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醫生這個職業,談談《人到中年》里舍小家為大家的陸文婷形象

文學與現實

防疫、抗疫期間,醫護人員成為備受關注的職業人群。他們的奉獻精神與生活境遇,是公眾很關心的話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問題是社會發展大課題,也是大眾很關心的問題。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女醫生陸文婷這個文藝形象曾獲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筆者在這裡談談女性文學傑作《人到中年》裡的醫生和生命倫理學。

社會問題小說《人到中年》是諶容發表於《收穫》1980年第1期的中篇小說。作者通過中年眼科大夫陸文婷因工作、家庭負擔過重,病累交加,瀕臨死亡的故事,客觀而真實地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艱難人生和生存困境。《人到中年》曾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相當與現在的魯迅文學獎)。

1982年,《人到中年》是由王啟民、孫羽執導,由達式常、潘虹、曹雪、鄭毅等主演的電影,正式上映。影片講述了陸文婷的奉獻精神與生活境遇。 該片於1983年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編劇獎項。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又反過來影響生活。醫生陸文婷的感人形象,讓人們看到貧困時代裡的精神富足和社會問題,從而讓文學干預現實成為可能。

關注醫生這個職業,談談《人到中年》里舍小家為大家的陸文婷形象

在《人到中年》裡飾演陸文婷的著名演員潘虹

故事梗概

1979年秋,北京某醫院中年眼科醫生陸文婷,因心肌梗塞急性發作,送去搶救。眼科孫逸民主任記得,陸文婷醫術精湛,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但在醫院工作18年仍是住院醫生(初級職稱),月工資只有56元5角。陸文婷的愛人傅家傑是被她治癒的患者從事金屬力學的研究工作,兩人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但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擔卻把陸文婷壓垮了。

陸文婷在發病那天上午連續做了三個手術,其中一個是焦成思副部長的白內障摘除手術。部長夫人秦波對既不是主任級大夫又不是主治醫生更不是黨員的陸文婷很不放心,卻不知道“十年動亂”中,正是陸文婷不畏紅衛兵的威脅,為焦部長的另一隻眼睛做的白內障摘除手術。陸文婷的女兒生病,她卻讓“一雙病人的眼睛代替了佳佳的位置”,直到看完病人才趕到託兒所,看到高燒的女兒佳佳獨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滿歉疚。經過搶救,陸文婷恢復知覺,她懺悔自己沒有盡到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囑咐丈夫照顧好孩子。傅家傑聽了心如刀割。陸文婷的好友姜亞芬夫婦即將出國,在陸家舉行的告別宴上,大家感慨中年人的甘苦。

最後,陸文婷在醫院精心的治療和護理下,逐漸恢復健康,醫院專門派車將她送回家中。

關注醫生這個職業,談談《人到中年》里舍小家為大家的陸文婷形象

舍小家為大家的生命倫理學

醫生以救死扶傷為職業,在小說中,心肌梗塞,讓鞠躬盡瘁的女醫生陸文婷自己的生命遇到了危機。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當下的抗疫現實,和生命距離很近的醫生,讓我們走進了生命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倫理學一譯“生物倫理學”。根據道德價值和原則對生命科學和衛生保健領域內的人類行為進行系統研究的學科。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醫學和行為研究中的道德問題,環境與人口中的道德問題, 動物實驗和植物保護中的道德問題,以及人類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優生、死亡、 安樂死、 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問題。

生命倫理學的生命主要指人類生命,但有時也涉及到動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態。為了構建生態圈的和諧與正義,人類可以不吃野生動物嗎?這是生命倫理學之問——讓我們思考“舍小家為大家”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醫學的侷限性,讓醫生成為複合體

在小說和影片中,“陸文婷不僅是一位手術醫生,而且是一個疼愛孩子的媽媽,甚至是一名幼兒園的阿姨”。《人到中年》出於藝術表現的需要,將中年女醫生陸文婷通過眼科手術救治病人集中寫(演)了出來,其實,醫生是一種複合角色,除了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做生命教育。

關注醫生這個職業,談談《人到中年》里舍小家為大家的陸文婷形象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出自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譯成英語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這句話說明了醫學的侷限性,也說明醫生不只是一名技術人員,去治癒病患,還是一名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去幫助和安慰患者、家屬。

這句話客觀地說明了醫生在治療疾病中,如果有機會把病治好了,還需要時常地對病人給以關懷,並且用寬心安慰的話語來和他(她)交流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