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什麼不適合當首都

南京為什麼不適合當首都

從東吳、東晉,再到太平天國、國民政府,南京雖被稱作“十朝都會”,可為什麼建都於此的政權皆曇花一現、國運不長?

南京城是個好地方毫無疑問

本身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向東是長江三角洲,南宋以後的經濟重心,向北則是平坦的華北平原,向西則可達荊襄,大運河開通以後,前往北方更加方便。地勢也好,三面環山。

我們不妨看看,這些定都於南京的政權有哪些共同點。

定都南京的其實都是些割據政權,沒有一個是真正統一了全國的(明朝遷走了,國民政府形式上的統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是主流,割據一方的政權最終還是會被兼併消滅,最終實現統一。

南京為什麼不適合當首都

什麼地適合建首都

首先要安全,安危關乎一切,從這點看開封就不符合,處於華北平原上,除了黃河,無險可守,幽雲十六州也丟了,所以宋太祖迫切希望遷都洛陽。

第二點是要運輸方便,首都人口眾多,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往後發展,人口數量越大,首都本身所在地八成是擔負不起的,需要外運,而古代交通工具又不好,更多要走水路,所以都城一般不是大江大河邊就是運河邊。

第三是要位置合適,能夠迅速把命令傳及四方。

因此縱觀整個古代史,南京之所以無法成為統一王朝首都,硬傷便是太偏於南方,無法有效地解決整個國家的安全問題,雖然它本身是個看似安全的地方。封建王朝的威脅在哪?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當然是被統治的勞苦大眾了,要是全國百姓都反對你,你活不過明天,對此,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有一套,屠刀、法律、教科書一起用,防民甚於防川,雖然最終一定是防不住的,但只要統治得當,別逼得太急,統治個幾十年、一百多年問題不大。還有一個威脅更致命:遊牧民族的軍隊,中國很早便有四夷之說,可四個方向,威脅最大的還是來源於北方,犬戎、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能成氣候的都是長城以北的,西部、西南地區的吐蕃、南詔曾經輝煌過一時,唐以後那裡就沒有太大的威脅了,南方几乎沒有什麼有明顯威脅的少數民族,東邊是大海,在古代也就倭寇鬧兩下,不可能打到首都,影響不了全局。

為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封建王朝必須在長城沿線佈置重兵,還要能迅速的調動部隊。可古代通訊手段落後,消息難以迅速傳達,而且戰況往往是瞬息萬變的。為了能及時掌握情況、指揮軍隊,必須把首都定在北方,通過縮短指揮中樞到前線的距離彌補技術的不足,否則只能把指揮權給藩王或者將領了,這如何能讓人放心?前者有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後者有安史之亂、三藩叛亂,前車之鑑,血的教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集權的程度越來越高,不會容許地方,特別是將領有太大權力的。南京到北方邊境如此遙遠,就算它經濟再發達,也當不了首都。試想連國防都保障不了,賺再多錢也只是給別人賺的,他們只用靠蠻力就把幾代人的積蓄、血汗錢據為己有,多不公平呀。

南京為什麼不適合當首都

江南地區的人更擅於詩文,更明於經商,玩得來刀劍的不多,和平年代他們很有優勢,戰火紛飛的年代相反。既然北伐難以成功,本身又是個割據政權,地盤有限,戰鬥力不是最強,容易被滅,再加上腐敗、內鬥等自我消耗,你兼併不了別人,那隻能別人來統一你了,一旦北方出現相對統一且統治穩定的政權,南方頂多稱幾十年。就算真能北伐成功,為了帝國的穩定,也是要遷都的。

解放前國民黨內部各派的紛爭就沒停過。禍起蕭牆,堡壘總是先從內部被攻破,沒削弱別人,首先削弱了自己。而且江南這麼一個風景如畫的溫柔富貴鄉也有個不好的地方,算是幸福的煩惱吧,容易讓後代統治者耽於享樂,失去進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