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上尊號奏》


碑刻:《上尊號奏》

《上尊號奏》 局部


《上尊號奏》:

全名《魏公卿上尊號奏》,黃初元年(220年)刻。

此碑書法,為漢隸之變,點畫現出折刀頭,斬釘截鐵。隸書經過秦隸、漢隸,再變為鍾繇等人的魏隸,書風由古樸稚雅變為秀麗恢弘再到雄強鋒利。此碑是鍾繇前期書法作品。

《書品》雲:“鍾書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

此碑在書法上價值很大,但政治上卻是一場鬧劇,魏文帝弄巧反拙。曹丕比曹操的政治野心更大,不甘心“挾天子以令諸侯”,迫不及待想自己稱帝,但無口實,只好上演了一場鬧劇:由當時相國華歆、太尉賈翊、御史大夫王朗等公卿將軍出面,不約而同,聯名上書勸曹丕即皇帝位。曹丕假意推託,群臣堅意要求,令百姓平民如墜雲霧之中,也給孫權、劉備以一種精神的壓力。鬧劇的高潮是曹丕正式稱帝,授意書法大師鍾繇刻石勒銘,名垂千古。鍾繇在曹操手下就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文帝時官太尉。他認為“大魏受命,繼蹤虞夏”(《三國志·鍾踩傳》),自然愉快接受了這一光榮使命。碑上留下了“大理東武亭侯臣繇”的題名。

書法藝術的美與上尊號政治內容之醜,矛盾地嵌進石中,留下的是遺憾和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