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成為他自己 <父母覺醒>之一

《父母的覺醒》

疫情期間,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看今天的疫情情況,感染人數,最新進展,每次看完內心黯然許久,默默祝福疫情早日結束,中國加油

最近在看這本書,《父母的覺醒》,看完前面的兩章,我很喜歡,有種小小的興奮感,因為最近讀的都是育兒的書,看完之後大同小異,而這本書把問題講的很透徹,什麼是自負?什麼是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是成為他自己。

而我們很多父母正在培養“迷你版”的自己,而不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徵的靈魂。

而這一切又是我們從不覺醒起步的。

自負?

要發現孩子的本真,首先尋找真實的自己

如果我們想進入一種純粹的狀態,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須拋棄優越的自負感。

“自負感”是一種人為製造出來的自我感覺,它主要是基於他人的“意見”而形成的。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想象中的“自己”,我們認為我們就是“它”。

這樣一種關於自我意識是狹窄的,而我們自己--真實的,本質的自我--卻是無限的。“它”徹底是自由的,沒有恐懼,也沒有負罪感。也使我們最有意義的方式同他人建立聯繫,那樣才真實。一旦我們擺脫了對他人“應該”如何的期望,就會與他人的真實自我相遇;對他人的接納自然而然也會引來親密的聯繫。那是因為真實的心靈之間自然會產生共鳴與迴響。

舉一個自負感偽裝真實自我的例子:我們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許多情緒化表現就是經偽裝後的自負感,比如,當我們說“我生氣”了,其實是想象著最核心的真我在生氣。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只是在抗拒生活中遭遇的某種狀況,盼望著自己能實現理想中“應該”的狀態。此時,如果我們向他人宣洩憤怒,就徹底變現出了“自負感”。

無條件的接納?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贏得我們全身心的關注,孩子理應體驗:他們降臨世間,這件事本身就足以為他們贏得矚目與欣賞。

允許他們生活在最真實的自我當中,而不必陷入我們期望的陷進中,也就是說即便孩子什麼事也不做,什麼也不證明,也沒有達到任何目標,我們依然為他們的存在而沉醉欣賞。

要想接納孩子最本真的狀態,我們就需要放棄那種“應該”怎樣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對孩子進入一種純粹的交流狀態,一旦他們需要,我們就得做出回應。

不論我們的孩子有多大,他們都需要我的認同,需要被告知,我們因為他們的存在而開心,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贏得我們全身心的關注

伴隨著與生俱來的“正當感”成長起來,那麼成年以後也會帶著幼年的印記,獲得強健的情感世界,他們很早就能理解自己的精神在人際關係中是最重要的,今後就能靠著精神的引導去體驗成年人的生活,憑著這份內在的紐帶,他們既不需要外部世界索取認同,也不會渴求欣賞,憑著內心的“正當感”,他們就能對自己發出讚許。

我們接納孩子的能力與接納自己的能力密切相關,我們尊重孩子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尊重自己的程度。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成為他自己   <父母覺醒>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