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是,家长只懂“狠心”还不够

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听到家长给老师交代最多的话就是:“不听就打!”那时候,对于老师打孩子这件事,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哪怕是家长知道了,也不会去责怪老师,反而认为老师做的对,还得谢谢老师。


反观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提倡“民主”,总是让我们去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思,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喜欢,家长就得满足,这在吃的、喝的、玩的等方面,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在学习上,竟然大家也在提倡这种“民主”。孩子感到累,感到疼,不愿意学,我们家长就不勉强了???

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是,家长只懂“狠心”还不够

我真的感到这简直是错的离谱!

钢琴王子郎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除了他的惊艳能力之外,大多数都把目光放在了郎朗和她的妻子身上,但关于他学钢琴的经历,却很少人知道。

郎朗三岁的时候便开始学钢琴,那时候,每天就要练习两个小时。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真的是残酷的,想想自己家的孩子,三岁的时候孩子玩玩具呢。然而,就是在家长的“狠心逼迫”之下,郎朗成才了。9岁的时候,爸爸就辞去了公职,带郎朗来到北京求学,那时是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学钢琴。10岁的时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是,家长只懂“狠心”还不够

那时候每天几乎要练习八个小时的钢琴,13岁的郎朗获得了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一名。由于每天的练钢琴,引起了邻居的“投诉”。

在电影《郎朗的歌》里,郎朗回忆了求学的艰辛和受到的挫折,甚至让郎朗打了退堂鼓。

郎爸却坚持要郎朗学习,给郎朗了三个选择:“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在爸爸的“逼迫”下,郎朗最终走出了阴影,继续求学,并在后来获得巨大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钢琴王子郎朗。

现在看来,郎朗可不就是被“狠心”的郎爸逼出来的嘛。所以成功真不是偶然,有时自己不愿意学,但有一种“逼迫”,硬着头皮也要学,学成归来便是满足荣誉而归。

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但是,家长只懂“狠心”还不够

所以孩子小,父母得帮助孩子归化学习,帮助成长。家长懂得“狠心”,孩子表现不会差的。

所谓的“民主”教育,“快乐”教育,实际有放任的嫌疑,不负责任的嫌疑,小的时候就没有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没有学会本领,长大了后悔都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很多家长总是会担心孩子“记恨”自己,不愿意去狠下心来逼着孩子学习的话,这也是事实,所以说,家长只懂得狠心那还远远不够。这时候,不妨换一种更为温和的逼迫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尤其是孩子对于主课学习的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