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杂谈:仓颉造字

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年,文明渐进,用绳记事远远满足不了交流的需要,正式的文字的产生迫在眉睫,仓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传说中,仓颉长有四只眼睛,具有仰观俯察超常的洞察力,是一般的神人无法比拟的。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去,登上阳虚之山,临于洛汭之水,忽然看见一个大龟,龟背的颜色是红色的,上面却有 许多青色的花纹。他觉得稀奇,取来细细研究,恍然悟出这不是花纹,而是文字,有意义可通,于是产生了创造文字的意愿。他一方面取法于过去刻在竹木上的各种象形符号,另一方面(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从天文地理、各种物象上去体察,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旁观鸟兽虫鱼之迹,草木器具之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后,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有了明确的文字依据,混沌的文明向前推进。这些字,个个团结得起,少的只有一笔,多的可有几十笔,但是都能用一式大小的框格去范围它。笔画少的,不嫌宽舒;笔画多的,不觉拥挤。笔画少而框格大,比如一个人生在幸福的家庭里面,伸手舒脚,俯仰无忧,但亦须谨慎守中,不可出格。笔画多而框格小,仍然像一个拥挤的部落,各人有各人的职业,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安排得当,布局停匀,清楚美观,在逢密中并不显出拥挤。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称赞:“夫仓颉者,独蕴圣心,启明演幽, 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像被生灵,可与三光异悬,四时终结。”张怀瓘对仓颉祟拜得五体投地,把他造字的功绩提到与日月同辉的地步,说他的字是“神章灵篇”。

仓颉造字的传说,只能看做是先民们对汉字产生的一种猜测,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仓颉造字的传说指出了汉字产生时的实情,只是造字者决不只仓颉一人,而应是一个几代人的群体,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这个人,他就像荀子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仓颉也好,后代的李斯也好,都只起了统一文字书写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仓颉无愧于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而论,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走过刻画符号的雏形期,经历了图画文字的框形期,然后迈入了文字书写的成熟期,汉字书法史明晰地记载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