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摘要:

依據史實,敘述歷史上契丹王朝的崛起與輝煌,契丹後人遷徙漢化的故事。歷史的進程表明,遼金宋元時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民族融合出現高潮,漢文化的強大根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包容性,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千年前的契丹民族並未消失,大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其他少數民族,成為中華大家庭的成員,就像一條小河流入大海一樣,河水變成了海水。

關鍵詞:千年歲月;契丹;崛起與輝煌;遷徙漢化;滇緬蔣氏;巢湖劉氏;來歷。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前 言

“泱泱中華八千載,其間幾多改朝換代。中原分裂,塞外狼煙,各為爭得霸業在。凝目瞧,秦皇一統轉瞬敗,漢祖雄強又涵蓋!

南朝北國幾現世,五代動亂不為怪。大唐也罷,大宋也罷,遼金西夏又一派。到頭來,大幕拉開汝再看,均是三皇五帝之血脈!”

這是歷史小說《北國演義》的開篇詞,精闢透徹,道出了歷史上“胡漢之爭”和改朝換代的真諦,其實質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爭奪中央統治權的鬥爭。

歷史的進程表明,遼金宋元時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民族融合出現高潮。漢文化的強大根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包容性,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千年前的契丹民族並未消失,大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其他少數民族,成為中華大家庭的成員,就像一條小河流入大海一樣,河水變成了海水。

近幾年來,筆者作為契丹後人,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敬,多次赴漠北尋根問祖,參觀訪問內蒙古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館、遼太祖陵、遼上京遺址。之後,沿著當年遼國開闢的草原絲綢之路和元朝軍隊南征路線,經河北、山西、陝西、四川,來到雲南,參觀訪問雲南省檔案館、方誌館和保山市博物館、施甸縣長官司遺址、木榔村耶律氏宗祠,結識了很多稱“本人”的契丹後裔。“本人”是滇西契丹後裔統稱,系元朝西南遠征軍後人。此行獲益匪淺,讓我感受到有生以來最為美好的民族文化盛宴,領略了契丹文化的獨特風韻,還弄清了千年以來契丹人遷徙漢化的脈絡以及滇緬蔣氏、巢湖劉氏的來歷。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契丹王朝的崛起與輝煌

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活躍著四大族群,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族群以農耕為主,北方草原族群以遊牧為主,南方山地族群以遊耕為主。在歷史長河中,四大族群相互融合,長期共處。由此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契丹意為鑌鐵,象徵著契丹人堅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這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英勇善戰,其部族領袖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07年建立契丹王朝(後改稱遼國),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局面,統治北方半壁江山,疆域遠大於宋朝,北至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臨日本海,西跨阿爾泰山,南抵黃淮海平原,全國劃分為五個行政區,設立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西京道、南京道,共轄州、軍、城百有五十六、縣二百零九,部族五十二,屬國六十⑴,可謂氣壯山河,雄霸天下。契丹王朝崛起後,先後三次對漠北蒙古高原進行軍事征伐,設立城池、屯田移民,展開對漠北蒙古的經略,控制草原交通線,再度打通漢、唐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興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次高潮。那時亞歐大陸許多國家都以契丹代稱中國,至今俄語仍稱中國為契丹。如,馬可波羅遊記就稱中國為契丹。契丹王朝文化興盛,遼寺遼塔是其文明程度的見證,中國黃河以北現存的佛寺佛塔多建於遼代,如,山西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遼國對於各種文化兼收幷蓄,重視漢文化,重用漢族人才,設五京兩院,實行一國兩制,因俗而治,博採眾長,為政治上的一大特色,創造了一個輝煌時代。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契丹人原為鮮卑族的一支,居住在遼河上游的潢水流域(今西拉木倫河一帶)。《遼史·地理志》載:“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來,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成為一個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千年前的《契丹風土歌》道:“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映紅……”把草原的壯美,契丹人的豪邁,唱得有聲有色。耶律阿保機建國後,重視農耕,重用漢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力,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史學家泥腿看客在《古代中國西北邊疆的鞏固,遼國為何貢獻很大?》文中寫道:“遼家尊漢制”,遼國按照漢朝制度統治,允許契丹人與漢人通婚。遼國雖然與北宋對峙,分疆而治,都自稱中華一家。遼興宗曾對宋仁宗說:“封域殊兩國之名,方冊紀一家之美”,遼道宗寫信給宋神宗:“雖境分兩國,克保於歡河;而義若一家,共思於悠永”,遼國對宋朝始終自稱北朝,把北宋當作南朝。遼道宗與懿德皇后曾有句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⑵,體現了遼國“中華”是祖國觀念。遼國崇尚漢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遼立國218年,經歷了九個皇帝,其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太宗耶律德光、遼景宗耶律賢、遼聖宗耶律隆緒,治國有方,有明君之譽。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契丹後人遷徙漢化的故事

1125年遼亡於金,此後風雲變幻,強大的契丹民族似過眼煙雲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頻頻發生,前朝臣民歸順新的朝廷,原有文化傳統總能代代相傳。然而,遼國滅亡後,整個契丹民族乃至契丹文化也隨之消失,實為歷史上罕見的特例。


遼亡後百餘萬契丹人的去向,史書有一些記載:一部分契丹軍民在皇室成員耶律大石帶領下西遷,在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西遼,又稱哈喇契丹國⑶,一度強盛,最終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契丹殘部又在伊朗南部建立起兒漫王朝⑷,不久還是在黃沙彌漫的異國他鄉銷聲匿跡。遼亡後,金朝統治者實行“盡殺契丹”的屠殺政策。金世宗還下詔分化契丹,與其他民族雜居之,“漸化其俗”⑸。其後金章宗又下令:不準說契丹語,取消契丹字,致使中原地區的契丹語和契丹文字消失,令人嘆惜。……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契丹人口減少、契丹文化匿跡、契丹人四處遷徙流散。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契丹人遷徙流散,主要有以下幾個流向:一部分人向北遷徙,在東北、西北地區繼續過著四季巡獵的遊牧生活,其中有些被金國整編為猛安、謀克(即千戶、百戶)下屬的邊防軍民,如今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傳說就是契丹後人。一部分契丹軍民奉調南遷屯田和隨軍征戰,後來融入中原漢族。一部分反抗金朝的契丹軍民,失敗後流落蒙古、西夏、高麗等地。還有一部分被金國俘虜的契丹軍民,由皇族成員耶律阿海、耶律禿花兄弟率領投奔成吉思汗,成為元朝軍隊勁旅,開土拓疆,成為開國功臣。耶律禿花子耶律朱哥、孫耶律寶童、曾孫耶忙古帶為元朝名將,相繼統軍南下征戰,收復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征服緬甸、老撾和越南北部等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收為藩屬國,於1286年設立緬中行省⑹,又稱徵緬行省,從此元朝擁有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明朝永樂年間,重新設立“三宣六慰”⑺,歸屬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轄。“三宣”即南甸宣撫司、千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即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囊括緬甸全境、泰國北部、老撾中北部和印度東部地區。據《西南夷風土記》記載:“三宣六慰皆奉天朝正朔”,明朝後期國勢衰弱漸失統治權。簡而言之,元明時期,能征善戰的契丹人隨軍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後人流散這些地區,由雲南向中南半島延伸成帶狀分佈,隨鄉入俗,融入當地土著民族,滇西契丹後人大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其他少數民族。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落籍滇西的契丹人,主要是隨軍征戰,成為當地土著。如滇西的契丹人,其一世先祖是耶律忙古帶,任懷遠大將軍,元朝鹹淳六年(1270年)率軍征戰西昌,任西昌守衛。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征戰永昌,任雲南都元帥,有常勝將軍之譽,因軍功皇帝賜賞金馬鞍(即為《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秘詩“南征欽授位金馬”的由來)。大德十一年(1307年)病逝,其子火彌赤襲職任宣威將軍、都元帥職,鎮守滇西邊地。元末戰亂頻繁,火彌赤奉旨率軍赴閩贛平亂。留阿律牙、阿律周、阿律成三子戍邊安民,其後人按“父亡子繼”舊制襲職擔任地方長官,直至明清時期。由於時局混亂,大部分契丹後人漢化改姓,初改姓阿,後改姓莽,又改姓蔣。有一部分融入布朗、彝、佤等少數民族。據統計,雲南契丹後人共20萬,其中滇西15萬,施甸縣獨佔9萬,統稱“本人”,自稱“本人”,至今仍然保留著契丹人的一些生活習俗。有關專家對元軍將領《耶律禿花傳》《耶律禿滿答兒墓誌》《耶律忙古帶墓誌》《施甸契丹後裔族譜》進行考證,認為入主滇西的耶律家族將領耶律忙古帶確為遼國皇室嫡系後裔,其先祖可以直接追溯到遼國東丹王耶律倍和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此外,與滇西山水毗連的緬北地區還有數萬契丹後人。秉承先祖忠勇義烈的特質和家風,契丹後人英才輩出。落籍緬北的契丹後人也有數萬人,他們熱愛祖國,熱心公益,多有善舉。例如,境內外蔣氏族人集資修編《契丹耶律氏宗譜》,修建臘戌蔣家會館,筆者應邀撰寫了耶律氏宗譜代序和蔣家會館紀事。

契丹人遷徙漢化的另一途徑是由朝廷恩賜,漢化改姓,成為當地土著。落籍巢湖的火彌赤後裔,其一世先祖火彌赤系耶律忙古帶子,奉旨率軍赴閩、贛平亂,在撫州以身殉國,明洪武三年(1370年)開國朱元璋頒旨齎封火彌赤為靖節元臣,賜後人劉姓。《契丹耶律氏宗譜》載:巢湖劉氏一世祖火彌赤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十五世孫、元朝名將耶律忙古帶子。《巢縣劉氏家譜》載:“劉氏之隸於巢者,自火彌赤公始,公元人也,事元官江西右丞,順帝時豪賊蜂起,烽火頻仍……因遇難。時家屬南徒,僑寄於巢,至明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三年齎封靖節元臣。而吾氏遂封為南巢土著,賜姓劉……”清康熙年間《江西通志》名宦篇,將元朝火彌赤與宋朝岳飛齊名並列,載:“元火彌赤,至正十三年以福建左丞統軍來督端州……且招且討,以漸平服之,民恃以安,後官至平章。”火彌赤的事蹟,《元史》《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青牛白馬的遷徙》《契丹耶律氏宗譜》《巢縣劉氏家譜》等典籍亦有記載,當為信史。2019年12月冬至日,來自上海、合肥、蕪湖等地火彌赤後人代表與巢湖市火彌赤後人百餘人聚集西山墓園,祭奠劉氏一世先祖火彌赤,追憶先祖功業。巢湖藉火彌赤後人亦英才輩出,近代以來,曾湧現“劉氏雙烈”劉之良、劉之堂兩兄弟,棟樑之家劉原道祖孫三代,書畫世家劉慎旃和晚清花鳥畫家劉鈞元等精英人物,巢湖市名人館和《巢湖市家風家訓選萃》《合肥家風》《合肥歷代1000名人》典籍均有記載。華通社新聞中心、安徽商報、合肥晚報·巢湖晨刊、巢湖電視臺、最憶是巢州等媒體曾多次報道。

綜上所述,在歷史長河中,千年前的契丹人並未消失,大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少數民族,成為中華大家庭的成員。

千年歲月話契丹——兼談滇緬蔣氏和巢湖劉氏的來歷


結 語


讀史尋正路,明史通大道。歷史記載著一個民族的興衰起伏,隱藏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基因。以史為鏡,鑑往知來。

泱泱大中華,悠悠文明史。在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民族有道不盡的人世滄桑,有說不完的前塵往事。寫到這裡,擱筆凝思:遼宋金元時期是我國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民族大融合出現高潮。漢文化的強大根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包容性,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歷久彌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人民日益幸福安康。歷經無數風雲變幻的契丹後人,而今生活中華大家庭之中,可喜可賀。

新時代,新徵程。祝福偉大祖國永遠繁榮昌盛!也祝福契丹後人永遠幸福安康!

參考文獻

⑴ 歷史隨筆,大遼帝國,煮酒論史論壇。

⑵ 360問答,古代十大冤案之懿德皇后。

⑶ 騰訊網,契丹王朝消亡之謎,強盛契丹王朝為何突然衰敗?

⑷ 360百科,起兒漫王朝。

⑸ 青牛白馬的遷徙,雲南省施甸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15年12月。

⑹ 360百科,緬中行省。

⑺ 360百科,三司六慰。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