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導語:

紫花苜蓿被世界畜牧業稱為“牧草之王”、“飼草之後”。具有產量高、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豐富、適口性好等特點,是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的重要植物。苜蓿生長年限長,根系根瘤發達,具有強大得固氮能力;而且耐乾旱,抗鹽鹼,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是一種很好的改土培肥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在發展畜牧業的地區、鹽鹼乾旱地區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優質苜蓿草

這篇文章木木主要來談一談苜蓿科學刈割的核心要點;我們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利用苜蓿草,獲得更多的收益。

苜蓿刈割不僅直接關係到收穫當年苜蓿的產草量和質量,對下一年苜蓿草地的持久性和產草量也影響巨大。在苜蓿收穫程中,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苜蓿草地的發育狀況,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土地情況適時刈割,這是獲得優質乾草、提高牧草產量、提高種草養殖效益的前提條件。

在刈割這一環節中,刈割時期、刈割時間、刈割次數和留茬高度的確定,是十分關鍵的點。

(一)適宜收穫期的確定

生長髮育規律是決定刈割時期的一項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苜蓿草的單位面積產量和乾草品質。恰到好處的刈割時期有利於苜蓿的正常生長髮育,而經濟學原理則要求我們所獲的苜蓿草產品,應該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消化率和飼用價值。所以在現代集約化苜蓿生產中,刈割時期確定顯得尤為重要。

在確定苜蓿刈割時期時,首先要根據生育期內苜蓿地上部分產量增長和苜蓿營養物質積累的動態規律,以確定在營養物質總收穫量最高時期進行收穫。一般來說,苜蓿生長的幼苗時期,蛋白質含量最高、纖維含量較低;隨著苜蓿的生長髮育,蛋白質的含量逐漸降低,而纖維的含量逐漸增加。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牧草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其營養物質不斷變化


1.苜蓿生長髮育過程中營養成分的變化

牧草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其營養物質不斷變化,處於不同生育期的苜蓿,不僅產量不同,而且營養物質含量也有很大差異。隨植物生育期的推移,苜蓿粗蛋白質、胡蘿蔔素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而粗纖維含量上升,葉片容易脫落,使莖葉比增大。隨著苜蓿的生長髮育,糧蛋白質含量下降,苜蓿植株在營養期粗蛋白26%,到花後期粗蛋白下降到12. 3%,而粗纖維素含量和幹物質產量增加。可見苜蓿在不同的生育期,不僅產草量不同,而且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有很大差異。

2.苜蓿營養成分和幹物質產量的關係

苜蓿幹物質產量隨生育期推移不斷增加,但是苜蓿幹物質消化率則下降,刈割期應在幹物質產量與消化率上加以兼顧。苜蓿的刈割期從現蕾期到開花期(初花期)之間為宜。雖然從初花期到盛花期,苜蓿的產量仍在持續增加,但苜蓿中纖維成分增加,而苜蓿的總可消化養分(TDN)、 粗蛋白質和礦物質則持續下降。因此,生產實踐中一般在初花期收割苜蓿。南方地區如果以鮮飼為主,為保持均衡供應和對單位面積產量的需求,在苜蓿生長到一定高度時,可適當降低對刈割時苜蓿營養含量的要求,則採取多次刈割利用方式。下表為不同生長期刈割的苜蓿乾草對肉牛增重的影響。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不同生長期刈割的苜蓿乾草對肉牛增重的影響 單位: kg

3.多次刈割

刈割時期的選擇,苜蓿生長早期,粗蛋白質、礦物質及胡蘿蔔素含量較高,含有較多水分,營養價值高且幼嫩可口,家畜較喜食,但單位面積產量低;隨著苜蓿生長,纖維含量增加,礦物質和胡蘿蔔素含量減少特別是到生長後期,蛋白質含量明顯減少,粗纖維大量增加,莖部已明顯木質化,適口性大為下降。在確定苜蓿刈割時期時,除考慮當年產量和乾草營養物質以外,南方地區還應考慮下一茬草地的產量。在海拔較高、有霜凍和地面結冰的地區,於苜蓿返青的前一個月以及入冬前一個月內, 儘量不要刈割。因為苜蓿經過多次刈割,營養消耗嚴重,如不能在越冬前積累一定的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越冬和來年返青就很困難。苜蓿一年的多次刈割,既能獲得高的飼草產量,又有利於防除田間雜草和病蟲害,而最後一次刈割,在霜前一個半月時進行。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苜蓿刈割


(二)刈割時間

一天中的苜蓿質量有較大的變化。早在20世紀(1940) 40年代,人們研究發現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裡,紫花苜蓿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的含量隨時間而變化。苜蓿在白天光合積累糖分,晚上消耗糖分。所以,在清晨,牧草的糖分含量最低,而隨著陽光力度增加時含量增高。在多雨的氣候區域,紫花苜蓿在下午收割時的質量高於上午。這表明,在下午收割的優勢是極大地利用了天氣的太陽光,這時加速牧草乾燥速率可儘量減少因細胞生理呼吸造成的物質損失。但是下午收割並不是絕對的,這要看天氣,在降雨量高的地區並不合適。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下午刈割更好


(三)刈割次數

刈割次數指在每年生長期內適宜的割草次數,苜蓿一年中的收割次數取決於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無霜期長短、灌溉條件及不同品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因素。南方部分地方水肥條件好,每次刈割後及時進行水肥管理,苜蓿一年可收割5~6次。雖然每次刈割時苜蓿水分高、幹物質含量相對低-一點,但是對家畜來說,草質嫩、適口性好、消化率高。對土地來說單位面積產量因多次刈割反而變得相對較高。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適時、及時刈割、增產增收


有學者研究發現,苜蓿不論是耐牧型還是刈割型品種,都有一個刈割次數的極限值,超過了這個值,其後期的產量、持久性和抗病性會快速下降,從而影響牧草的經濟產量和企業效益。這個值叫“16刀定律”,意思是說當苜蓿的刈割次數累積達到16次時,就要考慮重新再種,最好不要連茬種植。有些苜蓿品種的產量高,如高秋眠級的品種,實際上更多的是指在一個作物年裡,可以多割幾次,因而在單位時間內的產量收穫的多,而低秋眠級的品種則要在一年裡少割1~2次,因而產量在單位時間內低。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解釋高秋眠級的品種比低秋眠級的品種的持久性差、利用年限短。

(四)留茬高度

一般情況下,留茬較高往往造成產量的損失,但也可保留更多的光合面積,為刈割後再生枝條提供足夠的能量;留茬過低(<5cm),雖然在當茬可以獲得較高的產草量,但連續低茬刈割會引起苜蓿根系營養物質損失嚴重,生產能力急劇衰退。一般情況下,在採用割草機進行機械化刈割苜蓿時,留茬高度為8~10cm。當刈割次數大於4次時,苜蓿一般留茬較高;而當刈割次數小於等於4次時,則可降低留茬高度。但我們在秋季最後一次刈割時,應增加留茬高度(保持10cm以上)。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因地制宜確定留茬高度很關鍵

一般在水肥條件好時,稍低刈割苜蓿有利於刺激根頸,多發枝條。苜蓿的收割方法有人工收割、機械收割,其中又分齊地面收割和留茬收割。齊地面收割一般不留茬或留茬很低,這樣對再生草較整齊一致,且殘茬少,草質好,下次收割容易。人工收割時,在氣候較溫暖的地區,留茬高度5~6cm,最後一茬留茬高度應在10cm以上,以保證苜蓿越冬。據測定留茬高度為10cm時,一方面牧草殘茬損失的產量達25%~30%,另一方面,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下部層葉片未被收穫,影響了牧草的質量,特別是下繁草,留茬高度12cm比留茬高度6cm時蛋白質的損失要高46%。苜蓿刈割的留茬太低,可能當次或當年草的產量會較高,但常會造成割掉生長點,既影響了苜蓿地上部分的生長又影響了地下部分的生長,導致新枝條生長減弱。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拖拉機刈割苜蓿


在我國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傳統上流行一種平茬收割方法,即在最後一次收割時,不留茬,而是從根頸部剷掉一部分,其優點是將根頸上的老茬和受病蟲害侵害過的殘茬割去,並刺激根頸產生出新芽,使根部位置下移,有利於禦寒防凍。這樣來年形成的枝條健壯茂盛,產量較對照提高30%以上,此方法已成為當地苜蓿人工草地更新的一種重要措施, 而且使苜蓿利用年限延長至十幾年。但這種方法並不是適宜每個地方。

結語:

苜蓿種植有門道,高產就需要科學種植,三農木木為您持續解析苜蓿種植技術!

歡迎閱讀 感謝評論 點贊 轉發 關注 !


苜蓿種得好不如割得好!種好+割好,產量翻番,牛羊加快長膘育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