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所謂烹調,“烹”指的是對食物原料加熱制熟的過程,“調”則是指調和口味滋味。中國的烹調技法繁多,並且複雜多變,“煎、炒、烹、炸”四個字後面代表的龐雜的烹飪技法可以說在全世界也沒有哪個菜系可以匹敵

炒是應用範圍較廣的一種烹調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一種烹調技術。炒法最早出現的記載不可得知,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比較確鑿的說法,在北魏年間的名著《齊民要術》中已經有了“炒令其熟”的相關記載。而到了唐宋時期時,菜餚的炒之技法應用的已經非常普遍,並總結出了南炒,假炒、生炒、南炒、爆炒等技法。而到了明清以後,炒之技法達到了鼎盛,同時又出現了醬炒、蔥炒、烹炒、嫩炒等多達數十種烹飪方法。可以說,自古以來“炒”在烹飪中始終保持著重要的地位。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西芹炒百合

從一般意義上講,炒是將小型原料在放入少量油的熱鍋裡,以旺火迅速翻拌、調味、勾芡使原料快速成熟的一種烹調方法。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其原料一般是片、絲、丁、條、塊,炒時要用旺火,要熱鍋熱油,需要時間短速度快,主要特點是旺火速成,緊油包芡,光潤飽滿,清鮮軟嫩。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秒炒土豆絲

爆就是急、速、烈的意思,加熱時間極短,烹製出的菜餚脆嫩鮮爽。所謂爆,是將加工成形的原料,在極短的時間內經過沸湯燙或熱油速炸(也有用油溫較高的底油速炒的)再與配料同炒,迅速衝入兌好的芡汁快速顛炒,立即成菜的一類方法。較突出的一點是勾爆芡,要求芡汁要包住主料而油亮。爆法主要用於烹製脆性、韌性原料,如肚頭、雞胗、鴨胗及雞鴨肉、瘦豬肉、牛羊肉等。爆一般都先將原料進行刀工處理。主料上漿時不可過幹,以防遇熱成團。爆制時的燙、炸和爆之者要緊密銜接,不能脫節。爆,一般可分為油爆、芫爆、醬爆、蔥爆、湯爆、水爆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火爆肥腸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爆炒螺螄

初始於南北朝時期,那時“臆魚”法和“白菹”法,即是熘法的坯胎。宋代以後,出現了“醋魚”等菜餚,即魚(或其他原料)加熱成熟後,澆淋上預製好的芡汁(如今杭州的“西湖醋魚”一菜,仍採用此古法)。明清以後,“熘”的名詞正式在食書上出現,如清代童嶽薦鎖住《調鼎集》一書中,就有“醋熘魚”一菜。那時,“熘”的調味品多以醋、醬、鹽、糖、香糟、酒等為主,口味上有酸鹹、酸甜、糟香等分別。近代菜餚中的醋熘海參、糖醋熘排骨、糟熘魚片等,即是這些古法的延續和發揚。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糟熘魚片

熘在旺火速成方面與炒和爆相似,不同的是熘菜所用的芡汁比炒菜、爆菜多。熘,是將加工、切配的原料,用調料醃製入味,經油、水或蒸汽加熱成熟後,再將調製的滷汁澆淋於烹調原料上,或將烹調原料投入到滷汁中翻拌的一種烹調方法。熘的菜餚用料較廣,一般多用質地細嫩、新鮮無異味的生料,如新鮮的雞肉、魚肉、蝦肉、裡脊肉,以及皮蛋和各種青蔬的莖部等。這些原料一般得切成絲、丁、片、細條、小塊等形狀;如整隻的,多用魚。操作時,要求選料嚴謹,刀工精緻,火候獨到,芡汁適度,才能保持菜餚焦脆、酥香、爽脆、滑軟、鮮嫩、汁亮、味美等不同口味質感特點。熘又可分為焦熘、滑熘、軟熘、醋熘、糟熘等。常見菜餚有“焦溜肉片”、“醋溜白菜”。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溜肉段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焦溜荔枝肉

是一種旺火、多油、無汁的烹調方法。製作炸制的菜餚,通常火候都比較猛,原料表面在高溫油鍋裡迅速脫水,就能產生表皮酥脆的口感,但對保持營養不利,也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根據原料的不同,有的不用掛糊,只用調料醃漬一下,就用旺火熱油炸制,如清炸、紙包炸、油浸炸;有的需要掛糊後再炸,如干炸、軟炸、酥炸、麵包渣炸、脆炸、油淋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幹炸響鈴

“逢烹必炸”。烹是炸的轉變做法,是指把掛糊或不掛糊的片、絲、塊、段用旺火熱油先炸一遍,鍋中留少許底油置於旺火上,加入調味品,然後迅速顛翻煸炒幾下,出鍋即成。其中,烹製所用的調味汁一般是清汁(不加澱粉勾芡),烹汁以將主料全部包住為好。烹菜具有外焦裡嫩、滑潤香醇的特點。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幹烹河魚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幹烹餈粑魚

是先把鍋燒熱,用少量的油涮一下鍋底,然後把加工成扁形的原料放入鍋中,用少量的油將原料兩面煎成金黃色而內裡軟嫩的烹調技法。煎法成菜的質感與炸法類似,原料都是在受熱過程中形成硬脆表層,保持了原料內部的水分和鮮味,取得外鬆脆內軟嫩的效果。但煎法用油量較少,一般以不淹沒原料為度,使用火力以中小火為主,較長時間加熱。煎與其它烹調方法結合時,可分為幹煎、煎烹、煎蒸、煎燜、煎燒(南煎)、糟煎、湯煎、煎熘等。

塌是山東菜獨有的一種烹調方法,是在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指將經過刀功處理的鮮嫩原料,經調味、拍粉、掛糊後,放入小油量的鍋中,兩面煎上色後,加入湯汁和調味品燒透入味,湯汁殆盡,至原料成熟的一種的方法。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分為:鍋塌、糟塌、水塌、油塌、松塌等幾種。塌的菜餚色澤鮮麗,質地酥嫩,味醇。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鍋塌豆腐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鍋塌黃魚

一是將食物沾上雞蛋麵糊,炸好取出,切好即成。一是將食物在溫火上用少量油一面煎透,然後加事先調好的調味品,迅速起鍋。此法也可不掛雞蛋麵糊,與煎法基本相同。特點是一面焦黃香脆,松輕而嫩。貼與煎的烹調方法基本相同,但下鍋後只煎一面,不用翻身,成品一面焦黃香脆,一面鬆軟而嫩。貼的原料一般用兩種以上貼在一起,並且多數經過掛糊。貼時多用小火,並不停晃動鍋和往主料上撩油,以使主料均勻受熱。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又稱釀,是把配料加工成泥、茸、丁、絲等形狀,加入調料攪拌成餡,瓤入挖空的(或主料自身的空間)主料中,再加以蒸或者燒,最後澆汁即成,主要有燒瓤、扒瓤、煎瓤。釀菜做法,民間素來處處有之,客家菜中尤為常見,釀豆腐、釀茄子、釀苦瓜是其中的佼佼者,更被稱為“煎釀三寶”。八大菜系中蘇菜、湘菜、粵菜等菜系中皆有釀製菜餚,各地釀菜風味皆具特色,幾乎無菜不可釀、無菜不可入釀。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鮑汁砂鍋釀豆腐

是將主料在燒製之前,先起油鍋,將原料放入鍋內煸炒斷生,再放入調味品和湯(或清水),先用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慢燒至或酥爛(肉類,海味),或軟嫩(魚類,豆腐),或鮮嫩(蔬菜)的一種烹調方法。特點是汁濃、湯少,菜質軟爛,色澤美觀。由於燒菜的口味、色澤和湯汁多寡的不同,可分為紅燒、白燒、乾燒、醬燒、蔥燒、辣燒等多種。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紅燒一條魚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紅燒魚籽肥腸

燜是從燒演變過來的,主料經油炸之後,再加適量的湯及調料,蓋嚴鍋蓋,用微火慢慢長時間加熱至主料酥爛。燜的操作過程與燒很相似,但小火加熱的時間更長,火力也更小,一般在半小時以上。燜多用於有一定韌性的雞、鴨、牛、豬、羊肉,以及質地較為緊密細膩的魚類。而原料初步熟處理時,需根據其性質選用焯水、煸炒、過油等方法。用陶瓷炊具燜制時,要加蓋並封嚴密,有時甚至要用紙將蓋縫糊嚴,以保持鍋內恆溫,促使原料酥爛,故有“十滾不如一燜”的說法。燜制菜大多具有形態完整、質地酥爛、滋味醇厚、湯汁濃稠等特點。燜的方法可使菜餚酥爛、汁濃、味厚。燜有紅燜、黃燜、酒燜、油燜等。

煨制是將加工處理的原料先用開水焯燙,放砂鍋中加足適量的湯水和調料,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後加蓋,改用小火長時間加熱,直至湯汁粘稠,原料完全鬆軟的烹飪技法。煨菜原料多是質地老、纖維質粗的豬肉、牛肉、羊肉、野鴨、鵝之類,煨制時一次加足水或大量湯汁,切忌中途不可添加,旺火燒沸,再用小火或微火長時間加熱成菜,具有湯汁濃白、味鮮醇厚、湯寬濃郁的特點。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砂鍋煨豬手

煨與燜相似,同屬長時加熱成菜的方法,但又有所不同,一是比燜加熱時間更長,多用爐火的餘熱進行長時間烹製;二是煨制的菜餚湯汁較寬、不勾芡。煨制原料焯水後需用清水洗淨,原料燒沸後,應移至小火或微火上煨制,湯汁保持似沸非沸狀態,以使湯汁清醇,原料完整不爛。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土雞煨豬肚

作為烹飪術語的“燉”,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湯水及調味品,先用旺火燒沸,然後轉成中小火,長時間燒煮的烹調方法。成菜具有湯多味鮮、原汁原味、形態完整、酥而不碎的特點。燉菜一般選用新鮮、老韌、結締組織豐富的原料,經焯水處理後用清水治淨,去淨血汙、異味和浮沫,保證湯汁的清澄、醇香。湯汁必須一次加足,大火燒沸應轉小火,並保持沸而不騰狀態,保持原汁原味、原料形態的完整。根據湯色及是否加有配料,燉可分為清燉和混燉,湯清無配料的是清燉;湯濃加有配料的是混燉。而隔水蒸燉法則是一種將所要燉制的原料放入陶製器皿中封口,再放入水鍋中燉制,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料原有的鮮香滋味。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蟲草鴿蛋燉土雞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清燉燕窩

是先在鍋內加底油,燒熱後用蔥、姜熗鍋,投進經過炸、煎或燙過的原料,再加湯汁(也有用清水的)和調味品,用小火烹製的一種烹調方法。熬菜的特點是操作簡易,原湯原菜,酥爛不膩,味道鮮香。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熬比燉的湯汁要略多一點,而且不勾芡。熬這種烹飪技法多用在湯菜、粥類中。熬製時,加湯汁要適量,以淹沒原料為度。特別是以水分較多的蔬菜為主料時,更應注意,以免菜餚湯汁過多,而不符合熬菜半湯半菜的特點要求。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瑤柱上湯熬菠菜

煮就是將處理好的原料放入足量湯水,用不同的加熱時間進行加熱,待原料成熟時,即可出鍋的技法。特點是湯多汁濃,口味清鮮,湯菜各半,質地酥爛或鮮嫩。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濃湯砂鍋魚頭

焗,以湯汁、蒸氣、鹽粒等為傳熱媒介,將禽類、海鮮為主的動物性原料,經刀工處理、調味醃製或半成品,通過一定的方式加熱至熟成菜的一種烹調方法。焗原是西餐中一種常見的烹調方法,這一點從西式菜餚名稱中就可以看出,如西班牙海鮮焗飯、生焗出骨鱈魚等。焗這種烹調方法便是中外烹飪文化交流的結果。廚師們將之拿來後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實踐總結,不斷創新和發展這種技法,使焗成為了有別於西餐焗的一種完善的烹調方法。例如上湯焗龍蝦,主料選用大隻澳洲深海龍蝦,以火腿、老雞熬製十小時的上湯烹煮,肉質爽甜彈牙,口感格外鮮美。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上湯焗龍蝦

焗法中,動物性原料的形狀一般來說以整形為多,整形原料利於造型及食用方便。可處理,應做到刀起料斷,乾脆利落,無連刀現象。烹調後再改成小件,配味料或原湯汁上菜。為了原料易成熟,色澤漂亮、造型美觀,原料要初步熟處理,或蒸或煮或過油。鹽焗要用棉紙將原料完整包裹,埋入炒熱的鹽粒中加熱。裝盤注意造型飽滿,形狀美觀,大多需配原湯汁或味料一同上桌,以補充和調節菜餚口味。根據不同傳熱媒介,焗分為湯焗、氣焗、鹽焗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鹽焗奄仔蟹

扒,是指將初步加工過的原料整齊地放入鍋中,加入湯水和調味料,小火烹製收汁而保持成菜原形的一種烹調方法。扒菜講究刀口和勺工,因其菜形完整且趴伏於盤中而得名。扒菜具有主料軟爛、湯汁濃醇、明汁亮芡、菜汁融合、豐滿滑潤、色澤美觀等特點。扒菜的用料大多為高檔原料,如魚翅、海參、鮑魚等原料,也有用整隻或整塊原料的,如雞、鴨、肘子等,還有用經過刀工處理的動植物原料的。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紅扒牛蹄

製作扒菜時要注意,主料一般是先經過汽蒸、焯水、過油等初步熟處理,有時也會用到其他方法,讓原料入味後才扒制。扒制前,原料要拼擺成形,使其保持較為整齊美觀的形狀。下原料時,應平推入鍋,加湯汁也要緩慢,或沿鍋邊淋入,這樣才可避免菜形散亂。烹製時需用小火,避免因湯汁翻滾而影響菜形完整。成菜時若需要勾芡,一般會用淋芡、晃鍋的方法;也可在主料裝盤後,將所留湯汁勾芡收濃,再澆於菜餚上。扒有紅扒,鮑汁扒、白扒,魚香扒,蠔油扒,雞油扒等,是根據調味品不同而區別的。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鮑汁扒海參

燴是將小型或較細碎的原料,入湯水,加配料、調料,經旺、中火較短時間加熱後,勾薄芡使湯菜融合,成品半湯半菜的一種烹調方法。燴菜的特點是湯寬汁厚,口味鮮濃,保溫性強,適用於冬天食用。燴制菜菜湯汁較多,即可做湯又可當菜,清淡爽口。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羊肉燴麵

人類最古老的烹調方法,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爐中利用輻射熱使之成熟的一種烹飪方法。烤制的菜餚,由於原料是在乾燥的熱空氣烘烤下成熟的,表面水分蒸發,凝成一層脆皮,原料內部水分不能繼續蒸發,因此成菜形狀整齊,色澤光滑,外脆裡嫩,別有風味。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烤乳豬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蒜香烤生蠔

㸆是魯菜中常用的烹調技法,也是較為複雜的一種。㸆法宋代已有,寫作“焅”。如“焅腰子”、“五味焅雞”、“蔥焅骨頭”等(見《夢粱錄》),直到清代晚期才有㸆字,如孔府菜中的“㸆蝦”。所謂“㸆”就是將經過炸、煎、炒或水煮的原料,用蔥、姜熗鍋,加入適量鮮湯和調味品,先用旺火燒開,再轉中小火長時間加熱收汁,使調味品的滋味慢慢地滲入主料內部,達到香透入味的一種烹調方法。在㸆菜的技法中,攏芡與收汁是較為關鍵和複雜的一種技巧,具有成菜後形美、味醇、原汁原味、明油亮芡的特點,因此㸆菜多為筵席的上乘菜餚。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㸆大蝦

此法常用於少味或無味的原料,如海參、魚翅、鱉裙等,有時配瘦豬肉、雞等同㸆。成菜特點:湯汁少而濃或無汁,主料酥爛或軟嫩,色澤深黃或醬紅,滋味香濃醇厚。由於㸆制的方法和所用調味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稱呼,如干㸆,即是把主料兩面煎黃(或煸黃),用配料熗香湯汁後㸆幹,再淋入香油,如北京的幹㸆鴨子、譚家菜的幹㸆鯽魚等。蔥㸆、醬㸆、腐乳㸆,即把主料炸或煎成柿紅色,分別加蔥段、甜麵醬(或黃醬)、腐乳等㸆製成菜,如江蘇的蔥㸆牛方、山東的醬㸆魚、北京的南乳㸆肉等。奶㸆,即把主料經溫油滑透再㸆制,最後勾入芡汁,倒入牛奶,淋上雞油,一般適用於蔬菜原料,如北京的奶油㸆菜心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蔥㸆大魚頭

一般是指煙燻,是將燻料置鍋內或盆中,利用其不充分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把原料制熟的一種烹調方法。由於成品具有特殊的煙香,而且味道鮮醇可口,風味獨特,色澤豔麗,所以深受食客的喜愛。煙燻又分生燻和熟燻兩種,所謂生燻,只是針對細嫩的生料,一次性將其燻熟;而熟燻,則是把原料先用其它方法制熟,然後再用煙來燻,以增添煙香風味。燻菜可用的燃料有花茶、大米、松柏枝、黃豆、紅糖、鋸末、花生殼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氽,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這種方法即是將葷素原料治淨後,投入沸水鍋中煮至一定熟度或略煮一下撈出的初步熟處理方法,也是將鮮嫩原料投入沸湯鍋中制熟成菜的一種烹調方法。汆是湯菜的主要做法,大部用於小形或經過加工成片、絲、條和製成丸子的原料。用汆制方法成菜的菜品,質地鮮嫩,口味鮮美,一般以鹹鮮、清淡、爽口為宜,如汆雞片、汆豬肝等菜品。

用汆法成菜一般以湯作為傳熱介質,成菜速度較快,是製作湯菜的專門方法。這種方法特別注重對湯的調製。湯質上,有清湯與濃湯之分,用清湯汆制的叫清汆,用濃湯汆制的叫濃汆。不管是清汆還是濃汆,所選原料必須細嫩鮮美,通常選用動物類細嫩瘦肉,如豬裡脊肉、雞脯肉、魚、蝦、貝類和肝、腰之類,而老韌、熟料,或不新鮮有異味的原料,則不宜選用。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雞湯汆海蚌

蒸是以水蒸氣為導熱體,將經過調味的原料,用旺火或中火加熱,使成菜熟嫩或酥爛的一種烹調方法。蒸的食物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它要求刀工精細,注重調味、精於用火、風味各異、製作技法多變等一系列重要技術環節。蒸菜最顯著的特點是:新鮮清爽,軟爛滑嫩,口味鮮香,營養豐富,形態整齊美觀。蒸因技法、色澤、形狀、配料、調味、火候、質地、以及湯汁多寡等不同,故有多種蒸法,如清蒸、幹蒸、粉蒸、滑蒸、連湯蒸(燉)、糟蒸、包蒸、酒蒸、煎蒸、炸蒸、扣蒸、芙蓉蒸、瓤蒸、串蒸、包裹蒸、豆豉蒸、腐乳蒸、腐皮包蒸、網油包蒸、蛋皮包蒸、排蒸、糖蒸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清蒸有機武昌魚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福州扣蒸冰蓮

拔絲

將過油預製的熟料放入熬好糖漿的鍋內攪拌加熱,裹勻一層有黏性呈膠狀的糖漿而成菜的技法。成菜可趁熱蘸另跟的涼開水食用。拔絲法主要用於製作甜菜,是中國甜菜製作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甜菜製作中最具特色、最有影響的一個典型技法,它的製作關鍵是熬製糖漿。這種糖漿是沒有完全凝固的膠狀物,它既能粘住主料,又能拔出細長的糖絲,故名“拔絲”。成菜以後,用筷子夾住主料,拔出糖絲後,再在涼開水碗內一蘸,粘在主料表面的糖漿即凝固成一層晶瑩、明亮、鬆脆、香甜的薄殼,拔出的糖絲則纏繞在薄殼上,食之別有風味。特別是剛上桌時,顧客一齊夾菜,頓時滿桌出絲,全席生輝,為宴席增添歡快情緒,活躍氣氛。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拔絲地瓜

掛霜

將加工預製的半成品或熟料放入熬好的糖漿的熱鍋內,掛勻糖漿,取出迅速冷卻,使表面泛起白霜的成菜技法。掛霜法在有些地區被稱為“翻炒”“粘糖”等,有的因掛霜菜的技術不易掌握就不熬糖漿,只在主料上撒上糖粉,也似白霜,它的外觀和口感比用熬糖製成的掛霜製品相差甚遠。掛霜菜色澤潔白似霜,形態美觀雅緻,口感油潤、鬆脆、幹香。掛霜和拔絲不一樣的是,掛霜必須要用水熬,這樣做出來的菜潔白如雪。水、糖的大致比例是1:2,做法是鍋洗淨後,將水和白糖倒入鍋內,開小火,將白糖熬成糖漿後並開始冒密集白泡時倒入原料(如事先炒熟的花生米),並快速攪動呈雪白的反沙狀即可離火攤涼裝盤。這樣做不僅簡單,也不用擔心糖糊了。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掛霜花生

蜜汁

蜜汁是帶汁的甜萊。一般有兩種製法,一種是將糖先用少量油稍炒,然後加水(加些蜂蜜更好)調勻,再將主料放入熬煮,至主料熟爛,糖汁收濃(起泡)即成。這一製法適用於易熟爛的原料,如白果、板栗等。另一種是將主料加糖或冰糖屑(加些蜂蜜更好)先行蒸熟,然後將糖汁熬濃(有的可加少許糰粉勾成芡)澆在上面製成。這一製法適用於不易熟爛的原料,如“蜜汁火腿、蜜汁叉燒”等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蜜汁西班牙黑毛豬叉燒腸粉

將鮮嫩無骨的原料切成薄片或細長絲,放入沸湯中涮至斷生撈出,佐以事先兌好的調味汁食用的一種烹調方法。特點:主料鮮嫩不膩,湯多而清淡,鮮嫩爽口。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涮羊肉

灼是把水燒開,放進原料灼熟,取物料的本味,菜餚無汁、無芡,特別鮮嫩,爽脆。如:白灼河蝦、基圍蝦、白灼肥牛等。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白灼河蝦

滷菜是烹飪學上涼食菜餚的通稱,是各地區耳熟能詳的家常菜。滷菜共分為紅滷系列、鹽焗系列、麻辣系列、泡椒系列、烤鴨系列、醬香系列、五香系列、海鮮系列、涼拌系列等9大系列。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四川泡蘿蔔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涼拌毛豆

它經過醃製、風曬、煮燜或滷製後,經刀工處理,簡單包裝,即可食用,特點是幹香、脆嫩、酥爛、爽滑、無湯、不膩、色澤光亮、食用方便、便於攜帶,備受人們的喜愛。中國滷菜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風味各異,一直以它獨有的形式在不斷的超越與發展,在粵菜、湘菜、徽菜、川菜當中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且不論城市鄉間,放眼酒樓飯店、街邊小巷隨處可見其蹤跡。

中國烹飪技法大全解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