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梨园三十年,鄂派黄梅竞风流——写在“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三十年”之际

记者 范小翠

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因为发源发端于黄梅县而得名,其根在湖北,“娘家”在湖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繁荣于安徽。198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并在黄冈设立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决策。

三十年来,我市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工作,创作上演了《双下山》《和氏璧》《李四光》《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等多部黄梅戏精品剧目,与安徽的安庆、合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形成“鄂派”黄梅戏典型艺术风格。

起宏图 大剧院竖立新地标

“说黄梅,唱黄梅……”12月14日晚,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以“梨园芳华·薪火相传”为主题的黄梅戏迎新晚会,在此精彩上演。

在新剧院建成启用以前,省黄梅戏剧院“蜗居”于老城区青云街一隅,占地面积只有5.4亩,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剧院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不能满足日常演出和剧院发展需求。

黄冈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城市。为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位,2009年,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建设项目被列为黄冈市区社会发展五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2015年9月,历时5年建设,总投资3.5亿元,群众翘首以盼,气势恢宏,外观壮美,外型设计为梅花状,与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及黄梅戏之“梅”字相呼应的黄梅戏大剧院落成,古城黄州新添一座文化地标性建筑。从空中俯瞰剧院,犹如一朵盛开的梅花。

大剧院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钢网架、大空间剧场,是国内最为先进和现代的剧场之一。主体工程分大剧场、小剧场和商务区,配套建设有省黄梅戏剧院办公、排练场所和书城,可容纳1000余名观众。舞台、音响、灯光等设施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剧院水平,能满足戏曲、歌舞、话剧、音乐会及大型综艺晚会等各类演出和大型会议需要,是广大市民进行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的场所。

投资几个亿的项目如何运营?普通群众是否消费得起?黄梅戏大剧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利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业主监管、省院使用”的经营管理模式,2014年12月我市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牵手。制定文化惠民政策,每场自营引进演出均设置30元、50元、80元的惠民票价。利用保利公司的管理优势,实现黄梅戏大剧院“专业水平高、管理标准高、服务品位高、经营效益高、社会形象高”的运营目标,培育和繁荣我市文艺演出市场,达到“有机会请进来,有条件走出去”的目的。

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张辉认为,黄冈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四戏同源”,黄梅戏大剧院的建成,对于振兴以黄梅戏为代表的黄冈地方戏,实现“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

“走,到黄梅戏大剧院看戏去!”如今,黄梅戏大剧院成了广大市民的文化会客厅。

兴人才 百花齐放群星闪耀

“戏因人传”,湖北黄梅戏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为培养本地的黄梅戏人才,我市“招兵买马”引进演员,把黄冈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改组为黄梅戏剧团;成立黄冈艺术学校,坚持从娃娃抓起,与各县级剧团联合开办黄梅戏表演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

1989年,张辉和杨俊应湖北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来到湖北,挑起“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发展湖北黄梅戏”的重任,先后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张辉来到黄冈后,全身心贡献于黄梅戏事业,在多部黄梅戏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中担当主角,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荣获多项大奖。

经过30年的艺术实践,张辉成功开创了黄梅戏以男小生为主演的先河,奠定了湖北黄梅戏形成的基础,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被誉为“黄梅戏男声第一唱”“中国黄梅戏王子”“当代黄梅戏的‘费玉清’”。他成为当今黄梅戏界最具实力的男小生之一,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曾15次登上央视舞台助阵央视戏曲晚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06年8月,张辉担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为了使黄梅戏永远焕发青春,张辉在塑造自身的同时,把黄梅戏专业人才的培养当成剧院发展的基石。经过30年的发展,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培养出了一级演员12人、二级演员30人,成为黄梅戏振兴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专业院校精心挑选一批成绩优秀、表演基础出色的黄梅戏表演专业毕业生进入剧院,为剧院黄梅戏发展补给后备力量。在张辉的领导下,剧院不断加以学习和革新,大胆启用新人,培养了一批以谢思琴、王刚为主的新生力量,为剧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9年,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湖北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增加事业编制30个,用于招收五年制黄梅戏学员,已经全面完成了新学员招考入学工作,委托黄冈艺术学校进行培训。

一个演员的成熟,除了自身条件,严格的基础训练,还得在演出实践中进行长期的磨砺。

2017年8月18日,由黄冈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联袂打造的大型原创现代黄梅戏《槐花谣》成功首演。张辉“甘当绿叶衬红花”,出演剧中重要反派角色郑守仁,让年轻演员谢思琴、王刚担纲主演。“第一次担当配角演反派,主要是为湖北黄梅戏培养新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张辉说。

如今,湖北黄梅戏群星闪耀:杨俊、张辉、程丞、谢思琴、王刚、张安岚、石蔚华、董小满、张敏、涂小勇、陈燕以及余文新、周洪年、余万能、王慧君等已经成为黄梅戏领域的杰出人才。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发源地的黄冈,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感染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全市先后成立了7家县市级黄梅戏剧团,100余家黄梅戏民间艺术团体,形成了星罗棋布的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新格局。今年全市专业院团惠民演出达到1777场。

同时,余笑予、章华荣、熊文祥、湛志龙、林海波、陈祖旺等导演、编剧、作曲和舞美人才,为黄梅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人身上压担子,个个心头扛责任。这批优秀人才担负着振兴湖北黄梅戏、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历史使命,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使得剧院内外焕然一新。每年演出场次从当初的50场,变成如今的126场,演出收入从当初的10万元,到如今的20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出精品 现代黄梅戏自成一派

一曲黄梅调,天涯若比邻。

建院以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精心创作拍摄演出了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婵》、黄梅戏舞台剧《双下山》《未了情》《不倒的门楼》《冬去春又回》《和氏璧》《风花雪月》等剧目,深受全国观众欢迎。整理改编演出了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梁祝》《红罗帕》《梨花情》《春江月》《红丝错》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在全国上演,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血泪恩仇录》填补了湖北戏曲电影片的空白,《貂婵》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双下山》在第二届全国黄梅戏艺术节中获“振风杯”大奖。《未了情》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奖”“文华表演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信息网络、影视传媒的普及、地域文化的不尽相同等因素,给传统的戏剧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急剧萎缩。

新世纪黄梅戏如何去适应新的社会文化需求?“首先抓住剧本题材的创新。”张辉说。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始终坚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出人出戏出精品”的理念,发掘黄冈名人、地方红色资源与题材开展创作,紧扣时代主题、围绕文化交流合作进行创新,积极创作与时代合拍、与主流思想同步的精品力作。

2009年,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横空出世,开创了黄梅戏以男角为主演的先河。

2011年5月21日,《李四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李四光是黄冈的名人,通过张辉的传神表演,使全国的黄梅戏观众对黄冈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01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和下发了《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名人之都”的指示精神,抓住以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的典型史实为创作原型,形成从剧目题材定位到创新艺术表演风格的鲜明特征。一改黄梅戏以女角为主的缠绵柔情而以男小生挑梁的阳刚之风,连续打造大型黄梅戏《李时珍》《东坡》《活字毕昇》《和氏璧》《双下山》等大型剧目,形成新世纪黄梅戏《李时珍》《李四光》《东坡》的“新三篇”。

2019年,在原创精品黄梅戏舞台剧《东坡》的基础上,与湖北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湖北垄上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拍摄合同,投资拍摄了黄梅戏数字电影《东坡》。

自此,以张辉为代表的具有楚风古韵的鄂派黄梅戏渐渐形成。湖北黄梅戏多次走出国门,在德国、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后,受到了戏迷观众近乎疯狂的欢迎。

现代戏剧艺术的光辉,折射出湖北黄梅戏求新、求高、求精的勃勃生机。

一部优秀感人的剧目,既是一个奋进前行的脚印,又是一段开拓进取的历程。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以其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顺势而为,敢闯敢拼,走上了一条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实习生:高雅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