死亡、失蹤人數

44 成都市都江堰市蒲陽鎮中學2

45 阿壩州汶川縣泫口中學 45

46 阿壩州汶川縣水磨鎮羅鈺幼兒園 2

47 阿壩州理縣通化中學 1

48 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中學 4

49 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石坎鄉小學 9

50 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週週幼兒園 2

51 綿陽市北川縣禹裡小學 4

52 德陽市綿竹市廣濟鎮中學 1

53 德陽市綿竹市富新二職中 2

54 德陽市什邡市鎣華鎮中心小學 2

55 德陽市什邡市湔氐鎮小學 2

56 德陽市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學 13

57 成都市彭州市龍門鎮中學 1

58 成都市彭州市小魚洞鎮小學 1

59 成都市彭州市草壩鎮小學 1

60 成都市彭州市磁峰中學 3

61 成都市彭州市通濟中學 1

62 廣元市青川縣木魚小學(含幼兒園) 3

小計 19 99人

E類:異地傷害,遇難人數21人,所佔比例0.36%

序號

學校名稱死亡、失蹤人數

63 綿陽市北川縣陳家壩中學初二年級 13 借用龍灣村村委會會議室

64 成都市都江堰市向峨小學 7 到向峨中學參加舞蹈訓練

綿陽市綿竹市武都小學 1 一名老師到漢旺小學進修

小計3 3 21人

以上數據顯示,本次對四川省64所整體教學樓倒塌和局部倒塌學校的不完全調查統計,5?12四川特大地震,造成遇難及失蹤師生5781人。綜上分析,可以看出約有53.05%的在校師生死因可以歸因為不能抵禦地震災害的問題建築,這些建築問題包括建築設計、建築施工以及建築質量;約有17.7%歸因為選址不當,以及對地質環境容量和環境風險估計不足;約有27.17%的在校師生死因可以歸因為建築陳舊老化,成為危房,沒有得到及時糾正,致使建築沒有抵抗地震災害的能力;約有1.72%的師生死因可以歸因為建築構建或附屬物垮塌,如圍牆、門等;約0.36%的師生死因可以歸因為到其它地方、學校參加學習、進修、開會、參觀、文體表演等活動,遭致不測。

通過此次調查,初步分析後得出以下結論:

一、正相關性:

1、校舍倒塌數量與師生傷亡數量呈正相關性;

2、校舍倒塌程度與師生傷亡情況呈正相關性;

3、校舍垮塌時間與師生傷亡情況呈正相關性。

二、非必然聯繫:

1、倒塌學校與地震烈度分佈無必然聯繫。如北川中學兩幢教學樓垮塌了,同屬地震烈度10-11度烈度區,距離北川中學約50米的任家坪小學卻未倒,此次地震未傷及一個學生。

2、倒塌學校建築與該建築年代、具體時間無必然聯繫,

如北川中學,主教學樓建於1993年,新教學樓建於2002年,前者整體垮塌,後者塌陷兩層到地下,致使遇難師生高達1250人,佔遇難總數的21%。此兩幢教學樓的前後,有建於70年代的建築、2000年後建的學生公寓及食堂,此幾幢建築只是在地震中受損、裂縫,卻裂而不倒。

3、倒塌學校與該建築朝向無必然聯繫。如新建小學,前後左右建築均未倒塌,只是局部受損、裂縫,卻裂而不倒。聚源中學、富新二小也屬此種情況。

5?12 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已近一年,由於早期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從上到下均對校舍豆腐渣工程表明一經查實,決不姑息的態度,國家教育部也組織了一些專家前往災區調查、核實,如國家地震局力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郭迅視察了北川縣70間教室後,只認定兩間教室合乎建築抗震設防標準。建設部抗震救災專家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陳保勝在勘察了聚源中學廢墟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聚源中學在選址、建築的構造、建築結構體系、施工和材料方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又是一個沒有構架柱的教學樓”,西南設計院總工程師陳正祥在什邡市洛水中學教學樓垮塌現場說。這些專家的認定一度使遇難學生家長感到了希望。

但2008年6月25日後的宣傳轉向,“地震使毀房罪魁,倖存者需理性看待未來” ,使家長深感絕望並憤怒不已。遇難學生的冤死讓他們開始艱辛地維權,到成都、到北京,上訪的上訪,收集證據打官司的打官司,這類維權活動至今也未完全停止。

我們認為,遇難學生家長內心的傷痛,如果缺乏正常渠道釋放,將給災區的穩定工作造成極大隱患,也給每個關心司法公正的公民造成更大程度和範圍的質疑以及對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

如何維護司法尊嚴,保證法制實施過程中程序的公正公平性,是中國各階層以及全社會都需要關注關心的事情。在此,我們呼籲,中國政府各級相關職能部門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儘快對校舍垮塌和師生遇難情況展開調查,對證據確鑿的豆腐渣工程相關責任人,予以法律法規規定範圍內的懲處,給全體中國公民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交待。

報告人:譚作人、謝貽卉

日期:2009年3月25日

( 免責聲明)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並非“雄韜文化”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