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第一幅: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北京保利2017春拍 估价3277.5万元

作品鉴赏

吴冠中一向喜欢画荷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吴冠中画集》中,他曾赞美荷花曰:“柔美的花却独具烈性之风骨,傲视群芳者的透红风貌,显得有些狂放、醉意。”目前所见吴冠中最早的荷花大约作于1973年,既有水彩画,亦有油画。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探索中,他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徘徊,将水墨画与油画技巧进行融汇,描绘过各种形态的荷花。此幅《红莲》作于1974年,从这一年开始,吴冠中在油画创作之余也开始画水墨,水墨的写意因素逐渐渗透到以油彩为媒介的作品中,从吴冠中在七十年代前期创作的一系列荷花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细观《红莲》一作,画面构图饱满,将视觉焦点集中在荷塘一隅,上满下空,空净的水面与密集的荷叶形成对比。荷叶尽管密集但却并不单调,画家在表现花茎时赋予其各种姿态,或高或低,或挺直,或稍有弯曲。最有风致的一枝荷叶置于画面正中,其从水中探出,向右迂回,又向上直立,大片荷叶铺展开,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荷叶与荷花。这种婉约动人的姿态在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时有出现,画家显然对前者有所借鉴,尽可能地去展现荷塘中最有风情的一幕。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红莲》全幅色调为绿色,但其中多有变化。荷叶的远近、高低、明暗、干湿、枯荣,分别以不同明度和色度的绿色表现,或偏绿、或靠紫、或透蓝、或带灰,整体具有微妙而丰富的层次感,在同一色系中表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微观世界。画中荷花柔美亮丽,花朵以近似写意法画出,笔触简洁,着重表现色彩与意态。水面明净平缓,反射出荷花、荷茎的倒影,这种水面透射之法,以及运用厚重的油彩表现物像肌理的画法,无疑是吸收了印象派画法,尤其是莫奈对于睡莲的处理方式。吴冠中曾留学巴黎,精心研究过印象派的光学理论和色彩技巧,他将印象的观色效应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精神结合起来,表现出荷花的别样风采。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从此幅《红莲》中,我们可以看出吴冠中对于油画民族化的不懈探索,进而在油画中融入水墨元素,在水墨画中寻求现代化,最终形成一种个人化的、全新的艺术语言。在莫奈的睡莲系列中,艺术家所关注的是睡莲在不同时间段中的光色变化,以及水面的反射与折射,绚烂的环境色在莫奈的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以此幅观之,他并没有让大自然中的环境色产生过多的影响,而是在物像的基本色调中寻求微妙的变化。他也描绘了光线的变化,但浮动在荷叶上的光线是柔和而幽淡的,并非印象派绘画中的明亮光芒。水面的反射是一种映射天空的青灰色调,与荷叶属于同色系。画面的整体色调偏冷,渲染出一种静默而优雅的诗意,在大片绿色中的穿插几枝红莲,是点缀也是反衬,既提亮了画面又避免了喧宾夺主。由是之故,如果说莫奈的睡莲是以色彩取胜,那吴冠中则是以线与面的组合取胜。荷叶、荷茎、荷花的穿插造成丰富的形式趣味,这种表现方式无疑来源于中国画,无论是精致的工笔荷花,还是洒脱的大写意荷花,均追求这种形式上的表现力。吴冠中自己亦曾经说过:“荷塘中大块小块叶片之交错,曲线直线穿插之繁杂,连倒影也已被包围进叶丛中,难分水上水下,似乎我只是叶底的昆虫,迷途于花叶的迷宫。”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风雨乱残荷”……荷塘里孕育过多少诗和画,难于估计。荷叶似方似圆,或大或小,叶缘又往往曲如裙边,姿态绰约;茎干挺拔,花蕾紧裹;盛开的花吸引阳光,承受雨露,裸露着嫩黄的花蕊,毫不含羞。无怪牧牛的王冕伏在池边写生荷花,情不自禁。——吴冠中

作品资料

作者 吴冠中(1919~2010)

尺寸 54×73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1974年作

估价 RMB  15,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32,775,000


第二幅: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保利香港2017春拍 成交价2478万港元

作品鉴赏

吴冠中90年代的风格转向

1990年代中期成为吴冠中成果极为丰硕的一段时间。艺术家海外展览频繁,先后在重要机构举办大型个展,包括欧洲、新加坡、印尼等地,并出版多本重要画册与文集,吴冠中亦在创作上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及自由的态度,此时他不再像70年代的风景画那样注重细节刻画,也不再坚持在现场完成创作,改为透过对景写生的素描稿转化成油彩创作。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吴冠中在1990年代的油画创作呈现了重要的风格转向,虽承袭过去以风景图像为主的描写,但采取更为抽象写意的处理方式,简化了风景的写实细节,却突出了从风景蕴藏的几何抽象美感,在创造美感体验时,艺术家也更加注意画面韵律、意境、精神感悟,使中国风景画类的表现内涵更为完满,《红莲》(Lot 134) 即为明显体现这类型风格转向及成就的代表作之一。

「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风雨乱残荷」……荷塘里孕育过多少诗和画,难于估计。荷叶似方似圆,或大或小,叶缘又往往曲如裙边,姿态绰约;茎干挺拔,花蕾紧裹;盛开的花吸引阳光,承受雨露,裸露着嫩黄的花蕊,毫不含羞。无怪牧牛的王冕伏在池边写生荷花,情不自禁。

-吴冠中〈荷塘〉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局部

《红莲》创作于1996年,不同于彩墨巨构《荷塘》中近乎抽象的线条与疏密有致的构图,吴冠中在《红莲》采取局部写景,以更多元化的笔触形态呈现自然形象。画面中央为一朵盛开的红莲,层层的花瓣下突出描写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大片色块的蓝绿荷叶满布画面,衬托出粉红色的含苞花蕾与黄褐色的干枯莲蓬。相较于1970年代油彩作品倾向写实色彩与细节刻画,吴冠中在此已刻意的简化物象,色调较早期更加浓丽鲜艳、饱满浑厚,绿色油彩有着微妙的递变,呈现枝叶的前后层次与空间的远近距离,可见吴冠中历经抽象风格的创作,以点、线、面等形式元素的拆解重新回归具象景物的探讨,对于平面造型语言与空间深度的不同诠释,再次创造了崭新的视觉语汇。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笔触风格的突破

吴冠中在笔触风格及色彩肌理上呈现更多突破的发展,传达了他所追寻「美就美在鳞次栉比和参差错落」的结构美感,《红莲》尤其能揭示艺术家在1990年代的美学思考,更为强调画面的律动和动感,以简洁率直的笔触形象模拟了莲花的茂华丰厚质感,充满生命之动能,洋溢着盛夏的欢愉气氛。这时期的吴冠中更注重突显风景所隐藏的几何形式,各种色点及花蕊构成点、莲茎构成为线、莲叶构成各种色面,三者构成具有强烈张力的均衡构图,并带有水墨写意挥洒的笔法,表现出几何元素之抽象风格。吴冠中在呈现抽象形式之风格的同时,仍保留着具象写实的形象,这正好完美演绎出「风筝不断线」的创作理念。吴冠中最早在1970年代提出「群众点头,专家鼓掌」,在1983年前后便成熟发展为「风筝不断线」,《红莲》巧妙地统合了抽象与具象风格,成为了艺术家的美学理念的具体表达和成就,体现出中西美学融合的完美范例,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历程中开创一种独特的路向。

从写景至造景,从写实入写情

吴冠中的两幅共计5755万的油画精品《红莲》解读

吴冠中 红莲 局部

《红莲》以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铺陈画面,在布局上强调了中央的红莲。吴冠中描绘层迭的莲叶形塑出紧密的结构,色点与色面相互交织,或曲或直的莲茎恰好贯穿画面的不同区块,使景观呈现了错落有致的变化。莲花、莲叶与莲茎,这三者刚好构成均称而灵活的几何结构美感,各种线与几何面组合对比和变化之间,表现出跳跃灵动的画面动感,也就是吴冠中所一直追寻的「气韵」和生机。吴冠中脱离了写生、写实、甚至是印象派补捉外在光线变化的创作方向,改为以主观感受重新组合物象,重组出写景之外,更能强调特定、主观美感的风景景观。从写景过渡至造景,从写实转入写情,按吴冠中自己的说法,就是从西方印象派转到中国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红莲》以中国传统文人笔下最钟爱的题材之一,透露艺术家寄托于画面形式美感下的深层意涵,拓展了风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作品资料

作者 吴冠中(1919~2010)

尺寸 91×60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1996年作

估价 HKD  15,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22,078,980 HKD  24,780,000

款识:荼九六(左下);红莲 吴冠中 1996(画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