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袞雪碑》


碑刻:《袞雪碑》

《袞雪碑》


由曹操書寫,這兩個字又像隸書,又有楷意的字,刻石原在褒斜棧道南端重要的隘口——褒谷口,褒水中巨大的皛石上,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書體為漢隸大字。刻摩崖石刻整體呈長方形,寬148釐米,高67釐米,字徑35~46釐米。

曹操是歷史上爭議不斷的政治家,但他的文韜武略無人非議。魏武帝與劉備爭奪巴蜀,揮鞭至漢中石門棧道,誰料損兵折將,“積月不拔”,久攻不下,只好退屯褒斜谷南口,每天面對山水排憂,長時間受山水的陶情煉性,頭腦中幻化出“袞雪”的自然美景:袞河水流至此,河低水急,亂石鱗嶼,捲起千堆雪浪。忘記了戰事,忘記了憂愁,他揮筆題下了這樣兩個又像隸書又有楷意的字。其臣下立即摹刻在褒斜棧道南口石門之下的大石上,為“石門漢魏十三品”的第一品。其石高49釐米,寬125釐米,字徑39釐米,左下方題“魏王”二字。

清代羅秀書寫的《褒谷古蹟輯略》中,他說:“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之好動也。今觀其書,如見其矣!……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頃波。”曹操的雄才大略、獅子精神,與自然景物中的滾滾流水萬頃波濤是辯證統一的。兩個大字用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的字體表現,可以看出曹操當時心情表面的寧靜,內心的湧動。愈是從容不迫,愈見其奔騰不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